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80讲 五色根若五识种

我们现在打开《成唯识论》卷四,第142页,右侧的页码。研究唯识本来是很讨厌的事啊,它太细密了,而且注重因明,注重逻辑的论辩,就是思想要绝对的搞清楚,不是盲目地说心就是佛,心是个什么,那还是很盲目。

现在讲五识根的这个论辩。我们现在是倒数第三行。

“又五色根若五识种。应意识种即是末那。彼以五根为同法故。”“又五色根”,这个色法我们再三说明,就是指生理的机能。“五色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叫做“五色根”,就是五官,我们现在的观念知识就是身上、脸上的五官。“五色根若五识种”,假设我们身体的五官,包括整个的身体,都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的种子所呈现,那么“应意识种即是末那”,那么我们第六识这个思想意识,也属于第六根,“即是末那”,应该就是末那,即第七识,就是我们这个意识思想就是第七识。我们常常引用西洋哲学家笛卡尔的话“我思故我存”,因为我有思想,所以还有我。

我们常常与外国朋友们谈话,譬如前年,一个外国朋友,年纪大点,地位也蛮高,原来是新闻处长,他生病了,后来我告诉他,如果用中医的治疗方法,要怎么样怎么样,要戒绝很多很多的饮食,他说:“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不是变成植物人了?”一个人变成植物一样,没得思想、没得意识、没得情感,哈哈。我说:“你想变成一个真的人,想多活几年,暂时做一下植物人也不错啊,做一下机械人也好啊。”所以我们这个人,假设没有思想就是个植物人、就是个机械人。

那么因此,这里说,如果“五色根”就是“五识种”子变现,那么应该说,我们意识思想的这个“识种”,它本身也应该就是“末那”,第六意识就是第七识意的根。这个末那识很难解释的,就是命根,等于是自己的命根。

“彼以五根为同法故”,因为第六意识的这个思想作用,同我们的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眼耳鼻舌身是同一个类型,它是活动性的。我们眼睛看、转动,耳朵听,听这边听那边,很活动。第七识看不见啊,第六意识我们可以想到,我们现在想的就是意识。所以我们中国人讲话:这个人很有意思,就是“意识”这两个字,很有意思。他说,那么第六识也是同一个理由喽。

“又瑜伽论说。眼等识皆具三依。若五色根即五识种。依但应二。”再说,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唯识宗的大论,主要的论典、经典。《瑜伽师地论》上说,“眼等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皆具三依”,一定有三样互相为依报,过去的种子,种子依;现行,现在的行为,就是现在的眼睛、现在的耳朵。怎么来的?我们过去的业力种子,种子生现行;那么还有一个是俱有依,我们现在讲的范围是俱有依。

《瑜伽师地论》上说,“眼等识”都应该具备“三依”。不是我们讲的三皈依,也等于都有的三皈依。

它是受过去的业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眼睛,每个眼睛都不同,业报不同,种子不同;因此长成现在的眼睛,这个眼力好不好,眼睛的大小等等,眼睛有病没有病,这是现行,乃至近视不近视,都是现行。那么“种子依”,眼睛有它的个性。有些人喜欢瞪眼睛啊,过去有些人喜欢……,所以看相,眼睛是分很多种类。

假使具备这个“三依”,“若五色根即五识种”,五色根就是五识种子所演变的。

“依但应二”,那不应该叫做三依,只要两种:种子、现行就够了,为什么道理这里讲有三种?

“又诸圣教。”就是一切佛经。

“说眼等根皆通现种。唯执是种。便与一切圣教相违。”一切经典上、佛经说。

“眼等”,眼睛、鼻子、耳朵、身体,眼耳鼻舌身前五根,“皆通现种”,它的本身是现在的行为、现状、现象,这个现象是怎么来的?过去种子所生,“皆通现种”。

“执唯是种”,那么这个现种是前生果报来的,你一定要知道有个种子依啊,“便与一切圣教相违”,那好像我们在理论上,同一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有一点不对吧?这是问题,提问。

“有避如前所说过难。朋附彼执。复转救言。异熟识中。能感五识。增上业种。名五色根。非作因缘。生五识种。妙符二颂。善顺瑜伽。”他说,这些问题啊,刚才我们开始讲的这两种问题,三种依应该变成两种依啊,那么如果一定说还有三种依,硬是有个种子依这个作用的话,那么好像同释迦牟尼佛传法传下来的理论稍有不对了。这两个问题。

