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82讲 第七转识,决定唯有一俱有依

现在继续讨论,“然伽他说种子功能名五根者。为破离识实有色根。于识所变似眼根等。以有发生五识用故。假名种子及色功能。非谓色根即识业种”。“然”就是但是。

“伽他(tuō)”就是偈子,佛经的偈子,叫做偈颂。这些是佛经简单的四句,如《金刚经》上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些偈颂都叫做“伽他”。经典上佛说的这些偈子,是综合讲种子功能。所以现在我们科学上用的很多名称,乃至普通流行的空气“染污”啊,都是唯识学上出来的。科学上用的“功能”,在中国文化最早出现的,也是属于佛经里头的。

种子的功能,名字叫“五根”,这个是名称叫它“五根”,就是说生理的五种器官。为什么这样叫?“为破离识实有色根”,就是说,为什么说它是阿赖耶识变得呢?怕一般人小乘的思想、小乘的经典,心跟色、心跟物两个分开,等于两重世界。所以小乘的人,一证到空,就认为得道了,色身肉体转不了,那只好等到寿命完了的时候,一把火烧了算了。大乘的思想,所以修持有成就的人,不止只证到空算了,这个肉体的色身,这个肉体是整个的心体所变的,应该是跟着变过来的。所谓气脉之学等等的修持,是大乘的修法,心物是一元的。不能说我的心不管生理上变化,那是它的事,因为生理也就是你的一部分。

所以,“为破离识实有色根”,那么等于一般唯物思想的人,小乘思想有时候近于唯物。破他们的离开心识作用,另外的确有物理、生理的存在。所以生理的变化,我们生病等四大变化,你心做不了主,认为心是心,物是物。因此,建立、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第八阿赖耶识整个的心体,心物,这个身体等等都是它所变的。所以,你心能宁静,身变不了,不算。

“于识所变似眼根等”,所以,眼耳鼻舌身也是从唯心变出来的,变出来假有、幻有,偶然性的存在,“似”好像有,真有一个眼睛,有一个身体存在,其实都是假有、幻化,所以佛经说梦幻空花。我们现在的这个肉体,这个世界的存在,现有就在梦幻空花中,自己不知道,人在梦中,不知是梦!

“以有发生五识用故”,因为现在,在我们生理的器官上,发生了“五识”的作用、关系。所以假名建立,在我们这个世间,建立一个名称,“假名种子及色功能”,所以(说是)有个“种子”变出来的。这个“种子”是为了给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说明,因为我们物理的东西,一个稻子、麦子啊、水果啊,都是一颗种子变出来的,所以只好借用物理世界的种子变现性,借用来跟我们说。如果我们认为心里头有那么多种子的话,那糟糕了,我们这个心脏啊,鸡蛋那么大,这个脑袋也不大,放了那千千万万的种子啊,里头都是“癌细胞”了,那还得了!所以,这是一个假借物理的现象,使我们了解心的作用,“假名种子及色功能”。并不是讲“色根即识业种”,并不是说,这个五官的“色根”就是五识所变的“业种”本身。所以刚才我讲,有个医生问,这个净色根等等是不是细胞,不是的,细胞也是假似色根,也是相似。

“又缘五境明了意识。应以五识为俱有依。以彼必与五识俱故。”再说,“缘五境”,“缘”就是攀缘,就是一个人拉关系,我们普通讲就是拉这个关系,就是因缘。

“意识”这个思想,必定要拉前面五个兄弟: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身体。眼睛一看,哦,晓得这是什么人;耳朵一听,这是冷气机,这是讲话的声音;这个明了意识必须要“缘五境明了”,“应以五识为俱有依”,它要了解外面这个色相,现象界的关系。所以,意识起作用,必须同眼耳鼻舌身等等“俱有依”,同时来,互相为依靠发生作用。

假设有意识思想要看,可是我们的眼根没有,这个人的眼球挖掉了,或者是瞎的,他不能看外面的东西了,意识想看,他没有“俱有依”眼、眼根,眼识这一点作用起不了。“以彼必与五识俱故”,所以意识起作用时,这个思想跟前五识是配合一起的。等于说六个兄弟,意识是老大,老大起作用时,前面的五个兄弟啊,看它用哪一个,必须要配拢来,“俱有依”。

