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78讲 种与色识常互为因

“观所缘论亦作是说。”佛经叫做《观所缘论》,这一本经典上“亦作是说”,同样的一个说法。

“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这个不能讲文学了,这是佛经的偈子,以文学看法,是别扭,一点文学的味道也没有,是科学。他说,这个“识”的境界,心意识的境界上,就是心物一元了,心意识的境界上有色的功能,有物质的功能,也是唯心作用的一部分。那么,它发起作用“名五根”,一部分是它的精神作用,能见的;一部分是相的作用。五根即五个生理机能:眼耳鼻舌身。“应理”,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呀,理论上应该懂了。

种子“功能”。所以我们现在的中文上,科学经常讲功能,实际上,我们文化里的许多名词,像染污啊、功能啊,都是佛经唯识学里出来的。“功能与境”,外境,外境就是色声香味触,就是自然世界的物理作用。外境一切的“色”相,“无始”以来互相为因果的,“无始互为因”。

“彼颂意言。异熟识上。能生眼等色识种子。名色功能。说为五根。无别眼等。”这个偈颂告诉我们的意思,这个佛经告诉我们的意思:“异熟识”这个名称,我们好像一两个月来都在异熟识里头转,转不出来,大家听得很“异熟”,其实还没有“熟”,听得昏头昏脑。异熟的作用就是这个生命投胎、变异而熟。异熟也可以是中国道家思想的造化、变化。宇宙的这个生命,至少我们晓得这个生命是永恒的。前生、现在生、来生这个中间都是变化而来的,异熟,异时、异地、异现象,变异而成熟,因果报应。

所以这个异熟功能,我们晓得第八阿赖耶识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异熟,一个是等流。“异熟识上”,能够生出来眼睛,眼耳鼻舌身等。“色”,色法就是物质的,生理的;“识”是精神的,种子的。这个拢总的名称,“名色功能”。这个“色”就是物质的、物理的,在我们生命就是生理的,都属于色法,这个叫做“色功能”。分别讲起来就有五根:眼、耳、鼻、舌、身。“无别眼等”,没有另外一个眼根,不是别的制造的。

“种与色识常互为因。能熏与种递为因故。”种子是前生带来的种性,这个种子本身,一投胎了,一入娘胎,所以(按照)唯识的道理,精虫、卵藏两个结合并不能生人,要三缘和合。精虫、卵藏是现在的名词,佛经叫男精、母血。这两种结合不能够生人,要三缘,因缘和合,必须要自己的中阴意识投进去,第八阿赖耶识来入胎了,三缘和合。普通叫灵魂,那个灵魂配合上,才构成一个胎儿。

“种与色识常互为因。”所以,自己带来的种性,同色相,以及后来再生的意识作用,互相为因果。能熏与所熏,“能熏与种递为因故。”第七识是能熏,譬如我们这个地方是白的,干净的,我们点一个香,或者香烟天天这样烟上去熏,就变黑了,香烟熏这个地方是能熏,第七识的作用,现在讲第七识意根的能熏。第八阿赖耶识是固定不动的,受熏,接受这个熏,染污了。一染污了,它变了颜色,你把它洗了,它还是白的。所以,我们修持就是把自己洗刷了,恢复自己的本来,所以“能熏与种递为因故”,互相为因果。

“第七八识。无别此依。恒相续转。自力胜故。”所以,第七识末那识同第八阿赖耶识中间的关系,“无别此依”,没有另外一个现在起来的可以依傍,第七识就是依第八识。前五识是依这个第七识、第八识的作用。我们本院的同学特别注意啊。所以,前五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第六识的意识作用跟前五识是俱有依,不是种子依,这个差别要清楚。故“第七八识。无别此依。恒相续转”,它永远地在轮回中,轮回就是变化流动性地在转动。“自力胜故”,因为它自己的力量很强,所以第七识也叫做“我见”,这个生命也叫做“俱生我执”,与生命同时俱来的。这个我,也就是普通讲的自私,其它人、万物都很自私的。这个自私的东西是什么来的?“我”来的,“我”的观念来的,就是这个东西,第七识。它的本身“自力胜故”,自己的力量非常壮大。

