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292讲 有断常等二境别执俱转义故

现在打开《成唯识论》卷四第156页,上次讲到第一行,还在讲这个“我”,我执,所谓俱生我执,与生命俱来这个我的作用,第七识。

继续下去,第二行“有断常等二境别执俱转义故。”那么就是说,这个我,一般的理解里头,有断见,常见。所谓断见,例如现代思想,平常有些人一般的思想,一切事情,人死了就没有了,唯物思想,唯物哲学就是断见,人死如灯灭,空了就没有了,死了。一般宗教哲学有常见,认为人这个灵魂永恒存在,究竟是断还是常,这个是很严重一个问题,那么我们以断常二见,这两种见解,看世界上的哲学,或者宗教的理论,不落在这一边,就落在那一边,不落在断见,就落在常见。这个两种境界,有些不是理论的。他有这种境界。修行做功夫到了某个程度,有这种境界。譬如佛,释迦摩尼佛在世的时候,当他有许多人跟他学道,证道了初果的罗汉,没有证果位,到达初果罗汉一切空的境界,自杀了,就死掉了,想办法自杀,甚至还叫同学帮忙,自己下不了手,叫人把他帮忙杀死。他觉得人(活着)没有什么道理。世界一切皆空,迟死早死一样。早一点死掉就算了。认为死了就算了,因此,那么佛当时带领的人太多了。发生这个情形有人来报告。所以佛在后来加上开示。

我们一切宗教,有一些宗教,像我们中国是少,在印度方面有这些事,你看我们前几年在美国看到一个基督教的集团自杀。也有一种断见的观念。反正都是死,死了就没有了。一切痛苦也解决了,当然万一死了以后,痛苦变得更大,到那边去后悔想回来,办不到了,那就再说了。那么这个所以世界上这些学问啊,很多的见解,有些人用工夫走岔路了会如此。那么还有些呢,落在常见,认为这个生命是永恒的。反正我这个肉体死了还会存在,充其量我再来。比方我们年轻的时候,看到土匪拉出去杀头,你们还没有看过杀头,我们亲眼看到,还看闹热又害怕又看,那些土匪很勇敢哦,一点都不怕,跟你们讲话,有什么关系啊,过了十七八年又是一条好汉,好像十七八年,他现在给你杀掉,再去投胎,十七八岁又是一条好汉,那么这种话是冒充慷慨可以了,如果真认为十七八年会不会做人啊?还是问题呢。那不管如何,这种观念落在常见。都由于我出发的。

“亦不应说二执前后。此无始来一味转故”。这种观念在人们这个心里头起来,断见或者常见,不应该说,二执就是俱生我执,与生命同时来的,那个很执着很厉害。是哪个前哪个后呢?他说这个没有前后的差别,“此无始来一味转故”,一有生命人就有这个观念了。一切众生不止人,无始以来,就跟到这个我相、我执在转。

“应知此意但缘藏识见分非余”所以我执,这个我这个观念,是属于精神部分,拿我们现在讲,那么见分,拿唯识来讲属于见分,思想部分,见解的部分。我们晓得思想的部分难以解脱啊,比感情部分更难解脱,所以一般人之所以修行成佛难,还不是说情绪、肉体的难,思想的部分更难。那“应知此意但缘藏识”“见分”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所发生的,所以变成俱生我执的这个见解不同。我们说这个人个性特别,你给他怎么样讲,他也不听,他的见分不同。这个个性,有犟的人,犟的人不是情绪犟,他的见分,“我”认为这样对,他的见分如此。

所以“彼无始来一类相续似常一故。恒与诸法为所依故。此唯执彼为自内我。乘语势故”,这个他说都是见分的关系,这个作用是无始以来,有生命以来,就是跟到这个我相,不是跟到我相,我相的本身,“一类”一向一直的连续不断的。好像有一个我永远存在,永常恒一的,那么这个“我”呢,他有什么作用?“恒与诸法为所依故”一切事物一切法都由“我”而来,有“我”才学佛,有“我”才读书,有“我”才做事,有“我”才闯祸。都是“我”来,“诸法为所依”。

