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们提到我与无我之间。所以这个,我们一切标榜啊,我、无我,等于我们普通哲学的大公无私,同这个理由是一个理由。人能不能做到无私,真正无私做得做不到?没有私心?你说那个大公是不是个私?把私心放大了,叫做大公。比方我们今天,为我们这个楼上大家着想,大公无私,但是只限制在这个楼上,台北市都没有包进来,还不行哦,还是有私。那么我们把范围再扩大,到台北市都包进去,那么算不算公吗?不算,整个台湾还没有包进来,还是有私。你把整个的地球都弄好了,算不算公呢?还是私,对地球上公,对外星球并不公。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大公?
真正的大私也做不到,你说一个人自私,自私到极点,行不行?你自己睡不着了,真要自私我什么事情都不管,只管我自己,想想自己会难为情的睡不着,也想管管别人。至少你喜欢的,我的儿子女儿总要管吧,不管父母吧,总要管管儿女吧。一管儿女可见你无私吗?所以人要绝对自私到极点,你让他自私做不到的;绝对大公到极点,也做不到,这就是人,这个东西很麻烦。所以你要告诉他:你要大公,但是给你保留一部份的私心。他就高兴了,这个人很难办。我与无我之间也是这样,所以,由此懂了佛法,你世间法也懂了。说民主自由,给你绝对自由好不好?等于二十年前有个学生,现在都做父母了。当年来的时候当学生,随便坐,我说:“你怎么那么没有规矩,你也是个大学生啊。”“老师,这是自由嘛。”我说:“好,你肚子饿了上街去,看到人家的馒头刚出笼,你抓来就吃。他问你(为什么不付钱)?我的自由啊!有馒头大家吃,为什么一定要我付钱。我的自由,格老子肚子饿了,自由要吃馒头啊。行不行啊?”“那不可以。”“好,那个不可以,这个也不可以。”“嗯”,他说:“这个意思我还是想不通哎。”我说:“你慢慢会通的了。”现在也做父母了,大概通的多了,通了一部分了,全通还是做不到的。所以,学佛的口口声声讲无我,你怎么无我?既然我要学佛,就是有我。怎么样学到无我?这就是个关键。“我要学法。”“哎,我要修法。”你就是有我,这个我与无我之间是怎么样差别?这就是个大问题。
所以在这里讲,菩萨见道以后才能修道。你没有见到真正无我的境界,你修无我也修不到啊。口口声声讲:“我们学佛的,无我相了。”你说,你讲这个话有我无我?已经有我了嘛,因为我们学佛的无我相,所以,你们不学佛的太我相了。还不是我跟我两个相对,都是有我。要怎么做到无我?这要特别要注意啊。
所以,菩萨见道与修道没有得到法空道果,“法空智果”,你所讲的无我,都是空谈理论,换句话说都是谎言,都是假话。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是佛,不是你哎。我们不要、很多人一学了佛以后:“我不皈依外道。”你晓得什么叫外道?内道?你没有道,你还懂得什么外道、内道了!这个都是我见。只有菩萨证得“法空智果”以后,“现在前”,法空智果现前,那是一个真实的事情摆在前面,进了这个位置,那么才是“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这才看一切众生平等平等。平常我们说平等是口头口语话、口号标语,叫叫可以,哪里平等的了啊。哎,你说平等,一个学佛的人:一切众生平等。好,现在没有位置,你蹲下来,我要坐,坐在你的头上,你给我做椅子坐,平等嘛,你可以平等啊?做得到吗?做不到的,哈。