“第六意识。别有此依。要托末那而得起故。”我们这个人的第六意识思想,“别有此依”,另外靠第七识来,“要托末那”,“末那”就是第七识了,“而得起故”。

譬如我们今年,会里的同学们喜气重重,生了一两个小孩,这些孩子一抱到办公室里来,糟糕了,这个阿姨,这个叔叔,他们公也不办,阿弥陀佛也不念了,赶快看孩子,玩孩子,哈,会把孩子宠坏了。那么,你们现在看到的孩子,他这个时候不是意识的作用,当然,你跟他讲话他好像也懂,他没有意识。这个地方(囟门)还开着的,他还没有意识。这个时候,这个婴儿知道不知道呢?他第八识、第七识、前五识都有,没有第六意识。所以这时分别心不大,接近没有分别心。除非你把他吓住了,吓住了那不是意识的作用,是这个声音使他的机能太过分了,或者是太痛了,这是第七识意根。第六意识(要)等到这个顶封口了,会讲话了,意识开始慢慢形成。所以“第六意识。别有此依。要托末那而得起故”。

至于我相,一入胎的时候就有“我”。所以,你不能说婴儿不知道,好像很清楚。乃至现在研究胎儿的,研究灵魂学的(认为),人在娘胎里,一切很清楚,非常清楚。乃至有些对这个投生的时候,出生的时候都很清楚。这个还不是意识,这是第七识的作用。现在心理学的下意识、潜意识的理论解释不了这个地方。

“有义彼说理教相违。若五色根即五识种。十八界种应成杂乱。”这是根据佛学的观念,又辩论了。“有义”,有一派。对于这个理论搞不清楚,所以认为这个说法“理教相违”。不是现在的礼教啊,不是不抽烟、不喝茶的那个礼教会的礼教。“理”就是教理,佛所说的佛经的道理;“教”就是佛经的教义、经典。“教”就是代表佛说的一切经典、经教;“理”就是经典的意义、理论。理与教“相违”,就是这同佛经所讲的道理不合嘛。

“若五色根即五识种”,你说这个眼耳鼻舌身,这个就是心意识自己变的,它就是种性,那么,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根,相对外面物理世界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尘,这个中间存在的,六根六尘中间,有六个界限,六个范围,合起来是三六一十八,叫做“十八界”。他说,假设“五色根”就是“五识种”,那么所谓“十八界”的话就杂乱了。这个界限,在逻辑的理论上,在科学的事实上,就杂乱了。

“然十八界各别有种。诸圣教中处处说故。”严格分析,所以,真正的佛学,我讲是科学啊。你们这些同学们研究佛学的注意,要配合现在的科学,我常讲这个话,你们没有懂到。这个十八界中间硬是有范围,现在假使一个真正学科学或者学数理的,应该懂这个道理,这个是不能混淆的,各有各的范围。所以十八界是“各别有种”,每个范围有它的种性。

“诸圣教中”,一切佛经里头。“处处说故”,佛经没有错,佛说的非常科学。

“处处”,到处分析的很详细。

“又五识种各有能生相见分异。为执何等名眼等根。”再说,这个“五识”,眼耳鼻舌身,五识的种性,每一个“各有能生”,能够生出相分同见分,“相见分异”,相分同见分的差别。相是现象,见分是精神、知见。

“为执何等名眼等根”,相分见分不同啊,譬如我们眼睛摆在面孔上是相分,这个是相,眼睛是这个样子。眼睛能够看的那个是眼识。能够分别,看到了:哎呦,这是一张好画,这是意识,已经不是眼识的作用了。所以能见的相分同见分各有差异。那你现在“为执”,你坚持你的理由,“为执何等名眼等根”呢?你认为什么叫眼根?