“此唯执彼为自内我”,所以这一个我见,第七末那识,他的作用就是自己使我们不知不觉之间,这个观念抓的很牢,执着的很牢。认为是内在有一个我,肉体不是我,有个我,譬如我们大家睡着啊,做梦啊,打坐起来啊,至少自己大家认为将来有一个灵魂,是内在执着的我,“为自内我”这个内字注意啊,自己内在的,觉得有个我。所以《楞严经》上,佛也说过,告诉诸位,修行打坐,修定,乃至念佛一切修行,“内守悠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外缘都放下了,坐着孤零零的,内在自我觉得有个清清静静、悠悠闲闲的境界,认为这个是定,其实这个正是意根的我相一种,所以“内守悠闲,犹是法尘”第六意识反影过来。法尘,分别影事,是个影像。那么有些修道家的,修到如何还可以出神。那个是不是真正神呢?是我执所形成的内我,法尘分别影事。

“乘语势故。说我所言”,那么这个作用,我们叫他…断录

“或此执彼是我之我。故于一见义说二言”或者执着了这一个是真正的我,那么问到人,你的我在哪里?我这个肉体是假我,我中间有个是我,这个就是我的真我,所以呀,这个是一种见分,见解,“义说二言”道理上“义”就是义理,分成两个。这是我的我,道理上分成两个。“若作是说。善顺教理”他说了解了这个,懂得了这个与佛的教义就没有违背了,还不止理论上,你修行也不会错了。

“多处唯言有我见故。我我所执不俱起故”这个很多地方、经典上,只提到一切众生有我见,我见怎么样,现在就是帮我们分析清楚,所以很多处地方之所以有我见,这个我见,普通经典上,就是我,我所执,我是我,这就是俱生我执,“我所执”,由我所执:我的学问,我的财产,我的儿女,我的名誉,我的钞票,我的一切,这些都是“我所执”,因我起了“我所执”,执就是想抓住。而我们昨天讲这个人,都想抓的,每一切众生都是,我经常说你去仔细观察,你到妇产科观察一个婴儿,一出娘胎,他就抓,那个手一定抓,而且大拇指放在里头,这样抓,抓了一辈子,出来也抓,到了殡仪馆,放手了。晓得抓不住了。所以我与我所执,我要抓。“不俱起”,我与我所执,有时候你分不清楚,看到不是同时起来,其实当你想抓的那个意念起作用的时候,我就在里头,很难分别出来。普通觉得不同时起来。

“未转依位。唯缘藏识。既转依已。亦缘真如及余诸法”这个“未转依位”修行没有到达把我转成无我,无我相——在唯识就是平等性智,所以唯识不讲无我,你说我修到无我,真的呀?是呀,你只要是一声,就是有我,你不答应,你说我修到无我,真的啊?还是有。没男不女的我,所以呀,唯识学只讲转识成智,是真实无我相,如何才是我,修到平等性智。平等性智那个才能到达无我。真修到平等性智啊,第八,这个菩萨到了第八地了,不动地,那就真不会退转了。永远不会后退了。普通做到无我很难,人人有我,个个有我。而这里更提出严格讲的,成了佛有我没有?有我,这个我不懂。所以“未转依位,唯缘藏识”,他就是抓住第八阿赖耶识,凡夫的我。

“既转依已”证道了,悟道,修道证道无我境界,修到平等性,“亦缘真如”第八阿赖耶识转了,那叫真如,不叫阿赖耶识。那是得真如果位。那么他这个我平等性智与真如相应。真如就是如来境界。

