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此识要有我见。二取邪见”他说“如何此识要有我见”,为什么讲到唯识第七识只讲四烦恼里头,第七识只具备我见,没有讲其他呢?什么道理,四惑里头其他怎么,这个第七识的意根里头不包括呢?
他说,“二取邪见。但分别生。唯见所断”。这里要特别注意哦,尤其你们讲修行的同学,“二取”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四惑里见取见,还有一个呢,禁戒取见,二取。
怎么叫二取见取见呢?见取见譬如说,我读书,我有学问,或者我学过净土,我学禅宗,我学过密宗,我学过天台,学了那一宗派,其他的都是外道。那只有净土才对,只有禅才对,其他是外道,见取见,永远不能成道的。自己所了解的这一点认为是真的,其他都不对,一般人这个见取见很厉害,可见主观的成见,所以读书啊,就怕先入为主,自己认为这个对就对了。然后别人讲的都不对,见取见很厉害,这是一个,所以叫见取见。不是说他没有程度哦。很有理解,很有思想,很有一点作用。但是给这个挡住了。禁戒取见就是什么呢?那就包括多了。譬如说不吃荤不能成佛,西藏密宗,为什么?体能不够不能得定。密宗的理论。我们显教不吃素不能成佛,究竟哪个对?过午不食,他修道还不能过午不食啊,结果饿到胃开刀,那么有些人主张要吃得多。哪个对?有些人,修道要这样,要那样,尤其我经常听到你们同学们,自己又不懂,经常出些主意,别人用功用到哪个程度,自己又不懂,应该这样啊,应该那样啊,等于那天讲戒律一样,女的不能盘腿呀,犯戒的呀。就这样,禁戒取见。你说女的为什么不能盘腿?他也不懂。我们师父传的。禁戒取见,哦,这个修道要早上起来拜拜啊,要念咒啊,要向东方啊,要漱口啊,哎呀,那怪事之多了。修道的人,学佛的人一大堆戒条。所以戒条,禁戒抓得牢,这样是道,不是这样不是道,这个禁戒取见是要了命的哦。
许多我看了几十年,哎呀,许多学佛学道的,没得办法,不解脱,所以他永远不能跳出来,不能跳出三界外,也永远不能成佛,所以这叫二取。二取就是刚才说的两个字,见取见,禁戒取见,取就是抓的很牢。自己先入为主,那么《瑜伽师地论》上说人为什么这个思想,修道会变成这样呢?他误在施教,或者是命不好,碰到这个开始的老师是这样教你,受了老师主观的影响。或者是自己的主观成见形成。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讲的很清楚。或因施教,或因自己走入邪见。他这两种二取,第三种是邪见,邪见那就是不正确、歪的。
这三种“但分别生”他说这三种见解是由思想来,由我们意识分别思想来,认为这个对,这儿不对,分别心来的,认为这个是道,这个不是道,凡夫境界的分别思想来,那么分别心要什么时候断掉呢?“唯见所断”真正见道的时候,分别心不起,这三种都没有了。真正见道,见道自性的,分别心不生了,不起了,那么见取见,戒见取见,邪见自然空了。自然转了,所以说这个“二取邪见”你看这个书多难读啊,我的天啊,这个玄奘法师,现在一讲懂了吧。二取同邪见,两种,见取见戒见取见,同邪见这三种,由分别意识而生。“唯见所断”见道的时候就断掉了,真正悟道了,就会把他放下。
