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讲到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加行”;“界”,它的三界关系,欲界、色界、无色界,它的界限;“地”,所得的地位,界地;“依”,它所依报的功力,是什么境界“等”。“有差别者。理亦不然”,他说这个理,理论上逻辑上不通。
“彼差别因。”所以发生差别的原因。“由此有故。”就是因意根的关系而起的。
“此若无者。”意根就是思量的道理,这个假设没有。“彼因亦无。”没有这个思量的作用,这个差别的因,基因就没有了。“是故定应别有此意。”因此就了解,另外有个意根的作用,第七末那识的作用。
“又契经说。”佛经上讲。“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谓彼长时无六转识。”佛经上说,无想定,就是无想定的境界。“无想有情”,就不是无想定了,已经得到了无想定的这些人,生到了无想天。无想天很高了,三界里头,色界的中间。我们普通一般人,皈依佛了以后,天人境界都看不起,少吹了,你还升不到天呢。
所以,我不是常常提到这个话,跟年青的同学们讲,那么,你们多读读苏曼殊的诗,还是蛮有道理的,“升天成佛我何能”啊,升天也不容易啊,成佛更难,佛是超出三界,你就是在三界里爬二级楼梯,你都爬不上去。“升天成佛我何能,幽梦无凭恨不胜。”这个诗已经提到过好几次了,不再讲了,就用他这两句而已。一切都是妄想,“幽梦无凭”,没得凭据,“恨不胜”,自己对自己都在怨恨,那是的确的。
所以“无想有情”已经相当高了。这一生修无想定,成就了,那么生到无想天,无想天中的天人,那当然比我们这里舒服了,那再不要管什么冷气机,热风来,都不需要。“一期生中。心心所灭”,“心”,上面是心的体。“心所”,心理所起的这些作用都停掉了,所以叫做无想定。那么就证明,这个停掉的作用是第七识,就是意根的思量停、关闭了。
“若无此识。彼应无染”,假设没有这个识的作用,那么,无想天天人已经是得了道了?再没有,无想其实还没有得道呢、没有悟道。他染污了,染污什么?给无想的情形染污而已。所以说“谓彼长时无六识转”,所以无想天、无想定中的人,他昼夜、很多、一定算不定一万年几万年,这个长时间没有前六识作用,都不起。眼耳鼻舌身意都不起。这是无想定的境界。我们这个问题没有完。
刚才陆先生拿来(一张字条)说有一位同学,在这里他说马上要出国了,有些问题要问:六祖大师说:“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我刚才你说的灭尽定,什么?
“连第八识也灭了?!”我刚才没有讲“灭尽定连第八识灭了吧”?你不要听错了,你看当场听话就听错了。好在还有很多人证明。没有灭尽定、第八识也灭了没有啊。是否有不同的含义?这是你的第一个问题的第一段。又第八识种子恒转与瀑流,是否是无法断灭的,这个,而“赖耶缘起说”是否是什么,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你好像还研究过一点佛学啊,不过是不成系统的佛学。
六祖说“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是修行功用上的事。第六识、第七识说“因上(转)”,就是说见道的时候可以转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同第八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包括这个肉体,生死这个),要想整个地转了,除非得、证得佛果才能转。这是六祖的话。同你问的话差别很远了。你刚才说第一个,我讲到灭尽定,第八识,我没有这么讲,你不要搞错了,与教理也不合,与事实也不合。