他说,有一派的大师,大法师,“有避如前所说过难”,对于前面人家所提的两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避”开不谈。“过”就是太过分了,这些问题太啰嗦了,就是有点鸡蛋里头挑骨头的味道。

“朋附彼执”,“朋”但是有些人,一般人,朋友凑拢在一起。依“附”,拥护反对思想的两个问题。“彼执”,“彼”就是他;“执”执着的很厉害。认为他们的论辩好像是对的,而且是一般人,很多人,“朋附”,有大部分的人拥护这个说法。那么不能不向他解释,“复转救言”,因此,只好再解释给他听,救救他错误的观念,大慈大悲的心理,救他错误的观念。因为修行,真做工夫,在理上有一点不通,错误就很大。所以,为什么唯识那么严重,我们听起来很痛苦,真正最后到成道修行,错误一点点,这个差别就很大,这是因果。等于说我在这里,假设在这个地方,这个手指头那么偏一点点,你看从这个偏的地方拉一条线,拉开越远,错的位置越大,所以叫做“差之毫厘失千里。”所以,修行的见解,并不是说有个方法做个工夫,或者会打坐、会念咒子、会念佛、会观想,随便一弄,再不然,身上气脉通了,跳起来了,神经来了,那就是道了。那差的是一塌糊涂。所以“因地不真”,见解有如此的重要!

因此本论说,关于见解上跟他辩论清楚了,是大慈大悲救他的,是救度他的。因此他用四个文字“复转救言”,只好向他解释,解救他的困扰。

“异熟识中。能感五识”,我们晓得,第八阿赖耶识的这个生命作用,第八阿赖耶识有两种作用,异熟作用等于我们现在讲的因果报应,前生所做的,今生都带来;今生所做的,带到来生。所以现在所做的,功德也好、善事也好、恶事也好,不一定受现世报,是异熟,等于异地、异时、异世、异报。不是说我打你一个耳光,你也打我一个耳光,两个人在街上吵架的那个样子,不是这样。有时候无意之中所做的都有因果存在。异熟两个字,就是我们中国文字综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常常在小说上有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一定要报,这就是异熟的作用。所以,异熟是这个样子,这是讲生命的作用,过去、现在、未来……

“异熟识中。能感五识”,就是当我们生命投胎的时候,这个胎儿的形成啊,拿人来讲,他的眼睛、耳朵,眼耳鼻舌,身体,这个“感”就是感应,果报的感应,异熟的感应。“五识”的功能各不同。

假使我们把这个做一个科学的测验,就很好玩。譬如我们这一堂人,如果花个把月时间,我们这一堂人,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都好好地检查,用科学测验:每个人年龄相同、出生相同、营养也相同,或者那几个月吃的都一样,不要说他们出家人吃素,我们吃荤的,营养不同,都把它变成一样。你一测验,这个眼耳鼻舌下来,每个功能差的很大,有人眼睛就很厉害,看的很远,有人就很近,几乎没有一个人的眼睛是真正绝对正常。

像我们的手表一样,除了电子表比较好一点,都是差一点,一堂人的表拿下来,统计下来,算不定,加起来差了一个钟头,有些快一分,有些快2分,有些慢一分,合起来都差那么远。至少像我们用电子的,至少(加起来)也要差半个钟头,很普通。

所以,在生命当中啊,我们这个生命,一些人长的白一点、黑一点,鼻子高一点、矮一点,都是“异熟识中。能感五识”,五识还不是根哦,五识的作用。譬如,有些人耳朵听声音特别灵敏,有些人当面讲话都听不见,还会听错了。你去检查,他也不是耳朵聋,他听的能力就是差,这种是业报感应来的。换句话说,所谓神通,神通也是定力果报来的。凡夫的神通,有些人就是眼睛特别灵敏、耳朵特别…、脑筋的记忆力特别强,那就是身识,脑筋属于身识,脑神经。眼耳鼻舌身,他“感”的果报不同。

