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成唯识论》卷四第159页,现在,刚才讲到第七识、末那识,普通就叫做俱生我执。我们这个意根与生命同在,所谓我们觉得有个我的存在,那么上次讲到俱生我执四种根本烦恼,我见我痴我爱等等,现在再提出问题“此意心所唯有四耶”,那么说,第七识这个意根,他所发生的作用,熏所起的作用,只有这四种吗,所谓心所,就是这个心所起的作用,拿现在的观念就是心理的行为,心理的现象,这个心所,只有这四种吗,这是一个问题。
“不尔”假使不是这样,“及余触等俱故”,他说,不是这样,还有,还有什么呢,有五种遍行,“触”这个“触”字最难了解啊,“触”字包括心理与生理,同物理关系,外在关系的接触,我们经常用现在的观念来解释他,就是一种反应。譬如神经的反应,皮肤的反应,感受的反应,这是触的作用。还有触,这个触啊,很难理解他,不一定是碰到,譬如我们到一个虚空,到一个真正的一个空间去,假使这个地方完全没有空气,我们感受非常受不了了,这就是触的作用。
“有义此意心所唯九。前四及余触等五法。即触作意受想与思”他说另外一派,就是佛过世以后,弟子们另一派的研究,这个意根的作用,他所起的心所,只有九个心所,就归纳法,所谓心所,心理啊所起的状态,大体的归纳,分类的归纳。我痴,我爱,我见,我慢等等,那是前面这四个的根本烦恼,以及“及余触等五法”这就是五遍行,就是写在这里,“触作意”那么第七识意根,他怎么又作意呢?他起分别思想的作用,第六意识就是他造作的,所以有作意,“受”,触跟受不同,触刚才我们拿现在观念来解释,反应,医学上用的,物理上用的这个反应最清楚了,“受”呢,不止是反应,反应以后一半生理上有受,心理上也有感受。譬如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使我们悲哀,心里很难过,我们中国中文形容心酸,那么常常跟我们文学的很多,肠断,断肠,这个断肠是真的,伤心到极点硬是肠子会断的。那是真的,古人也做过实验,拿猴子做过实验,把猴子的母子分开,母猴伤心的叫,所以猿啼,我们也讲过的,对于动物的鸣声,叫的声音,在中国文学上分很多种,不能混淆,现在因为大家中文程度不够了,中国文化都乱讲一通。龙吟虎啸狼嚎猿啼,鹿鸣狗吠都不同,龙叫是吟,他讲什么吟呢?鼻子里哼的。所谓读诗啊,叫做吟诗,诗没有办法朗诵,朗诵已经不像话了,所以拥壁高吟,自己一个人欣赏。所以龙吟虎啸狼嚎猿啼,鹿鸣狗吠各有不同的啊,猿啼,鹿就是鸣,每一个字的形容都是各异的。或者象形,或者是以他的声音出发,或者是会意。所以这个猴子叫的,伤心所谓猿啼,母子分开了,结果就是哭死了,把猴子解剖了,证明一个东西,那个说的肝肠寸断,古人文学伤心到极点,肠子会断的。
这就是“触”跟“受”的关系。也是唯心造成,触跟受。所以,我们五遍行里头,不同,触,作意,受,想跟思两个不同。粗的叫妄想。譬如我们有时候,修习禅定,止观,没有粗的妄念,粗的妄念就是妄想,你仔细检查有没有妄想?你知道那一个知,也是妄念,但是不同。这一点知是叫思的境界。想还容易去掉,思很难办。很难去掉,往往一般人把思所到的,就当成这一知。知觉这一知,譬如我们常讲,王学,王阳明的理学,良知良能,认为是心性的本体,有些修禅定或者修禅宗的人,以最后这一知为究竟,这一知还不是的,所以必须要了解唯识,这一知、思的作用,真性圆明,所谓觉性圆明这一觉,非所“知”。那么这个心理的状况我们必须要清楚。
现在讲第七识意根的作用。不对,认为有一派认为心所有九个,等于前面四根本烦恼加上触受作意想思等等五个。“意与遍行定相应故”所谓遍行,他普遍的存在,哪里都有作用,八识里头都有他,非常牢固的,所以这个意根,第六意识固然有遍行,第七识这个意根里头,决定的,决定性的相应,有关联。
“前说触等异熟识俱。恐谓同前亦是无覆。显此异彼。故置余言”,前面曾经有一段,另一派的心意识的观念讨论过,“前说触等”前面那一段所说到五遍行这个反应作用这个触法。“异熟识”故,那么前一段意思啊,都不把他归到第七识的范围,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异熟作用。异熟就很难了解,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入胎出胎,就是异熟、等流这个作用,这千万要记住的。他说前面说过这个触的作用,是同异熟识起作用的时候,异熟作用第八阿赖耶识随时存在,他跟他两个同一个功能,存在的,他这样的理论,前面为什么那么讲呢?“恐谓同前亦是无覆”,所以前面有这样的说过,他说,我认为,恐怕是,这个作用,五遍行等等的作用,也是属于无覆无记,无覆没有盖子,没有阻碍,有这么的说法,现在讲到真正意根也有五遍行作用。“显此异彼”明显的说明同那个观念不同,“故置余言”其他的不谈,特别提出来。
“及是集义。前四后五。合与末那恒相应故”所以以集义这个论派所讲的,第七识包括面前四个根本烦恼,同五个遍行心所,根本烦恼也是心所,烦恼也是,合起来,前四后五九个,叫做末那识,这个我相我执里头有这样的作用,“恒相应故”随时随地没有断的,除了你悟道、证道、成佛才能转过来,不然转不了,“恒相应故”。
那么,讲到这里又提出问题“此意何故无余心所”这个第七识意根里头,没有其他五十一种心所里头,其他的各种心理状态,第六意识是全部都有,第七识里头为什么不包括其他的心所,其他心所什么呢?
