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讲到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自己一路相续连着起作用的。“不假他识所引生故。但以自类为开导依。”这是一个理论。
“有义”,有一派的理论,“前说未有究理。”他说前面所讲的,不是究竟的道理。
“且前五识未自在位。遇非胜境。可如所说。”这个要注意啦,特别注意,尤其是讲修持的人,前面五识,前五识,没有达到成道,没有得到自在这个果位,“遇非胜境”,那么,碰到像我们凡夫(普通人),眼睛看着外面,耳朵听着外面一引,“遇非胜境”,不是最后的境界。“可如所说”,这个理由是成立的。
“若自在位。如诸佛等。于境自在。诸根互用。任运决定。不假寻求。彼五识身宁不相续。”譬如得了道的人,乃至成佛或大阿罗汉,得到自在之位,这个“自在”是真神通了,所谓“观自在”。自在位,所谓自在位,须要求得解脱。我们一切修行法门求得解脱,不被物理世界所迫,不被生理所困扰,不被妄念情绪困着,完全自在。
所以,永嘉禅师在《证道歌》也提到,用中国文学的气味而说明:“诸行无常一切空,方得名为观自在。”了解了一切都是不永恒,一切都要变化的,“诸行无常”,一切自性本空。证得真的空性,就是真正的观自在。“诸行无常一切空,方得名为观自在。”
所以,你们年轻同学们,现在不是很流行学密,密宗的白教的祖师密勒日巴,旧的翻译就是木讷祖师,新的翻译是翻音,叫密勒日巴。所以,他在西藏苦行专修十几年以后,得神足通,肉体可以飞空,在虚空中飞,乃至可以神通变化自在。弟子们问他,修道人何以能证得神通?木讷祖师一句话:“心风得自在者”。就是四大,尤其四大里头的“气”,中国道家讲“炁”,“心炁合一”,不是呼吸的气,一讲了这句话不要天天回去练气功,练得气越来越大,还爱吵架,叫气大了。“心风得自在者”,心风得到自在,那么即得神通。所以,自在位,大阿罗汉、菩萨,真正得大自在就是一切诸佛,成了佛的。
什么叫自在,注意它《成唯识论》,“于境自在”。三界任何的境界不能够迷惑了,不会堕入无明,都能解脱。“诸根互用”,《楞严经》上说“六根互用”,鼻子可以作眼睛看,耳朵……那么不要说这个,现在全世界乃至中国,很多中国大陆上,武汉大学也在实验,像美国滨州大学,好几位大学他们教授跑来跟我讲,因为他们的身份……到大陆也去看,在武汉大学他亲自看到,那么他们想在美国创办一个,叫我去组织,三个大学联合起来,所以谈了好几次,我说这个很容易,不要我去了,你们派几个人来,我教你们一下,你们自己去搞。我在中国不会去玩这个,你们美国人去玩很好嘛。
眼睛一绑起来,黑板上或外面写的字,都看得很清楚。那么,在大陆那边乡下找来一些孩子们,是天生的,当然不是一般都会,还是十几岁,男的、女的有几十个,他说我们亲自在那儿实验,把眼睛都包起来,我们还不相信,亲自都把他用牛皮再给他盖上,盖上了以后,黑板上写字,他用手这么一看,眼睛还是绑起来的,眼睛还看另一边,黑板在这边写字,问他这是什么字?他说我们换了一个颜色的笔,他说现在你红色的笔、绿色的笔,手可以看。这个是人的功能,都会的,你们也不要稀奇。要达到了“心风得自在”,都可以做到的。
就是“于境自在。诸根互用”,鼻子可以当眼睛,如果练到这样,眼睛老花也不要紧,就拿鼻子来看书吧,哈哈!所以,我们禅宗的故事,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来,懂中文大概只会讲几句话广东话,问其他的就不懂,人家拿各种中国的书给他看,他说我不认得字啊,拿鼻子闻一闻,这些书不行;拿孔子的《四书》、《大学》、《中庸》一闻,他说这个书还好,有人味;拿《老子》、《庄子》,这个书还好,有天道的味,还有清香;其他的书都丢掉了,这个不好。那么可见他鼻子会看书了。所以,他说真正证到那个境界,那不是空言,这也是“于境自在,诸根互用”,六根可以互用。这个时候是“任运决定。”“任运”两个字很难解释了,是非常自然,一切如意,他要怎么用都行。“不假寻求。”不需要借用思考、还要寻找。像我们有时候要想一下,真的智慧来的反应,不要想的。我们这个想是寻求来的。
