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讲到这个“发起忘念及邪简择。方起贪等诸烦恼故”所以妄念及不正的选择,才引动贪念,根本贪的烦恼起来。
“烦恼起时。心必流荡。皆由于境。起散乱故”所谓起烦恼心,这个心就收不拢来,散乱是最大的烦恼,都有外境依他而起,所以老子也讲过这个话,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就只好,所以戒律,佛家之所以有戒律,是消极的办法,把他硬是要环境啊,变成清净。是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消极的。大乘的境界,就是在欲中,自己跳出来,此所以难。心理要坚强。小乘的境界由戒定慧来。戒的道理就是防止欲,不见可欲使心不乱,那么使心不流荡。所以烦恼起心流荡,流落在外面,飘荡在外面,收不回来,都因为依他起,“起散乱故”。
昏沉跟掉举呢,“行相互违。非诸染心皆能遍起”昏沉掉举两个不同境界,一个是昏迷,一个是妄想,这是不同,他两个是心理行为的这个形象,矛盾的,不是染污心,“皆能遍起”。
“论说五法遍染心者。解通粗细。违唯善法。纯随烦恼。通二性故。”《瑜伽师地论》来讲,这五法,遍于染污心,那么,理解上,理论上有粗有细,那么因为他违反修行这个善法,纯粹的是随烦恼,通于善恶二性之故,“说十遍言。义如前说”所以说随烦恼有十个,都遍一切俱,这个与染污心相同的,这个理论不讨论了,同上面讲的一样。
“然此意俱心所十九”谓有十九个心所。前面九法,六种随烦恼。“并”加上,“念定慧”这三种,“及加昏沉”,这个加上念,念是念头,所以有时候心里头挂念一件事情,不是第六意识了,第七识很容易理解的。我们觉得很难懂,很容易,我们一边思想,最好的比方,欠人家钱,明天三点半银行退了票,准备开溜了,不溜啊,就通缉犯,就是票据犯,罚款。今天,随便做什么事情,还才做,还在吃饭,还在应酬,三点半期限,这个事情放不下。这个没有办法去讲他,这一种叫做念。所以念佛,加上念,欠人家支票,三点半一样,你这个念头就已经不乱了。很简单。可是念佛念不到这样,为什么欠票据罚款这个念有那么严重,念佛心念不到像欠票据法一样呢?因为一个是目前逼到就要坐牢的。一个呢,阿弥陀佛在那里宽大,你来与不来,下次来,几时来,他不追究你。自己就放逸了。问题出在这里。所以念佛不是嘴念,要心念。定也是一样,所以念定慧这三种,就是善法。
“及加昏沉”这个是意根上转过来,所以念佛不是第六意识去念,更不是嘴巴念,分别心念佛没有,所以我常常告诉修净土的朋友,净土宗最简洁的法门,最容易,最难(做到),你要把你的聪明都摆掉,学愚夫愚妇,阿弥陀佛,完全相信,没得理由相信,就是阿弥陀佛到底就算了,说什么《法华经》、《华严经》、“菠菜经”、“真如经”都不要了,这些理由显密圆通什么都不通了,就是阿弥陀佛就是一句到底,会成功,变成念,念念解脱。那个叫念佛,不然一边念佛。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三经五论,大乘起信论,一边还在讲道理,一边念佛没有用,那都是散乱心,佛法说的再好,到临死了一点都没有用。要上氧气的时候,你说不对,我还有般若,不从你这个管子中来,靠不住,照样给你套进来。所以只有念,要把念认清楚。所以念是意根上的。
真到了念到了,定也到了。慧也到了,这三种境界是不同了,真的。但是一个,都是善法。昏沉不是善法。
“此别说念。准前慧释”,所以呀,讲念佛之念,这个念头的念,不是妄念之念,妄念是加上一个妄字,这个只有一个念,就是八正道的正念。这个念“准前慧释”属于慧的境界,定慧的。
