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12讲 异生类恒处长夜,无明所盲

现在,我们这个《成唯识论》卷五第176页。现在的重点还在第七识末那识,这是个我执的问题。为什么这一段特别长啊,强调这个第七识的说得那么多?真正所谓学佛要了无我,究竟要怎么样无我?所以必须要认识第七识的重要。那么,尤其上一次的重点:心、意、识三个,学佛、佛学里头,佛经用到最多的地方。一个定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识就是了别的作用,心、意、识的这个作用要认识。

现在就是第176页最后一行,再讨论第七识。

那么,这个偈子:“藏识说名心”,第八阿赖耶识这个藏识,整个是心的作用,说八识是这个心王,其它都是这个心王所变化的。所谓能、所的问题,能够思量,这个藏识起来能够思量的作用这就是意根,“思量性名意”,就是第七识。前面六个识,有第六意识,包括前面眼耳鼻舌身,这六个识了别一切境相,“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识就是有认识的作用,等于我们现在人所讲的认识,了别、认识作用。

换一句话,是三层的比方。普通经典上比方,阿赖耶识等于这个大海、全海的;第七识是大海起的波涛、大浪;大浪上面的波、水波就是前面的识的作用了。等于这样三层的比方,要了解。

现在进一步讨论,“又大乘经。处处别说有第七识。故此别有。诸大乘经是至教量。前已广说。故不重成。解脱经中亦别说有此第七识。如彼颂言。”这一段提出来,“大乘经”典里头“处处”都讲有个“第七识”。这个话为什么要重提?在我们现在听了无所谓,在印度当年佛过世以后,七八百年之间,争论的很重的。小乘法门证得阿罗汉果不承认有第七识,到第六识为止了,第八识更不承认。第六识一转,意识一转了就可以得道了,就可以证果了,所以小乘法门证到我空、人空为止,法不能空,不能法空。因此,这些大菩萨们,尤其是弥勒菩萨,根据佛说的经典,把原有的佛经,佛所说的遗教以及过去先佛所说的这些教理,综合起来裁定八识的作用。这个八识的作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说过的,现在再申述。因此后世才有唯识法相这个宗派大为兴起流行。

所以这个《成唯识论》是集中当时一千多年来三十多家,佛过世这个中间,与佛在世以及以前,先佛到释迦牟尼佛以后这个中间,这个大论集中起来,从“一切有部”的变化而来。那么,以这三十多家的见解,综合起来说明,因此啊,玄奘法师着了《成唯识论》,集其大成,讲这个唯识的道理。

所以,这里再三提出来,“又大乘经处处别说”,特别说出来“有第七识”,因此法相唯识学对于第七识的建立,“故此别有”,特别建立说明有这个作用。那么,下面他申述理由,“诸大乘经是至教量”,也叫圣教量,就是佛说的,释迦牟尼佛说的最高的这个定义。“前已广说”,前面讨论的已经说的很多了。“故不重成”,在这里,所以,不要重新再提到那些经典的道理来说了。

“解脱经中亦别说有此第七识”,佛经的《解脱经》里头也讲过有这个第七识的作用。“如彼颂言”,那么《解脱经》里头所讲:

“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曾非当有。”这个偈子浓缩这些道理,文字好像很古老。我们这个我相,从无始时来受“染污”而形成。染污——善法,恶法,无记法三性都会起染污的作用。“恒时”,所以一切众生长时都有个我存在,这个我相,无我就成道了。怎么样做到无我?无我了我们变成一个什么东西呢?这个里头所谓一转,这个非常难。所以有了”染污意”识存在,永远存在。“诸惑”,这个染污以后,哪几个染污的最厉害?四样,千万记住啊,第七识的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第一重要的是见:我的见解、我的观念、我的思想、我的理解。那么其次,所谓拿现在来讲,就是现在最新的所谓行为科学,这个就是我爱、我慢、我了不起。世界上没有人说我起不了的,下意识都觉着我了不起。就是最窝囊的人,还有窝囊的了不起,我们认为他窝囊,他认为:我是最伟大。等于我们一个比方,到了精神病院一看,四面都是精神病的人,我站在中间,我常常感觉到:不晓得我是精神病啊,还是他们是精神病?搞不清了。乃至得了精神病的人,你去测验,他那个我慢、我最了不起没有去掉的,去不掉的,这个东西啊。我痴,痴迷。

所以,这个四惑“俱生灭”,跟到我们这个生灭法、这个思想观念来去生灭不会断的。假定这四惑真的得了解脱的话,那不(只)是除了打坐做功夫——那是禅定,禅定不能证道,它是共有的功夫。悟得菩提是智慧,这个解脱是心解脱,理解脱不是功夫解脱。得到解脱了,“诸惑”“非曾非当有”,“曾”就是曾经,过去。真得到脱解了,才觉得过去,我真的过去被我困住了吗?才晓得我也空,本来空,过去就没有过我,“非曾”有过。“曾”就是经验过的,过去经验过的,曾经有。“非曾”这个意思就是非曾经有过,我过去没有过。等于我们做了一个事情忘记了,说:“你做了。”“哎,我没有做过。”这是迷糊,这是愚痴。解脱证得菩提不是愚痴,是清醒,清醒地了解我过去的确没有过做,等于我们现在的清醒。

