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00讲 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

现在我们是《成唯识论》卷四,第161页,正是讲到这个第七末那识,他所包含的烦恼境界,我们普通所谓讲烦恼,那么现在开始讨论随烦恼的问题。根本烦恼已经讲过了,现在是随烦恼。由根本烦恼连带所生的,这个心,心态,此中有五。有义。

“此中有义”另外有一个道理,还是这个里头,五种随烦恼,五随烦恼。“遍与一切染心相应”我们所讲随烦恼有五种,这五种普遍的与什么心理相应呢,就是与我们这个染污心理,凡夫这个心理,没有证得菩提以前,这个心理就是染污心,沾染的,那么这是佛学的名词。所谓染污就变成习气,一个习惯性的,染上就洗不掉了。

“如集论说。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这五种这个心态的情况。

“于一切染污品中恒共相应”,他譬如昏沉掉举,掉举就是散乱,细的散乱,看到没有乱想,有时候打坐啊,静坐,觉得自己一点杂念妄想都没有,但是微细的,很细很细的的你在想,乃至我们严格的讲,昏沉与掉举散乱是两个一体的。譬如有些人静坐起来,也出些一些境界,前面看到东西啊,山啊,水啊,鬼啊,神啊,各种各样,那就是掉举,你没有妄想了,自然出来了,细昏沉的掉举出来,但是当掉举出来的时候,你一定在细昏沉中。不昏沉他没有这个掉举,脑子很清醒不会有这种散乱现象出来,所以有时候,分类是有分类,但是他几乎是连到一个东西。再严格的讲呢,散乱掉举本身就是无明,就是昏沉。就是我们现在,刚才跟一位同学讲,所以我有时候想到,手要写下来,就不是这样一回事,我说这样很平常,我们大家都要写文章,都会如此,有时候写错了,那么,这就是昏沉,就是无明,就是无记,一个东西。所以昏沉掉举是这个情况。

“不信”同“懈怠”,不信就是疑,那么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疑是很严重,所以有人多疑的,那么我们中国文学形容这个人,狐疑不信,因为狐狸这个野兽多疑,处处多疑,所以我们文学上这个疑字上面加一个狐疑。狐疑不信,像狐狸一样多疑。指多心病。那么这个疑是根本烦恼,譬如我们也经常疑,你就是买股票嘛,不晓得发不发财,那么你怕就不要买嘛。交个朋友啊,不晓得好不好,乃至去结婚还要去算算八字,你爱不爱他嘛,既然爱他还靠八字啊?不对也讨了嘛。爱是爱呀,怕同我两个有冲啊,还是我第一,所以要去算算八字。你看对爱情有个怀疑。众生的怀疑,对不对啊?多疑。疑是根本毛病,那么信佛也要信,信了以后又不晓得有没有利益,磕了头,磕是磕了,不晓得菩萨保佑不保佑。那你何必磕呢,这是众生的根本烦恼。不信呢,同疑有关联,不信就是否定一切,自我崇高,我什么都不信,格老子我第一,那么你第一好了,你就是你第一,诶,他又不相信,真说你第一,他又害怕起来了,这不行,我还是要靠菩萨,你靠菩萨就靠菩萨,恐怕靠不住吧。人就是这样,所以这些都是烦恼,不信。

“懈怠”跟“放逸”,本来是一个东西嘛。什么叫懈怠呢?能够偷懒就偷懒,不精进,懒惰。懒惰不同哦,懒惰很严重,懒惰的人真懒惰,所以我们小的时候晓得,讲一个故事,大概各位都听到过,有一个人讨一个太太,这个太太是懒惰到极点,很多小姐有这个毛病的。当然男人也很多了,回来什么事情都要太太做。那么这位太太呀,很懒惰。这位丈夫很爱他,这个丈夫出门去了。半个月才回来,这个太太懒惰啊,饭都懒得做,怎么办呢?就做了一个烧饼,很大一张烧饼做被子给他盖,你就睡觉吧,睡半个月,烧饼做被子,饿了吃一点,吃一次,也饿不死,结果这个回来,半个月回来,太太死在床上了,饿死了。烧饼呢,就是前面嘴巴咬到的吃了,吃都懒得吃。讲一个人的懒惰,我们小的时候听的故事,你看,那就是懒惰,不过世界上有这种人,他是业力的习气。现在我们大家都有,是懒惰这种,马虎,好像这个东西,本来是今天要做一做的,不过,好累呀,算了吧,明天再来补吧,到明天,哎呀,已经过了,来不及了,想想不行,后天吧。慢慢就懒下来了。懈是松懈。怠就是怠慢,我们本省话就有譬如说人讲怠慢,就是不珍惜,就是懈怠。

