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二乘等说名无覆。不障彼智故。是异熟生摄。”他说,对于“二乘”,声闻、缘觉乘叫做“无覆”,因为二乘住在偏空之果,所以他对于空的,知道空这个智慧没有关系,“是异熟生”所包涵。
“从异熟识恒时生故。名异熟生。非异熟果。此名通故。”是变异而成熟的意思。
“从异熟识恒时”而生,常时生,叫做“异熟生”,并不是“异熟果”。所以这个在逻辑的名词上是相通的。等于说“如增上缘。余不摄者。皆入此摄。”等于说增上缘,因缘四缘里头有个“增上缘”,这个道理一样。
现在又开始讨论一个问题啊。“云何应知此第七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他说,我们怎么样晓得,这个第七识离开了“眼等”,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个“第七识”啊,它有单独存在的“自体”作用呢?现在是答案:“圣教正理为定量故。”标准意思,释迦牟尼佛说的,“圣”,经典上,“圣教正理”,以这个为标准“定量。”
“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他的经典里头记载,经常提到一个名字,“心意识三种”。心、意、识,现在要注意了啊,特别要注意:这“三种”,佛有个解释,什么叫心?什么叫意?什么叫识?
“集起名心”,这个心的作用啊,是集中的。譬如我们这个心想什么自然就想什么,是集中性的,“集起”叫做心。
“思量名意”,随时随地脑筋总会想到一个东西,这个叫做意。
“了别名识”,对于前面的东西,这是人,男的、女的、老的、小的、长的、短的这个分别的三层作用。等于我们吃的三层糕,第一层是面粉,中间是白糖,下面是厚的面皮,三层糕。也可以像吃汉堡一样,挟拢来的,三层。但是有个分类啊,这个分类啊很难懂,佛是讲的很清楚,怕我们智慧不够,就很难懂。
集起作用的这个叫心;思量作用的这个叫意;了别作用的这个叫识。“是三别义”,这三种差别,尤其我们讲修行,一定分的清楚。譬如你们打坐,有时候看到的境界,那根本不是心动,也不是意动,(那是)识动靠不住的。但是一般人因为不研究教理,心、意、识分不清楚。有时候心动,譬如你睡着了,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多少年前忘记了,你想起来,心动,那不是识动,不是意动。所以“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就“名识”,“是三别义。”
“如是三义。”这三种定义要了解。“虽通八识。而随胜显。”虽然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作用,而跟到你那一方面“胜”,胜利,哪一个习气最大的,运用的时候哪一部分用处最大的,它就起作用。譬如我们念书啊,同样你们大家现在拿到书或者拿到小说在看,我们看武侠小说的时候,看武侠小说比你看功课是不是好看?一定好看对不对?因为看小说的时候啊,是识在看,不要用心的,记得也好,记不得也好,没有关系,看到好看,笑,看到讨厌的我们也跟到他难过,脑子里头还在想别的。一边看小说,一边想:假定我是他怎么办?你那个意还在想呢,看小说的那个是识。看电视是那个识在看:如果我是这个电视里头的主角怎么办?有时候看的真好,他哭了,你也跟到哭,那是动了心了,心、意、识三层一齐来。所以,你要分别清楚。所以啊,“而随胜显”,看哪一个作用大的时候,心意识的作“胜显”,就表现出来。
“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所以,第八阿赖耶识整个叫做“心”,它是“集诸”一切“法”的“种”子,过去未来,“起诸法故”,一切都是法,并不一定讲佛法,一切事,一切理都在内。
“第七名意”,所以第七识,我见我相,真正叫做意根,第七识末那识意根,“缘藏识等”,它是跟到第八阿赖耶识功能来。“恒审思量为我等故。”
所以,第六识呢,同前面五识是一把,他们六个兄弟是一把的,第六意识属于识的方面。但是,意识转了就是妙观察智。所以,我们修行第一步,还是靠意识起来的,最后对不对,还是靠意识变成妙观察智。所以意识对我们并不坏,你不要那么讨厌它。换一句话,你想空它,空不了哦,你赶不跑的。所以你为什么意识空不了?你要把此理搞通了,你就明白了,因此不要做冤枉的功夫。因此,这里告诉我们“余六”,第六意识起,同前面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合起来六个叫做识,“余六名识。”
“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这六个东西,六样作用,眼识只管眼睛这一部分,耳识管耳朵部分,意识老实讲管脑子思想这一部分。拿现在我们(的话)来讲,头脑部分的思想(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七识已经不是属于头脑。第七识至少是后脑一部分有记忆同它有关联,第七识已经超越了头脑。所以,“于六别镜,粗动间断”,有间断性地,“了别转故”,它是慢慢能够了别外境,一点点。
那么下面,分别三个心意识的作用这一段,“如入楞伽伽他中说。”《楞伽经》有个偈子讲:“藏识说名心”,第八阿赖耶识就叫心。“思量性名意。”能够思量的第七识叫做意,末那识。“能了诸境相。”能够对外面一切境相起作用的,“是说名为识。”这个作用,才叫做识的作用。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