“若彼不依眼等识者。彼应不与五识为依。彼此相依。势力等故。”所以,现在是解释“俱有依”的道理,我们整个的大题目还是范围在一个观念里,大家不要忘记了,是讲“诸俱有依”这个作用。意识一切等等,业力、果报,我们的思想、感觉、动觉等等,都不是唯一个心,单独起不了作用,心物一元,心物同功,同一个功能所起。所以说,“彼不依眼等识者”,假使这个意识起来作用,不靠眼耳鼻舌身等,“彼应不与五识为依”,它单独存在,单独存在有没有呢?有,不实在的。这个要注意了,这个意识啊,特别要注意。

我们现在大家没有睡觉,也没有做梦,所以第六意识就是刚才讲过的最有一页的“明了意识”,这叫“明了意识”。做梦呢,是不是意识在做啊?是意识在做。做梦,前五根没有配上哦,我们眼睛睡了嘛,闭到的,耳朵也不听,那个听觉也休息了,不起作用了,脑神经大部分的思想都在休息状态,所以叫做睡眠。那么会做起梦来,那个不是明了意识,那叫做独影意识,梦是独影意识(的作用)。独影有一个名称叫做独头意识,就是现在心理学上所讲的下意识,它单独起作用。但是,梦中还是能够看呐,也会看、也会听声音、也会吃东西、也会哭、也会走路、也晓得害怕,那是梦中的意识反影前五识的作用。实际上,前五识在前五根里头都没有动过。假使我们一边做梦啊,一边有个苍蝇咬我们,我们手也会去赶苍蝇,也会去打,身体感觉还是有,这个感觉就是身识还是在这里,没有配合梦境。

所以说,“彼不依眼等识者。彼应不与五识为依”,我们明了意识起来作用,能够思想,一定要同这个前五识互相起“俱有依”的作用才行。“彼此相依。势力等故”,意识的作用同前五识作用,互相为因果,互相为因缘,彼此相“俱有依”,它的势力都是相等的。

假设我们一个人丧失了意志,这个人受了大的惊吓,或者灰心到极点,那真叫做灰心,想都懒得想,反正我要死了,反正什么都没有,眼睛看到一个人来呀,眼识还是看到,这是谁呀,他根本不管,明了意识没有配上。所以,它们是“彼此相依。势力等故”。因此,我们大家用功学佛修道都知道,你坐在那里,心念尽管空,身体的障碍,这个前五识同前五根你没有办法空的了,“势力等故”。

所以,你要真从心空上了,非要从阿赖耶识的根本上一刀了断了,身心两方面都转了才行。你光转一面,充其量最高的成就,算是小乘的果位,小乘果位虽然叫做自了汉,应该说是“未了汉”,还了不了。偶然逃避一下,就是说,在一个有的环境里,逃到一个空房间,逃到一个空山的顶上去躲一下而已,还了不了。

“又第七识虽无间断。而见道等既有转易。应如六识有俱有依。”这个第七识就是末那识我执,普通叫做我执,就是这个我。第七识有间断性,所以我们经常用《西游记》来比方,它是玄奘法师的第三个徒弟,沙悟能,他有时候没有什么意见,听猪八戒,听孙悟空的,孙悟空就是第六识。所以“第七识虽无间断”虽然没有间断,看起来有时候有间断,其实没有间断,它永恒的“我”,死了,我相还是存在。所以,修行真到无我,谈何容易呀!那是理论上讲讲的,真到无我,除非第七识转化成平等性智,那否则做不到的,理念上可以。

第七识“见道等既有转易”,第七识这个我相到什么时候(空了)?(要)见道位,悟了道,见了道并不一定是成了道哦,还没有证果哦。

所以我们唯识学分四位啊,见分、相分、证分,还要证道,亲自求证到,身心都要到达。证分还不算,还要证自证分,得菩提成就。所以说“见道等既有转易”。但是,话说回来,真的见一分道,这个我相就变一分,境界就大一分,所以见道还是最重要。尤其是学禅宗的人,首先重见地。

