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08讲 一点动随万变

现在,《成唯识论》卷五第171页,这一段是论辩第七识的我执的证道与凡夫的“有”“无”之间。“此中有义末那唯有烦恼障俱。圣教皆言三位无故。又说四惑恒相应故。”现在再讨论的,第七识末那识这个我执,他是有我执就有烦恼,我们有生命以来,人就有烦恼,一切众生有烦恼就有我执的存在。一切佛经所讲的只有三种人,这三种果位的人就没有这个我执了。同时又讲“四惑”,即我慢、我痴、我见、我爱这“四惑”,都跟到末那识第七识,互相“相应”的,互相关联的,这是一种。

“又说”,另外一种说法,“为识杂染依故。”唯识各种识的道理啊,就是有善、恶、无记,有“杂染”的所依这个关联。

另有一说,“有义彼说教理相违。”这样讲起来,跟佛原来所教的宗旨不对。

“出世末那经说有故。无染意识。如有染时。定有俱生不共依故。”比如,这个佛经有一部叫《出世末那经》,“说有”,一切万法皆有,那么“无染意识”,这个意识本来也不染,染污不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染污不上。“如有染时。定有俱生不共依故”,假设说意识作用一定可以有染,被外面所染污,那么一定有一个与生命俱来“不共依故”,特别的,不受一般所依止的。

“论说藏识决定恒与一识俱转。所谓末那。”那么,再说这个“论说”,即《瑜伽师地论》所讲的,第八阿赖耶识决定性的,它有肯定性的,“恒与一识俱转”,第八阿赖耶识是由第七识引发,起它的作用,那么,这一识的力量最强大,就是第七末那识,意根。

“意识起时。则二俱转。”所以,第六意识起作用的时候,第七识、第八识也跟着起作用。“所谓意识及与末那。”这两个,同第八阿赖耶识三个,三位一体。“若五识中随起一识。则三俱转。乃至或时顿起五识。则七俱转。”前五识任何起“一识”的作用,那么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识三位都要转动。譬如我们眼睛一看东西,意识当然就起分别了:这是什么东西。那么第七识的我相、我执也跟着意识动了,第八阿赖耶识的那个“执藏”的作用也起作用了。或者,“时顿起五识”,统统起来,那么七个识都连着一起动了。唯识的分别比较详细,它从逻辑的仔细地分别。拿禅宗来讲,一般就用不着这样分别,所以,一点动随万变,一动一切动。譬如说《华严经》的道理也是这样,帝网重重无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一动,其它连带动。不过,唯识之所以那么讨论,连带动的中间,还有它的程序关系,是讨论这个问题。

因此说,“若住灭定。无第七识。尔时藏识应无识俱。便非恒定一识俱转。”一个人悟了道,证了道的大阿罗汉,证得了灭尽定,入这灭尽定中,那么就没有我识了、第七识就没有了。既然没有第七识,“尔时”,在灭尽定中,第八阿赖耶识就没有第七识搅乱它,也没有第七识给它做伴,那么,“便非恒定一识俱转”,那第八阿赖耶识不需要配合第七识;其它意识或者也是一动,它就可以转动了,这是一个问题。

“住圣道时。若无第七。尔时藏识应一识俱。如何可言若起意识。尔时藏识定二俱转。”一切圣人得道的罗汉、菩萨等等,他进入“圣道”,得到菩提,定的境界里头。假设,当然得定没有我相,没有我见,没有第七识,那么这个时候,“藏识”,第八阿赖耶识,它只是单独孤伶伶地独立在那里,怎么样可以说,起第六意识呢?而得道的人有没有起第六意识作用?譬如佛说法,成了佛的人说法,是不是有第六意识起分别呢?不起分别心何以能够说法?起分别心,那么同凡夫的第六意识是不是一样?就是这个问题。所以说,住圣道境界,“尔时藏识定二俱转。”那么这个时候,阿赖耶识同第七识,第六识是不是同时转成圣道的境界?