“及余诸法”甚至于说,有我无我,佛没有我,还能够说法?他不是我,无我境界所说的那是真如自体作用。

“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所以平等性智有十种平等性智,上次提到过,这个现在不加解释了,十种性智的平等性,一讲起来,你晓得了解了我的作用,关系大的很,修行成道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普通晓得第七末那识我执一转,变成平等性智,怎么样叫做平等性智呢?包括十种平等。十种平等我们上次写了?写过了。那么每一个如果加以解释啊,就太耽误时间了。我们只能提一下。

“知诸有情胜解差别。示现种种佛影像故”所以成了佛,那个我不是有我了,那个叫做平等性智,你说我们诸佛啊,百千万亿化身,譬如说,我们都晓得观世音菩萨念的《普门品》至少晓得有三十二应应化身,有求必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他为什么要那么大的化身的变化,请问这个化身有我无我?没有我怎么化得出来?我所化的。既然还有我,怎么叫成佛啊?这个里头是问题了。所以要参究,佛学不参究都是盲目迷信。他说成了佛的人这个我相变成平等性智,什么叫平等性智,有十种平等,上次写过的啊,如果是本院的同学,不要光同普通的居士们一样,抄过了就算数,也许就考到的啊。你们背一背十种平等。因为得道的人具备了这十种平等。

“知诸有情胜解差别”他从他的境界里头了解一切众生,众生就是友情,与我有情,或者是我与众生有情,是菩提萨埵。菩提就是叫菩萨,菩萨是悟道了菩提。萨埵,有情。那么知一切众生“胜解差别”,有些人智慧高,有些人智慧低,这个胜解里头“示现种种佛影像故”,就千百万亿化身。千百万亿也是我化的,不过不像凡夫的我,平等性智。以各种姿态出现。

“此中且说未转依时。故但说此缘彼藏识”所以我们现在讲的讨论的,是说凡夫的境界,未转依的时候,因此我们讨论,“此说”此这个第七识“缘彼藏识”他是缘阿赖耶识来。“悟迷通局。理应尔故”这八个字,古文是用的很老辣,辣椒那个辣,很老辣,这八个字,可以看玄奘法师用的汉体的文字,写的非常好。“悟迷通局”,悟了道成佛,凡夫众生的迷,“悟迷”就是这个东西,一转手,就是这个,所以六祖讲的最透彻,人家问六祖,坛经禅宗,这个六祖,问他转八识为四智才能悟道,怎么样转法?六祖就答复他,怎么答复呢?“转其名不转其实”还是这个东西,可是转了。等于说我们一把刀,这个医生拿一把刀,救人也是这一把刀,杀人也是这一把刀。善恶之间,一念之转而已,并不是另外一样东西。还是这个东西,所以凡夫修道成佛,成佛还是我成佛。不是你成佛,不是他成佛,每一个人自我成佛,要了解“悟迷通局。理应尔故”,这个真理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无我我境。遍不遍故。如何此识缘自所依。如有后识即缘前意。彼既极成。此亦何咎”所以一个成了佛的无我,“无我我境”凡夫境界里头的我,乃至成了佛的人无我境界里头的我,“遍不遍故”,凡夫那是小我,不能普遍,悟了道,证得真如境界这个我,无所不在,随念感应,所以我们在中国的佛教,有求必应。他无所不在,那么在中国文化《易经》的道理呀,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所以叫感应,那么佛在哪里,佛不是一定在西天,佛就在你心中。就在这里,没有在哪里,人人心中都有佛,“遍、不遍”,那么佛经也说,佛在哪里,那怎么在我心里头?在我头脑里头?我没有看见啊,佛经也比方,有人问过释迦摩尼佛,佛说,那个太阳出来呀,他有没有分别?应该照你或者照他?太阳有没有分别作用?说没有,太阳一照一片光明,绝对照耀,可是有些人看见有些人看不见,什么道理呢?那个不愿意看见,拿房子,拿树叶子挡住了嘛,佛说好了,每个佛也同太阳光芒,无所不照,所以佛光普照,因为我没有看到,你的业力自己把他遮住了。他是无所不在。所以“无我我境。遍不遍故。如何此识缘自所依”所以这一个识本身,你认为说他本身自己依靠自己,“如有后识即缘前意”那么就是由这个,由这个开导依的作用,由这个前面开导了起来后,这是观念错了,“彼既极成。此亦何咎”所以这个我同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整个一转,成真如,无所不在。

