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个如何去断呢?般若智慧,样样看通。看通了念念皆空。才把这个染污啊,洗刷得掉。空是个方法。空是什么呢?空是现代的新肥皂,空就是新肥皂,新肥皂就是空。不要搞错了,你真的开个新肥皂店,打个招牌,叫做空。生意不上门了。但是我是一个比方,那么才把这个,用空做新肥皂才把心里头这个染污洗掉了。洗掉了,这个就是见道以后,修道的功夫。轻微的忿这个心理,见道可以断了。全体的嗔心啊,见道以后断不掉哦,要“修所断故”,见道以后,修道才能断。所以一悟,悟了就成佛了?不要像饭一样,烧糊喽,烧焦了叫烧糊了,就不对了。不是那么容易的。
“恒行不共。余部所无”,至于说它“恒行不共”法,佛过世以后,其他各部各派,没有深入那么清楚。“独行不共”,关于“独行不共”的这个我见、这个法门啊,“此彼俱有”,佛过世以后,各部派都懂。都晓得这个修持道理。
现在,进一步又讨论。“又契经说”,佛经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广说乃至意法为缘生于意识。”进一步讨论,前面六个来了,眼睛,眼睛看东西,我们这个眼睛,佛学叫“眼根”,这个眼睛怎么来?在佛学里头属于生理部分的学问了,显教经典很少提到,诸部的论上有提。尤其是舍利弗啊、目莲尊者啊、阿那律啊,这些的余教经典里头有。所以我叫你们本院同学,多看这些尊者的论藏,还有密宗里头的教理,偏向于这一面,有“眼根”的说明,但是也不全;这个要配合中国道家的《易经》,还不全;配合中国的医学同印度的医学,再加上现在西洋的文化、医学,那对于“眼根”这个道理,勉强可以说的清楚一点。
“眼色”,眼睛能够看东西吗?不能。眼睛是个照相机,而且这个照像机,同我们现在照像机一样,我们眼睛这个瞳孔,把外面东西照进来,照进来是倒的哦,同照像机一样倒的,它到这个中间、到了后脑,视觉神经那个地方,等于那个照像机的底片翻过来,所以我们看起来是正的。实际在脑里头啊,视觉神经它是交叉过来。你看我们眼睛看东西,交叉,我看他的脸,是两边这样交叉过来。所以我说人,谁能够看过自己的面孔,世界上没有一个人。镜子里看,镜子里看自己的面孔,它这个交点,是交叉过去的,是不准确的。对不对?都是交叉的,所以眼睛也是这样,所以唯识是个科学的东西。
那么眼睛看东西有九个因素才能看见。第一要“空”,眼睛前面不空,蒙住了,看不见,所以要空间;要光明;要眼根,眼球了没有了,瞎子看不见东西了,没有眼根了。所以要空,要有距离,没有距离看不见,要空;要光、要眼根等等有九个因素。
“九缘八七好相邻”,哪九缘报得出来吗?不能考你们了,看起来,一起答复都出来了,如果我问九缘报出来,大概没有几个了,就完了!谁能够背得来?九个因缘(九个因素),不要多谈了,那个发挥起来很多啊。耳朵所谓“九缘八七好相邻”,耳朵听声音只要八个因素了,耳朵不需要光明,但是也要距离哦,你蒙住了就听不见了,所以要空。要光,眼睛是九个缘,九个因素,才能看东西;耳朵是八个因素才能听声音,多一个没有关系,光同它没有关系,少一个就不行。鼻子、舌头、耳、身只要七个缘。这个七个缘,不要空,而且要接触,身体感觉要接触才起作用,只要七个因素,才能感觉东西。
所以,研究唯识先要把这些常识,唯识的常识的条件,也是科学性的先要了解。那么懂了以后,一读这一句经典就懂了,“眼色为缘”,眼睛同外面的色相,眼睛前面有空间距离、有光,可是前面没得东西,你也看不见什么,看到什么,看一个空嘛。所以“眼、色”,前面有光色,有对象,互相为因缘,中间才产生一个眼识,眼睛才产生看的作用。这个眼识等于照相机后面那个人在照相。“哎,光对好了吗?对好了没有?”后面的人说:“对好了。你叫他前面笑一笑、笑一笑”,那是后面有个第六识在指挥。
所以眼睛,眼识跟外面一看见东西了以后,这是什么东西啊,眼识已经不管了,交给第六意识。分别的、所谓“了别”的是第六识,了别作用不是眼识哦,眼识只管看;眼睛呢,只管照这个色相,眼识只管看,眼识没有分别。
我常常告诉你们,眼识那是个什么?我说比如你们看,我们看书,坐在这里这样看书,很专一,眼的注意力在书本上,可是旁边有个人过来你看见没有?我眼识同这个意识注意力在书本,旁边这个人过来,看见了,可是我注意力还在这(看书),那个看见不是意识看见,是眼识看见;旁边是谁过来?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是谁呢?那个是第六识的作用。所以眼识、耳识、第六意识这个作用是这样差别的。