那么一个人,譬如当他投胎的时候,“异熟识中。能感五识”,那么再加上妈妈身体的关系,妈妈怀孕,父母的整个的这个精虫、卵藏,这个有形的种子的选择,那不是选择,你做不了主的,哪一个精虫能够变成你、变成我,都是撞因缘撞来的。一次可以投胎的精虫有12亿个兄弟姊妹一起来的,结果幸得生我出来了,所以是很对他们不起的,这个是个人的果报不同。那么父母的精虫、卵藏,加上父母的身体情况,乃至家庭环境、社会时代等等,这是增上缘,增上的业力。对于那个种子的培养,是增上业种。因此形成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耳朵、鼻子、身体等等不同。“名五色根”,这样叫做三缘和合。

就是过去的业报生现行,现行业报为未来的种子。现行,譬如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今天,现在是八点二十分左右,这个时间,我们这个秒钟的时间,就是构成了下一秒钟的事,现行就是生这个种子。

“非作因缘。生五识种”,并不是说,这个前“五识”它本身是“因缘”所生,并不是它本身又去做因缘,生出来一个“五识种”,这个道理很明白。

“妙符二颂”,同我们前面所提的四句偈子,那个偈颂的道理是一样的。

“善顺瑜伽。”这就是《瑜伽师地论》当中,弥勒菩萨所讲的道理。上一个佛释迦牟佛说的,同当来佛,就是佛的大弟子,弥勒菩萨说的是一样,没有两样。

“彼有虚言。都无实义。应五色根非无记故。”所以刚刚所讲的上面两种理论,“彼有虚言”,他讲的是空话。“都无实义”,这些问题是空问题,提的没有道理,没有究竟的内容。应该说“五色根非无记故”,“五色根”做了的有果报,不属于“无记”。所以,在五识里头,它有善恶无记三性,是有记的。

譬如说,我们的眼睛本来是个机器,看看没有什么关系。但当你看到一个不喜欢的仇人,你眼睛马上就恶心来了,它眼识的恶跟着意识思想:这个人我很讨厌!这是意识了,意识的恶;眼呢,同样跟意识,眼识也会造恶,它看到那个讨厌的人,这个眼识它在造恶。眼识造恶以后,意识固然善恶有因果关系,眼识本身也有。一个人经常喜欢用仇恨的心理看人,慢慢久了,那个眼睛看起不是人眼了,那很凶恶的。所以,它本身不是无记果,无记是糊里糊涂的。

“又彼应非唯有执受。唯色蕴摄。唯内处故。”再说,前五识“应非”,不应该说。不是只有“执受”的作用,“执”就是抓住;“受”就是感觉。也不应该说,“唯色蕴摄”,不应该说前五识都属于物理的作用、生理的作用,不应该有这个观念。

可以粗说,前五识是属于四大所变,生理、物理所变,地水火风色蕴处摄。但是,进一步了解,地水火风我们这个肉体的本身,乃至每一个细胞、每一块肉,它的本身也是唯心所造,物质跟心、精神分不开得。

“唯内处故”,都属于心内,所以“心外无法”,心外就没有东西,拿现在是思想哲学观念,它是心物一元的,绝对的唯心论,这个物理世界的一切,纯粹是内心所变的。

“鼻舌唯应欲界系故。”所以我们晓得,再提起大家注意了,《八识规矩颂》讲前面的五识,一句偈颂“眼耳身三二地居”,眼睛、耳朵、身体,“眼耳身三”;鼻子跟舌头这两样已经舍弃了。除非是没有得定的人,还在欲界中,这两样东西,嘴巴想吃,鼻子需要呼吸维持生命,是欲界中用的。所以入定了以后,气住脉停,鼻子的呼吸没有作用了,香臭到这里也不会干扰他,因为他不呼吸了。我们之所以感觉到,是香臭进入鼻子的嗅觉神经,要靠呼吸透过,配合这个空气进来出去才有。入了定以后,呼吸停止了,鼻识起不了作用。入定以后,当然不吃东西,不会说话了,乃至真到了入定,连口水都不需要咽了。不是像你们打坐以后,在那里喝茶一样,口水咕噜咕噜的,当然,开始应该如此了,口水越多越好啊,到真正入定了,这个也不动了。

