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啊,真正悟道的别境慧,属于我见所摄,懂吗?悟道也是我悟。成道也是我成。那么佛法何以讲无我呢?简单的话,不要看后天肉体的我,有形象的我不要看,小我不看,无我之我视为大我,大我者无我也。那么翻来覆去嘛还可以解释一下,那可以做到辅仁大学“唬唬”人了,就是这个样子。我见并不一定算是坏。所以我见,见到了菩提,那不是凡夫染污我见,那是别境慧。
“而五十一心所法中。义有差别”所以啊,别境慧“故开为二”,从逻辑理论上把他分成两部分。“何缘此意无余心所。谓忿等十。行相粗动。此识审细。故非彼俱。”他为什么原因,这个第七识末那识这个意根上只有这几样心所呢?心理所起的现象?随烦恼啊,五遍行啊等等呢?“无余心所”,其他有五十一位心所,唯识的归纳法,唯识不是分析法哦,如果照分析的方法来分五十一种心所,我们可以给他讲心理的状况,可以讲到多少万种,结果同现在心理学配起来讲,那多了,他的唯识学虽然是好,有一点,他是个归纳性的,现在西方的科学是分析性的,所以你们要了解。唯识可以到西方弘扬,不错,这个基本哲学科学是不错,但是西洋不接受你这一套。因为现在科学的东西是分析性,越分越细,唯识学还是归纳性的,所以“五十一心所法中”他有两种呢,怎么没有其他呢?
“谓忿等”,忿是愤怒,譬如我们愤恨,我们晓得这个字,忿是忿,恨是恨,譬如我们还有个字,唯识,那没有用到心理状态,我们中国年轻人,你们都读过《论语》的,大概读过吧,中学里头现在还读不读啊?还有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是什么东西、心理?是内向,你骂了我,我很想揍他一下,怕老师记过,算了,格老子,愠在里面,那就是愠,向内向,可是肝受伤了,肝气,脸都发青的。他有时候脸都发红,气的。这个愠的心理也就是忿。这个差不多。
恨就不同了,恨就有毒了。一个人恨人家的时候,真的起恨心的时候,譬如有些人你不是看到分尸案杀了人,那个杀了人的是恨。那个时候你抽他的血液,就抽出来一验,那个时候抽出来不是红的,蓝的,有毒的,会有毒的,所以杀生的,那个鸡啊,牛啊,鸭啊,杀的时候,要吃的时候,他那个叫啊,那个血啊,所以最好不要吃。最好不要去杀生。恨极了,痛苦。那个血液有毒的。所以恨心就有毒。一切是唯心造。
“忿恨等”他有十个心理,不属于第七末那识里头没有是什么原因呢?“行相粗动”因为这种心理状况,很粗,譬如我们这个生气的时候,这样骂人,愤怒之相,这是很粗的。不要人家,不要反省,自己也晓得不对,这是很粗相。所以啊,第七末那识这个意根。“此识审细”,非常细密。“故非彼俱”,所以他忿啊,恨啊,已经不到这个第七识的关联处啊,不大了。
“无惭无愧。唯是不善。此无记故。非彼相应”无惭无愧,是佛法最注重这两个,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学佛的人说,哎惭愧惭愧,我看到有些人,讲惯了佛学名词,老师啊,好久没来看你,惭愧惭愧,我也说惭愧惭愧。因为我惭愧你的惭愧。你讲惭愧是有嘴无心的,不过礼貌,你心也不惭也不愧,所以我说惭愧惭愧,我替他惭愧,这一句话白讲了。你何苦讲嘛,就说好久没有见就好了。还来一句佛话,惭愧惭愧,所以我说惭愧惭愧,他不懂我那个惭愧是他那个反惭愧,真正惭愧这个心理很不容易起来,很不容易起来,内惭谓之惭,外惭谓之愧。愧呀,脸都发红了。里头难过的脸都发红了。无地自容,那个样子谓之愧,比这个程度轻一点,内在的那个谓之惭,惭愧有这样两种心理意识。内外发的不同。这个,一个人,我们说今天假使读书,今天自己感觉到没有进步,心理惭愧,就是真的惭愧,自己想到脸红。比如我们有时想到,我的这一句话讲错了,很难过。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像受不了,就是惭愧,惭愧的心理谈何容易?你看我们一天做人做事,有几件事情觉得惭愧啊?错了不过当时讲脸红一下,过一秒钟,不红了,想想,老子还是我的对。就找了许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人很会找理由支持自己的错误。本来觉得很难受,哎呀,我对他何必这样讲呢?但是想想,还是有道理,结果还是你的错。所以真的惭愧是很难起的。这无惭无愧是当然的,一般人。所以一般人,这虽然不是恶,是不善,不算是善行。那么无惭无愧呢,是无记性,一个人没有反省的能力的人,这是无记。就属于无记心理。“非彼相应”所以同第七识也没有关系。第七识根本糊里糊涂的,跟到第六意识跑的,他无所谓,他本身没有什么惭愧,第六意识感觉到惭愧了,他也惭愧了,第六意识不惭愧我也不惭愧,我就是我,天大地大,我就有那么伟大,这是每一个人心理,所以他是这个样子的。
散乱心呢,也不属于他。“散乱令心驰流外境。此恒内执。一类境生。不外驰流。故彼非有”,所以第七识只有掉举,没有散乱,掉举刚才讲了,人在睡眠昏迷中,迷迷糊糊,自己觉得没有思想,可是有这些境界的浮动。就是掉举,散乱就是我们现在自己思想东想西想,就是散乱,第七识没有散乱。只有掉举,因为散乱的心理是我们的心直流外境,跟外境界跑。看到好看就拉走了,好听的就拉走了。“此恒内执”第七识,他没有办法向外走,他就是我们这个生命有一个肉体,抓住这个就是我,是内向、内在的。所以“一类境生”,内境所生的作用就是第七识的作用。他不会向外流溢的,“故彼非有”所以第七识啊,没有散乱的这个心所。还有第七识没有什么?
