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17讲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

“又识与根既必同境。”“识”,我们心意识起来作用。“与根”,生理的机能、官能,五官。“既必同境”,就是说,我们的眼睛一接触到热天,看是看见,可是热天的空气,眼睛在热天还是难过。冬天,眼睛看冰雪,看是好看,眼睛还是感觉到凉,还是不舒服。“识与根”,既然必定“同境”,同一个境界来。

“如心心所决定俱时。”譬如我们这个心,上面的“心”字是指八识心王,这个“心”是什么,大家搞不清楚啊,这是阿赖耶识心王。下面“心所”,心理所起的现状,就是前面六个识,乃至八个识,各种的心理、思想、行为,这叫心所。“如心”,心的能,就是体;“心所”,心的用,就是相。“如心心所决定俱时”,作用的时候是同时来的。譬如,我们思想上,碰到一个难过的事情,心理上,第六意识感触,哭了,第六意识觉得这个事情很悲伤,影响到眼识,眼识影响到眼根,流出眼泪来,同时来的。

“由此理趣。”由于这个道理、这个原因。“极成意识。”所以,第六意识后面有个意根,就是末那识,这个就是真正意识。

“如眼等识。必有不共。显自名处。”“如眼等识”,就是说,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味觉,同身体的感觉。“必有不共”,眼睛只管看,耳朵只管听,身体只管感觉,“不共”,它五个不相连。“显自名处”,就是表达,“显”就是明显表达,每一个地方表达的作用不同,它的名称也不同。所以,眼识是眼识,耳识是耳识。

我们青年人,要想了解中国文化,这个古文不能不用眼睛盯着好好看啊,研究啊。一般学佛的人,光是闭起眼睛,用耳朵听,你永远得不到好处的。呵,不但佛法进步不了,文字更搞不清楚了。文字是要经过这样的训练来,所以读书读书,硬是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写,你对文字就了解了。

“等无间不摄增上生所依。极成六识随一摄故。”“等无间”,就是等无间缘。

“不摄”,不包括,不能包含了。“增上”,增上缘,“增上生”,即增上缘的作用。

“极成六识”,因此,六识容易了解。“随一摄故”,一个作用。

这一段,当然大家听的,我相信一定茫然,很糊涂,所以唯识法相之难研究。换句话说,这个东西真是佛学,同真正证成行相、证果,修行证道成功(有绝对的关系)。“行”就是行为、修行,这个现象,证成行相有什么关系?绝对的关系!这个理不清楚,你念佛也好,修什么法门也好,修的都是外道,都是不对的,自己被自己欺骗了。有时候你最好的境界,乃至清净,清净也只不过是第六意识的一个现象而已。清净光明,都是第六意识的现象,而且这个第六意识现象是跟着生死相关来的。或者,我生理的感觉,或者身体没有感觉啊,很清净啊,那是身识的感受来的,第六意识跟身识配搭起来的;又看到光明了,又看到菩萨了,这是跟眼识配搭起来的。实际上六识是一把,六个是一把,就是意识的作用啊。

意识本来是虚妄的了,意识既然是虚妄,那么,把虚妄的境界当成佛法、当成道,那多么可怕啊!那等于是,自己学了一辈子的佛,学了一辈子的道,自己是在玩弄了一辈子的神经病,就是心理变态。心理变态也可以有啊。

那么,我们的问题又来了,譬如喝酒,假设一个人现在很疲劳,喜欢喝酒,喝了酒以后,哎哟,好舒服啊!那个刺激,毛孔都张开了,云里雾里的,不晓得……我是不会喝酒的,你们在座的诸位,会喝酒的总是多。像我经常告诉,我不会喝酒,甜酒酿吃下去,我都会醉了,有这样大的本事,酒量有那么大!