“若见分种。应识蕴摄。若相分种。应外处摄。”你假使认为我眼睛能看见,那个能看见的作用就是识种,那你搞错了,“应识蕴摄”眼睛看见,我们现在讲的是眼根啊,这个眼球了,眼球的作用是能看见,有时不一定是意识起作用。

这个我常常叫你们仔细啊,这个科学很麻烦,我们不好自己把眼睛挖出来研究,但是很多地方用到。譬如,有时候走路,我们大家在西门汀同他们一样的逛街,眼睛看到前面,“哎呦,前面好像是我爸爸?”拼命向前面看,旁边那个人过来你看到没有?一定看到了,不过,没有管他是什么,因为我的第六意识同眼识的主要力量,是注意前面那个人是不是我的爸爸,旁边人过来我也看见,因为第六意识不跟这个眼识的作用配合,所以我不晓得这个人是什么人,我没有管,我的注意,这个注意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可是这个眼识还是能够看,你懂了吧?眼识跟意识的差别,懂了吧?

譬如我们看书,“嗯,这个话很有意思。”看小说看笑了,看娃娃书,坐在那里还在笑呢,看一本小人书,连环图,一边笑,旁边一只狗过来,你也知道,也看见了。可是因为我的注意力在这里的连环图上,这个狗同我不相干,可是眼识已经知道了。所以,这个东西是眼识看见的,“应识蕴摄”,这个属于五蕴里头,色受想行识的识蕴里识蕴的作用,识的作用,还不是意识的分别。

“若相分种”,你如果认为眼球或者我们这个肉体神经,这个相分就是现象了,胖的、瘦的、高的、矮的、老的、少的、漂亮、不漂亮,这都是相分,相分是“应外处摄”。那好了,是唯物的了,不是唯心的了,这是外物啊,不是内心。那么唯识的道理,我们身体整个的现象,是内心的反影、投影。业力,业气的根根,业力识种自己反影,变成了我们这个身体,这是外物。“便违圣教。”你这样讲就违背了佛学的道理。佛讲的不是这个道理,佛讲一切唯心。

“眼等五根皆是色蕴内处所摄。”你要知道,眼睛,眼耳鼻舌身,包括我们肉体整个的生命,这个五根是属于色蕴的范围,五蕴里头色蕴的范围。

“内处所摄”,唯识讲色蕴,就讲得很多了,将来《百法明门论》下面还要提到。我们念《心经》,大家学佛都晓得念《心经》,“色即是空”,你去空空看,色一点都空不了。色分几种,有表色、无表色,也可以说内色,外色。其它的,譬如说地水火风,是物质的;红黄蓝白黑、长短、方圆、大小、高矮,这都可以表示的出来,有表色。无表色,有些是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的,没有办法讲,那就是抽象观念,观念同抽象的境界没有办法。所以我们有时候讲话,“哎呀,我昨天做梦,梦一个东西。”“你讲给我听。”“哎,我就是讲不出来。”这句话有道理,它是无表色。

你说“你看到的那个东西是黄的吗?”“差不多了,讲不出来。”这还不稀奇,还有个法处所摄色,法处是精神意境上另外……所以一个人生精神病了,神经了的状态,或者一个人修道得定了,在那个定境中超越这个肉体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没有关系了,接近于眼通了,接近于另外一个世界,肉体也晓得自己坐在这里,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也看到了。那些境像即法处所摄的,是不是物理呢?还是物理;这个物理是不是属于精神呢?还是属于精神的。这个是意法处所摄。

譬如我们做梦,梦到自己口干了,想喝水,多半这个身体口干了;我们肚子饿了,梦到自己吃东西。有时候相反的哦,肚子消化不良,梦到自己吃东西,那就很严重了,那会死人的哦。梦有时候相反,所以古人说“梦死得生”,梦到自己死了,装在棺材里,赶快去买股票,可能会发财,当然,搞不好你会病倒。这个中间都是法处所摄色。这个东西的作用很大,属于精神部分。