“放逸”就不同了,放逸是故意的吊儿郎当。这个人大而化之。你说衣服要扣好,不扣怎么样,我偏不扣,头发留个嬉皮的样子,还表示很时髦,故意放纵。逸,就是一个不是正规走路,乱走谓之逸。譬如马乱跑了,那么我们文学叫做马逸,不顺一个轨道走,叫做逸,这个马乱跑了,叫做马逸。逸就是散开了,随便乱来,放任自己。那是故意放任自己。给自己优哉游哉,做个潇洒,叫做自在,叫做解脱。这个放逸的毛病。这些所谓也是随烦恼的罪过,但是不是根本罪过来的,或者我贪啊,我痴啊,我爱啊,这个来的。那么现在我们晓得这五个名词是随烦恼的,随烦恼不止五个哦,就是说第七识末那识的随烦恼有这五种,因此在这里提出来,他说“于一切染污品中恒共相应。”我们众生的业力染污心中,这五种东西啊,五种状况,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恒共相应”都有啊,这个心理状态。为什么这里,第七识里会有这五种呢?

“若离无堪任性等。染污性成。无是处故”,他这个假使离开了“无堪任性”,这个就是翻译文章,玄奘法师他根据梵文只好这样翻译,那么我们现在先解释了什么叫“堪任性”,不能担任做这个坏事,不能担任“无堪任性”,“无堪任性”这个性,不是明心见性,这个性质,所以这五种随烦恼啊,有堪任性,堪任什么呢?还有可能就变成一个坏的习惯,被他染污,堪任染污,就这个意思,那么现在堪任我们懂了,他这里原文连起来,若离开了没有堪任性等,他不可能为恶,不算罪过,那么就不能算是染污了,因为他不是恶嘛。那么假使是不算是恶,不可能担任为恶,叫他染污的话,这五种心理是染污我们的清净菩提心,是“无是处故”,那是绝对没有理由的。

“无是处”,没有理由,不对的。什么理由呢?

“烦恼起时。心即染污。故染心位必有彼五”,怎么为什么叫他们烦恼呢?我们烦,烦惑,迷惑的惑,所以我们迷住了。恼,使我们发生,后果是苦的,痛苦的。所以,就叫烦恼。烦恼不是痛苦,比痛苦轻的多了。所以当我们心理烦恼起来的时候,“心即染污”。我们心会被烦恼牵走。譬如我们坐在这里,身体虽然其实啊,一切众生在烦恼中,我们凡夫虽然有肉体生命坐在这里,大家看看自己,没有一天舒服过,不是这里难过,就是这里不舒服,不是衣服穿多了流汗,就是脱掉凉到。天天在烦恼中。众生烦恼惯了,还以为这个叫享受呢,这没有办法,所以烦恼。这个烦恼起来呀,心就会受染污,心不会清明,譬如像打坐,坐的好好的,腿发麻。这个腿发麻了呢,散乱也来了,然后说算了,稍等五分钟,放逸就来了,再想想已经做了一堂了,下一堂马虎一点,腿要休息休息,身体不保养不行的,太过劳了要出毛病的,懈怠就来了。那然后是,真的打坐啊就靠腿,我看不打坐也没有关系啊,不信又来了,然后我看还是睡觉去吧,昏沉来了,今天又睡觉,明天又休息,掉举来了,是随烦恼,他是这样来的,心就染污。所以啊,烦恼,“故染心位”,这个染污心,这一部分,“必有彼五”所以一定有这五样东西连到来。

“烦恼若起。必由无堪任嚣动。不信。懈怠。放逸故”,所以这个烦恼一起来,我们心态,这个烦恼的心态起来,为什么,“必由”必定由“无堪任嚣动”,我们心理不够坚强,无堪任性。“嚣动”外境界一乱啊,就定不下来,所以碰到忙乱的时候,这个心理负担不了。对应这个,我们大家中国文化,都讲诸葛亮的修养有两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其实你做到宁静就难了。这就是定的功夫,不要说在家普通人做不到,出家也难做到真修到,淡泊也做不到。所以说,我们小说的形容诸葛亮,指挥若定,在战争中间,他没有骚动。最危险的时候,你看,敌人赶到后面来,他还坐在车子上慢慢退啊,死了的诸葛亮还把活着的司马炎吓住了,那就是他的本事。心里的宁静致远,就是堪任性。我们一般人,烦恼若起,“必由无堪任嚣动”,如果外境界一影响就完了。一忙乱,比如说上面又拜药师忏,又念经,下面又有人来问你,要打坐,这里又来说电话,哪里又来擦地板,搞来搞去,我们当家师就是“无堪任性”喽。譬如说,这个时候就考验功夫了,就考功了。他说这个烦恼起来的时候啊,这个“无堪任性嚣动”,心里不够宁静,坚强,宁静的定力不够坚强,受不了外面的骚动,因此“不信,懈怠,放逸”就来了,那么不信,不信自己心力不够了,没有定力了,不信,所以懈怠啊,放逸啊,就生起来。

