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06讲 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永断灭

刚才提到阿罗汉者,所谓阿罗汉“总显三乘无学果位”的。“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他说,这个三乘道的到达阿罗汉的境界才真证到无我,才是真实我空。还有一个问题注意啊,真实我空就记到这里啊。

“此位染意”,到了阿罗汉一切不受染污了,就是白净识了。“种及现行句永断灭。”染污的种子没有了,无始以来的这个种子的我没有了,现行也不起我相。所以,种子与现行都永远断除,“故说无有”,到这个时候才没有我。

“学位灭定出世道中俱暂伏灭。故说无有。”第二呢,没有到达阿罗汉,快到边上,还是有学位,不是现在博士、硕士的有学位啊,佛学的无学位还最高了,所以,你们的学位都没有用了,有学位还不行了。还在有学位,比如说菩萨还在初地、二地,一直到九地、十地等等,还在有学位中。

“灭定出世道中”,已经证入灭尽定的境界,但是没有永住灭尽定,没有进入定的住定,在这个地方有差别了,入定是进入那个情况。比如我们这个房间,像我们在座的诸位是进来,进入这个十一楼,诸位毕竟不是住在十一楼,永远住在这个十一楼叫“住定”,“入定”只是进入这个境界,不过呢,你随时进来,随时出去,所以还在有学位中入灭尽定的人,得了这个入灭尽定的境界了,已经属于出世道中,但是还非究竟位。那么,这个我相我执是暂时“伏灭”,不是究竟永断。但是,在理论上叫也可以叫它“无有”,没有我执。什么理由呢?

“谓染污意无始时来。微细一类任运而转。诸有漏道不能伏灭。”这个第七识我执是“染污”,这个意根永远受染污,“无始时”以来“微细”,我们自己都检查不出来,非常微细,因为它是很微细的。“任运而转”,它随缘任运而转,所以一切没有证得真空大阿罗汉果位的,或者没有得到无学位的人都是“有漏道”中,所以我相不能永远“伏灭”。

这里这个“伏”字很重要,所以我们做工夫,《楞严经》上有一句话,我们为什么修定?不管你修显教、密宗、天台止观或者净土各种修法,第一步要做到“脱粘内伏,伏归元真。”(浆糊粘到的那个粘)我们的六根六尘与外缘要脱开,“脱粘内伏,伏归元真”,然后一路宁静下去,“伏归元真”,归到自性的根本,“耀发明性”,光耀,自性光明才出来,这个时候才明心见性。所以《楞严经》把做功夫的次序都告诉你了,清清楚楚。那么,比学密宗的大手印什么还要清楚,原则上,“脱粘内伏,伏归元精,发本明耀。”从此以后,六根可以互相为用。所以,《成唯识论》所用的“伏”、“灭”就是这个道理,佛经用得简化,很简单,因此我才特别给大家说明。

“三乘圣道有伏灭义。真无我解违我执故。后得无漏现在前时。是彼等流。亦违此意。”所以,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道有伏灭义”,得了圣果,得阿罗汉果位的,他一切习气,种子现行都伏灭了,“真无我”,那才是真正无我,“违我执故”,这个时候他才没有我执。“后得无漏现在前时。是彼等流。亦违此意”,至于“后得”智达到“无漏”果时,“现在”起用。那么你说罗汉来度化众生,有我没有我?无我怎么来?佛说法的时候有我没有我?无我?那么佛经记载,包括阿罗汉还说“如是我闻”呢?这是起用、暂用无染污,居“现在前时。是彼等流。亦违此意”,同这个相反。

“真无我解及后所得俱无漏。”真正无我的普通一般的见解以及后得智所得到的,它说理解不清楚,都还属于有漏位。“名出世道。”但是可以叫他是出世道中人也。

“灭定既是圣道等流。极寂静故。此亦非有。由未永断此种子故。”所以说,刚才我们比方,得了灭尽定,没有永住灭尽定的果位,虽然他是罗汉道中人,是圣人,“圣道等流”一样。“极寂静”,达到真正禅定的空、静的境界。“此亦非有”,是无我,但是现行无我。“由未永断此种子”,这种子还没有断,这种子就是习气。