灭尽定的人,能不能转第八识?还有程度的差别。灭尽定,灭尽定不是灭了第八识,是否有不同的含义?那灭尽定,我告诉你只到了“六、七因上转”的境界。还不是“五、八果上圆”。报身还没有成就,还谈不上,研究教理的话,你还要好好(研究)。“五、八果上圆”,不但是法身成就啊,报身也成就了。那是佛果上的境界。灭尽定是罗汉小乘最高的境界。谈不上“五、八果上圆”,扯不上啊,思想搞清楚,不要乱扯。
又,你这个问题连带说“第八识的种子恒转如瀑流”,是凡夫境界而言,一切种子如瀑流是凡夫境界,没有得道的。那么到了罗汉境界,灭尽定就把这个瀑流种子暂时切断了,那是小乘境界。听懂吧?灭尽定的境界是这个瀑流水一样的形容它,这个种子切断了。至于说这个“第八识种子无法切断”,当然你是凡夫就没有办法切断了。不要说是得灭尽定的境界,初果罗汉能够见一点空性的话,真是见空性,这个瀑流也暂时切断了。所谓过去心、过去念已灭,未来念不生,当体即空,就是暂时切断的意思。并不是切不断的。但是,罗汉境界小乘的切断,是不是究竟呢?非究竟。要到成佛境界不讲切断而转了。
所以,你看过一点《六祖坛经》,也晓得转了,“转识成智”,转识成智不是你所了解的境界,不讨论了啊。我没有告诉你,因为不是你了解的程度。那么,你认为是否是“第八识的种子是永远切不断的?”这个观念错了啊。
二来,阿赖耶识“赖耶缘起说”,是不是由此“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个在理论上差不多了。这个第一个问题。
现在第二个问题:“近代里的禅师叫人参话头,他的参法是怎么样?”这一时给你讲不完了,要讲一个钟头了。参话怎么样,参话头,你不晓得怎么参法,“是不是集中精神专注心念,参那个意识作用以前的状态?”这个没有办法答复你,要答复这一堂功课就不要上了,专答复你。你去参考我那本书叫《禅海蠡测》,这一本书里头有一篇专写参话头的,你去看啊。
还有,你提问题应该写名字啊,这是礼貌,年轻人。你好像写一个条子就交上来,你是皇帝?!我是老百姓啊?你至少写个问题写个条子给我吧,学生某某人,请教什么这两句话都要写,至少要签个名吧?你这么一张条子,格老子,我就要答复你。现在年青人读书不晓得读到哪里去了,教育所以没有用,所以我说教育没有用吧。看你这个程度至少是大专程度对吧?你看现在人就是如此,我们年青当年出来,这些是很有礼貌,有个条子啊。
“若无此识。彼应无染。谓彼长时无六识转。若无此意。我执便无。非于余处有具缚者”。所以说,因此的道理。假设没有第七识,这个意根末那识的作用。如果说没有这个作用,那么到了无想定的境界的话第六意识已经关闭了嘛,那么可以说无想定的人已经到达了证果的境界了,罗汉境界,我执就没有了。现在有我,我意识就没有思想,就没有我执。实际上你没有思想,(是)第六意识没有思想,我执还是在。
譬如我们睡着了,闷绝跟睡眠这两种都接近无心之位。睡眠的时候你觉得第六意识睡眠了、昏迷了,有我没有我呢?绝对有我。你不相信去测验吧,一个人完全睡着了,你拍他一下,你在他大腿那里一打,他说“哎!讨厌!”他就过来。醒来你问他,“你刚才骂什么?”“啊?啊?没有啊,没有啊,我不知道啊。”他那个动作是“下意识”来的,我们现在叫作“下意识”,是第七识的作用。所以,无想定中第七识还有,这是意根。
“若无此意”,那么无想定,可以说“我执便无”,它已经灭了我执。“非于余处有具缚者”,他说不是说在别的地方,都有,还没有得解脱,“具缚”,是具备束缚,没有得解脱。这是个问题。