所以说“初特伽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亦必现前”,一切凡夫众生只要有我,我一起作用,人我见起作用,法我见同时来。因为我认为要这样,我认为——这就是法我见。所以,我见一起呢,法我见是一齐来,“亦必现前”。人我见跟法我见等于一个手的手背、手心不能分的,因为“我执必依法执而起”。譬如,我们夜里,“如夜迷杌。方谓人等故”,我们夜里到一个黑暗的房间,看到个茶几:“哎,那里是鬼。”其实是个茶几。那么,我们在黑暗中把茶几看成一个人,看成一个鬼,是“法我见”的错误。因为看到这个茶几,把它当鬼是法我见的错识;因为看到它是鬼,怕伤害到我,“人我见”同时来。所以“如夜迷杌,方谓人等故”,认为夜里这个“杌”是鬼,或者是一个人,怎么有一个人站在这里?一看,是个茶几。人我见、法我见是这样来的。
“我法二见。用虽有别。而不相违。同依一慧。如眼识等体虽是一。而有了别青等多用。不相违故。此亦应然。”所以啊,我见同法见,我法二见作用上、理论上有差别,“而不相违”,实际上一体,是同一个东西。“同依一慧”,它的根本就是一个“慧”处,一个智慧的问题。比如眼睛一看东西,“眼识”起作用,看东西是眼睛看,是一样东西,一看到东西我们眼睛就晓得:这是青颜色、这白颜色的、这是黄颜色的,我们就知道。颜色跟那个物体都是眼睛看到,眼识中间就有那么多的差别,有“了别青等多用”途。所见的同了别颜色不同,是同样一个东西的作用不同。“不相违故”,这个并不矛盾。所以,法我见同人我见都是由于一个我见而来,有了我见就有我的见解,所以就有我的个性,就有我的喜爱,各人不同。譬如我们大家都会吃菜、吃饭,上了桌子,每一个人我见不同,这个菜我喜欢吃,那个菜你喜欢吃,各人不同。“此亦应然”,由这个道理,所以要懂这个我见、我相、我执、法执有这个作用。
“二乘有学圣道灭定现在前时。顿悟菩萨于修道位有学渐悟生空智果现在前时。皆唯起法执。我执已伏故。”这个“二乘”声闻、缘觉,“二乘”有学,罗汉等等,这些得了“圣道”、得了灭尽定果位的人,就是小乘方面。大乘方面,得了“顿悟”自性,见道以后,顿悟就是见道。见道以后在修道的位中。这还不管是小乘的罗汉,大乘的菩萨没有证得菩提以前,都在“有学”之位,不能说是无学位。这些“有学”之位,渐渐“悟”到,一步一步慢慢地进步,晓得“生空智果现在前时”,不但人空,法也空,一步一步的推进。那么,在这个境界里头,罗汉位同菩萨位人我见比较少,法我执多。这个道理我们在世间上看很多知识分子就看得出来,世间上有许多读书人,我常说我这个人不是读书人,我也不承认我是知识分子,我是个跑江湖的,什么都不是,一毛钱不值的人。我看了许多的学者、知识分子,他做人蛮通达的,我见——但他的学问你不能碰。
所以,有许多人啊,我常常告诉人家:“你们不要轻易人改家的文章啊,那个文人啊,文章就是他的命。”有些文人拿文章来给我看,“老师啊,你看看我这个东西作得好不好?”老实讲我是不守戒律的人,多半说的是妄语假话,“好哦,真好,好啊好啊。”“老师啊,好在哪里?”“我也讲不出来,好就是好啊。”我就是那么讲,因为这一句话是真话。实在我也讲不出来,不好!不好意思讲。“哎,你给我改一个。”我说:“不能改,没有改,没有改,不要改,不要改。”因为文人什么都可以碰,你骂他混蛋,他不生气,因为你这个人啊,可以原谅你;你说你的文章不好啊,他要跟你拼命的,所以文人的文章不能碰。等于电影名星的那个漂亮,化妆起来:“我这样好不好看?”“哦,真漂亮!”你说:你眼睛这里化妆的不好。他要了命,这一下回去要哭一夜,睡不着的;你说你这个衣服身材不对,那比杀了她还伤心。这个法、我见是要命的。
你看我们大家同学们,你讲他什么不对,可以讲他,说:“你不懂修行。”他气死了,“我出家就是为了修行。”这个东西碰不得的!这个东西怎么弄啊。所以学佛的人,你要讲他:“这个人不懂得学佛。”他会拿刀来杀掉你,他那个时候非有我不可;我的法是正法,你那个法是邪法。哎,所以一切众生啊,叫做没有办法!这个法我见是没有办法去的。这个法执之难去啊,不得了。