“此俱烦恼。唯是俱生。修所断故”这个我见有个我,这个“我”字啊,见道的时候还是断不掉,所以悟后才能修行,所以五祖告诉六祖啊,不见本性,修法无益啊,见道以后才能修道,不然你认为修的都是空,没有用的,这个不是真的空啊。不见本性,修道无益,见道以后才能修道。所以呀,我见,一切有主观成见,这个是根本烦恼,这个根本烦恼分别心不起,他还是断不了。“唯是俱生”与生命俱来,“修所断故”所以上面这三种这个烦恼,见道位也可以断除,根本烦恼的我见是修道到了,证果才能断掉。修道,那么见道以后怎么修道呢?你光是见到道,我悟了,放心你还是不是真悟呢,理解上懂了不算悟,你就是证道空的境界,一切皆空,你不能行道,不能修道还不行,你空,只是空在那里有什么用?你要到一切要利世利人,在行为中去修,在动乱中去修,在烦恼中去修,都能够空,在事上去做,所以说,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所以我常常讲你们同学,世法都不懂,你还能够修出世法?这个都不懂,还能够成佛?做人都没有做好,成佛从做人起,人做好了,才成佛差不多了。人的基本,人都没有做好,就来学佛,想成佛?所以很多青年,我的妈,我说你为什么学打坐?我要学佛,我看你那个讲话的样子,人都没有做好,讲话都不像人讲话的样子,我说你学什么佛?将来佛都成了你那个样子,半阴半阳要死不活的,每个学佛的,都看到,“阿弥陀佛”像那个样子就叫学佛啊?我看到就烦,当然也不能学到我那么凶了。那成了大凶佛了也不好。但是人要做好。学佛从做人起。人都没有做好,世法不通,怎么能够成佛啊?所以世法通了,见道以后,见道以后还要修道哦。你要注意,修道以为住到山上,搭个茅棚,一个人不见,那叫修道啊?那叫“道修你”,不是你修道。住茅棚住山,单独修,是凡夫境界为了逼自己断除一切烦恼求见道,见了道以后要下山修持,所以你看禅宗祖师,都悟了道以后,他反而不打坐了,反而是为大家做劳苦的事了,要供养大家了。所以见道容易是修道难。我常常告诉大家,见道容易修道难啊,我有几句话,你们记住哦,修道容易行道难。行道还容易,成道难。啊,很难呐,那么容易啊,你以为修道是个自私的事啊?所以呀,他说这个根本烦恼是“修所断故”。你知道了。
“我所边见。依我见生。此相应见。不依彼起。恒内执有我。故要有我见。由见审决。疑无容起。爱着我故”他说这个至于边见,刚才说十惑里头有边见,知道吗?什么叫边见?见解上有个边的,譬如,你们诸位打坐啊,有些人比较坐好一点,觉得哎呀,我是非常好啊,我的功夫证得空啊,我知道,你那个空啊,不过比汽油桶大一点,坐在那里,这里都是空的,有边的。佛法无量无边,你觉得我很空啊,不过是在这个里头,是有边的、有限度。佛法是无量无边,所以这个“我所边见。依我见生”这个边见这个东西,你们就是有神通还是有限度的,你看现在人,中国外国许多人号称自己有神通的多得很,有边的、有限度的。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迷信啊,这些人小事很准,大事保险不灵。修道啊,学佛,规规矩矩学一个平凡的人,不要玩弄这些。一玩弄这些的人,一毛钱都不值。人都没有做好,为什么,一个人要说人话,为什么要说鬼话呢?对不对,这个道理不是简单。你们偏要问,哎呀,我的前途如何啊?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要)相信鬼呢,这个学佛学到哪里去了?学佛问自己。这些都属于边见。