“并有定者。专注一类。所执我境。曾不舍故”什么叫定,譬如《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引用的《瑜伽师地论》的境界。弥勒菩萨说的,也跟我们交代很清楚。念真到了,就得定,定是什么叫定呢?“专注一类”,心念就是一个,一个东西上面,没得理由,不需要解释。那么定是什么?我在定,有我,“所执我境。曾不舍故”念念专精不放,系心一缘,谁在系心一缘,我啊。就可以得定。
“加昏沉者。谓此识俱。无明尤重。心昏沉故”所以呀,怎么样叫昏沉呢?第七识容易昏沉,这个第七识,我们现在自己呀,心理上检查不出来的这个我执。他属于无明境界,“心昏沉故”。
“无掉举者。此相违故。无余心所。如上应知”所以这个里头说,只有到了定念慧的境界,就没有掉举了,因为掉举,掉举心是散乱,不是昏沉,所以这个理由,这个心里所起的作用,就是这样多,其他上面所讲过了。应该知道。
那么,又有一派理由。理论分别的很清楚,“有义”另有一义,“复说十随烦恼”把十种随烦恼,同他有关联的解说。“遍与一切染心相应”同染污心感应的。“瑜伽论说。放逸。掉举。昏沉。不信。懈怠。邪欲。邪胜解。邪念。散乱。不正知”这样十种。叫随烦恼。随根本烦恼来。
“一切染污心起。通一切处。三界系故”,他说在凡夫境界,一切染污心所里头他都有,所以任何境界里头都有,“三界系故”欲界色界无色界,上至天堂下至地狱,这种境界都有,譬如我们讲天人很舒服,我们文学上面形容那个神仙境界,那骑个白鹤啊,这个山水最好的,优哉游哉的,放逸,那就是放逸,天人都在放逸中。这个,这些天人也是在昏沉中,掉举中,天人不信菩提道。他认为这个境界是最高了。所以这一切呢,是一切处有的。
“若无邪欲邪胜解时。心必不能起诸烦恼。于所受境。要乐合离。印持事相。方起贪等诸烦恼故”所谓邪欲,邪念,就是思念,恶慧,就是不正知,都是相反的一面。假使没有邪欲邪胜解,这个邪跟正,这个中间分别就很难了。同样是佛学,同样是佛法,理解上,解释上,偏差一点,就变成邪胜解了。邪胜解也是道哦?不是道。
譬如说。有人说,一切众生那个根本的东西,形而上就是阿赖耶,这就是邪了,阿赖耶不是根本的黑暗面,转过来是真如,清净圆满,就差那么一点,就邪了。所以我们看学佛学道修行的,包括我们自己,今天这个见解,自己认为很对,到明天进步了,晓得昨天见解错误了,昨天的见解就属于邪见,邪胜解。所以正跟邪之难分别如此。所以这个邪欲同邪胜解。邪欲并不一定是坏的欲啊,譬如说,贪图入定,一个人到山顶上,独坐孤峰,这个境界很妙,很美嘛,所以这个白云万里满目青山,这个多好,我们大家都羡慕,“独坐孤峰,上面还有通玄峰顶,不是人间,白云万里,满目青山”,这多好,这个境界,就是当年永明寿禅师的师父的偈子,谈山上的境界。这没有错嘛,我们讲佛法一定这样。譬如,上次提到那个隐山和尚,三间茅屋随缘住,一道青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这个没有错吧,修道到这个境界。以菩萨道来说,是通通犯戒的。邪胜解。等于寒山拾得的诗,那个不算高啊,拿菩萨戒来讲,要吃棒的哦。这些罗汉都要挨打的哦,犯了戒了。所以菩萨耽着禅定,是犯菩萨戒的。因为他没有慈心,没有慈悲心,没有利他心。上次也提到过这种境界。所以讲这个邪欲邪胜解很难。
他说“邪欲邪胜解时。心必不能起诸烦恼”,那么烦恼,你说刚才讲这些境界怎么有烦恼?你拖他离开清净境界下山,他不干了,起烦恼了。就不是菩萨境界了。他只能清净,不能入世啊。不堪任骚动,刚才讲,菩萨境界要堪任骚动。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说“邪欲邪胜解,心必不能起诸烦恼。于所受境。要乐合离”他对于自己生活经验所接受的境界,喜欢或者乐欲,合拢来,给现实两个配合,或者是远离。“印持事相”印是印子,印拢来,就是合与不合,“持”就是支持,保持,这个“事相”一切形式的相。“方起贪等诸烦恼故”换句话,现在,我们贪的观念起来,贪名贪利,贪世间法叫贪,贪清净也是贪,贪安乐也是贪,同样是贪,那么在某一种情况,贪清净,贪安乐,贪安详也属于邪欲邪胜解。所以啊,他说这个是由贪而来的。
