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85讲 开导依

“又说藏识恒依染污,此即末那。而说三位无末那者,依有覆说”,再说第八阿赖耶识。我们本院的同学们,玄奘法师在《八识规矩颂》是怎么讲的?第八阿赖耶识它是“有覆”?“无覆”?啊?“无覆”!它没有盖住,无所不在。他说第八阿赖耶识无覆、“恒依染污”。它呢,无覆盖的。

由此我们了解,基督教《圣经》讲的“神、主与光俱在”,主在哪里?在在处处,无处不在。说得一点没有错,经文原文没有错。所以西方人,外国的美国的朋友、欧洲的朋友讲,耶稣如果复活了,看到自己现在这本《圣经》啊,那耶稣会气得上吊,他说不晓得你们给我改成什么样子了!他所讲的没有错,这阿赖耶识的作用,它是“无覆”的,无所不在。不是一个人格化的主宰,是阿赖耶识起作用。

所以“藏识恒依染污,此即末那”,为什么染污“藏识”看不出来?刚才所说的电的功能看不出来,要开关一动,电灯泡或者这个扩音器第六意识起作用的才能表达出来,“此即末那”,第七识我执。“我相”修到第七识完全空了,第七识转成什么呢?“平等性智”。那真正的平等。

所谓“三位”当中,没有“末那”。哪三位?第一,小乘极果,证得阿罗汉果;第二,得“灭尽定”;第三,真正“出离心”成就,得了出世道,跳出世间的。得到这三种成就的人,就是出世间道,得“灭尽定”证得阿罗汉果。这“三位”末那识(第七识)转了,转成“平等性智”。他说“而说三位无末那者,依有覆说”,“末那”识在《八识规矩颂》上讲,是有覆的,有遮住了、盖了,有偏见、有阻挡。所以无我相,就把偏见遮住了,打开了、扩大了,所以“无我”。这是对“有覆无记”而讲。

“如言四位无阿赖耶,非无第八”,刚才讲“三位”,现在又讲“四位”。所谓“四位”,“三乘”“四果”的人:声闻、缘觉、菩萨道等等,以及大阿罗汉到达“无学位”,不需要再学了,也不需要再修了,无修无证,到了家了。另一个就是成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了佛果。这“四位”没有第八阿赖耶识,空了,第八阿赖耶识转,转成“大圆镜智”。但是,只说第八阿赖耶识的作用转了,并不是没有了第八阿赖耶识。好像第八阿赖耶识掉了,或者你们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像现在房子一样啊,抵押了,卖给人家了。不是这样!还是在这里,只是“转”,转成大圆镜智。“此亦应尔”,所以呀,它这个道理也是这样。

因此,学禅的常常说,大彻大悟了以后怎么样?吃饭穿衣还是一样。何以他叫悟了呢?“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染污不同了,还是它,第八阿赖耶识还是这个,只是转过来了,转成“大圆镜智”。“不异旧时人”,人还是原来这个人;但是他的心行、作用、思想等等统统转变了,“只异旧时行履处”,一切行为不同了。

“虽有色界,亦依五根。而不定有,非所依摄”,他说成就了的人,有许多是超越欲界,但是,情愿不证入涅盘,住在色界。在色界中也有“五根”哦,不过眼睛长得不一定同我们一样哦,耳朵也不一定像我们这个耳朵、像猫耳朵一样,他不是这样。

“亦依五根”。“而不定有”,可是他要用则有,不用就不起作用。“非所依摄”,就是自在、心物一元,可以自在转相。

“识种不能现取自境”,因为心意识的这个种性作用,它自己不能执着自己。譬如我们能够想一样东西,但是没有办法自己想“自己想东西”的这个“想”是什么样子。我们找找看,刚刚想了:“哎呦,这是听不懂”这个观念,然后回头来找找自己,“我怎么找到‘听不懂’这个东西是什么?”找不到。它立刻跑掉了,“不能现取自境”,自心取自心,抓不住。

“可有依义,而无所依”,所以,在理论上、逻辑上我们了解“能依”(“根本依”)、“俱有依”,是了解了;“而无所依”,找不到真的有一个东西。“心所所依随识应说”,所以,心起心理的不同现象作用,随心意识转变而作说明,应当有上面这个论辩。

“复各加自相应之心。若作是说,妙符理教”,所以,理、逻辑上,我们那么思辨清楚。为什么不是好辩?等于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一定把理弄清楚了,才好修证。不然你修持,纵然有所成就,往往偏差了,偏差的很大。“复各加自相应之心”,与自己自心相应的法门,因此研究唯识与修行的重要。“若作是说,妙符理教”,那么不违背真正佛说的教理。这是讲“俱有依”,告一段落。

“后开导依。有义五识自他前后不相续故。必第六识所引生故。唯第六识为开导依。第六意识自相续故。”“后开导依”,最后,另一个说法我们晓得啊。“根本依”讲过了,“俱有依”也讲了,现在是“开导依”。

“开导”,我们先了解,现在我们大家至少看到一个欢迎其他国家的元首,或者欢迎重要的事件来的时候,我们到机场来接,前面有一排摩托车,警卫部队开路的。有“开道”的意思。这个东西,有一个引发。是最后研究这个“开导依”。什么叫“开导依”?