但是我说,我不相信酒会吃醉,因为我的感受,个人经验啊,不是全体了。真的酒喝醉了,我觉得很舒服,眼睛看外面,东西都放光的,身体内外都放光,而且懒得说话,“一念不生全体现”,内外统统放光,就想睡眠。那么你说,我得道了!?那可见是,这个酒的功能进去,血液的循环特别快,促进了那个光明,是生理作用来的,我很清楚啊。你看我虽然不喝酒,偶然弄一口,嘴头蘸一点,鼻子闻一下,我就够了,脸也发红了,光也来了,你说是得道了吗?靠不住的,对不对?可是呐,不喝酒就没有啊!那么,你的打坐、你的修道,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变相地在喝酒呢?这些问题都要弄清楚啊。真正的佛法是绝对的科学。

“此中理趣”,“理趣”,有这个道理。“趣”,有这个趣向,甚至有这个趣味。你不弄清楚,你一味都是在那里迷信啊,那不是学佛法。好,那么我们再看下去。

“又契经说。思量名意。”我们这个思想、思量,这个思量我们都用惯了,思想就叫思量。实际上古文用这个字(的意思)是“思”有它的“量”,“量”是什么,范围,范围叫做“量”。海水不可斗量,也是这个“量”,这个字两种念法,有读liàng,有读liáng;我这个音,不晓得清楚没有啊,平仄去入的问题。平常记录问题(测量liáng),现在在思想上,叫做思量(liàng)。

换句话,不管发音怎么念法,就是代表一个范围。譬如说,我们这个房子有多大的量啊?一百平,就是它的量。你的房间有多大量,二十平,就是它的量。所以,思有思的量。有许多事情,我们思的量所达不到。不过,思的量很大,所以叫思量,非常大,上至天堂,乃至三界以外,乃至佛法所说的无量无边的量,其实我们讲一声无量无边,已经是有量有边了。无量无边,我懂了!你懂了就是边,要了解这个道理。所以思有量。这是先讲翻译的名称,一个字都不乱用的。那么我们现在晓得“思量名意”,我们能够思想的这个叫做“意”。

“若无此识。彼应非有。”思量这个作用,思的作用,是第七识意根,末那识的作用。你说,那我们现在的想呢?想的作用不是(意根),是第六识,想是粗的,叫妄想,思量是非常细。所以,思量普通也叫做念,念头。

譬如说,虽然现在像我们马同学一样,你府上哪里?我是美国人。你现在哪里?我现在坐在这,在听课。譬如像马同学,他坐在这里,跟我们研究这个,他的念中还是有美国,下意识的,我几时要回去,它这个在里头,这是叫思量作用、念的作用。譬如我们中国的同学在美国留学,尽管在研究什么,念念中间,晓得我现在还是在这里做客人的,要回中国去,那个是念。所以思跟想是两回事。

这个“思量名意”,思量的作用是意根。分别思想,想是分别心。譬如我们看东西,“哎哟,那个是白骨骷髅的模型。”马上就懂了,这是想,第六意识,这个用很粗、很快。所以思量的作用,是第七识的作用。

“若无此识,彼应非有”,所以,我们若碰到一个严重的事,连睡梦中都不会忘记,就是第七末那识的思量作用,思的作用。

“谓若意识现在前时。等无间意已灭非有。过去未来理非有故。彼思量用定不得成。”这一段文字很难懂啊。“谓”,就是讲,讲什么呢?“若意识现在前时”,我们现在,譬如在看书、在听讲、在思想,这是第六意识在这里用。“等无间意已灭非有”,这个是等无间的作用,平等无间的,没有间歇性的流过去了。譬如我讲了前一句话,诸位也跟着我的话,在研究思想,想了一阵,等无间——不停留地过去了。

“已灭非有”,过去了的就没有,过去了就过去了。因为“过去未来理非有故”,过去、现在、未来,是人为定的时间性的标准,其实也没有去过,也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那么,至少我们一听这个东西,一想、一作用,它就溜走了,就跑掉了,这是第六意识。可是有一个第六意识的分别:嗯,这个道理对,这个道理不对;这个很快地溜走了,可是,我们懂了以后,那个吸收的意识,好像有个东西在心中,这个是第七识,这是意根。

我常常形容,所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那是意根,第七识,那不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用不着你去剪它,它也断了。第七识,我们拿文学的境界形容它,还有一两句名诗,李白的名诗,“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个是第七识的作用。第六意识在喝酒唉,烦的很。一边喝酒乱吃,好像很开心,你说那个,烦恼的根根去掉没有?去不掉啊!“抽刀断水水更流”啊,“借酒消愁愁更愁”,那是“剪不断,理还乱”,这是意根。要懂这个道理。

“既尔。”既然是这个样子。“如何说名为意?”眼耳鼻舌身意,已经有第六意识了,已经有了嘛,所以中文不翻它,翻过来就是意,意根——为什么又加一个“意”呢?