“诸疑理者。于色等事。必无犹豫。故疑相应。亦有胜解。于所缘事。亦犹豫者非烦恼疑。如疑人杌”。他说贪嗔痴慢疑,“疑理者”一般人喜欢讲逻辑道理。万事喜欢研究的。譬如我们研究科学,相信研究科学的人,必须这个人头脑爱出问题。万事有怀疑。说这个是茶?是茶,这是什么茶?龙井,铁观音,清茶?一个科学家头脑随时要问问题。参禅的也是一样。一路问到底,明理。
那么“于色等事。必无犹豫。故疑相应。亦有胜解”,但是一般人啊,虽然多疑,虽然要追求道理,对于欲界的声色,欲界里头使人最迷醉的,最沉迷之声色,毫不考虑,自己会着迷。这个去研究一下。“故疑相应。亦有胜解”如果对于声色中间,普通人必故有疑,可是在里头,我们假使有人提出来,哎呀,我现在天天爱看这个电视,天天爱看山水爱看画,天天想听歌,想跳舞。为什么?你看有许多人,以我了解的心理,有许多人天天打牌,沉迷在打牌,天天沉迷在跳舞场,在我们普通人一定骂他,这些人混蛋、昏迷,我看都是菩萨。因为有许多人天天进跳舞场,天天打牌,我也是朋友,我问他,你在那个环境,老师啊,跳舞打牌不得已啊。你们就不相信,我会相信。他也很痛苦,他一边打牌,这个没有道理。但是人生太无聊,除了打牌以外,再去搞什么呢?所以他因为无聊才去打牌,因为无聊才去听歌跳舞,他想找刺激,结果呢,越刺越激。都解决不了问题。那么以我们说,以你们的劝法,劝导人家方法,那老兄,你何必打牌呢?打坐多好啊,这个事情同他不相应,你说好,他说不好。这有什么办法,等于我们劝人家念佛的去打牌,你不干,你会生气,你就起烦恼了,因为你有胜解,你就觉得我念佛好。你那个打牌是罪恶,他也有胜解,打牌是邪胜解,我觉得打牌没有关系嘛,在面子上打打,打牌里头有打有坐,心里头还可以入定呢。那是真功夫菩萨道。各有胜解不同。所以说,“故疑相应。亦有胜解”。
“于所缘事。亦犹豫者非烦恼疑。”那么犹豫的心理不属于烦恼。不属于疑的心理,如什么?“如疑人杌”就是说我们夜里走到一个房间,一个茶几摆在那里没有灯,哎呦,有鬼,但是胆子又很大,我非要看个清楚,究竟是鬼呀,是人啊?是什么东西,我去摸一下看,这个不是算疑,在犹豫,因为,好像有鬼,表示我并不信他有鬼,是不是鬼,是人,我非要去求证。这个犹豫之间,“非烦恼疑。如疑人杌”。
“余处不说此二遍者。缘非爱事。疑相应心邪欲胜解。非粗显故”。他其他地方不说,这两种是遍行心理,“缘非爱事”没有使你着迷,可爱的,疑的相应心理同怀疑状态的相应心理。“邪欲胜解。非粗显故”这个心理状况不太明显。
“余互有无。义如前说”因此啊,论辩过来论辩过去都是辩论第七识的有相关的心理状况。他说其他的,或者有,或者空。“义如前说”这个道理呀,前面已经讲过的,讲过了。“此意心所有二十四”那么综合起来“谓前九法。十随烦恼。加别境五”个。“准前理释。无余心所。如上应如。
“有义”又有一道,“前说皆未尽理”说了半天前面上面讲的都不对,通通不对,都对了,他说经论的小地方很细。
“且疑他世为有为无。于彼有何欲胜解相”他说有义,有一派,对于前面所讲的认为都不合理,不合逻辑的理啊,不合因明的道理,分析论辩不对。举个例子“且疑”譬如有人认为人死了有没有来生,究竟来生有没有我,或者我还来不来投胎?我们没有父母没有生以前,是不是真正前生是什么人变来的?六道轮回真的有没有?“且疑他世为有为无。于彼有何欲胜解相”他这个里头没有什么叫做欲,也没有特别见解,这个求证到是很难。推理上可以那么讲,理论上,事实上怎么求证到,除非打坐得定,光打坐不行了,还要得定,要开悟。