因此,他引用一本佛经,论藏里头《显扬论》里头讲,“末那恒与四烦恼相应。”

《显扬论》里说,第七末那识它与四种烦恼:所谓我见、我爱、我痴、我慢,随时起作用。

“或翻彼相应恃举为行。或平等行。故知此意通染不染。”那么有人反复讨论,乃至我们翻译过来,所谓相应的意思,“恃举为行”,心念起作用的时候,它才有这个作用;那么,或者是同时“平等行”起这个作用,因此我们知道,这个意识它通于染污与不染污。不染污圣人境界,圣人境界应该也有意识作用;染污凡夫境界,凡夫境界当然有第六意识的作用。

“若由论说阿罗汉位无染意故便无第七。应由论说阿罗汉位舍赖耶故便无第八。”如果根据《瑜伽师地论》等说,一个人得道了,证得阿罗汉的果位,那么,第六意识就不会被世间法所染污,那么这个时候,应该没有我执了,“便无第七”,那么这个理论有不同的说法了。应该怎么说?阿罗汉位应该舍掉第八阿赖耶识,同时也没有第八阿赖耶识。

“彼既不尔。此云何然。”而事实上,一切经典告诉我们,虽然证得阿罗汉的位子,第八阿赖耶识并没有转过来。既然大阿罗汉也是如此,不是这个样子,“此云何然”?那么这里的论说怎么样成立呢?

“又诸论言。转第七识。得平等智。彼如余智。定有所依。相应净识。此识无者。彼智应无。非离所依。有能依故。不可说彼。依六转识。许佛恒行。如境智故。”再根据唯识一切经论来讲,得了道的人,悟道了,成道了,这个我执第七识有没有?有,不过转了。不叫做末那识,叫做平等性智,是这个东西转了。“彼如余智”,平等性智也同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是同一作用。那么如果说,得了道,这个一转,变成平等性智,“定有所依,相应净识”,可见只是转了,它那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第七识还是第七识,不过呢,换一个名称,叫做“相应净识”,它干净了,不被染污了。如果说得了道,绝对没有第七识了,“此识无者”,认为第七识没有了,这个观念就错了。假设没有了,“彼智应无”,那么平等性智也应该没有了,因为平等性智是靠第七识的转化而来。真正一切佛法是说转化,所谓空不是没有,没有了,落在断见就不对了。因此说“非离所依,有能依故”,离开了所依,就没有个能依。譬如我们这个身体穿衣服,因为有这个身体存在,身体是能穿衣服的,衣服穿在我们身体上,就是被我们所穿的,没有这个东西,就起不了这个作用。因此在理论上,“不可说彼,依六识转”,你不能够说它由于第六意识转了,第七识空了。那么这样,“许佛恒行,如镜智故”,成了佛,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一切圆满,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作用。佛说法,第六意识不过起成妙观察智,所以,“如是我闻”那个“我”是转成平等性智,它如此而已。

“又无学位”,八地以上的大菩萨们,得到无学果位的。“若无第七识。彼第八识应无俱有依。”到了无学位,不需要再学,已经成就了。那么,没有第七识的话,第八阿赖耶识应该没有“俱有依”的作用,不是根本。

“然必有此依。如余识性故。”第八阿赖耶识这个根本一定有起的这个作用。

“又如未证补特伽罗无我者。彼我执恒行。亦应未证法无我者。法我执恒行。此识若无。彼依何识。”再说,没有证果的补特伽罗,就是一般凡夫,一般人,补特伽罗,我们勉强的讲啊,一般凡夫。这个补特伽罗的意思俱生我执,一切众生,只要有生命就有个我,所以叫它我执这个意思还是不够,它与生命同在。所以,有时候我们为了表达的方便,补特伽罗的意思就是一般有我见的凡夫。“又如未证补特伽罗无我者”,没有证到无我境界,一般凡夫没有到达无我境界,很显然的“我执恒行”,这个我执我相随时随地都存在。睡着了有没有?还是照样有我执:我在睡觉。因此在睡的时候,你叫他,叫某人,第二个人不会答应,答应的一定是那一个人答应,因为各人有各人的我执。所以一切时中,它“恒行”,随时存在。那么,这个我执随时存在,“亦应未证法无我者”,进一步法执,法执比我执还要深一层。所谓我执是普通的我相,法执是学问、见解、观念、主观成见,所谓我见来的。那么,没有证到法无我的人,“法我执恒行”,这个见解意识他是坚持到永远存在,这就是我执的作用,第七识,这都属于第七识的主观作用。“此识若无。彼依何识”?那么第七识假设没有了,空了,那么它依照什么起作用?