这个见拿现在来讲是什么?观念,智慧观念,也是见的一部分。譬如说我们有时候要发脾气了,自己想想,会劝自己:这又何苦呢?算了吧,自己想一下算了,那个脾气改变了,这也是见,你见到这个脾气是祸害,就变一下,这也是见的一点功力。所以,见道之见是理念之见。最后《华严经》所谓,理成就还是很重要!理搞不透,你见解不透,修道学佛都是盲修瞎练,都是外道的见解。

所以“见道等既有转易”,第七识有转变,“应如六识有俱有依”,因此他说,以这个推理,我们可以了解,第七识同第六识一样,应该也有“俱有依”的作用。

“不尔。彼应非转识摄。便违圣教。”如果不是这样说的话,那么第七识就不能转识成智,不能转了我相,变成无我、成道。那转识成智的理论就不能建立了,这个观念也不能范围了。“便违圣教”,那同佛经所有的教理,都不对了。

“转识有七。故应许彼有俱有依。此即现行第八识摄。”这个转识成智,第七识转了,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识转了,成妙观察智;前五识转了,成所作智;第八阿赖耶识转了,大圆镜智,这是真正成道。所谓成道就是那么一转,一转念之间,这一转之难,很难转。所以说“转识有七”,那么因此“故应许彼有俱有依”,第七识有转变的时候,它还是有“俱有依”啊,它还是有个依靠的,还有个老板,这个老板跟着它一起动的。这个老板是什么呢?“此即现行第八识摄”,就是现行、现在起作用的第八阿赖耶识、藏识。

“如瑜伽说。有藏识故。得有末那。末那为依。意识得转。彼论意言现行藏识为依止故。得有末那。非由彼种。”譬如弥勒菩萨所讲的,无着菩萨所著的《瑜伽师地论》上讲,“有藏识故”,有第八阿赖耶识、就是藏识,含藏一切过去未来种子。

“得有末那”,因此产生有我执,有我这个意根、第七识。因为有了第七末那识做中心,才有前面能够思想的第六意识,意识才能起作用,这个思想就是我。所以西洋的哲学家笛卡尔讲“我思故我存。”他还是见了一点道哦,不过他见到了什么?见到了意识与第七识之间。等于我们讲王阳明的良知良能,以我给他的批判,他所见道的程度,还只是到了第七识,没有见第八识。所以,“良知良能”就是末那识,就是意根的作用。

所以有些人认为直觉就是道,那是直觉的作用。譬如说,直觉这一类,就是第七末那识意根的作用。譬如说灵感、第六感,管它呢,第六感、第七感、第八感,你加几个都不要紧,那些还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还没有到达第七识呢,这要搞清楚。所以,“末那为依。意识得转”。

“彼论”就是《瑜伽师地论》,“意言现行藏识为依止故。得有末那”,这个意思就是讲,我们现有功能的第八阿赖耶识做第七识的“依止”,做第七识的老板,给它依靠,因此才有第七识我执意根的发生。“非由彼种”,并不是说,第八阿赖耶识种子生出来这么一个东西。

“不尔。”如果不是这个道理,“应说有藏识故。意识得转。由此彼说理教相违。”如果不是这样说法,那么弥勒菩萨也好、佛也好,他应该怎么说呢?应该说,因为有第八阿赖耶识这个“藏识”的作用,“意识”就升起来,用不着说还有个第七层的作用,叫末那识了。“由此彼说”,所以,你懂了这个道理,其它这些论辩所讲的,“理教相违”,他的道理跟佛所说的经教矛盾,相违背,是不对的。

“是故应言前五转识。一一定有二俱有依。谓五色根同时意识。”因此,你应该了解,应该说,当我们一个生命活动起作用的时候,前面五识就起作用;当我们打坐修行或者念佛,所谓都摄六根,眼睛也不看外面,耳朵都收回来,意识不跟着外境转的话,不管你向外看起作用或者收回来,“一一定要二俱有依”,总有两样东西同时起作用。哪两样呢?“谓五色根同时意识”。譬如说我们要念佛,要静下来的时候,一定是意识我想静下来,因此眼睛也不想看——命令,下意识就命令这个眼睛不要看了,闭起来了,打坐了,好像我入定了,修行了,一定配搭的,“同时意识”。