“烦恼起位。若无昏沉。应不定有无堪任性”,而且心理上起的烦恼,心里烦闷这个烦恼状态,其实人的烦恼都因为昏沉起,心不昏沉,心境很清明,头脑很清爽,没有什么烦恼。等于我们的脾气,发脾气呀,都是昏沉起来,什么时候容易发?你要睡以前,拖到你不睡,你会发脾气。吃饱了饭,跟你讲事情,逗你一下,容易发脾气,对不对?因为脑子,脑血液要下降到胃上帮助消化,偏要来讲事,这脾气大了,所以烦恼起的时候,一定有昏沉。你不要以为头脑完全睡着了叫昏沉。细的昏沉你分别不出来的哦。总而言之你头脑不清醒就是昏沉。再严格讲昏沉,一个道理来,你看佛经也好,看书也好。我们大家读书都有经验,除了小说以外,看了半天书都很有兴趣。尤其你们啊,看佛经啊,我看有许多人坐在那里都看佛经,年轻人我很佩服啊,他看的有没有兴趣啊?一点都不懂。那么为什么看呢?他有个信念看,知道是佛经,他看了半天呢,看了五六行啊,前面四行半通通忘掉了。对不对啊?所以都在昏沉。
所谓不昏沉,这一句经典一个字,不但看懂了,都吸收进来做功夫了,自己证入那个境界,这才是不昏沉。所以做到不昏沉,谈何容易啊?不昏沉就不是不散乱,头脑清醒。所以讲女性、女同学,头脑容易忘记,那是天然的,不昏沉,昏沉容易变痴迷,女性多情,多情就是痴,痴迷就是昏沉,昏沉就是无记,都连带来的,天然,那是当然的道理。一个女性思想很缜密,头脑很精细的,一定是当家型的,很能干,那丈夫只有站在那里听命。就是我们英国那位宰相啊,爱财的叫财(撒)切尔,那么他买财啊,丈夫就要后面拿皮包做账了。只好如此啊,因为他头脑昏沉的时间少嘛,昏沉多了,就是多情人。多情到极点就是欲望,你看爱情小说就是多情多欲的人写出来的。头脑不清,这就是昏沉这个道理啊。
“烦恼起位。若无昏沉。应不定有无堪任性”所以换一句话,什么叫烦恼,昏沉也是烦恼。假使烦恼起来没有昏沉啊,那么这个里头,所谓空啊有啊,堪任性不存在了,能够变成昏沉的可能就没有了,没有这个可能了。
“掉举若无。应无嚣动。便如善等。非染污位”一个掉举心是散乱,一个人修持到了绝对不散乱,刚才讲我定在这个念上,或者念佛,或者修拜佛,或者观想定,或者观想光明,或者各种法门,只要这个念专一。既不昏沉也没有散乱,自然没有嚣动了。心都没有动乱,不动乱,一念专一就是善,等于是善行,乱想就少了,妄念少。
“便如善等”,这个叫做“非染污位”,所以叫止观,定境。我们天天想修定,我们大家譬如你们诸位,譬如打坐很用功,总想得定,我问你拿什么得定啊?两个腿坐到就不算得定,你心坐在那里,心住一缘做不到。那不叫做得定,你看我什么都不住,空,什么都不住,就是住啊,住什么?住一个什么都不住,你是不是住在一个什么都不住,永远都如此呢,永远都如此就能得定?得不到。所以都在散乱中,散乱就是心嚣动。那就是非善。不善,并不是说你恶,但是不善,所以也属于染污位,凡夫。
“若染心中无散乱者。应非流荡。非染污心”所以凡夫的染污心中,没有散乱,又不昏沉,这个释迦牟尼来,看到这样的人,他老人家这样说,善男子,善女人。就变成善男子善女人了,好了,那么“无散乱者。应非流荡”心中没有流动,不飘荡的。所以流是流动,荡是茫无所归。不能归一,那么没有散乱就是非染污心。
“若无失念不正知者。如何能起烦恼现前。”失念是两种,无记是无记,失念是失念,譬如你念佛,我们修念佛的人,搞了半天,念念,念忘记了,想别的去了。那是失念。那么大家说修定或者做一个功夫一个法门,一作事的时候,不能够像在禅堂里那么专一,也是失念,失念一来,就邪念来,不正知连到来。所以失念者是失去了正念。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