所以,《瑜伽师地论》翻译成“寻、伺”,寻求就翻译成“寻伺”,又寻又伺。他说在这种情形,那个成就了的人,“彼五识身”,他们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宁不相续。”“宁”,古文是念“去声”,翻译成白话“宁”字是代表“哪里”。他说它们哪里还需要连续起作用呢?都是单独的、独立自在可以互相引用。这是一个问题,他批驳上面所讲的理由,不一定对。
“等流五识。既为决定。染净。作意。势力引生。专注所缘。未能舍顷。如何不许多念相续。”所以,他说我们第八阿赖耶识的作用,这个藏识作用、业果作用有——第一个“异熟”,第二个作用是“等流”。异熟是果报,所以“三世因果”是“异熟”作用,就是藏识的异熟的功能。“异熟”中间同时有一个作用是“等流”。什么叫“等流”?譬如涨大水,那个水流并不一定照水沟来,是普遍流行。前五识的功能——“等流”的作用,它自己本身有决定势力功能。所以,染法(恶法)“染净、作意”引生这个意识,“势力引生”,第六意识是势力所引出来的,自然而来。
“专注所缘。未能舍顷”,譬如我们念佛,为什么要念佛?为什么不能念到“一心不乱”呢?因为做不到“专注所缘”,念佛这一念是“所缘”,要专注做不到。能够真做到“专注”,就是专一、“一心不乱”,那才能够说得“止”,是得“定”的前奏。“专注所缘。未能舍顷”,不能抛掉一切杂念。那么在这种情况(普通人的境界),“如何不许多念相续。”这个时候,普通人的思想是一个连一个,念头不能顿断,因此不能成道,切不断。我们普通人的心理状况,连做梦都在思想,所以“剪不断,理还乱”,不只“离愁”,什么愁都有,有时候是“闲愁”。
如何“顿断众流”?所以,佛经经常引用这句话:“如香象渡河,切断众流”。你用功到这里,有一点影子了,这念头顿下切断。所以你们修密法,修到“生起次第”,是专注、相续不断,中间没有杂念;“圆满次第”,是“顿断众流”,就切断了。要懂这个道理。所以,假使没有“顿断众流”,“未能舍顷”,没有放弃了这一刹那之间,那么,当然是“多念相续”,念念连着来。
所以,我们普通年纪大了,思想越来越多,脑子更空不掉了。所以睡眠,年龄越大,睡眠越少,意识杂念越复杂,越来越厉害了。这个意识杂念,你看年纪大了,意识的染污坚固了,思想越来越多了,快要走路了。这个意识的染污、现在在“所缘”的,正是再转胎的时候的种子,现行变种子了。
“故瑜伽说。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瑜伽师地论》说“决定心后”,什么叫“决定心”?我们这个意识,普通讲这个人有坚强的意志,在普通人心理状况来讲,这是对的;在修道来讲,也要坚强的意志,这个坚强的意志作用,这个毅力就属于“决定心”,决定心向这一个方面走、那一方面走,只有“染、净”二法,善、恶二法的关系。因为有善、恶的染污,它的作用才有异熟、等流的果报。
“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他说譬如眼睛——眼识,我们研究《八识规矩颂》的同学们要注意啊,前五识是不是有善、恶,有三性?有没有?诶,对,前五识有善性、恶性、无记性。我们眼睛怎么有善、恶呢?眼睛应该、譬如说眼睛耳朵,它没有善恶啊,善恶应该属于意识有的,它本身受第六意识的影响“开导依”,所以,由第六意识经常想恨这个人,因为恨他,引起眼识看他的眼神都是带着仇恨,慢慢看久了,这个人眼睛看人都是这个样子。这眼识就是恶的。所以,佛菩萨是“慈眼观众生”。
