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这个心态作用啊,“唯系心专注一境”。现在我们已经解释到定是共法。所谓得定,第六意识专注在一点上。假使念咒是念咒,观想是观想,那么一般人修定的,法门太多了。这个方法用不上,用那个,那个用不上,那永远不会得定,以《楞严经》告诉你道理,“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以道家列子的话,你们都听过《列子》,亡羊歧路,岔路太多了,永远找不到那个跑掉的羊。路道、门道他越懂得多的人,越不能得定,所以学者研究教理,或者佛法学的太多了。结果是一无所成,我们普通的话,讲一个年轻人,艺多不养家,样样都会,结果啊自己生活都找不到。艺多就不养家。所以一个泥水匠也好,木工也好,修电灯也好,只要一个技艺你就可以维持生活了。同样的道理都是定,所以定唯系心专注一境,那么这是第六识的境界。
第七识末那识啊,“此识任运刹那别缘”,第七识意根啊,他没有分别心作用,他刹那刹那之间,任运,而且他跟到第六意识,前面跟到第六意识跑,后面跟到有个老板,第八阿赖耶识这个业力在赶他,前面呢有个领队,第六意识,他在中间,任运而转,随便,前后都有人堵到的,所以刹那别缘,他一下一下的,那个意识想,现在要去跳舞,他就跟到去跳舞,等一下说跳了舞,哎呀,造业啊,赶快到佛堂拜拜,忏悔忏悔,打个坐吧,他又跟来打坐,第七识就是这样。他这个“我”啊,没有什么呢。既不专一,他永远不能专一一境,因为他做不了主,前有伙计第六识,后有董事长老板,第八识,是他是个挂名是个总经理啊,这个是木头木脑的总经理,挂名的,“故无有定”。所以第七识末那识里头,心所里头没有定。
“慧”他更谈不上,“慧即我见。故不别说。善是净故。非此识俱”,所以这个慧他没有,慧也是第六识境界。在第七识末那识这个慧啊,不叫做慧了,第六识妙观察智,没有转成妙观察智啊,第七识所谓的慧呀,就是我见,主观成见,我们看到这个道理要了解,世界上很多的哲学家很多学问好的人,很多知识分子,读书越多,思想越多,那个我见、意见越大,知识分子那个脾气之大,大的无比,好在我们不是知识分子,我们是老粗啊,那个知识分子,学问越好,意见越大,你们都是笨蛋,只有我这个是真理,有些读书人常常争起来那个脸都红了,这是真理之所在。我这个老粗就这样,我说老兄啊,我说那个真理卖多少钱一斤啊?他就傻了。真理?真理也是你下的定义,我绝对客观,我说真的啊?绝对客观,你这个客观就是主观,哪有真正的客观啊?所以我客观就是主观嘛。我分析给你听,我说,不要你分析,你已经分析完了。你就不能分析,有“我”分析就不对了。所以没有悟道以前,第七识没的慧,没有第六识那个见道,第七识就是我见,主观成见。不是平等性智。“故不别说”,所以不要解释了。那么善法他也没有,什么是至善呢,“止于至善”大学里讲的,什么是至善呢?净,真正的净土,无我也无善,这个是净,“非此识俱”,那是第八阿赖耶识真正净化了的境界,业力净了,他谈不到。
“随烦恼生。必依烦恼前后分位差别建立”。所以呀,他说,这个善的境界也不是他,所以善法净法,跟到烦恼,烦恼去掉就是善,有烦恼皆非善。所以随烦恼所生的这些,随烦恼的境界,必定依与烦恼前后分位,唯识所讲,心所,我们心理的这个演变,思想念头,这个分类,是依这个烦恼大小轻重,他那个意识形态的不同,前后
分位,做一个分类。因此啊,有个差别建立。这个是什么心理,这个是什么心所,是这个道理。自己要观察清楚。
“此识恒与四烦恼俱。前后一类。分位无别。故此识俱无随烦恼”,所以这个第七识啊,与四个根本烦恼在一起,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四个烦恼俱,与生命同来。他就有这个作用。“前后一类”都是同类的。“分位无别”,虽然我见我爱我痴我慢,在形态上有个分别,实际上就是一个我,有我就有烦恼。那么我们上次讲过,在中国人吸收了佛法的文化精神,就变成了文学句子,平常我们做人修养,大家像我们这个小时候就背来了,看到这些句子很好,对人生修养一辈子有用,“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你们年轻记得哦,像我这个句子背来的,十岁的时候,就感觉到很美,讲不出道理来。