大家在坐的至少二十几岁开始到几十岁,回想过去几十年,我在做什么?一样都没有做过。犯罪也好,不犯罪的也好,坐在这里的时候,过去的一切所作所为,“事如春梦了无痕”啊,苏东坡的名句。一切的事情好像做梦一样,现在一样都没有做过,都把握不住啊,未曾有过。就是刚才来,坐公共汽车也好,走路也好,你说你走过路吗?没有走过啊,好像做梦一样梦到过,可是没有有过,未曾有过。所以,“事如春梦了无痕。”过去了,一点痕迹都没有。

悟了道以后,对于这个我相,所谓四惑解除了,“非曾”有过,不是曾经有过。不是曾经有过并不是绝对否定它,好像有过,可是没有了,一切都是梦啊。所以,等于诗人李商隐的名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亦惘然。”有过没有?有过。有过吗?把握不住。把握不住吗?的确有过,若有若无之间。所以,诗人的境界往往同禅与道、佛法的境界有相通之处,就变成“此情可待成追忆”,没有有过,“非曾”有过。

“非当有”,“当”就是现在、当下,现在有没有这个我?现在也没有,到解脱的时候,现在立刻就没有我。你说没有我了,的确“我”悟道了,所以这很难懂了,“非曾”有,“非当有”。这是这个《解脱经》里头的佛的偈语、偈颂、综合性的,现在加以解释。我们现在手边的不是经是论,是诸菩萨们所造。后世就是成了佛的,因为有释迦牟尼佛在先,就不称佛经了,只能称大菩萨们造,所以,他们的著作与佛有别,不称经而称论。

现在,论怎么讲呢“彼经自释此颂义言。有染污意。从无始来。与四烦恼恒俱生灭。谓我见。我爱。及我慢。我痴。”刚才讲的。他说,这个经典的偈颂意义,包涵的内容是讲:有一个东西受染污,被染污了的,染了色的,这个叫“染污意”识。

“从无始”以来,与生命俱来的,有我就有“四烦恼”。烦恼不是痛苦,可是他自己有我的存在,心里头就好像觉得自己,有一个未了之事,解决不了的,此所谓烦恼。心中总是牵挂住的,这就是“四烦恼”。等于我们大家学静坐一样,尽管学打坐,就是摆不下来,摆不平,这个就是烦恼。这烦恼有四个大原则,“恒俱生灭”,它永远跟你生灭心,妄想心在一起的,这就是“我见。我爱。及我慢。我痴”四种烦恼。

“对治道生。断烦恼已。此意从彼。便得解脱。”所以,修行的一切方法,任何的方法是“对治”法门。“对治”就是针对那个病开的治疗药方。所以,“对治”这个意思是佛学的专有名词,这两个字的内义是针对这个病,毛病,针对它而治疗它的,医治它没有这个病。这些方法,一切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是对治法门。

“对治道生”,把这个病态的心理状态——所以,以佛眼看来,一切众生哪一个叫做心理正常?除了成佛以外,统统是心理不正常的人,都是心理有病。所以,佛称大医王,就是这个道理。没有说哪个没有病的,只要有意识存在,烦恼存在,他就有病。它从无始以来“与四烦恼恒俱生灭”,同时生灭的。这是这个四个根本烦恼,到了“对治”以后,这个病态下去了,“道生”,道果出来,断了四种烦恼,那么这个第六意识转化了,转化了就叫做得解脱了。

“断烦恼已”,这个意思“从彼”,彼是什么呢?跟到解脱法门,“便得解脱”,没有烦恼,解脱成道。

“尔时。”在这个时候,“此意相应烦恼。非唯现无。亦无过未。过去未来无自性故。”所谓解脱了就是得道,换一话说,得了道才能解脱。没有得道不能解脱,智慧不到解脱不了。所以,真得解脱,“尔时”,这个时候,“此意”,第七末那识的意根上,“相应烦恼”,与它有关联的这些烦恼,“非唯现无”,不但是当下空了,“现无”,现在空了,同时也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所以“亦无过未”。那么,下面解说这三段时间的问题:因为“过去未来”同现在“无自性故”,佛法的真谛否定了时间,同现在科学一样,时间与空间是人为制造的,人为的标准。