至于掉举呢,掉举这个心理状况,“虽遍一切染心。而贪位增。但说贪分”,掉举呢,就是散乱这个心理,东想一想还西想一想,掉举为什么不属于刚才讲的无堪?没有这个坚定的定力,这个里头不谈到掉举呢?因为他说掉举啊,“虽遍一切染心”那么凡夫的心理,染污心,都是在散乱,细的散乱叫掉举。但是掉举散乱的心啊,“而贪位增”多半是贪欲,属于贪的心理。所以我们贪看书嘛,类比有时候像我的经验啊,自己笑一笑,贪心又来了,实在贪,天都快要亮了,哎呀,明天看,把这一本书看看完,不过想想往下面翻还有三篇,就把他看看完嘛,已经快要睡了还是这么看下去。贪心,就是讲这一种心理,也是贪心。注意掉举心啊,“而贪位增”,贪心越大,散乱心越多,所以呀,把这一个心理状况就归到贪的根本烦恼,这个贪的里头去。

“如眠与悔。虽遍三性心。而痴位增。但说为痴分”,所以随烦恼,睡眠也是一种随烦恼,睡着了,越睡越糊涂。这是大放逸,他比放逸还要放逸,就睡眠了,那么一个是悔,这睡醒了,昨天少睡一点多好呢,哎这个事情就可以多做了嘛,想起来睡醒了又后悔贪睡。自己耽误了。又忘掉了一切,所以睡眠与悔心,这两个心理状态,也“遍三性心”,什么三性?善恶无记。遍与三性。但是啊,睡眠越睡越糊涂。“而痴位增”,所以贪嗔痴这个痴位的,所以他是在痴分。痴,那么你说后悔也属于痴啊,对不对,后悔也属于痴啊,不痴,做的事情很明显,觉得头脑有智慧,很少后悔,错了已经错到底了。错了也不后悔,我们多半错了又在那里后悔。悔了又在那里做错,错了再来后悔,一路这样就搞到底,人生都是这样。

“虽余处说有随烦恼或六或十遍诸染心。而彼俱依别义说遍。非彼实遍一切染心”,他说现在《成唯识论》讲到这里,虽然有些讲唯识的大师们,分析这个心理,把这个随烦恼多加几种心理,或者六位,或者十位,而且认为遍与一切染污心,这种理由也有理由,“而彼”他们“俱依别义说遍”另外的理由,说这个业力心理的状况,并不是说,他们这个理由绝对正确“实遍一切染心”,没有,是个人心理状况的分析法,用法不同。《成唯识论》专对修持而来的。

“谓依二十随烦恼中。解通粗细。无记不善。通障定慧。相显说六”,随烦恼这个心理有二十种,所以讲“依二十随烦恼中”,“解通粗细”有人说这个里头有六位,第七意根里头,或者是七位,或者是十位,是他的理论见解上,分析的精到一点,多加一点;分析的归纳一点,粗一点,少一点;那么他通于无记,通于恶,无记不善,至于无记与不善,无记就是完全昏迷。一个人脑子白痴,随便。你们这个做事情容易忘记,也就是无记,那是真的无记。那还不是细昏沉呢,那完全是无记,这个无记呢,也是一种罪过,当然,比恶啊好一点,不善就是恶,所以这个佛法分心理状况,有三种,善恶无记,这三种,不善不恶的,一天到晚是竟日昏昏睡梦间,昏头昏脑,脑子糊里糊涂。这个属于无记。所以“无记不善。通障定慧”,无记与不善啊,最可怕了,不管你修定也好,修慧也好,都是最可怕的敌人。自己就是自己的敌人,就是无记,譬如大家呢,我们讲,我们本院的同学,我常常骂都讲过很多道理,很多书,很多话,我都给你们讲过,结果还是都不知道,因为听是听了,所以我今天也跟许多同学讲,我讲你都听懂,不过呢,听懂了归听懂,你说你的,我想我的,这个不是求学,这其实呢也就是“无记不善”生,因此啊,不会得定,也不会发慧。所以无记有如此的重要,无记跟不善,综合起来,这种心理状况,“相显”心理这种现状,很明显的讲六随烦恼。