后来一辈子受他的影响很大。“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各有各的因缘,人生的成就各有千秋,他当了皇帝,你讨了饭,各有各的乐趣,所以讨饭三年,皇帝都不想当呢。那立场不同,看法不同,各有前因莫羡人,你说他这个这个很得意,你很失意,那个失意的味道啊,他就没有,他就不懂,所以我常常跟有些大资本家做生意的朋友来谈,我说你们那个经济学啊,学费学出来;我这个经济学,钞票买出来。我也做过生意,而且做的折本的,一塌糊涂,一毛钱都没有,我有这个经验,你没有折本这种经验,所以你毕竟差我一层。是啊,各有前因莫羡人,各有各的经验,这个分位差别呀在这里。
“故此识俱无随烦恼”所以第七识末那识里头没有随烦恼。“恶作。追悔先所造业。此识任运恒缘现境。非悔先业。故无恶作”注意啊,唯识里头“恶作”这个名词啊,最难解释,一般研究唯识我看了,现在人,研究唯识著作这个一百年当中这个著作,过去也看了,现在也看看,有时候把这个“恶作”两个字解释错了,这个词不能读作恶(è)作,恶(wù)做,就是可恶,作就是造作,什么叫恶作,就是现在讲讨厌,说我请你吃这个点心,哎这个点心我不要吃。譬如说人家最好的,从泰国带来的那个榴莲,那个榴莲是泰国人吃的香的,我们吃的臭得不得了,譬如有人啊,这个榴莲带到台湾,飞机上不准带,所以我有好朋友啊,专机送过来,他赶快送个榴莲给我,而且还告诉我这个榴莲,老师啊,不要随便给人,你留下来做点心吃,我还是会吃啦,不过没有那么爱吃,他可习惯了,榴莲真可以做早点吃,他特别选了一个好的榴莲叫我留下,老师啊,你明天早上做早点吃啊,不要请他们吃了,这个盛意我非常可感,可是对不起,我有恶作。这个榴莲是可以吃啊,那个味道实在不习惯,不过我还是能够吃,这个恶作是这样一个东西,就是讨厌叫做恶作。不是念做恶(è)作,恶作也变成恶作剧了,这个南方话,江浙一带有这个话,恶作剧,那是故意整人的,你在夜里走路,他故意扮成一个鬼吓你,那个叫做恶作剧。这个恶作,但是唯识学上,有时候这个恶作呢,又变成恶(è)作了,所以你们研究唯识啊,这个地方特别注意。
这里很明显,经典《成唯识论》上面告诉你的,恶(wù)作,特别注意啊。这个恶(wu)作,什么叫恶作呢,讨厌,所以你去念经,我不会念,念经是婆婆妈妈的事,我是学禅宗的,还念个什么经啊,恶作。说你应该吃素啊,佛是要学素不能吃,有许多朋友,学佛我就干,叫我吃素不干,对于吃素——恶作。这就叫恶作。恶作,有个“追悔”,这是两个心理。追悔就是后悔,事情做过以后后悔。譬如有时候我们忍不住发脾气,脾气一边发,心里头就后悔,哎呀,何苦呢,可是已经发出来了,不能不发到底呀,面子上过不下去啊,心里头在追悔,所以发脾气的时候,两种心里头,又恶作又追悔。对不对,一边自己发脾气,一边自己心里想想,讨厌,何苦发这个脾气呢?恶作,心里后悔,何苦呢,这又何苦呢,发了得罪他,划不来。可是啊,第三个心理又来了,格老子,要做就做到底,又是个心理状态了。所以这个心态啊,这个念要搞清楚。所以“恶作”跟“追悔先所造业”,怎么讲呢?我们佛法里头,《成唯识论》这两个念头的心理状态,恶作,追悔,是讨厌前面刚刚做了,譬如我假使讲错了,心里也在讨厌,恶作,嘴巴乱讲,也后悔。“先所作业”刚刚做过的业,业有善业恶业叫恶作,譬如你们学佛的人,做善业也是恶作啊,到庙子上拜拜,哎呀,居士啊,你发个心嘛。“做什么?”盖庙子。“好,我出一千万!”一千万当众写下来。阿弥陀佛,大居士啊,你真发心啊,很舒服啊,回来开支票的时候,恶作。格老子何必上这个当呢!哎呀,可是面子问题,已经出了,不能不写啊,追悔也来不及啊,这个就是“恶作。追悔先所造业”。就是善业里头也有恶作,也会追悔的。有些人你看做了好事,然后自己生了病,老师啊,我学佛学了三十年我都白学了,你这个话,他就恶作,追悔,不晓得这一念他又在造业了。“恶作。追悔”的是业啊,障道的因缘哦,所以说你,我学了这个法,然后听不懂,然后又是对于这个法对于这个法师又恨了,恶作、追悔造的业更深。