所以,今天我们那个塑佛像的来了,我经常告诉他,你特别要留意塑这个眼睛,要塑的好,很好的一个像,给你这个眼神一塑不好,这个佛像就完了。眼神呢,眼睛的形态还没有关系,最难的,像画画一样,画人,是最后一个画画成功,是点那个眼珠子这一点,这一下最难,点不好的话整幅画就完了。点得好,那就变活了。尤其点菩萨眉毛眼睛,都画得好好的,这个眼神,这一点,我说你千万不要随便点啊,打个坐心里头都没有事,然后拿起笔来随便一点,成功了。
有时候,菩萨像点个眼睛像这个样子,那个菩萨还成菩萨?不成样子了。所以,我到台南一个庙子一看,那个当家师叫我到处看看,看了我说你呀,那么辛苦修了那么大一个庙子,没有一个房间好的,风水不对。我说我住了一晚上,只看到到处都有声音,胆子小的吓死了,以为你庙子来了什么。然后他把我带到大殿一看,我说糟了,怪不得,佛像不好。中间这尊佛像呢,我说这是尊苦相,有烦恼相。一个庙子上,菩萨佛像塑不好,就是当家人的运气不好啊,香火不旺啊。他说“老师,那怎么办?”我说你找个塑佛像的来,把它改一改,这里贴两块,这个封一点,这里弄一弄,来个笑脸、慈悲相。佛像眉毛不要弯弯的,好像女人一样,那个眉毛弯成这样,又不是美容院出来的。我说这个佛像哪里说要那么一个弯弯的眉毛呢?是不对的。就是讲眼、耳、鼻、舌、身。那么,我们讲到“相”上,就是身识,所以看相就是身识。
所以,我们以前讲笑话,大家说“唉,这个家伙该不是小偷吧?”为什么讲是小偷呢?他有那个相。他走路不大看人,低着头,你不看他他看你,你看他他不看,而且左右顾盼的,算不定是小偷,因为他搞惯了。而且眼睛是眯眯的,他夜里出动,白天怕光,所以惯了。然后是看到东西,你不看着他,他算不定就抓一把,他说这个不是?是这个人吧?!这都是什么道理呢?前五识染污习惯了,人的习惯转变了一切。所以“眼等善不善”,善与恶,或者无记。有些人你看眼睛望之无神,一点眼神都没有,头脑昏昏的,那是属于无记;一个人生得眉清目秀,他一定有他的头脑,这个就是业报善与不善。
他说这些“而彼不由自分别力”,眼睛想自己想造好,造不好。心理转了,相就变了,“相随心转”,你们说“看相”的有一个基本原则,“有心无相,相随心转”,你多做好事,相也变好,“有心无相”,本来没有这个相,“相随心转”;“有相无心,相如心变”。说了半天,没得“相”看,还是要看这个“心”,这是“看相”的大原则。“有心无相,相随心转;有相无心,相如心变”。那么,我们在外面几十年,活了几十岁,看的人多了,的的确确是这样。
我们经常说,过去在大陆上,我们有个年轻的朋友,一般人老辈子,乃至我们同辈,都对他期望很高,我们年轻人说某人啊,某某同学有王者之相,起码是一路诸侯、方面大员、独霸一方的帝王之相,所以大家研究,看看他到几岁会走运?三十一岁就开始走霉运,结果到了,我们都到四十岁呀,他最倒霉。后来怎么,二十七八岁生了性病,连眉毛都脱光,脱了一根都没有,什么相都破坏完了。所以“有相无心,相如心变”。“心”为第一。这是讲到“眼识(等),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都是如心所转变。
“乃至此意”,第六意识,“不趣余境”,这个“趣”就是“趋向”的“趋”,它配合前五识的变。
“经尔所时”,经过这些时间,“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眼睛,眼、耳、鼻、舌、身都连起的,不过现在后面四个识不讲,只举眼识一个就够了。懂了一个,后面四个都懂了。所以眼识同意识,或者是“善”——善法,“染”——恶法,“相续而转”,它是连续而变。等于眼识一生起,眼睛一看到,这个东西好看、好吃,我们看到好吃的东西,或者好看的东西,手就想去拿了,眼识一动,身识就跟着来。“应知亦尔。”都是这个道理。