如果“依二十二随烦恼中。解通粗细二性说十。故此彼说非互相违”,所以各家的说法不是太矛盾,换句话说分析清楚,或者是归纳多一点。

“然此意俱。心所十五谓前九法。五随烦恼。并别境慧”,但是,回转来说,这个第七识末那识这个意根,所同时起来心态的心所是唯识名词,我们现在讲心理状况,心态,心所有十五个,就是前面讲过四个根本,五个这个心所前面九法,再加上五种随烦恼,还有别境慧,别境慧是另外的,怎么特别的,特别的境界,什么境界呢?你修行得定或者得道了,智能出来了,自性的功能,生命的功能智能出来,所以这一个叫做别境慧,不经过修持出不来。这个境界。

“我见虽是别境慧摄。而五十一心所法中。义有差别。故开为二”,这个问题大了,我见,这个第七识我们普通翻译叫俱生我执,一切众生生来就有我,佛法叫我们修到无我,学无我,所以我也给大家讲过几次,好几年前,在好几个大学联合起来讲一个专题,我实在想不出题目,这个没有学问的人很苦啊,上台演讲,脸发红。心里发毛,我说你们让我讲什么东西?大家同学笑,我也笑,我笑他们的笑,他笑我的笑。然后我说你们都是干什么的呢?当然都是读书的了,所以我问了,所以我自己又答,我说你们读书为什么要听我来讲,我说你们都是佛学社的,那就讲佛学吧,自说自话,自出题目。然后我就讲“我与无我之间”,这个题目大家很需要。一般大学学生,妈妈生下来,抱大了,二十一岁了,六岁读书到现在了,那个成本培养的不少哦,从十月怀胎开始,这个成本算下来不少哦,结果你们在这里学习空论,学佛学空了,将来还要,不晓得干什么,南无南无的,我说好了,既然这样,你们做到无我没有?谁能够修到无我?要无我才能够得道,谁能够做到?而且人真修到了无我,是不是个人?不是人,对不对,不是人就是佛,这是中国字,人字旁边一个佛。所以佛是无我,做人要不要我呢,绝对要我,释迦摩尼佛有没有我?有我,没有我他怎么会说法?是他说的,他就是“我”说的。做人要我,你写一个文章,无我,这篇文章写出去,没有你的东西了,那怎么叫文章啊?每一个人写的文章都有我,每个人写字,各人不同,这个字里头有“我”,有些书法家字体写的很好,学了几十年书法,送来给我这个外行看看,我说好,了不起。写一幅给我,也是放起来,因为我不愿意挂,因为书法好,没有一笔是错的,又工又规矩,那什么不好呢,他的字无“我”,这一笔是颜真卿的,这一竖是柳公权的,这是王羲之的,不是“你”的,这就没有味道了。有些人,字写的很好,有我,一看很好,确实有味道,那个艺术家你看,都有有我,所以究竟有我无我呢?佛说法也是如是我闻,尤其佛开始出来说法讲,无常苦空无我,为什么说涅盘经的时候,又说有我呢?这是佛法一个大秘密。

别境慧怎么样开发的?是由我见来的。我悟道,智慧开了嘛。悟道是谁悟啊?我悟,所以人家说了,后代的禅宗啊参话头,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我说我当年开始学禅呐,我只参了一个钟头,那个师父教了,我说学禅宗干什么,他说参话头,我说什么叫话头,这样叫话头,我说参什么?念佛是谁,我还打坐,搞了一个钟头,我说我不参了,不行,这个禅宗没有这样学的。什么道理?我说你问我啊,念佛是谁,是我啊,念佛当然是我念嘛,我是谁?我就是我,我说再问我要揍你了。因为你问我的也是你的我,我说这个不要答案的嘛,念佛是谁,一般人给他混乱起在那里,一天禅堂坐了几十年,念佛是谁,念佛是谁,我说我统统来答复,念佛是我,无我怎么念佛啊?不要参的,这个话头不好,如果是参我是谁?那倒问题大了。我说我愿意参这个话头,至于念佛是谁,你说骂人是谁,骂人格老子,骂人是我,就是这样,你吵架是谁,是我,这个不要参。我是谁,问题来了,那我真不晓得是谁?我说人家问,吵架的时候,你是什么东西,你这个人参禅的啊?我就不晓得我是什么东西。对不对啊,所以人家骂你什么,这个,如果吵架有人骂你“你是什么东西?”,你赶快鼓掌,阿弥陀佛,我不晓得,原来你是禅宗大师,你说我到现在,还不晓得我是什么东西呢。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