所以鼻舌二识,“欲界系故”,在欲界里头还有。所以真到了定境,鼻舌二识不起作用了,二禅以上,气住脉停;三禅以上,气住脉停,只有眼、耳、身三样识,还在色界中,还有用。

所以,“三根不应五地系故。”这个“三根不应五地系故”,再上升到色界,无色界,又不同,禅定工夫升了,又不同了。

“感意识业应末那故。”第七识,我们这个意识会思想,这就是由第七识这个我执的存在,因为有“我”,我要想,我要动。所以这个末那识的意根越强盛的人,这个人思想特别大,我执也特别重。

“眼等不应通现种故。”在这个时候,再到高地,程度越高了,禅定修道的工夫(越高),“眼等不应通现种故”,它不起现行,念头当下能够空掉了。“不通现种故”,“不通”现在种子的关系。“又应眼等非色根故。”再说“眼等”,眼睛、耳朵等等。眼识、耳识等等不属于“色根”。

到了禅定某一境界,譬如天眼通、天耳通,不是靠这个眼睛看的,所以天眼通不是这个眼睛。有些人:“哦,我看见什么,我眼通了!”那是眼神经。真到了眼通,不是靠这个眼珠子看,所以叫做天眼、天耳,是意识境界的现量就呈现了,眼睛都不要看,已经看见了。所以真讲眼通神通,是这个道理,要注意啊。所以,眼睛还看到光,你要当心,赶快检查一下。

当年,这都是讲几十年前了,我在香港的时候,有一位也几十岁了。在第二次大战以前,他是个华侨,广东人,在日本高野山上修密宗,后来只学了一个准提法,他专修准提法,就起了神通作用,几十年了。

但是他本身不是专门搞佛的,他是很有名的一个科学家,学建筑工程的,非常有名气的。可是一般的熟人,高尚的社会,当年唯一的一个科学建筑工程师,很了不起的,抗战时在重庆也很有名。大家问他:你看看,日本人会不会打败啊?那他预言很多了,久闻这个人大名。我跟他俩见面啊,到了香港才见面。那么彼此,他也知道我,我也知道他。到了香港别人请吃饭,“哎,把某某大师请来跟你见面好不好?”我说:“好啊!我久仰其人啊。”碰面,人很胖,肚子也像银行老板一样,肚子前面是一个公事桌,可以支票在上面签字的,就是大成这个样子。

这个眼睛我一看啊,我心里有数了。然后吃了一餐饭,东谈西谈的,谈些过去未来。那么旁边的朋友就问他,“大师啊,你给我们老师看看怎么样?”他很谦虚了,“老师还要我看……”谈了半天,后来也同他谈了些事情了,他嘴里说不给我看,也给我看了。然后要出来分手了,大家都说:幸会幸会呀,很幸运大家能够见面啊。年轻人学说话啊,碰到朋友初见面,很客气的,最后要分手,幸会幸会,这次很难得,很高兴能够碰面啊。

然后,“南老师啊,你总要拿几句话送送我吧?我,你看究竟怎么样?”我说:“你这个大师,成道成名那么多年……”“不要客气啦。”一定拖到我不放,拉着手,本来我说是幸会幸会,就再见了,他就抓住手不放,真的不放你走,“你非要给我……”我说:“你呀想办法,血压太高了。”他说:“这个好像对我没有关系。”我说:“很有关系,很有关系,我还是希望你注意一下啊,血压太高了,你真要我讲话,你赶快放弃吧,你放弃这个,你这个不是神通哦,你几十年错了。”那么一边讲,赶快讲了,我说:“很抱歉啊,我也没有得道,也不懂道,根据学理跟你谈谈,你一定逼到我讲,我是个凡夫,只好告诉你这段话。”凡夫跟菩萨讲话,很难讲了。那么我说:“我就是贡献你这个意见。最好你放弃,赶快把这套本事丢掉。那么前途无量,前途无量就是可证得菩提了。”他说“否则呢?”“否则,哎呀,最后这个病痛还是难过的,就是这样。”我就把手硬抽走了,我说再见再见,幸会幸会,就走了。我就把手硬抽走了,我说再见再见,幸会幸会,就走了。当然,他被说的有些不大舒服了啊,凡夫说菩萨,菩萨还是受不了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