“一期生中都无我执。彼无我执。应如涅盘。便非圣贤同所诃厌”。这是讨论无想定的境界。无想定蛮高哦。那么一般看了学禅的,现在一般都把无念跟无想连在一起。所以学密宗的人,尤其学黄教密宗,大加呵斥、大大的呵斥骂,尤其是宗喀巴大师骂汉人简直没有佛教。没有正的知见,“无念”怎么是佛的境界呢。因为在元朝末年,有一个和尚也是半调子的禅,就把这个六祖“无念以为宗”,什么是无念境界,他也没有搞清楚,到西藏传法,好像,把无想定(的境界)结果当成禅的最高的境界。所以弄错了啊。宗喀巴大师当然没有到过汉地。后来把他赶走了,赶出了西藏,一点没有错,许多学禅的容易犯这个毛病,但六祖没有讲错:“无念以为宗”。你们好好研究,《六祖坛经》他下面有注、自己有解释。“无”者,无妄想(他把中文“无念”两个字拆开来讲)“无”,是没有妄想,无妄想;“念”者,念真如。所谓“无念”,是没有妄念而有正念的,这个叫“无念”。
可是那个和尚啊,元朝末代那个和尚就搞不清楚了,以为无念就等于说没有、什么思想都不要这就是禅了,那这是外道定。这当然跟昏沉不同,是无想啊。无想定,不是佛法。
所以,现在讨论是无想定的范围。为什么讨论这个要搞清楚。所以,我们教育、教书久了,经常发现同样一句话讲出去,下面一百个人听,一百个人理解吸收的意见都不同。你叫他反映上来完全不是那个意思。所以这个教书的、教久了,很有意思,教尽管教,晓得这个意思大家了解程度深浅不同,有时候听得相反的、刚刚相反,马上当场作个测验,你就可以知道了。
所以,说“一期生”中,这个“一期”就是说得了无想定修无想定的人,他的果报成就了、修成就了,升到无想天,变成无想天天人的境界。那个天人境界永远在无想定中。“彼无我执”,假定认为无想定,第六意识关闭了,就可以无我的话,“彼无我执”,如果承认他是无我的话,“应如涅盘”,应该同小乘罗汉一样得到真正的涅盘境界。涅盘是佛法最高的目的。当然,小乘跟大乘在于把这个“盘”(盘)哪(这个“盘”我是开玩笑的啊),把这个“盘”(盘)分成两环了啊。小乘得的涅盘叫作“有余依涅盘”,“有余依”;大乘佛菩萨得的涅盘是“无余依涅盘”。那么,小乘罗汉得“有余依涅盘”,得到涅盘境界,罗汉进入涅盘境界,还非究竟。叫作“有余依”,小乘。什么“有余”呢?习气还在,表面上看到完全空了,还没有完全彻底的空。所以叫“有余依”啊。
那么现在讲你如果认为无想定,就是无我执的话,那无想定等于得到涅盘了。那么“便非圣贤同所诃厌”,那一切佛经菩萨,佛经上都骂,呵斥就是教训,无想定是不对的,是外道境界。他(说)假定你认为无想定,意识关闭了,就没有我执、没有妄想就无我了?他说那、他就证得涅盘了,那为什么佛还要骂呢?还要认为这是外道境界呢?
“初后有故。无如是失。中间长时无故有过。去来有故。无如是失。彼非现常。无故有过。所得无故。能得亦无。不相应法。前已遮破。”你看这些文字不晓得他讲些什么。玄奘法师翻的好像念咒子一样,他不翻译还好,翻译好像在念咒子。
他说“初后有故,无如是失”,开始没有修无想定以前,当然这个人有思想;修到了无想定这个境界,好像没有思想;但是修到了无想定,定是有一个一期的,入定多少时间,还是有,没有脱离时间、空间的关系,出定以后还是有思想。对不对?这个理解了吧?所以他的文字翻译太简略了。
“初后有故”,开始也有,后面也有,不过中间这一段没有。哎呀,我的玄奘法师有时候翻译真好,有时候翻译的读他的书有时真是难。所以,我有个感觉,看玄奘法师翻译唯识的东西(唯识是很好的佛法,是真了不起!),他老人家翻的当时不应该走这个路线。走这个路线我读他的经典,都好像龚定庵儿子看他的父亲的文章一样。把他父亲的牌位供在那里,读了父亲的文章,手里拿一个棒子要打这个木头牌位的,觉得父亲你讲错了,他又敲:“你又说错了。”我就读《成唯识论》要供玄奘法师一个像,然后翻的我应该打他一棒子,哎呀,你何必这样翻呢,这个翻译的文字给人家读的念咒子一样。
“初后有故。无如是失”,他说假设这个地方交待清楚了,就没有这样的错误。