“有义五识自他前后不相续故,必第六识所引生故,唯第六识为开导依”,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眼睛、耳朵等等,它是前后不相续。(吩咐某同学:不要抖脚,怎么学成这么个动作。)前五识自身对外,自他前后念不相连续。譬如我们眼睛看一下这边,马上转这一边,看一下上面,再看一下下面,它是一个、一个动作,是“挥发性”的,不能连续。即使我们讲话,或者思想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每个念头,它是生灭的,也不相续。“自他前后不相续故”,它是一个接着一个,看它好像连接在一起,实际上都是单独的。前五识“自他前后”它的作用不相续,必定要第六意识,一想,我们看看那一张画,或者想到看一下书,哪一个字,第六意识一动,它才起作用。所以,站在前五识的立场上讲,“唯第六识(意识)为开导依”,是前五识的“开导依”。由它在开始引导,才起这个作用。

“第六意识自相续故”,第六意识是一个思想、一个思想,它是比较密集的。我们现在讲、用现在的名称“思想密集”,等于密集工业科技,密集的科技,它很密集的,结果好像看起来是一幅。像流水,流水本来它并不是一股流水,是每一个水分子密集起来,不断地流去了、生灭了。这个前面流过去,后面接上来,我们暴眼一看,这个流水好像永远在这里流,实际上,当我们看到那一个流水的时候,流水已经前面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消失了,但是我们看到这股流水是密集地在流。譬如我们现在在座的,我说我们经常有很多老朋友八十几呀、九十呀,常常一见面,我说你好吗?老朋友说,还看到你就表示没有死嘛,还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个人好像永远活在这里。

就是诸位还年轻,其实我们这个生命也是这样的一个密集。每一分每一秒钟都在生灭中,都在过去了,不会停留。不信的话,大家回家让妈妈找一下你两三岁时候的照片看一看,那时的我绝对不是现在的我,不是我,我现在不是他。可是他不是我吗?他也是我,他是我的前生,因有他而有今天,是相续来的。这是第六意识。同样的理由,譬如我们讲,有时候我们动情绪,生理上的变化,它没有过错,过错是什么?加上第六意识,它变成过错了。心理上一发,第六意识因为做“开导依”,有了这个生命,在心理上,就是“格老子,我要做什么、做什么”,完了,去犯罪了。所以,一念之间可以成佛,一念之间犯了罪也可以下地狱。第六意识是它的“开导依”。

“第六意识自相续故。亦由五识所引生故。”换一句话说,第六意识它也不是本身起来的,你说它一定犯了罪?也不见得。它由前面、前五识,眼睛爱看啊,东转西转转惯了以后,看到好看的,意识说“诶,这不错啊”,多看一眼,它两个是互相起作用的,犯罪的话,哪个是主犯,哪个是从犯?这个中间很难判断了。那要看是哪一件事、哪一个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亦由五识所引生故”,他说这些,我们了解了唯识,同修行、乃至是持戒,对于戒律真正所谓犯戒、不犯戒,“开、遮、持、犯”,非要深入经藏,才能懂得戒律的原理。

“以前六识为开导依。”所以,前面六识是作它的开导依啊。“第七八识自相续故。”前面啊,“以前六识为开导依。”这句话,下面啊,“第七八识自相续故。”“不假他识所引生故。但以自类为开导依。”所以说,也可以讲第六意识是开发、开头,领头了。譬如我们上街一看,所以我常说一个笑话,一班人、过去有些朋友:“哎,你很少上街”,我说“我没有时间,实在没有时间,而且我不大喜欢走;尤其是人到了中年以后,已经不大喜欢上街了”。

所以很多同学都劝我,“横贯公路风景还是不错啊、阿里山不错啊,老师啊,你也在台湾也住了几十年,不去看看?万一将来……”,谈起了阿里山,我说“我都看过了”。“你都没有走过”,“五岳归来不看山,没得看的”。所以,那天晚上跟他们、前一个月不是跟同学们拖到“夜雨游骊山”,只有我站山峰,其实就在山峰里头转哦,下雨,山崩堵了前面,晚上一到,黑得很……有个同学隔着玻璃窗看外面,吓死了。我说这很平常嘛,没有什么,有时候我走到前面,我们听到“嘣”,一个车子连我都在这里,那叫作涅盘,就捏了一个盘子全崩了,就变“盘子”了。我说既然要来之则安之,没有什么。我说你们怕的(话)多念念山神保佑。山不会崩下来。看了半天,我看都没有看,我说我告诉你们,就是这个样子。我说这个我当年所看到风景地方啊,,那个什么大坝水库啊,我说这个地方还不错。不错啊,像三峡有些洗脚的地方啊,我说差不多,我当年在那里洗过脚的,都是这个样子。他说这个水清的,我说你们没有看过水绿山青那个味道,水是绿的,一清到底,下面有几条鱼绕着石头在游动,都看得清楚。是不同的世界。

为什么讲到这个道理?意境上的“开导依”也是这样,意境一动,你那个境界就呈现,第七、八识跟着就来了。第六识前面意识一动,你这个境界,风景好不好?这个地方好不好?因为风景并没有什么好与不好。所以,古人的诗,“风月无古今”,几千年前也是这个月亮,也是这个山,也是这个水,“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你自己的感受的情感,第六意识、第七识同那个痛苦烦恼中,游山的时候啊,他只想跳下来潭里算了;有些人昏头昏脑啊,年轻人带一个女朋友,谈恋爱游山,山是怎么多高,水是多深,同他毫无关系,那山水是同他没有关系,他是“竟日昏昏醉梦间”,一片无明中,所以到阿里山,阿里山不过同他没有关系。“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是自己的作用啊。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