“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识才生出来。“广说”,眼、耳、鼻、舌、身(身体)、意,“广说”意识呢,意识要“法”所相对,“法”就是思维法则,能够思想,因为有思想,有对象,有一个东西,意识才起作用,“意法为缘”,生出来第六意识的了别作用。
那么,眼耳鼻舌身意前六个识是这样一个东西。这六个兄弟,随烦恼,刚才我们比方啊,等于两夫妻结婚以后,后面拖了六个儿子、女儿,随烦恼啊,我们跟自己本身是根本烦恼,“若无此识,彼意非有”,那么,这前面六个识是这样起来。
这六个识的根根在哪里?第七识末那识。第七识所以叫做“意根”,那么,有些经典上直接就称它为“意”。那么中国的道家呢,叫它一个名称,叫做“真意”。那么懂了唯识,修道、正统的道家人就要懂了,“守窍”那个意,不是第六意识去守,是“真意”,若有若无之间的那个东西,就是“真意”。
“谓如五识。必有眼等。增上不共俱有所依。”譬如,前面五个识——眼、耳、鼻、舌、身,“必有眼等”,一定要有眼睛,生理这个眼睛,“增上不共”,有些人的眼睛,天生眼神经特别好,有些人眼睛差,有散光的、有老花的、有色盲的,有各种各样的,那就是眼根的不利。“必有眼等,增上不共”,有它眼睛的特殊的好,“俱有所依”,那么,眼睛同这个时间空间这些因缘配起来。叫“俱有依”。
“意识既是六识中摄。理应许有如是所依。此识若无。彼依宁有。”所以这个意识啊就是六识的范围。在道理上应该说它有一个根根。它根据什么呢?根据第七识起作用。假设没有第七识的话,“彼依宁有”,意识是无根的东西了?!那么,意识从哪里来?
“不可说色为彼所依。意非色故。”你绝不能说,这个意识怎么样起来?完全靠生理的反映,就等于现在医学,认为我们这个思想,现在心理学、医学,根据唯物思想来的,认为我们这个思想意识,完全是神经的反应作用。没有意识,就是唯物这个理论。现在所谓一切科学理论,还只到如此程度。那么在我的范围都把它打成唯物论者,他没有懂后面那个东西,他认为色法就是它的所依。但是他告诉你,“意非色故”,这个第六意识毕竟不是唯物的反应。意识,这个意根啊另外有个东西。这个物理不能左右了它的。
“意识应无随念计度二分别故。亦不可说五识无有俱有所依。彼与五根俱时而转。如牙影故。”所以,这个第六意识如果认为说,都是神经的反应,假设依现在的讲法,那我们要请问一下,这个人,神经的反应意识,“随念计度”,跟着这个意识思想一反应,那个联想、推测,乃至现在科学所了解的,有些不是意识思想范围所能够到达的这个情形。不过现在人,不属于完全心理学家,新创造的名词,心理学还没有完全收集证据,医学上勉勉强强才承认的,所谓第六感、灵感,现在又加上一个名字“超意识”、“超感觉”,“超意识”在唯识范围,所谓“超意识”也不过是意识范围,还是第六意识范围,“超感觉”还是第六意识的范围,这统统要归到第七识的意根里头去。所谓“随念计度”等等,已经不是神经系统唯物所能到达了,唯物理论不能范围它了。
因此,现在在外国的,西方的文明里头呢,它就给它加了许多名词,加一个什么“超”字,“超直觉”、“超感觉”,“超”到哪里去?反正一“超”就大家给它迷糊住了,实际上他没有办法以唯物的思想范围它,就加了一个名称,给你一“超”,你就“超”糊涂了,就“超”进莫明其妙了。实际上这个“超”字,是假想。是现在新的文明文化里头假想的。
因为他没有办法拿唯物的学理来断定它了。这是个什么作用,不敢知道了,但是也不敢直截了当承认唯心,唯心外面,因为唯心的哲学,学理还没有办法说明它,所以还是根据唯物思想,超越这个作用,所谓“超越冥想”了,“超越感觉”了,现在有了许多,尤其中文名称,因此世面上流通教打坐的,又叫做超通了,“超”,超气功的功夫喽,反正一个“超”字一“超”就完了,这个道理。
因此你不可以说“五识无有俱有所依”,五识这个是没有作用。“俱有所依,彼与五根俱时而转”,它同五根,眼耳鼻舌同时来,“如牙”,一个根牙(芽),一个影子,一个一发芽,太阳一照就有影子,这个道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