“我所边见”由哪里来?“依我见生”,因为有我见,所以我不知道,我要问这些,为了求我,还是想保护我。如果问到了以后,哎呀,你为什么要问这些?我晓得我明年不好,我要做个准备,你做什么准备啊?先把棺材买到了等啊?做什么准备呢?还去选一个便宜棺材的放到?做什么准备呢?这个人生,所以这个人家问我,老师啊,你到将来如何?哎,我说青山何处不埋人呢?青山何处不埋草啊,你管自己将来什么?自己将来死在路边,给狗咬了,正好嘛,还可以布施一番,给他吃饱,蛮好。给蚂蚁吃了蛮好嘛。你放在棺木里头,过个几千年以后,你看在大陆上,那些帝王都被人家挖出来,挖的一塌糊涂,那又何苦来哉呢?这都要由我见来的。真的无我要从这里看。
“此相应见。不依彼起”,所以边见等等,讲四惑里的,是相应见,由我见来的,引动,“不依彼起。恒内执有我”我见是觉得里面有我,始终有我。“故要有我见”所以“由见审决。疑无容起”。真的达到无我境界,把“我”看成是没有疑处,所以禅宗讲“直到不疑之地”。“爱着我故”凡夫境界这个我爱我见,始终被“我”转,“爱着我故。瞋不得生”,因为有我,所以有时候嗔念起不了,四惑里头有嗔,我们这个四烦恼里为什么没有嗔呢?就问这个问题。因为“我”为主了,所以我不发脾气,我相比那个脾气大,盖住了。“爱着我故”我爱抓的很牢,所以瞋念不得发生。因此你懂了一个戒律,你们讲戒律的。说有些人,这个老先生,这个老居士,这个老师父脾气真好,我看来脾气大的很,那为什么脾气好啊?爱着个我有道,阿弥陀佛,我不能发脾气,你骂我,阿弥陀佛,实际上还是里头有我,你懂吗,所以真正的嗔念去掉谈何容易,一般都是““爱着我故。瞋不得生”。你懂了这个心,你懂这个道理,你一看世界上修道的人,所以真讲戒,哪个不在犯戒,谈何容易啊?你以为慈悲面孔就是持的戒好啊?他里头在犯戒,“爱着我故。瞋不得生”。
“故此识俱。烦恼唯四”。因此你们要懂,第七识末那识,所以讲他根本烦恼只有四种,我见,我慢,我爱,这三种“如何俱起。行相无违。俱起何失”,这三种啊,所以,与生命俱来的四种,这四种,因为我见在上面,所以讲三种,“行相无违”他这个心理状况,同道理,没有矛盾。“俱起何失”所以他说你不要提出疑问,就是这个样子。
“瑜伽论说”,弥勒菩萨所著瑜伽论上讲,“贪令心下。慢令心举”好的很哦,这句子哦,我们学佛,要了解自己心理,什么叫贪心?贪念,贪的人,心下,有的人很谦虚,譬如说我们说我们做生意的人,千错万错,顾客不错。和气生财,你怎么发脾气,你这个雇主,你这个怎么卖这么贵?不要生气嘛,我进的本钱太高了,我这样蚀本的呀,卖给你,反正把你的钱骗到我这里为第一等。所以贪婪,贪心令心下,所以我们那个你看男孩子追女孩子,女孩子追男孩子的时候,你怎么发脾气他都有耐心,结了婚以后,就吵架了,你们注意恋爱的时候,贪啊,“贪令心下”,贪心是这样来的。“慢令心举”我慢心功高,都看不起,那就是我慢。“慢令心高。宁不相违。分别俱生。外境内境。所陵所恃。粗细有殊”所以这种心理,宁不相违,所以贪跟慢两个不同,完全不同。贪跟慢,宁不相违,讲的是两种,一个是高心,一个是下心,低声下气。
“分别俱生”分别心同俱心烦恼,有内外境,内外境的差别,“所陵所恃”那个陵就是驾陵你之上,傲慢的人,一切高高在上看人不起,驾陵人之上,“所恃”那个低声下气我,我贪的人不管,格老子,你打我一下都可以,总而言之,你的钱要到我这里来。你的家要搬给我,我受一点气不要紧。一个是“所陵所恃。粗细有殊”心理状况粗细有差别。“故彼此文义无乖返”。所以呀,引用弥勒菩萨说的话,要我们懂这个道理,没有矛盾,要搞清楚,所以问的是为什么烦恼有十种思惑?你这里只讲四惑呢?现在他辩论,所以唯识只提四惑。其他那六种,是嗔的犯罪的行为,嗔的心理的状况,变相,心理的变态,这四种是严重的烦恼心理变态,最根本的,就解释这个道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