“彼意定显经尔所时。眼意二识俱相续转。”所以这个意,这个原意只讲决定性的,明显表达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环境里头,眼识同意识这两个配合的作用,同时“俱有依”相续而转,是同时的。不是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结果分不开来。有时候意识要看这一面,它就是眼识的“开导依”;有时眼识看到了,就引起意识的思想,眼识是意识的“开导依”。所以,你说哪个是它的“开导依”,很难讲。所以“眼意二识俱相续转。既眼识时非无意识。”眼识一动,意识也动。
“故非二识互相续生。”它两种是互相为因果的。同样的理由,佛经上都是拿“眼”、“意”来讲。我觉得现代人,我们研究佛经,如果翻成白话的经文,现在好像有许多地方佛经都把古文翻白话,我都是替他捏一把汗,太难了!自己古文都没有读懂,白话也没有学好,还要翻英文?那我说“我的妈”都不够叫,我经常说要叫“我的外婆”!怎么办呢?叫“我的妈”都是不够程度,更可怕,只好叫“我的外婆”了。
所以古人翻经的,禅宗祖师有个公案,说唐代的南阳慧忠国师,南阳慧忠国师他当然是得道的。他有个弟子是做官的,学问也好,古代人,这古文基础比现在的人当然好多了。他来看师父,要注解一部佛经,南阳忠国师坐在那里:“什么事啊?”他说,师父啊,我想注解某某佛经,忠国师说,“好啊、好啊、好,可以、可以。”然后叫那个徒弟小和尚:“你去拿一碗水,水里头放了七颗米,然后旁边放一双筷子,摆在那里。”这个徒弟就拿来了,他问那个又做官学问也好,要注解佛经的,他说“你看看我这个什么意思啊?”他搞了半天,不懂。南阳忠国师说,好了,他说连我老和尚的意思你都不懂,你还会懂佛的意思啊!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现在人动手翻译,经文都搞不懂。不过话说回来,假定翻译为了现代人,老是拿“眼”、“意”二识来讲,在现在人的深度、程度不够,最好拿生理、身体部分(感觉部分),“身识”同“意识”配合来讲,对现代人领受会比较深刻。因为现代的生活讲的是物质的享受,物质享受偏重在生理的感受。尤其是现在讲“眼识”,倒不见得有什么讲头啊,每个人都是戴近视眼镜,“眼识”就免谈了,万一要讲,应该说“眼镜与第六意识,它的相关是说……”,那还差不多,眼识已经退化了,身识的感受增强了。所以我们感觉到这是很严重一个问题。你们懂了身识跟意识的关系,才可以谈修行。
我们譬如念佛、参禅,学密宗、学天台、学华严,我们处处碰到障碍是生理的障碍,是身识。你说打坐坐那儿,为什么你坐不住啊?腿发麻发涨,是下部的气不通,两个脚腰以下就不通了。有的年纪大,有的两个脚啊,已经完全,我上次不是讲道家,讲到男人走路是靠膝盖头,女人走路是屁股摇的,摇起来走的。男人老了,两个膝盖头都不能弯了,走路这个样子了(校注:两腿拖着走),他已经不行了。身识的寿命,暖寿识减了,就不行,不能增强,那么这一个什么道理呢,身识的减退同意识有没有关系呢?有绝对关系。
比方今天我们一个老朋友讲笑话,八十几了,年轻得不得了!我们经常、我说我抓他一把,觉得他身上连骨头都是青年人样子。人老了,这个骨头台语讲“顶磕磕”,都硬了,可以打鼓了,骨头硬了。他是软化的,还是自己心的意志力坚强。和我们讲笑话,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两个腿子就那么蹬、那么蹬,站起来蹬,一天要做两百下,每个动作自己要搞两百下。没有这个坚强的毅力,叫你们年轻人,玩一天都玩不下来。他自己打肩膀,这样打起来。打它两百下,每天两百下哦,这个两百下、那个两百下,搞下来一两个钟头了,那身体是练得很好,意志力也坚强。身识,我们许多人修道不能入定,尤其现代人身识的障碍太大,而“身识”同“意识”的关联,比“眼识”还厉害。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