“不正知者”。“不正知者。谓起外门身语意行。违越轨则”他说什么叫不正知,邪见,谓起外门,向外走,心外求法,叫做外道,身语意行,如果讲修道,练呼吸啊练气功啊,这就是修道,这就是菩提道,实际上,对不起,不正智,知见不正。因为菩提道不在气上,气是四大之一,菩提道也不一定在光上,也不是火大之一,地水火风都不是;也都是,所以向外祈求都是不正知,“身语意行”都不对的。“违越轨则”违反轨道了,那么第七识呢,“此唯内执。故非彼俱。无余心所。义如前说”,所以除了所提的这几种心理,心所状态以外,其他没有了,道理呢,就是刚才一直前两次讲的这些理由。那么讲到这里还有人不服气呢。
“有义应说六随烦恼。遍与一切染心相应”,另一派的理论,他这里不是五随烦恼,应该有六个随烦恼,他普遍性的,与一切染污心互相呼应,因为随烦恼他就是罪过,心里的罪过。
“瑜伽论说。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恶慧”,这六个,《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那一个是这样,无着菩萨是这样说的,不信有,懈怠有,放逸有,上面三个说法不同的,妄念,散乱,恶慧。“一切染心皆相应故”他说这六种随烦恼,一切染污心都给他附上了、呼应。
“忘念散乱恶慧若无。心必不能起诸烦恼”假使一个人心中没有妄念,没有妄想了,也不散乱了,也没有恶慧,恶慧就很多了,有些人认为放光才是道,有些人认为这样才是对;那样不对;再不然说我念佛就对了;参禅就是不对;再不然就是认为哦,学密宗念咒子的对了,观想对了,他们那个没有密宗好,不好,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太远了。而且你学密宗的时候,准提法好是好啊,准提法太古老了。而且准提菩萨太高了,好像一下来不及照应我们,我们还是找近一点的菩萨好。这些都是恶慧。把佛菩萨变成做生意一样,算算利息看,打打算盘看,哪个来的快,投资少,赚钱多。我就干,这都是恶慧的心理。他说假使没有妄念,没有散乱,没有恶慧,都空得掉了。心理头就不烦了。不起烦恼就清净了。就可以得清净心了。
“要缘曾受境界种类。发起忘念及邪简择。方起贪等诸烦恼故。”他说必须我们的心理“缘曾受境界种类”这个怎么讲呢,曾经受过,譬如说,我们过去到某一个地方,吃过一样好东西,现在我们譬如说,外省的朋友在这里吃饭,到哪里?四川馆子,因为在四川住了好几年,习惯了,然后像我现在到四川馆子一吃,我说不要吃了,才不是四川味了,我说没有真的四川菜了,现在的四川菜都是台湾四川菜,都是隔了四五代了,我现在要吃馆子,我宁可要吃台湾菜,本地的还是好手。那些什么外省,扬州菜啊,那个扬州菜是台北扬州菜了。现在在台北叫做中国菜,四面八方汇合的,标准的哪一地方菜已经没有了。嘴巴为什么那么刁呢,我又号称自己是刁嘴公,为什么那么刁呢?那个菜一端上来,眼睛一看就晓得好吃不好吃,到底不好,到底知道了。
“曾受境界”,你那个味道吃多了,一看就知道,所以有些做梦,梦到过,梦过的境界,梦里头出来,梦有五种,曾受境,有些梦是反应心里头听过看过感受过的,还有些梦梦到什么呢?看到的人,没有看到过的看到了,曾受境,你前生的经历带来的,种子随带的。有些人未曾境,梦通神通,没有经过的事,梦中先出现,不晓得你们有没有经验,这个我可以告诉你,像我十几岁起到二十岁中间,我做的梦都是未曾境,过个两三天有个人找我,我就晓得了,还姓什么。过几天就碰到了,这个地方没有去过,忽然梦到自己去过,一到那里一看,一进门,再过去有个房间,再过去有一条路,一点没有错,因为梦中来过。这是未曾境。所以梦也能通过去未来。换句话,这个心,也能够通过去未来。那么这个道理啊,所以讲到“缘曾受境界”的种类,种类就很多了。你曾经经过的事情,各种各类,“发起忘念”像我们打坐为什么定不下去?坐在那里想想,我那个小庙子,要做法会了,我上一次还是我装香灯,不晓得现在师父一定骂我,所以在那里打坐,实际上在那里“曾受境界种类”在那里在转,啊想到,这两天天气刚刚好,又凉快,又不下雨,正好爬山,想起那一次啊,我到阿里山,或者什么庙子都好,又搞了半天,下坐了,糟糕了,打了妄想,妄想还在“曾受境界种类,发起忘念。”你所经历过的事情,最容易引发你的妄念,甩不掉。那么因此啊发生的心里邪的简择,不正的,简择,简就是选,选择。心里自己有所选择。
所以有些同学告诉我,我还是在这里修道好?还是回庙子去好?还是去弘法好?还是去化缘好?还是去读书好?然后妄想越来越多,过去的经历一加上,恩,看你怎么选择?所以最近有些个同学问我,老师我该怎么样?我说,对不起,你决定。因为你长那么大了,二三十岁了,还学道,这个智慧,选定的能力都没有,老师老师,老死啊,老了就会死,死了以后你叫谁给你做主啊?人不能有“邪简择”,有了决断心,要有慧的选择。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