实际上,这个太空,宇宙的时间、空间是相对的。我们现在认为的时间是人文的时间。所以啊,过去,未来,现在都是没有的,因为过去,未来这个三时,三段的时间“无自性故”,它本身没有一个存在的性质。譬如我们现在讲:昨天,这是在我们的观念来表达,这个话,尤其是我们中国话讲昨天,大家都懂了昨天;实际上,昨天,你找昨天的那个天呢?昨天还是这个天,明天还是这个天,没有时间的。年年都有个三百六十四天,年年都有昨天,都有现在,都有未来。实际上就是一天,不是一天,就是一个时间,只有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讲现在自性也空,就是这个道理。

“如是等教。”“如是”就是这样,佛所说的法,他这个教理。“诸部皆有。”不但是一切有部,犊子部等等,就是佛的弟子们后代分派别,分了二十几部,有三十几部,就是三十几派,二十几派等等,二十五派,三十几派各种的分派。就是每个庙子各有当家的,各有领袖,学术的争论。这就看到,每个宗教也是如此。所以宗教的教主们如果复活,每一个教主复活,再来的话,看到每一个教主都应该打屁股的,本来没有宗派的,都让大家搞成了宗派。

那么,这个“诸部”,就是佛过世以后,“诸部皆有”,任何一个派别的理论对这一点都承认。“恐厌广文。故不繁述。”现在,玄奘法师着这本书的时候,他说:他把每一部,每一本经典所根据的,文字引证出来,像现在人写论文一样,写了几十万字,一百万字,你自己的意见在哪里?没有啊。什么书上怎么说怎么说就引了一大堆,这些是现在人写论文的办法。那么,他不用这个办法,“恐厌广文”,因为大家都知道了,重复提出来会厌烦,而且文字记载太多了,“故不繁述”,现在不重复讲。那么,只提到佛经,佛当时说的道理。

“已引圣道。当显正理。”下面是逻辑的论辩。已经把教主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所提出来的大原则讲了,大原则的文字不多引用了,现在是《因明入正理论》思想的审辩。

“谓契经说。不共无明。微细恒行。覆蔽真实。若无此识。彼应非有。谓诸异生。于一切分。恒起迷理不共无明。覆真实义。障圣慧眼。”他说,现在,佛经的大原则讲过了,现在讲论述的道理。“谓契经说”,佛的这些大经上讲。“不共无明”,我们一切众生有一个无明烦恼,自己这个念头、思想、情绪变化,哪里来哪里去都搞不清楚,究竟哪里来哪里去的?因为不清楚,所以叫它“无明”,是“不共无明”。那么,这个是“微细恒行”,它永远都在这个心里头,很细微,找不出它的来源,它长时存在。去掉无明就明白了,就开悟了,成道了。因为这个“不共无明”“覆蔽真实”,它把我们本来清明,圆明清净的自性“覆”,盖住了,遮蔽了,把真实自性遮蔽了。佛经说:假定没有此识,如果你不承认有第七识这个意根的话,“彼应非有”,那个无明从哪里来的?无明就是从第七识意根所发生的我执来的。他说“谓诸异生”,就是讲一切不同的众生,“于一切分”,任何的立场、任何的道中,六道、任何声闻中,“恒起迷理不共无明”,永远不能了解这个真理,不能了解这个菩提道,所以,起这个“不共无明”的作用,因此把这个自性的光明遮蔽了,人我自性的光明遮蔽了。所以,得道的智慧之眼、法眼永远发不起来。

“如伽他说。”如经典上一个偈子所讲:“真义心当生。”这个真实的义理,这个真理的明心见性的这个本心应该…所谓修行,就是这个的发起。“常能为障碍。”但是,现在我们不能明心,不能见性,就是因为被这个无明所障遮了。“俱行一切分。”这个不共无明啊,随时在一切情分上都起作用,这个东西叫做,“谓不共无明。”

“是故。”根据这个偈子讨论:“契经说异生类。恒处长夜。无明所盲。昏醉缠心。曾无醒觉。”经典上说,一切众生,不止我们人,所有的众生,本来都是圆明清净,这个自性都是很好,因为被一个东西盖住了,这个叫无明了,盖住了,使我们永远“恒处长夜”,永远在黑暗中摸,虽然活了一辈子,等于在走黑路走了一辈子。这个黑路是比方,因为我们自己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不能超凡入圣。为什么呢?为“无明所盲”,被这个无明烦恼把自己智慧的眼睛,把自己的法眼弄瞎了,自己变成个瞎子。因此,使自己一天就是酒喝醉了一样“缠心”,“昏醉缠心”,那么,永远没有觉悟的时候。

就等于我们经常引用吕纯阳的那首诗,是讲世法,道家的,但是也有道理。所谓“帆立劈开千击浪,马蹄踏破岭头青。”古人的交通工具还没有飞机了,不是船就是骑马。那个古代海上啊,这个船啊冒险,这个布帆一扯起来,把千击的浪都劈开了,马蹄踏破岭头青,骑马踏破了山岭上面,岭头青,山岭上面的青草都给踏碎了。以前出门就是两样工具:坐船,骑马。人生啊,“浮名浮利浓于酒”。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