所以,大阿罗汉证得了以后,在《维摩经》上提到,大阿罗汉,佛的大弟子们,所谓“天花着身”,天女在空中一散花,下来到了大菩萨身上,那些大菩萨动都没有动,天花粘不住就掉了下来,花朵都粘不住;那么大阿罗汉的身上啊,这个天花落下来,天女散的花,抖都抖不掉,都粘住了。其原因何在?《维摩经》上说:大阿罗汉“余习未断”,剩余下来的习气,这个余力未断,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余力未断是不是说有伤他的圣果呢?没有伤他的圣果,那就是余习偶然玩玩。

譬如说,我们的大祖师迦叶尊者,多生累世喜欢音乐,他老人家入定的时候,如果听到很好的天乐,他一方面打坐一方面还在打拍子呢。你说他动念没有?没有动念。没有动念他怎么会打拍子啊?“余习”未断,这没有妨碍。所以可见,等流异熟的余习有如此之难。所以我们修行要懂得这个道理,是值得注意。

“从灭尽定圣道起已。此复现行。乃至未灭。”进入灭尽定的人已经算是圣人的预流,已经得道的人,不过没有入到那个果位,“圣道”。“此复现行”,这个我执有时侯余习未断,还在起“现行”,“乃至未灭”,严重地说,没有完全断灭这个剩余的习气。“然”,但是,“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是染污故。非非所断。极微细故。”他说,这个我相的习气,这个染污的习气是“相应烦恼”来的,相应烦恼、随烦恼、根本烦恼,这个我,“是俱生故”,一切众生与生命俱来的。

“非见所断”,见道断不了,所以,你见到空性断不了,你修行见道了,见道了已经入流了,入圣人之流得道了。譬如说,明心见性,你见道了,见道了也不一定断得了(余习)。

譬如我们讲禅宗一个故事,禅宗祖师有名的一位,唐代马祖的弟子邓隐峰,那么,因为他同丹霞禅师这两位马祖的弟子,马祖手下出了七十二位大祖师。所以,中国的佛教由六祖以下到马祖手里一下就兴起来,他有七十二位都可以弘化一方的大师,所谓黄檗、百丈还是他徒孙呢。这位邓隐峰也是个单传啊,特殊的。我们不讲他别的啊,最后死的时候,他问徒弟:“要走了,他们得道的怎么走啊?”唐代很多了。说:坐脱立亡,说再见,写个偈子啊,讲几句法语,两腿一盘就走了。他说:“这样啊,有没有这个站着走的啊?”说:有啊,有些居士不要盘腿,站着说法就走了。“这样,倒转来的有没有?”说:没有。“那就好,我倒转来走吧。”所以他就拿顶,像魔术(杂技)表演,把头和两手在下面,脚在上面,倒转来就死掉了,就涅盘了。这还不稀奇了呢,当然,这倒转当然很难。他是和尚,当然穿的衣服是长袍,这个长袍倒转来一定是倒挂过来,哎,他连长袍都倒过来,直的,这本事大了啊,就这么走了。你说他本事大?他有个姐姐出家了,比丘尼、尼姑,人家告诉她,某人走了,她说:“他走了,怎么走的?”“倒着。”“诶!”姐姐也悟道了,大彻大悟得道了,这就来了,拍拍他,当姐姐的虽然出了家,当着弟弟还是可以拍他,“唉!你呀,你活着吊儿郎当,要死的时候还是吊儿郎当!”骂他一顿,他听到姐姐一骂,他又站起来,“哦,这样不对啊。”重新站起来走。这就是习气还有。你说他断了没有,玩笑的习气还有,绝不妨碍他的圣果。这个余气未断是很多的,他有余习。这种余习已经不属于小乘的范围,大乘菩萨道,所谓游戏三昧。所以,济颠和尚的喝酒啊、很多人的吊儿郎当啊,他已经证悟了,凡夫看不出来啊。像古来的这种祖师啊很多很多。