“谓”就是指,“欲”我们的欲望。不过佛法,我们佛法,我们普通叫欲望,佛法上讲这个又不同了。本来是个归纳性的,在这里看到有分析的很厉害。“欲”是欲,希望是希望。我们普通把欲望两个连在一起,普通心理把欲望连在一起。那么普通心理所讲欲望。这个问题很大了。里头有些欲,有希望。这是两个心所的状态,不同。拿现在在讲,那么我们只好借用现在研究唯物哲学人用的术语来,比较说明的清楚。欲跟希望他的意识形态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他所起的形态不同。
“谓欲。希望未遂合事。此识任运缘遂合境。无所希望。故无有欲”,他其他第七识末那识里头,为什么没有其他的心所呢?譬如,欲这个心所,“希望未遂合事”所谓欲是希望,自己没有达到作用的事情,心理总归想,譬如每一个人都想自己发财,这是贪欲,这是很普遍的一个心理。而事实上想发财能不能发财呢?不一定,所以“希望未遂合事”这个希望没有可能达到。可是这个,“此识任运缘遂合境”那个欲的愿望在意识,第六意识的,譬如我们想发财,发财没有做到,达到目的,在意识的思想偶然有波动生灭,有时候有,有时候有更痛苦的事情也忘掉了,那么痛苦一过了又想发财了。这个欲是这样作用的。
第七识的末那识的这个意根,可不同了,不像第六识这样子,“此识任运”任运就是糊里糊涂,跟到自然而走,“缘遂合境,无所希望。故无有欲”所以第七识里头心所里头不把欲的这个心理、意识形态列进去。他这个意识形态第六识是绝对有,这个第七识没有,那么我们,我经常拿这个理解最好用《西游记》了,这个第七识就是《西游记》上所描写的,唐僧的第三个徒弟,沙悟净,沙僧的名字,法名叫做悟净,是吧?好像是啊,有些人的小说比我记得更熟。所以他,孙悟空讲好他就好,猪八戒说这样好,他就这样好,他没有什么主见,两个师兄讲的怎么弄,就跟到怎么跑,这是任运的道理。所以这个我执他没有分别思想,只是任运。“缘遂合境。无所希望”因此第七末那识里头心所这个欲,这个不然,他没有这个作用。
“胜解。印持曾未定境。此识无始恒缘定事。经所印持。故无胜解”,“胜解”就是唯识学中心所的名称,那么拿现在心理学上讲,这个胜解是什么呢?西洋哲学一般,心理学只讲直觉,直觉也不一定是胜解。也有点像,所以现在研究禅宗,研究佛学的人,往往把西方哲学所讲的直觉就解释成中国禅宗的悟,就是直觉的作用,这是百分百万分万的错误。不可以随便用,这个直觉的意思只是第六识的勉强可以说是胜解,但是胜解还不是直觉,胜解拿我们现在人的观念叫做什么呢?灵感,有点相近,所以一般讲灵感,甚至现在所谓讲这个第六感,这一类的有相近之处,还不完全。
胜解,翻译成中文的名称,用这两个字,这个人有特殊的思想、特殊的见解,接近于真智能的边缘,这种叫胜解。在唯识的心所,换一句话说,唯识心理状态的这个胜解的道理,下面有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是怎么说法呢?“印持曾未定境”没有经过的,还没有定,自己还没有经验过,推理,用智慧的推理,可以理解的到的,那个叫胜解。比方,我们有现在的流行,许多不会画画的人,不会写字的人,有一个很好的名称,他说他对于这个字蛮内行,也是书法家?不是,他是鉴赏家,也许他那个字写出来比我们呐,还差得多啦,还会爬的,可是他蛮有一套理论,评论起来好像很内行。有此胜解,并没有到达那个境界,假定他是个书法家,还是个画家,自己的画的境界,书法的境界也很高,而且能够评论,那已经不属于光是胜解了。他有实际实证的功夫,一般这个胜解就是这么一个意味。