“非依第八”它绝不是第八阿赖耶识的作用。“彼无慧故”,因为第八阿赖耶识没有智慧的作用。第八阿赖耶识它等于是一个仓库,它是俱藏了一切的种性。智慧的作用,第六识同第七识的关系,这个我们要分辨清楚的。第八阿赖耶识,它有智慧的种子,是归它的。俱藏,它不起这个作用。

“由此应信二乘圣道灭定无学。此识恒行。彼未证得法我故。”由于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应该相信,“二乘圣道”,大乘、小乘的各个得道证果的人,乃至证到灭尽定,得到无学位的人,这个第七识它的功能永远是存在的。因为,他虽然证得阿罗汉果,虽然到达无学位,我相去了,人我相空了,法我执没有空。他把那个境界,得道成就的境界抓得牢牢的:“哦,这个是量,这个法,非要亲证不可。”

等于我们今天,一位老朋友非常讲礼,甚至我们给他讲,我说:“你这个人,就是这个毛病不改,生病了很危险,这个到死都不改。”他答复我:“只要我有一口气存在,我绝不改,讲礼就要讲礼。”因为我给他拿一支烟,点个洋火,一定抢来抢去,结果洋火烧了东西为止,我说:“上次有了经验,你就马虎一点,我给你点,就给你点了嘛,不要一定给我点。”“那老师点不应该。”非要抢过来,我又不让他抢去,当然两个都在我执啊,结果嘛,东西被烧了。我说:“你不可以解脱一点,你就让我给你点一下。”他说:“我只要一口气还存在,这个绝不能改。礼嘛,怎么可以改!”了不起,所谓这个大丈夫啊,孜孜为善,至死不渝。所以有成就的人,都是那么固执。固执并没有坏,以凡夫来讲,不固执的人,不会成就的,什么都可以,那么我偷懒也可以,那就不能成功了。他是偷懒绝不可以,不可以就是不可以!没有理由的,这种人成功了。

那么讲起来,在道德上很好,讲到最后,如果是修道呢?就不得解脱。不得解脱的原因啊,人我相可以空啊,法我相不能空。法我相哪里来的?我见来的,我认为这个是正理啊,头可以把我杀掉,这个事情不能改变,这是正理啊。他是这个道理。所以法我执很难,凡夫人、我相空不了,所以不能成道;二乘圣人是法、我执空不了,所以不能解脱,是这个道理。

“又诸论中以五同法。证有第七为第六依。”他说一切经论里头,这个前五识等等,证到第七识为第六意识所依。

“圣道起时及无学位。若无第七为第六依。所立宗因便俱有失。”所以,假设得了道的人,无学位的人,没有第七识与第六识所依的话,得道入定,那个定的境界请问有没有我呢?当然不是你入定,也不是他入定,是我入定。那么这个虽然是无我相,还是有我啊,“若无第七为第六依,所立宗因便俱有失”,谁在成道啊?谁在成佛?这个因明逻辑,所谓“宗”,这个前提就丧失了。

“或应五识亦有无依。五恒有依。六亦应尔。”或者说,前五识“亦有无依”,可以空掉,“无依”,不要依第六意识,自己起作用。但是不然,前五识一起作用,第六识一定是它的所依,跟着动。那么前五识同第六识是这个样子。

“是故定有无染污意,于上三位恒起现前。”所以说,讨论的结果:得道的人,第七识是有没有?还是有。不过转了,不叫第七识,转一个作用。等于那个冰把它化了变成水,实际上冰跟水,此性还是一样,只是变成一个现象不同。

所以,“言彼无有者,依染意说。”我们说得道的人没有第七识这个我执,这是方便说法,依于凡夫有染污的意思,他没有染污了。

“如说四位无阿赖耶。非无第八。此亦应尔。”所以,得道的罗汉菩萨等,这几种果位成佛,说没有第八阿赖耶识,同样是这个道理。这一段,我们简单地把它快一点说过去了,是个论辩的问题。

现在就讲到第七识这个作用,第七识意根。“此意差别略有三种。”第七识这个差别有三种:

“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一切凡夫众生有生命俱来的,只要有了生命就有我见,我的主观成见。那你说,比如拿人来讲,刚刚生下来的婴儿有没有我见?他有我见,已经有我的主观成见。当然一个婴儿,只要有了这个身体,有了这个生命,不会搞错了的,一生下来,自己要哭的时候,不会是旁边放的另外一个婴儿,不会抓到别人哭的,一定是我哭,我要闹,我要踢,我要转动。所以一切我见就相应,这是一个,这是根本有我,人我,补特伽罗我见相应,有生命就有一个个体的我,这是第一。

第二,“法我见相应。”有一个个体的我,每一个人有他的思想,有他主观的成见,所以每一个人主观的成见,就是法我见,人我见、法我见。所以说,成佛证得空还有两重境界呢,我空就成佛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