比如明代还有一个都是姐、弟出家的,了不起。我们大家佛教界不大留意了,历史上明朝有个和尚,你说他还俗了也可以,没有还俗,叫姚广孝。后来帮助朱元璋的儿子燕王统一中国的,封国师,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他也悟了道的。好像我在上一期的《知见》中提到他,我忘了。因为我对他的风趣很喜欢,一个是他,还有元朝的一个宰相姚广孝也是和尚。明朝朱元璋当皇帝始终跟出家人和尚结了不解之缘,所以他孙子也出家,最后崇祯的一个公主砍了一只手还是要出家去,三百年来一路没有离开过出家,这个皇帝,这个很妙的一个宫廷。姚广孝后来被称为少师,江苏人。。这位大师了不起,统一天下,那是比诸葛亮还伟大。他也不要官做,可是,全国的王公大臣看到他,那就不得了啊,他穿一个和尚衣,有时候高兴就戴一下官帽,有时高兴也不戴,到处逛,到了江苏,姚少师,要讲官位,现在不得了,那就是总统府的大顾问,还不止了,比这个还严重。

他有一天啊,穿了一件和尚衣,到了自己的家乡苏州,永乐皇帝希望他到云南去一下,皇帝别的人不敢相信,大官很多啊,要他去,国师嘛,是他师父。他说:好啊,我去我去。他去啊,就穿一个和尚便衣,经过江苏,就回家看看。这个县长不认识他,以前县长很威风了,鸣锣开道啊,他一个和尚穿着和尚便衣,看到县长,等于汽车开过来,轿子过来,前面、后面跟着一大堆,他就在路边站一站,让你车子过去就好了嘛。偏偏这个县长要摆威风,看到这个和尚不避道,以前官出来老百姓都要避开啊,这个和尚胆子好大。不高兴,就下来问他:“干什么的?”他说:“我是出家人。”他也不讲自己是什么人。“抓起来!”抓起来就抓起来,警察要绑他,“不对,松一点嘛,不要这么凶吗,我跟你去就是了。”抓起来要打他一顿,刚好里面,京里头带出来一个副官,他也不申辩,就看到那县长:不得了,闯了大祸,你脑袋要掉了!这是姚少师啊,姚少师的大名不知道吗?这是皇帝的国师啊,你还碰他?这个县长就不得了了,只好给他跪下求了。他说:“没有关系,没有关系。我啊,命中有此一劫,本来还想挨你几鞭子消消灾,你现在不打了,很好了,你把绳子解了,我好走路。”

哎呀,县长送红包啊,他就笑,他说:我是免此一灾啊,过去了。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可是回到家里啊,他去看姐姐,始终关门不见。他跪下来求啊,姐姐也是修道的,悟了道的,后来姐姐勉强出来,骂他一顿:你为僧亦不了啊,不见,我没有这个弟弟!历史上有名的,所以大家引用他姐姐的一句话,实际上姐姐不能赞叹他,赞叹他,鼓励了后人啊,不得了啊,这个事情。所以姐姐就骂他了一顿,四个字“为僧不了”,我没有你这个弟弟,不承认。所以历史上有名的姚广孝的这位大师的姐姐,捧得不得了,说她悟的道,证的果位比他还要高。

我们现在说这种故事说明什么?我见的余习就有如此。你看,连憨山大师都不能免,最后还是拖到政治关系,还遭贬。这是余业不断,余习和余业连着。有些人证了道,最后还要被杀头呢。比如禅宗祖师师子尊者,第二十六代,在印度被杀的。不过,杀了头以后,流出来的不是血哦,冲出来的是三尺多高的白乳,那已经不是血了。老实讲,他这个杀头不杀头没有关系,在他没有关系。所以我们中国有几位得道的也是这样。比如四祖也是临刑,禅宗四祖也是被砍头的,都不在乎。所以有个偈子,“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把这个头啊抻得长长地给那个刀砍,犹如斩春风。

那么,这种业报假设我们凡夫一看,你说这个时候,这些大祖师们,譬如说明朝的智柏大师为了国家大事坐牢,死在囚牢里头,都大彻大悟了。你说他心里有痛苦没有?一点都没有。那么有没有余习呢?有余习。那么这个余习何以还要临刑杀头、枪毙之罪呢?他还帐啊、还报。所以四祖一传道给五祖以后,他说:“我到邺都还债去了。”把法衣传下,我就还债去了。所以,马上就跑到河南,因此就犯法,犯法就砍头,砍头就砍头,砍完了。所谓永嘉大师讲的“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这都是因为我见的余业不断而来,必需要了。