所以他的定义说“印持”,印就是确定,形容之词,譬如我们禅宗常用的,以心印心,心的形态怎么印,这是形容词。因为中国人喜欢用图章,这个图章啊,拿个印泥,粘上以后,盖下去,图章拿开了,这个印下来的这个现象,同图章的原来的那个境界一点没有错,此所谓印,印是个形容词。印证保持,正经没有确定之境。这属于胜解。等于我们想象,假定我得了道是怎么样,假定我是什么样,有胜解,换一句话说,西方哲学有许多思想,是属于胜解的部分,没有一定求证到,佛法的重点在求证,不管你哪一种理论,修持不证道,空谈,那么引用禅宗的术语讲呢,口头禅,所谓言不及义,没有用处。这个识,可是第七识呢,此识无始以来,”恒缘定事”他固定的。因为他是个我见,所谓我痴我贪我爱我见,这个很牢的,人一切众生睡着了,身体在昏迷,脑筋在昏迷,我还是有,睡着了那个“我”你都不能动摇,你拍他一下,他醒来还是我,梦中还是我,无始以来“恒缘定事”,“经所印持。故无胜解”,他固定的,认定的,执持的很牢,因此他不能起胜解的作用,真正起胜解的作用的是什么?第六意识。胜解一转,第六意识就变成慧了。智慧般若都是他。不要看不起第六意识哦,平常造业都是他,悟道也是他,所以第六意识一转,他就是妙观察智。他有胜解,第七识末那识没有胜解,所以《西游记》这部小说,把他形容的就是那个沙和尚,莫名其妙,青面寡神面有菜色,一天到晚,脸上发青,不言也不笑,笨的很,光晓得挑担子,是挑这个担子,我们肉体活到,就是这个第七识在起支持,这个我执在支持到。
“念”第三个特殊的心思所谓念,念呢“唯记忆曾所习事。此识恒缘现所受境。无所记忆。故无有念”这一点我们特别要注意,所谓念佛,这个念,念是什么,那么我常常告诉诸位学净土的,叫你念,去念佛,不是嘴里念佛啊,嘴里念佛也叫念佛,真正在观念上的差别要加一个口字的念,嘴巴在念,这个应该严格要加一个口字,真正的念佛,念阿弥陀佛,念菩萨,实际上是念思,思想意识,是挂念,譬如一个人,你们亲人出了门,我心里很挂念,心里挂念就是念佛,嘴里念的,持名念佛六个字,或者四个阿弥陀佛是持名,持的名号,加两个字皈依,“南无”是皈依,那么一个字一个字他是生灭,这是嘴念,要我们念佛的时候,念了这个佛号,是印到第六意识心心念念都在记着这个符号的境界,这就是念佛,所以我们现在讲到唯识,对于这个念分析的很清楚,普通,一般讲经教,什么叫做念?我们平常经常引用的,一念之间,什么是一念之间呢,以我们生理的标准,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这是普通的佛学解释,就是说,把心念下了一个定量,在现在唯识的解释,念就分析的很清楚,什么叫做念,为“唯记忆曾所习事”念的作用就是说我们认真做过的事,所到过的地方,见过的人,心里头不忘的,这个作用就叫做念。
所以我们人会想念一个人,想是粗的作用,想不一定会念,想过了就算了,想到坚固了,变成一个习惯,变成一股力量,那个叫做念,你想他心里还有他,不想他心里还有他,譬如说我们常引用,古代这些言情小说,《西厢记》所讲的,“茶里也有他,饭里也有他”那是念,譬如明朝人的诗,“一日思君十二时”讲文学的层次第一等,这个句子是太好了。“一日思君十二时”,一天只有十二个时辰,他说我想到你呀,都十二个时辰都在想你,一日思君十二时,那么还有古人的名句文学上,这些句子太多了。“将我心换汝心”将,拿我的心换成你的心,“将我心换汝心,方知相忆心”,你才晓得我心里头想念你有那么深刻,这个文学句子太好了。
等于我们会里那个古国治的,当年讲恋爱的文学句子,到南部高雄当兵啊写封信,到会里来给这位女同学,“南北三千里,你在我心里。”我说好。四年大学什么都没有用,就是这一句我可以打你一百分。他写给女同学,这位女同学拿过来,老师啊,他写一封信给我,有两句好句子啊,我说什么句子啊?他说“南北三千里,你在我心里”,这就是老古,古国治作的句子。那么说这个道理是什么呢?所以我们当年在大陆上,一个人抽鸦片,有瘾的,我们这个南方江浙一带不叫做瘾,我们的土话,这个家伙有没有念头啊?好大的一个念哦,就是说这个人有鸦片瘾,这个瘾就变成念头。念念不能忘,所以“念。唯记忆曾所习事”。那么第七识呢,“恒缘现所受境”。第六识会记忆过去的事,第七识这个我执,我执作用,他不会,这个作用他没有,他是个猪一样,他只缘什么“现所受境”,非常现实,当场来,这个我有反应,过去了,要回忆啊,是他老弟的事,第六识意识的事,他不管,“无所记忆”第七识没有记忆的作用,“故无有念”所以第七识的心理范围,这个念也没有。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