这个很容易,我以前是常常玩的,在大陆上当年有许多人,“这个人修行得很好。”我说:“你看吧,修行很好?”我说:“他已经坐在莲花宝座上了,我会有办法把他的莲花拆掉。”“那怎么拆他呢?”很简单吗,他认为最得意的地方,我刺他一针,他就生起火来了,说:“我这个定力怎么好……”“你这个叫做定啊?哦,这个是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哎哎,你怎么这样讲啊!”他已经气的不行,“哎,这不是一屁又打过江了?”那个莲花就一瓣一瓣掉下来了。法我见,法我见最难啊!你看你们学佛的,那个学密宗的啊,学净土的,“哦,你这个法门不好;哦,你这个上师不好;哦,你的见解不对。”那他跟你两个不但这一生是冤家,来生碰到还是冤家,不能碰的。
所以宗教家,你不能碰。所以我看到每一个宗教家都很客气,因为他已经啊,法我见到达了“神”字第二号(神经了),没得办法。所以每一个信宗教的人,“哎,你有宗教信仰?我都写文章……”“有啊有啊。”“信什么教?”“天主教。”“好啊,圣母玛丽亚,只点蜡烛不点香,一定好。”那真好啊,天主教点蜡烛不点香的,所以我们小的时候,“圣母玛丽亚只点蜡烛不点香。”你说:“信佛教,好啊。你学那一宗?”“净土。”“阿弥陀佛!”你反正啊,尽量拿高帽给他戴。这个法我执之可怕,那是不得了的,你们注意啊。
但是,晓得众生的毛病,我们自己要反省。要学道学佛,知识分子做到没有法我见,主观成见能够放得掉的话,第一等人,不要说成佛,那是第一等人。有些人,你说他我相,你骂他、侮辱他他都能够忍受,就是他那个主要的东西,你不要碰它。那个我见的地方,你一碰它,他跟你拼命,就是法我见。学佛的人啊,学到了人无我,那个法无我正在,你绝对不要碰他那个“法”,你碰他的“法”不得了的:“那是亮啊……哦,那是我的境界啊!”那不得了啊!那可以跟你拼命。他宁可变成白骨观,不修白骨观可以,肉都可以挖掉,他命非要拼不可。法执!法执的厉害!
因为这些人我执已经没有,法执很大。“二乘无学及此渐悟法空智果不现前时。亦唯起法执。我执已断故”,所以小乘的罗汉、缘觉罗汉、缘觉我们嘴里讲,大家听佛学听惯了,尤其中国的佛教,小乘看不起;你不要看不起哦,假定现在有一个小小的罗汉在这里,我一定给他跪三天三夜。那很值得恭敬,谈何容易!证一个小乘罗汉果,初果罗汉都很难。所以,我常常说:你们学佛的不要有这个观念。像我看到土地公,我都行个礼。都不容易啊,你我死了,能不能做土地公还算不定哎。现在多行行礼,将来他少管管你,还拍一个马屁,拉一个交情在那里。你说看不起,“哎哟,他是土地,没有悟道。”他还能够做土地,我们“地土”都做不到啊,做土地他还有点善行呢。讲是那么讲,有多少善行在那里?所以要谦虚。并不是说看到鬼神我就皈依,皈依是另外一回事,皈依是拜他为师,我并不拜他为师,但是他是善人。
所以过去,明朝一般的读书人反对佛的。但是明朝有个理学家,他看到佛就拜。一般人讲:你信儒家,怎么拜佛?他说:你搞错了,释迦牟尼佛至少比我们大个二千多岁啊,讲年龄他也是老前辈啊,应该拜一拜啊。这个道理是对的。你不要看到鬼神,虽然不迷信鬼神,他还是不错啊,是个神啊。学佛的人应该有这个气度,这个气度都没有,那口口声声讲无我相、无众生相,你自己是个死相,那就不对了,所以要注意啊。
“二乘无学”到了这个境界,“及此”。渐渐进步悟到“法空智果”,如果不现前的话,那么,也只有法执很厉害,因为他我执已经可以空,就是这一点:有我有法的这个见解空不掉。
“八地以上一切菩萨。所有我执皆永不行。或已永断。或永伏故。”八地以上的菩萨到九地、十地仍至到成佛,才够得上是有资格说:他所有的我执永远不起了,所谓永远不起现行了。但是,永远不起现行,也有两种:永远把习气切断了是一种,“或已永断”,切断了算不定还连起来的哦,还不究竟;要到达“永伏”,连根根都没有,习气根根没有了。等于我们一个抽烟的人,抽烟的人有许多朋友:“我看看,哎哎……”我说:“你抽嘛!”拿烟给他抽,“哎,我戒掉了。”我说:“你多久了?”“三年。”我说:“靠不住。”我还晓得戒掉二十年的,还有(再抽)。还有些人戒掉了已经到了七八年了,那么碰到,我说:“抽不抽啊?”不抽,不过给我一支。他拿到了来闻闻。你说那个是戒掉没有?没有戒掉,虽然永断,此心没有永伏。我还看到好几个朋友为了(戒)打牌把指头剁掉,真的啊。“哎呀……”气得把自己的指头剁掉:永远不打牌!过几年还是照打不误,少一个指头,还是打。所以啊,一切习气之难断!这不是那么简单。