“若谓假说。理亦不然。无正思量。假依何立。”所谓这个意根的意啊是假设的、抽象的。假设你认为是“假说”,“理亦不然”,那是理论不通的。“无正思量”,就是假设抽象的,假设的东西也是真,为什么道理?是你的思想讲出来的,你用逻辑推理来的。“无正思量”,没有一个正推理思想啊。“假依何立”?那个抽象是什么?抽象还是你的思想里出来的。“无正思维,假依何立”?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哲学方面、逻辑方面。人家说客观,“我绝对客观,没有主观!”“真的?”“真的,绝对客观。”这不是主主观嘛?“我真的客观得很哟。”其实就是主观,你的主观。你不过是认为我这个是客观,还是你自己认定的,这就是主观的认为,没有真正的客观!

假定世界上有真正客观,除非两头都空了,也没有主观,也没有客观。那么,说这一句话都多余。所以“无正思量,假依何立”呢?

“若谓现在曾有思量。尔时名识。宁说为意。”假设说,“若谓”,“若”就是假设;“谓”就是说。假设说“现在”我曾经有思想的作用。所以,你要知道,你现在的这个思想作用,“尔时名识”,这个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宁说为意”,这个不是第七末那识的意根哦。意根并没有分别、了别作用,它只有思量作用。

所以我叫大家特别注意,我们倒翻过来,第176页,第四行。这三个原则,特别注意:“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要特别圈起来注意啊,尤其是学佛法,学唯识的,这个不(只)是学理哦,讲修持更有重要。

“集起名心”,集起,一切过去、现在、未来,各种情感、思想,一切的影像都累积起来,这叫心的作用;能够思量的是意根,第七末那识;了别就是第六意识,现在能够起分别作用。所以,心意识,佛经上经常连起来用。什么叫心呢?“集起名心”;什么叫意呢?“思量名意”;什么叫识呢?第六意识,“了别名识”。好,我们再翻回来。所以我曾经跟本院的同学讲,这三个心意识的定义一定要记得哦,随时要考试的,“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很简单的三句话要背熟。背熟不是光背文章,你要体会自己心中的这个思念作用。

现在回转来。“故知别有第七末那。恒审思量。正名为意。”因此,现在心理学都只是到第六意识为止,所谓潜意识作用、下意识作用、灵感作用、灵魂作用、摧眠术作用等等,都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这个意根,现在心理学还没有到达。尤其你们现在的青年,对于心理学……现在心理学进步很快哦,并不慢嘛。人文科学里,心理学进步的很快,各方面运用的很多,乃至运用……比方企业管理的,心理学用得上;做官的,政治行政,所以叫做行为科学,都同这个思想意识有关系;人事管理等等,企业管理同现在心理学是密切关联。现在心理学进步也蛮快,发展也蛮厉害,还不断地在开展。但是,摸到第七识这个意根作用没有?还没有。因为它是依赖、建立在唯物哲学的基础上。要实验、要资料、要统计、要个案,要测验来的,可是第七识很难测验出来。

所以,我们一般学佛的同学,尤其是学佛的诸位,包括法师们,都要注意,不要关起门来称王哦。科学,现在的学问很厉害哦,假设是外行一听,这个见解简直是超过了佛法啊!你说,佛讲有神通,你(可以)看到月亮,看到太阳了,那科学硬是仪器到那里照来了,看见了,那不是你瞎扯的。你说,同我佛当年说的一样,你翻开佛经对对看,还是有差别的。

所以,我们作为现代人学佛,我常常感觉很幸福,比古人学佛学道,求证的资料,拿现在漂亮的名词:资讯,就特别多一点。古人只好以经典作资讯;现在还有科学,各种医学帮忙,资讯方面更多了。你看,我会抓现代的名词,马上把最时髦的名词都用到佛学上来,资讯更多了。可是,一般学佛的就很糟糕,新的东西不知道,茫然,这叫做闭户称王啊。关起门来我最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你大个老几?最末!所以我常常鼓励你们,随时接触现代的东西。做个现代的人,不接触现代的东西,你已经变为真的古人了,真的古人是骂人的,死人了,死掉的,有什么用?对不对?诸位年轻同学要特别留意啊,在科学昌明的时代,对于佛法只有帮忙,这个资讯多得很。