“中间长时无故有过,去来有故”,他说无想定啊,是中间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过去有,未来有,中间这一段好像无想停住了。“无故有过,去来有故”,他说什么中间这一段停住了,你叫做无想定。过去也有,未来也有,因此他有这个错误。“彼非现常,无故有过”,他并不是永恒,所谓不生不灭的境界,他是压制住,无想,不是现出来,常灭、这个恒常不住的,“无故有过”,所以,虽然有一段空,这个还是有过错的。
“所得无故”,他认为得了道了。无想定,这是个完全不相关的,没有得到什么。能得、所得的东西没有,因为无想、无所得,能得到什么?也没有,不相应法。所以与菩提道、涅盘道,并不相关,“前已遮破”。前面已经把他批驳了。
“藏识无故。熏习亦无。余法受熏。已辩非理。”因为在阿赖耶识、藏识里头,好像有一段无想的作用。那么“熏习亦无”,在这个灭去了第六意识不起思想的作用,所以,当场的熏习作用也好像没有。“余法受熏”,实际上他那个无想的境界它本身就是一种熏习。“已辩非理”,在过去《成唯识论》前面,已经再三辩论,不合逻辑、不合正理。
“故应别有染污末那。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所以,应该理论上懂,有一个第七末那识意根,那么他虽然得了无想定。升到了无想天,为什么生在无想天,因为有我,我生在这个境界。这个我的意根呢,就是第七识作用,“恒起我执”。可是这个我呢不是证得涅盘、证得菩提,是因为我的无想定,守住这个定的境界,以此因得此果。“由斯圣贤”,所以,诸佛菩萨,“同诃厌故”,都是同样的诃斥他、厌烦他,可惜了,走到外道的境界。外道是佛菩萨骂的,我们还没有资格骂他,外道是外于菩提正道,可是他的功力很高很高哦。无想定,他也不造一切恶业。虽然不做一切善,也不造一切恶业。我们还做不到无想境界。这是一段。
“又契经说”,佛经上。“异生善染无记心时。恒带我执。若无此识。彼不应有。”“异生”,各种不同类的众生,异生类。“异生善染无记心时”,“善”就是善的心理;“染”,染污的心理是恶(唯识很少用“恶”字啊),染污,染呢。善的心理,有时候用白法来代表,学密宗的或者教理上叫做白业。善的叫白业,恶的叫黑业,也叫染污、染业。所以“异生”,善、染(恶)、无记,无记是善、恶之间,昏头昏脑。那么,你说无记同无想是不是一样?又不一样。所以,你看灭尽定、无想定,不一样。睡眠不一样,闷绝昏过去了不一样,无记也不一样。
无记啊,你看我们许多同学了都犯了无记的毛病,前生定力修不够,忆持之力不够,心散乱,其实无记是大散乱,容易忘记。这个书本也忘掉了,笔放在这里,有时候拿表,“哎,手表在哪里啊?”找了半天,“还在这里。”无记,这个是无记,这个无记同懈怠心、懒惰心连在一起,这个心所,马虎连在一起。这个要修过来,不修持过来不得了,无记有没有果报?是无记报,也有无记报。那么,无记报将来变什么报呢?知道哦,你说那我会变猪啊?猪不过是昏沉,那无记恐怕比猪还……阶级又不同一点了。
这个属于无记很重要啊,心理现状是善、恶、无记,这叫三性,所以我们自己晓得自己心理现状,我们思想观念不起善念、就起坏念,有时候愣住了就是无记。大家反省一下看,我们有时候昏头昏脑,愣住了很多,比如大家读书看书,看了半天,眼睛都看过去了,书上讲些什么?前几行,没有进去,你以为这个什么境界呢?这就是无记。
眼识看过去,书上讲些什么不知道,无记!无记的果报也很严重哦!所以,一般没有智慧(智慧没有来)就是无记业很重。这个我是好几次特别提出来,你不要认为无记就是解脱,“哎呀,我这个人马马虎虎,很解脱啊。”他是无记业,是业报哎,要改过来,千万要注意哦。所以无记很重要啊。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