所以我们有一点更要了解,杀人抵命,欠债还钱,得道的人还得更痛快,要头就拿头去,要命就拿命去。再我们看看六祖《坛经》,从智法师专研究六祖《坛经》。你看六祖他坐在那里,人家半夜要来杀他,他就知道了,叫徒弟当家的借二十块钱放桌子上,在那里打坐。半夜那个杀他的人进来,他就笑笑:“你来了,我前生只欠你二十块钱,没有欠你命债。”后来这个人不是给他度了的。但是你说,他这一刀呢?了了没有?我们要看这里啊,所以学佛,第一个就是先要了解因果啊,处处因果!佛法的基础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佛法的根。不管你大乘、密宗,天大的本事,这个基础把握不住,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不相信,说你是学佛信佛的,免谈了,那都要赶出山门去!那就不是。你看六祖最后躲过没有?没有。他最后涅盘了,已经入塔了,结果还挨一刀,不过没有把他砍下来。因为别的地方,就是高丽,就是现在的韩国,想请六祖的肉身回高丽供养,做不到的,那怎么可能呢?这是中国的唐朝,武则天之后,唐朝的国家威力鼎盛,因此雇人派刺客来,只想把六祖这个头切回来供养,修个塔。那这个人得了钱,就偷进铁塔来,刚砍了个刀印子就被发现了。你看前面他说:我没有欠你的命债,只欠你二十块钱。这个帐了了,这个还是没有了啊。

所以,释迦牟尼去了还债,说法的时候,地上一根刺上来,佛就表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给大家看。那佛的神通还走不了?他的弟子,大家都在座,佛就把脚拿开,拿开,这个刺就跟着长啊,佛就上天,跟到天上。佛说:你们看到啊,因果,前世欠的账,因此把脚痛痛快快踏下去,这个刺,背穿流血,没有了,刺也没有了。他就讲出一个因果来,这是什么原因。以他老人家的这个成就位,还要还这个帐。所以啊,我们大家欠帐的快还,不是欠钱帐哦,感情帐、命帐、什么帐、烦恼账都是帐啊,有欠就还,还得痛快将来好入灭尽定,就干干净净了。

现在,我们又加上这几个笑话,不是笑话哦。特别留意,余习未断,余业之难除也。所以说,“非见所断”,见道以后不一定断除了。那么,这个习气的种子,我执的种子是什么?修道所断。所以,见道以后还要修道,见道以后非修不可。因此禅宗五祖告诉六祖一句话:“不见本性修法无益啊。”但是,你说我没有见道也在修道啊?那不算真修道,也是真修道,不要那么讲得可怕,那是什么?那还是加行修道,加行修,都还是预备工作,忏悔、供养等等都是加行道。所以,以加行道来讲,一切修持都是加行,菩萨修到十地等、妙二觉,都还算是加行。就是最后,证得菩提那一刹那,那是证道,这些加行都变成功德了,这个要特别注意。所以现在,为了讲“见所断”与“修所断”的问题,因此跟大家多耽误点时间,说明这个理由啊。

所以说,“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不是见道的位能够断除得了。“是染污故。非非所断”,这个麻烦了,两个“非非”,“飞”到哪里去啊?哈,“非”者就是白话的不是,对不对?第一个是说明的动词。“非非所断”,不是断不了,但是为什么用“非非”两个字呢?虽然是断了,断了以后,偶然启用的,那个不算是习气了。它的自性是非断非常嘛,“非非所断”。这个道理啊,不是一般凡夫,没有证得道果的所能懂得的,因此是“极微细故”,那太妙太微细了,你自己到了那个果位再说吧,慢慢会懂得。总而言之,吩咐你一句话,这个里面的观察极“微细。”

所以我们有时候自己做功夫,你觉得念头完全空了,那个无始以来的习气是非常微细的,你检查不出来,你觉得空,恰恰没有空,正是“有”。那么你说:我的确是没有念头啊?哎,此中“极微细故”。

所以我们大家早晚功课念《楞严经》的那个偈语,“希更审除微细惑”,这个微细惑之难断啊,就在这个道理。

“所有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势力等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汉。故无学位永不复起。”修所断,见道以后到修道。所以说,所有的我执、烦恼习气的种子,你到了修到了“有顶地”,这个第三禅的境界,这个无色界的这个境界。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