所以说,我们晓得有个第七末那识,这个东西是“恒审思量”,它存在。

那么,我们现在要怎么样去求得这个资讯呢?去年有位女同学在这里留学的,叫什么?她就是学心理学的,她专门管病人在临死的时候,她来了,一方面以宗教的精神安慰他,叫他,你好好的,安心了不要难过,到上帝那里去了,一方面安慰;一方面她在观察死人的现状,这个资料(她收集起来)。人要死以前,乃至于说,不会讲话了,他那个意识,他那个脑神经怎么个想法,怎么样变化。这个里头,你看,脑乃至全身麻木了,只要这个脑细胞还没有完全死亡,氧气上到,脑细胞还没有完全死亡的时候,他还是没有死过去,这个时候他有思想没有思想?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第七识的作用,不是第六意识。我们现在活着,这个东西比作主的思想还厉害,这是意根,第七识。所以,这个东西是恒审思量。

你说那个死人,几乎脑神经停摆了的那一刹那,就要死的时候,他那个时候当然还是留恋这个“我”。但那个境界完全不同了,那等于你们得了道,得了定境的,看东西都恍惚了,如梦如幻,那真是如梦如幻,那真是到达那个禅的境界,“时人看眼前一枝花如梦相似”,就是站在你前面的人,看到有几十丈远;你就在这里跟他讲话,声音听到是很远很细,梦中一样。可是他那个恒审思量的第七识的我,那个时候不是第六意识,这个是意根的作用。八识讲过了,你看第七识这么厉害,这个生来死去的“我”。

再进一步,死后变成中阴身,还有没有(第七识)?现在科学还没有……现在心理学的这些资料很多,心理学、医学方面……这个资讯,学佛的资讯要搞清楚。我也经常讲笑话,我要真办一个佛学院,那不是那么办的,光教佛学怎么行,这些最新的资料,科学,都要摆上来,就立刻作测验。

譬如说,我们在这里学习的,他们学科学的来学打坐,他回去大概都在做测验:这个人用这个方法以后,这个脑电波是怎么样?心电波怎么样?不过,他们的资讯还没有给我交来,我想慢慢都会收拢来。乃至说密宗的手印,这个手印这么一拉,这样一拉,是不是同身体的电波有不同,这都是新资料。

“已灭依此假立意名。”所以,这个第六识的作用,已经灭掉啊,第六意识的关系脱离开……所以梵文叫末那,末那也是意的作用,翻译成中文更难翻,中文里头除了心意识以外,再找不出一个另外的名称,所以只好借用这个名词。在中文,翻译名词,我们真正的中国文字有六书,六书中有叫做假借,假借这个名词。同样一个字,可以假借来用,只好假借这个意思来用。所以第七末那识,又加一个名字叫意根,它同第六识的意的不同的。很难懂,很麻烦的事啊。好了,一步一步的讨论。

“又契经说。无想。灭定。染意若无。彼应无别。”佛经上说,一个人得到“无想”定,无想定是外道的定法,但是很高啊,你不要看不起无想定,外道的定法,你学佛的还做不到呢。外道定,真得到这个定,升天的果报还是在色界天的高层哦。无想是完全停止了思想。所以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很多的观念是错误的,以为打起坐来,思想什么都不要了,这样我才能够得定了,其实他这个观念是无想定的思想、路子。无想定同佛法的差别,细微之间,无想什么都不想,无想定还很难修到哦。可是无想定不是昏沉哦,这要注意。所以有些同学听我讲,入昏沉定,坐久了以后,果报会变畜牲,一点不错,但是那是大昏沉。无想定,你说,我现在修的是无想定,将来变猪。你有这个资格?无想定还升天呐。

那么,这个无想跟昏沉有什么差别呢?所以学佛法就在这里,这个逻辑要分的很清楚。昏沉是你作不了主,譬如说我要睡眠了,或者酒喝醉了,今天发高烧了,昏沉了,你一点作不了主。无想定是我有意入这个定,把一切思想“啪啦”把它关了、灭了,你会作主,差别在这里。这个听懂了吧?很难懂啊,我的妈!这个是关键,你看到那么简单。