所以《楞严经》上提到,同佛讲到四大一样,“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成了佛的这个心,佛的本身在哪里?所谓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没有慈悲,那就是真慈悲,怎么叫没有慈悲?不一定对你慈悲,对他不慈悲,他都慈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是《楞严经》的原文。所以你看,你们念经要注意哦,像我也念经,我都背的来,恐怕你们《金刚经》也背了,有许多人是念了几十年《金刚经》,是不是背的来啊?不然我们拿钱来赌一赌,背一背好不好,我是一句都记不得。一背到那里我就想起来会背了。这读经典一定要记得,你将来修持要用的。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随你的心而感应,“应所知量”你的智慧大,他那个佛光普照,大光就来了。你的智慧小,就是给你看到一点点,“循业发现”跟到你的业力发现。你今天对佛反感了,对菩萨反感了,你活该你就滚蛋啊。菩萨并没有反感你,你自己对他反感,你自己业力发现了。你今天对菩萨特别诚意,对菩萨特别好,你看到,哎呦,有些人说老师啊,我今天拜那个庙子的菩萨,我今天拜一拜,那个菩萨在笑啊,我说好嘛,好嘛,那你就有福啊,其实你在笑,菩萨没有笑。“循业发现”就是你自己,那么你当时发现的时候,这尊塑造的菩萨是不是在笑,真在笑,循业发现。你的反影过去。感应的道理就是这样。你懂了这个地方,同佛菩萨上师,就达到修到什么程度呢,感应道交,修密宗的人,重视这一句话的很,就是感应,有感就有应了,感应道交了。而这个道理,所以要清楚。下面就是讲我的末那识。

“颂言思量为性相者。双显此识自性行相”他说,我们这个《成唯识论》前面,刚刚讲到末那识的时候,不是有个偈诵嘛,这个偈诵就叫做思量,这个第七识末那识就是我们能够思想的。能思想的,这个思想就是他,就是第七识的性、他的性能,相就是他的现象,性跟相,我们这个本院同学,第七识应该背来,“恒审思量我相随”这个思想就是他,“有情日夜镇昏迷”一切众生,一天都还被这个东西绑住,有情。那么这个是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第七识的“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那么你们懂了《成唯识论》,一读背这个《八识规矩颂》就清清楚楚了。那不止是考试答的出来,也可以去做法师了。所以这个诵言,他这个“思量”,“有情日夜镇昏迷”,一切众生对这个我压住了,所以不能成道,四惑八大相应起,四惑八大是什么,要解释什么,把你迷惑住了,八个大随烦恼,困扰到他,所以我们不能解脱,不能成道。四惑八大,八大就是,不是有八大田地,有八个大房子,不是这个意思,八个大随烦恼。随烦恼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那么这个我要怎么样能够解脱呢?先从意识,意识能够空的掉,我也慢慢空的掉,意识一想,越想越气,格老子,我非找他打架不可,越想那个意识一领导啊,那个我就更厉害,我受不了啊,我要找他吵架,这是意识来的,所以第六意识一转了,第六意识变成念佛了,自己那个我也慈悲起来了,第七识,“六转呼为染净依。”这个你现在懂了这个《成唯识论》,背那个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通通懂,而且能够做,可以告诉人家,可以讲了,另外一个好处啊,就是感受到玄奘法师是实在了不起。那么讨厌的东西,他会把它做成诗,虽然这个诗,没有做的像李白、杜甫那么好,但是叫李白杜甫还做不出来这一套。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