譬如说今天早晨,你们看到街上什么妈祖出巡啊,我站在楼上一看,我看前面还有那个乩童啊,两把刀在身上砍,砍的他……真的乩童,是真的哦,刀啊、剑啊,他脱的光光的,砍到身上,那硬是血啊,真的砍进去了,真的。你们都没有看到过,现在这里我看不到了。那么,他到了的时候,一身都是血,真砍的。最后要退的时候,那个神要退的时候,那个咒子啊,一个符,“唵……”一念一烧,那么一泼下去,马上身上就没有血了。你们看到会稀奇,神通?那么懂了唯识的道理啊,是心意识自己那个信念的功能就有这样坚强,这个东西就是法处所摄的色起了作用。

所以你们学佛的,用功观想,因为大家老实讲,你们修持观想菩萨啊,什么念咒子啊,都得不到好处,你们根本没有兴趣,信念不够,道理还是不通,道理通了,这个信念就够了。信念够了,你就是这么一念,这个意念一观想一念就到了,那个真实的境界就出现了,法处所摄的那个境界也很多了。所以,“眼等五根皆是色蕴内处所摄”。

色蕴的“内处”就很深了,“色蕴”,譬如说什么是色蕴呢?电子、原子这还是色法,现代科学还在追究哦,电子、核子还可以再分析,究竟分析到中子,中子还可以分析,分析到最后是个什么东西,科学家现在不敢下结论,谁敢下结论?哪个大科学家敢?这个理论还在追嘛。当然,我们站在佛学的立场,毕竟可以告诉你,毕竟是皆空的,最后是空的。可是佛又很科学,佛在几千年前……空的当中,你把电子原子分析了空,还有七分法,还是七分。色法一切空完了,还余七分,这七分是什么?色、声、香、味、触、法,还有个空,空里头还有个空。

所以啊,我就常常解释,我是不懂科学了,在佛学上常常跟你讲,因为我们这一点科学太皮毛了。但是你要晓得原子弹的这个威力,为什么现代人类怕氢弹的威力?为什么这样可怕?这个东西很小啊。因为它空的功能一爆炸,哎呀,不得了,那个爆破的力量太大了。但是你看,爆破了以后,空了以后,它具有七种的功能:它会放光,色;“砰”,声;变了有气味,香、味;触法,生物一碰到就化的,死掉了,中毒。

这个话涉及到空性,物质最后空的功能。佛在小乘法里早告诉我们了,空的最后是“内处所摄”,还有七分法在里头。

你说他老人家两千多年前,讲远一点快三千年了,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他也没有这些科学研究,不像我们,一个什么科学的设备要花多少亿美金啊,他什么都没有,就在树下打打坐,都知道了,他(是)什么知道了?这个稀奇吧!尤其是他对太空的观念,现在最清楚了。他晓得这个银河系在太空里不算数啊,这样的银河系统在太空里太多太多了。三千大千(世界),一条一条的银河太多了。一个一个太阳,不晓得有无数亿个太阳,他都知道。这是什么看见的?但是,你不要羡慕释迦牟尼佛,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你自己把第八阿赖耶识洗刷干净,证自证,到那个境界,你也知道,同他一样知道。所以“眼等五根皆是色蕴内处所摄”。

“又若五根即五识种。五根应是五识因缘。不应说为增上缘摄。”再说,我们的“五根”,眼耳鼻舌身,生理部分,“五根即五识种”,你认为就是五识的种性,这个“五根”,眼耳鼻舌身生理的机能,应该就是“五识”的“因缘”自生的作用,在佛学的理论逻辑上,“不应”该叫它是属于“增上缘”的部分。这是关起门来在辩论,就是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菩萨与菩萨之间,彼此用功,程度相差一样,就是见解偏差了一点,在论辩这个。

“又鼻舌根即二识种。”鼻根跟舌根这两个。“则应鼻舌唯欲界系。”问题来了,“鼻舌”二根为什么提出来?你们记得《八识规矩颂》讲五根,怎么样讲法?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