所以我们大家同学们修行,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候觉着:哎呀,脸都笑眯了,觉着蛮清净,很像修道的样子。有许多人:“某人很进步啊!”我说:“算了,你不要说,保持三个钟头了,了不起了。”三个钟头以后,那一副“佛”相,就是死相又来了,靠不住的。这个习气之难断,这个我执。
“法空智果不现前时。犹起法执。不相违故。”所以在理论上,学道的人、学佛的人没有证到“法空智”,法空智是个名词哦。理论上都晓得讲我空、法空,你没有那个真的般若,智慧没有起来,不叫做“法空智”,那是口头禅。“法空智”起了以后,还要得“法空智”的果位。所以你注意这四个字啊,叫做“法空智果不现前时”,随时现前,没有一秒钟迷糊了的,一秒钟迷糊就是无明,没有无明。他“法空智果不现前”的时候,任何菩萨还要起“法执”。这个道理是很自然的,并不矛盾,因为他还是菩萨,菩萨还是正修位中的人;真到了菩萨的果位,就是绝对成佛。所以真正的佛道,只有一乘道,除了成佛以外,其次都是有学位,都还是正修中人。
“如契经说。八地以上。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依所智障在。此所知障。是现非种。”所以佛经上说,菩萨修持见道以后才修道,到“八地以上”的菩萨,不到八地不行哦,八地以前,七地以前也不行哦。
本院同学注意啊,十地菩萨的名称一定要背得来。初地欢喜地,二地什么地?离垢地,你看不错,两地报出来了。我们这里有十二楼,有“十二地”哦,都要报的出来啊,等、妙二觉加上去是十二地,都要背得来。
所以八地以前,远行地以前的菩萨,还是起烦恼心,所以,并不值得可怕。因此我们大家也可以自慰,所以你说:我们起一点烦恼,老师骂我们死相,也没有什么关系,八地以前的菩萨还起死相呢,所以没有关系。所以,到了八地以上,一切烦恼才不起“现行”。因为,之所以叫八地是不动地,不退转了。换一句话,学佛没有到八地以前,一切众生、菩萨会不会堕落呢?照旧会堕落。不过佛说的,菩萨不怕堕落,堕落像拍皮球一样,堕得越重啊,蹦的越快,就怕你堕落得太轻了,菩萨不怕堕落,佛说的。堕的越重,拍皮球一样,打下去越重啊,它蹦起来越快。所以,“唯有所依所智障在”,因为八地以前的菩萨“所智障”还空不掉。这个“所智障”就是知道知识越多障碍越大,烦恼越深。这个“所智障”啊,八地以前的这个“所智障”啊是“现”行,“非种”子,现在来的,不是种子里头带来的。
“不尔。烦恼亦应在故。”这是什么理由呢?因为菩萨这个所智障是现行,不是阿赖耶识前生带来的种性。如果逻辑上不是这个道理啊,那么前生的烦恼种子也带来了,八地以上菩萨可没有烦恼,烦恼是不起的,法执很厉害。
“法执俱意。于二乘等虽名不染。于诸菩萨亦名为染。”要注意,我们现在中国的佛法喜欢讲大乘道,大乘道可不是那么容易讲。这个“法执”在啊,就是第六意识没有空,第六意识也没有转。法执是第六意识的根根,就是第七识意根。“于二乘等虽名不染”,如果是修小乘罗汉,不怕法执,小乘罗汉是偏空之果,我只要抓住一个空就得道果了,证果了。那个空就是个法执,对小乘来讲呢,法执也是染污,可是没有关系。在大乘上,“于诸菩萨”呢,“我”固然空了,有个法执还在,还叫做染污,还是非究竟。为什么呢?
“障彼智故。由此亦名有覆无记。”有法执在,还是障碍了般若智慧,由这个道理,所以也叫做“有覆”,有盖覆的,也属于“无记”所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