所以这种都是第六意识的行为,“此识”,第七识啊,“任运恒缘现境”。第七识非常现实,他没有这个本事,他也不会恶作,他也不会追悔,那都是他老弟第六识的事,“非悔先业。故无恶作”,第七识他有什么后悔的,他无所谓后悔,就是说我们讲一句很朴素的话,很难听的话,也是最高的,格老子这个样子就是这个样子,你把我怎么样,这就是第七识,这个脾气,这个个性,你看许多人你看看他,你不要这么样。“怎么样?你劝我干什么?我天生的!”这就是他的第七识,他没有什么追悔恶作的。
“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众缘力。有时暂起。此识无始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彼非有”还有睡眠也是个心理状态,也是心所。就是睡眠,所以你懂了心所,并不是八个分开有八个心王的。这个睡眠,睡眠是什么?身心两方面,人为什么会睡觉,佛在别的经典上答,两个原因所生。身疲劳会睡觉,累极了想睡,心里并不想睡哦;心疲劳想睡,心理灰心到极点,身体固然也会睡,昏迷。譬如今天,我那个理发的师傅,这位理发师傅,他外省人,给我理了二三十年了,所以现在我出去,我那个理发二十分钟就完了的,既不刮脸,又不擦口红,也不打修指甲,现在我看到理发店许多男士,坐在那里,又修指甲,又擦口红,又烫头发的,我一看,哎呀,恶作恶作,我就说他,哎呀,这就受不了啊,所以我跟他讲,算了,我不来理了。不到理发店,你到我这里来理,所以他跟我约定,今天理,我说你今天放假不打牌啊?他就讲有一个理发师,我说我看他七十几了,我也看了几十年,我说他怎么还一天到晚坐在那个店里睡觉,你不知道,他夜里上了牌桌,打到天亮,精神健旺啊,下了牌桌他到了店里就睡觉。哦我说原来如此啊。这个人啊,我们现在讲啊,爱打牌的人啊,身体很累、心不累,有兴趣。所以他没得睡眠。并不是不要睡眠,等到一不打牌呢,心理无聊了,就想睡觉了。所以睡眠这个东西,有时候,生理的作用,有时候心理的作用。修行人要断除睡眠,所以你们有时候用功到没有睡觉了,还问我拿安眠药,你要搞清楚,你究竟是失眠,还是功夫到了,功夫到了不睡眠,一天管两天用,活六十年等于活了一百二十年,多好呢!为什么一定要求昏沉呢?我就不懂了,对不对?所以这个财、色、名、食、睡,这是五盖呀,障道的因缘,把你盖住了,盖住是把你智慧盖住了。所以做功夫要修到财、色、男女关系、名都不要了,这三样你还可以吹牛。食,不吃东西;睡,睡眠也没有,五盖去掉了,把盖子一打开,他亮光就透了嘛,免除了五盖,结果你那个盖把你打开了,然后,不愿意呀,还想找个盖子来,还来拿安眠药镇定剂,那有什么办法?那只好把你再盖住了。就是盖你一下了。这个睡眠是这个道理。
“睡眠。必依身心重昧”,重就是粗重,昧就是昏迷,不是心理的昏迷就是生理的昏迷。“外众缘力。有时暂起”,睡眠这个东西,靠外在的影响,怎么外在影响?你到了一个空气不对的地方,马上打哈欠了,因为脑子氧气不够了,哈欠来就想睡觉了。那么你要问问了,学佛的人什么都是问题呀,真正学佛的人比学科学还厉害,到处都是问题。氧气不够为什么打哈欠呢?打哈欠表示脑子氧气不够,打哈欠,要深深吸进来空气,到里头化学变成氮气,那么为什么睡眠?睡眠了以后啊,吸呀呼啊,专门抽这个空气,里头好制造氧气,所以氧气充足了就醒了。氧气不够就睡眠了。所以你晓得,有时候我都试验过,前几年我闭关,关房里带了两桶氧气,他们一看,哎呦,老师啊,我要抽烟,哎我说,氧气一打算不定整个烧起来,我把氧气打开,我试验,我把氧气整个打开,房间里都是氧气。用不着套在这里呼吸,免得到了殡仪馆了,还套两根管子,麻烦。所以我把房子里头两桶氧气开到,我那个关房里都是氧气,我看看氧气当中打坐是什么味道。精神是特别好,不过你不要靠它。所以有时候我故意把他通通关掉,房间里没得氧气,又看我的定力如何,就要测验,你真修到气住脉停了,就不需要氧气了,氧气也不是绝对的。所以睡眠是这样。“外众缘力”外众缘力,氧气要不够了,或者强烈的光线,使你疲劳了,譬如夏天容易睡眠,出汗多了,身上的盐分排泄,所以夏天汗出多了要喝一点盐水哦,不然要不行的,也会脱水掉的,这个肉体呀,这是个四大之身啊,讨厌的很啊,都是为他在忙,所以睡眠是外众缘。