“第六转识。决定恒有一俱有依。谓第七识。”那么第六识,我们这个意识现在讲来,你看诸位大家或者念佛啊、学密宗的观想啊、学禅宗的啊、学数息观,为什么你静不下来?你的第六意识想静啊,你的“俱有依”没有跟着你跑,眼耳鼻舌身不跟你两个……没有同意你,没有拉拢一体。所以还是不行,坐坐腿子还是吃不住,腿子不痛,屁股也坐不住了。有时候,不是身体坐不住啊,意识也坐不住了;有时候,身体还想做,意识不想做;有时候意识想静下来,身体静不下来。它六位不能够同心协力,没有转化过来。那么,就是你想转化过来,有一个你看不到,自己还没有悟到,那个第七末那识,麻烦了,意根,无始以来的习气——“我”,这个东西难办。“俱有依谓第七识”。

所以,“若与五识俱时起者。亦以五识为俱有依。”所以,第七识是第六识的后面一层,它是第六识的老板,这个老板是昏头昏脑的,不大管事的,可是啊,你离开这个老板还不行,你不能思想了,它是意根。

所以,你们青年常常在外面做事回来,我问“你们怎么样啊?”“哎呀,我那个公司不错啊,那个老板不好。”我说“那个老板……”“头脑不行!”我说:“没有你好?”“那,老师啊,这不敢说了。总而,我觉得头脑……”我说:“他头脑再不行,会当老板,你头脑再好,还是做他的伙计。搞清楚一点吧,所以还是你的头脑没有清,你还是同他一样,你说他糊涂,他那个糊涂就是他的本事。你学到他的糊涂,你也当了老板了。”同第六识第七识一样。这同时也跟你们年轻人讲讲,不要到一个地方老是不满现实。不满现实你也去开一个公司啊,很简单。你说我现在还不行,不行你吃人家的饭,规矩一点,“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你就要好好听话,对吧?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若与五识俱时起者。亦以五识为俱有依”,那么,与五识同时起,应该也是五识做它的“俱有依”了,第六识的俱有依啊!

“第七转识。决定唯有一俱有依。谓第八识。”第七识后面还有个老板呢,那个是董事长了。第七识是总经理,第六识是业务经理,前五识是柜台上的店员,门市部的,就是这么一个东西,这个心的状况组织很复杂。所以,第七识总经理要转,最后的决策还是要听董事长的,“决定唯有一俱有依”,这是指第八识。

“恒无转变。自能立故。无俱有依。”那个第八识啊,它的功能大了。非要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不可)。可是这个圆镜啊,很难擦的干净,恢复它的光明清净很难,因为这个圆镜无始以来就丢在脏的地方,在轮回中滚的呀,染污的太厉害了,你由第六意识开始慢慢洗刷,前五识刷刷刷,一层一层刷干净,刷到差不多第七识也擦干净了,第八识才恢复白净。所以,第八识后来转了,叫无垢识,没有脏的,染污都去掉了。

所以禅宗说悟了道的人怎么样?鼻孔原来向下!我们大家摸摸看,有人鼻孔向上吗?鼻孔本来是向下的,就是说,悟道悟个什么?就是恢复悟到了自己本来生命的功能,并不是因为你修得出来的。那么,要不要修行呢?要修行!修行就是把自己那个旧东西洗刷干净。你说我洗刷成功了,成功了也没有可喜,原来还是我那个东西,鼻孔原来向下,就悟了道了。不信大家摸摸看,就会悟了,鼻孔原来向下,绝没有向上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义此说犹未尽理。”另有一道理,有些大师说,上面那么讲,道理对了,还不透彻,那怎么说呢?

“第八类余。既同识性。如何不许有俱有依。”这第八阿赖耶识也可以认可它应该有个“俱有依”啊。第八阿赖耶识根本起作用,还是要有一个共同起作用的啊。因为第八识也是识啊,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都是识啊。“第八类”,同类的东西。“余”,与前面其它七个识一样啊。“既同识性”,既然都是这个心为体、心为王起的作用,那么怎样认为,前五识同时起作用的时候,有俱有依,如何不许第八识有一个俱有依的作用,你就怎么可以不认可呢?在理论上也未免不圆满。这是他的意思。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