所以,真正入无想定还不容易啊。你看释迦牟尼佛,我们教主,十九岁出家,第一步去学无想定,三年才修成功哦。修成功了,他丢掉了,认为这个不是道,不是菩提,不是正道。可是他也修了三年呐,练了三年才到达,依他老人家的功力,决心。无想定你哪里做得到啊?!你能够不思想,思想停得掉?那个定境里头不用思想在定啊。灭尽定是正定,但是老实讲,也还是小乘的正定,大乘看起来,马马虎虎了。灭尽定是大阿罗汉才得到。

无想定就是无想,换句话,无想是把第六意识关闭了;灭尽定不止第六意识关闭,第七识到第八识的一部分都把它灭掉了。灭就等于火烧起来,拿水一泼,就把它灭掉,叫做灭,无想等于是只是把它关闭起来。还有一个凡夫的,我们普通人的闷绝,闷同绝,昏过去,譬如脑震荡昏过去,或者一口气把你闷住,死过去,假死过去。这三样境界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差别很大的。在唯识学,闷绝、无想、灭尽定都属于无心位哦,都没有心的作用,所以属于无心位。但是这个无心位里头有差别的。灭尽定是罗汉得道的境界,无想定是外道成就的境界,闷绝是凡夫的脑神经大部分停止作用的境界。这三个名称不同,范围也不同。可是在唯识的学理上,它们整个是属于无心位。

所以说,“无想。灭定”,没有提凡夫的闷绝,还谈不上。如果到了无想定,或者进一步,到了罗汉的灭尽定,“染意若无。彼应无别”,染污的第六意识没有作用了,这个思想作用,(哎呀,那个人对不我起啊,这个世界是很可悲啊,哎呀,好讨厌呢)贪嗔痴慢是这些染污心、心理都没有了。“染意若无,彼应无别”,他说,那这个时候没有分别了,没有差别了。

“谓彼二定。俱灭六识及彼心所。体数无异。”这就是讲,“二定”,无想定与灭尽定这两种。“俱灭六识”,这两种定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都停掉,灭掉了。“及彼心所”,心理的思想作用都不会再起来。“心所”,心理的思想作用不会再起来。“体”,心王,心之体;“数”,这个数理境界啊,心数,“无异”。心之体,心之数,心数,譬如说起多少念头。这个思想作用“无异”,它没有差别,没有两样。

“若无染意于二定中一有一无。彼二何别。”假定没有“染意”的作用,染污。在这两个定,无想定跟灭尽定。这个中间很厉害啊,“一有一无。彼二何别”,一个有一个无,所以灭尽是完全没有了,灭尽了;无想还有。无想等于把那个发芽的盖住了,比方啊;灭尽是没有盖住,这个根根都断了。这两个定境有这个差别。“一有一无”,那么照你这样的讲法,“体数无异”,这两个定,“彼二何别”,它们有什么差别作用呢?

“若谓加行界地依等有差别者。理亦不然。”那么,假设你说,“加行”,是佛学的专有名词,在我们没有成道以前,譬如研究佛学也是加行,就是加工了,高雄加工厂的这个加工的意味,差不多,在佛学叫加行。所以我们修行:念佛、拜佛、打坐,做什么工夫都是加行,非正行。那么,佛法的正行是什么?般若,换句话就是大彻大悟,哦哦得道了!这是正行。所以,一切的修法,你修净土也好、禅宗也好、密宗也好,各种东西,这些修持法门都是加行。乃至我得了什么境界,你放了光了,你的神通都来了,也是加行。

我前天在一个地方讲到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我经常提到,教育的目的……我真提出一个理论,我几十年来,现在感觉到,教育对人类有没有用处,这是问题。我认为教育改变不了人,人天生生下来,你怎么变都变不了。那个坏的人,你教育他,知识越高,他做坏的本事越大;好的人呢,你知识越高,他不过好的越呆、呆头鹅一样,就像我一样,因为知识高了,这个是不道德啊什么,但是天性生来的。所以,那么教育对人是什么,对人类是个加行。有没有作用?是个加工而已,知识教育是个加工。人生下来,那就是佛讲的五种根性,定了。佛法有五种根性,几乎是定了,不可以变的样子,是宿业来的,至少这一生不可以变。可以变,他必须要另外一个增上缘,再投生一个胎,再经过一个物理世界的作用,才能够变得了。这个问题很大。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