“有时暂起”。有时候他会起来的,你看心里灰心了,一个人伤心到极点了,忽然告诉你,太太们告诉你,你先生有外遇,刚刚有带一个女朋友,街上走路我看见的,哎呀,一下就想睡觉了。哎,这就是“外众缘力。有时暂起”。这八个字你就读懂了,那就是靠外众的缘力影响到你的心理“有时暂起”。诶,这都是第六意识的境界。那么第七识呢,第七识就没有关系啊。“此识无始一类内执”,他就是无始以来,就是内,这个内不是讲身体以内,这个内外是假定的界限,他无始以来不晓得抓住一个“我”的作用。“不假外缘”。他不管身心的外缘,“故彼非有”,所以第七识也没有睡眠这个心思。他无始劫以来只晓得有个我,怎么样就是我,我就是我,我是没有理由的。
还有两个心所讲“寻伺”,也很难懂。寻跟伺“俱依外门而转。浅深推度。粗细发言。此识唯依内门而转。一类执我。故非彼俱”,寻伺两个最重要哦,我们修定打坐,学佛做功夫,这个心理都在寻伺两个状态中。所以《瑜伽师地论》分,一个凡夫修成功佛,他把这个程序分成十七个部分,《瑜伽师地论》有十七地。
“寻伺”这个作用就分了三地,“有寻有伺地”,最初,“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到达“无寻无伺地”以后,才慢慢达到无心地。以学禅宗的讲,到达无心地还没有悟道哦,所以禅宗祖师说,“莫说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一重关”。无念无妄想无心还不是悟道哦,所以禅宗不是那么:会打坐,吹了句牛,菠菜炒真如,真如炒菠菜,以为就是禅,那还差远了,都在寻伺的境界里,那么这个寻伺,玄奘法师翻的寻伺,他翻的非常朴实、规矩,那么中国过去上古,最初来的佛学翻的不叫做寻伺,叫做什么呢,所以两面,新旧的翻译掺和拢来,你就懂了,叫做有觉有观地,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或者是无观有觉,同这些,有觉有观这是寻伺的作用。那么这个我们在佛学名词上,也懂了他,然后怎么叫寻伺呢?你看我们打坐坐起来,都在那里寻伺呢,所以我常常,有时候骂你们打坐,坐在那里,两个眼睛有时候眼观鼻鼻观心,我一看就生气,有时候我年轻人这样,我说你干什么?钞票美金掉在地上了?你们坐在那,眼观鼻鼻观心,我说干什么,怕鼻子掉了?眼睛为什么守到鼻子?哦动都不敢动,那副死相,我就骂人,实际上干什么,在那里寻找,找个道了,快要悟道了。坐了半个钟头还没有消息,有寻,不在寻啊,寻的就是,有时候干什么,东找西找,糟糕,快要空了,刚才清净一下,又一个念头来,气死了,虽然面上没有表现,他这里有表现,我晓得他心里在干什么。这是有寻。有伺呢?有时候瞎猫撞到死老鼠,不是你功夫到哦,那是瞎猫碰到死老鼠啊,碰对了,一下有一个清净境界,哦,我悟了,悟了,误了,那真耽误了。那是伺的境界。所以一般人用功啊,就不寻就伺,不伺就寻。无寻无伺才是真正定了,但是不能说他悟道哦。
所以玄奘法师是用这两个字,有时候我们年轻,看这个书,看到这个地方,好讨厌,怎么用这两个字,年纪大一点,再翻过来看看,非常佩服他,这两个中国字翻译用的好极了,寻跟伺,伺就是等,就是你们年轻人约到女朋友在一起西门汀日新电影院,等女朋友来看电影,左等又不来,右等又不来,千万该不是?又不敢发脾气。看到来了,肚子里又气,你来了,我等你好久啊,还要表面装一个笑容。如果等太太就不干了,就吵架了,对不对?那个境界就是寻伺。寻伺的心理,用功你懂我讲那个心理,看我讲的好玩啊?你们用功就在电影院,门口买票一样、在等。这种用功怎么能够使修行上路啊?都是寻伺的境界。所以唯识,《成唯识论》告诉你,他不过文字,比我讲的高明。没有那么土,他怎么讲?“俱依外门而转”,等于日新电影院不是站在门外,等买票一样嘛,都以外面的境界在跑,叫做寻。所以你们坐起来,哎呦,腿发麻了,好难过,不过老师在上面坐到,不敢动,“依外门而转”腿麻了心跑了,再不然,这里好难过,头发麻,要转动他一下,有些人坐到,打坐,问老师啊,我现在要摇,我说你摇吧,那也是“依外门而转”嘛,都在寻伺境界里头。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