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现在我们正式讨论第六识。“如是已说第二能变”,上面属于第二能变第七识的作用。现在我们开始讲第三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它的法相,心理现状“云何”?是怎么样?现在总论“颂曰。次第三能变。”“次第”要分别:第一能变阿赖耶识;第二能变第七识;起“了别”作用是第六意识。“相”,它的相状,那么包含了三性:善;不善;(善与不善)还一个“俱非”,也不是善,也不是不善、不是恶,这个叫做无记。三性的作用,就是我们现在心理状态:善、不善、无记。
“论曰”,现在《成唯识论》讨论:“次中思量能变识后。应辩了境能变识相。”现在我们其次开始讲到中间了,第六意识。意根第七识,思量是第七,了别是第六。那么现在讲思量以后、能变之后、第七之后应该说明,就是我们现在心理状况,我们心里怎么知道,这个了别的作用。了境就是心的变相。
所以,我常讲一句似笑话并非笑话,依佛眼看来一切众生统统是变态心理,没有个正常的人,如果有真正一个正常人,只有一个人成佛,否则都是变态心理。所以,我们意境上都是“能变”的“第三能变”,才有意识作用,“应辩了境能变的识相”。那么第六意识,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心理作用。
“此识差别总有六种。”分六种,“随六根境种类异故”,它有六个作用,六个一把,但是不同,六个根。所谓“根”,就是我们现在的生理机能:眼睛是根,耳朵是根,眼、耳、鼻、舌、身五个根。第六意根在哪里?就是现在八十年来,据我所知讨论很厉害,有说意根在脑,脑神经是意根的总机构。“随六根境种类异故”,它六个作用不同。“谓名眼识,乃至意识。”所以叫作六识,眼、耳、鼻、舌、身(身体整个的神经),“乃至意识”。“随根立名,俱五义故”,跟着每一个根,生理机能建立一个名称,这个佛学名词,这个名词包涵了五个观念。“五谓依发属助如根”,所以说这五种作用,是依靠这个生理机能发出来;“属助”,属于什么呢?都属于意识思想里头。
但是前面五个根,意识尽管有思想,譬如假设我眼睛瞎了,瞎了的人,这个意识还是有思想;如果我天生是个瞎子,意识思想,这个看,眼睛看见那个是什么?他有思想,看到前面都是黑洞洞的,他那个眼的眼识作用,肉眼没有了,他眼识有没有?眼识属于意识里头、思想还是有。所以佛在《楞严经》上问阿难,他说你认为瞎子能不能看见?阿难的答复是看不见,佛说你错了!瞎子是看不见外面的色相,他那个“能看”的还是一样的,不过他看的是黑洞洞的什么都没有,还是能见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他的肉眼没有,他的所属,属于什么?属于“意”,它是依这个眼根发起作用。
“虽六识身皆依意转,然随不共立意识名。”虽然说这六个识,它的本身,这个“身”就是它的本身,眼睛是眼睛的作用,耳识是耳朵听觉的作用。比如说今天一个老朋友七八十岁了,碰到我问,他说“我这两天不行了!”我说你怎么不行?因为老朋友多了经常说笑啊,我故意把他们等死的观念把它引开了嘛。说不行了,不行,就躺下来嘛,我就给你办,当总干事嘛。就开他玩笑,他说“那就好了。可是还不是,还没有到这个时候”,我说怎么样?“耳朵听不见了,鼻子塞了难过”,我说你精神蛮好,“是啊,什么理由?”我说耳屎塞着了嘛,“真的吗?”我说绝对!我看你气色很好,气冲上来走到这里,好久没有去掏耳屎了,塞着了。眼、鼻、喉科是一个系统,这里一堵塞了,耳朵就听不见了。所以鼻子也发涨了,眼睛也蒙住了,我说你去拿两百块钱,去找喉科哪,耳科那儿掏掏耳朵就会好了。就是医学上耳、鼻、喉,它是一个系统,眼科它单独一个系统,那么,这是医学神经系统来讲。
心理系统呢,这个六识身。六识:眼睛、耳朵、舌,鼻子的闻香味,舌头尝味道,身体一切感觉。前面五个识它的本身,皆依意转,跟着意识转。意识要眼睛看看这面,看看这面,那意识转动了。它眼根、眼识起作用,它依意转。但是在学理上,“然随不共立意识名”,它有不同的作用,所以,在名词逻辑上,意识的名称也有不同的建立。“如五识身,无相滥过?”譬如说,五识身前面本身,眼睛它是意识起了作用,眼识的作用是看;耳朵起的作用是听,听跟看是两回事,这个范围不可以混淆,不能相滥,不能随便。“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是同一道理,这个不能滥。
“或唯依意,故名意识”,但是也有些人不那么详细的分辩,眼耳鼻舌身都根据意识的作用来,所以也统统叫做意识,也有这一种。“辩识得名。心意非例。”这是辩论什么?“识”。“识”是什么作用?“识”是了别的作用;“意”是什么作用?
“意”是思量的作用,意根。思想“了别”,我们看这个东西,这是电灯,这个是香灯,这是普通电灯。一看了别,这是“识”的作用。然后我们思量啊,虽然坐在这里我们研究这个经典,心里想到“哎哟,不晓得几点种了?差不多要下课了,等一下我是坐公共汽车或者什么”,这个念头还在里面,这是意根的思量作用。
心、意、识。“心”是什么作用?“心”是过去、未来一切种子的累积,心意识。所以“心意非例”,这个第六意识是讲识的了别作用,同那个第七意根思量作用,同第八阿赖耶识集中一切业识果报的作用,不同。不是同一个例子。
“或名色识,乃至法识。”不过,有些经典上、小乘经典上把“眼识”不叫作眼识,叫作“色识”,也有;乃至这个一直到意识啊,不叫意识叫作“法识”,也有。那么,有些小乘经典上,我们大家中国一般研究佛学的,小乘经典更不大留意。尤其是小乘的论典,这是个常识,我常常告诉你们年青同学们,譬如舍利弗尊者、目莲尊者他们都有著作,他们有教学生们的如何证道的这一套理论经典都有,我们大藏经所保留的很宝贵的东西,我们都不注意。在他们那个著作里头翻译,尤其是中文翻译,眼识叫“色识”,耳识叫“声识”,譬如鼻识,他叫“嗅识”,香嗅的道理,名称不同;第六意识所谓叫作“法识”,是这个道理。
他说这些名称的关系,“随境立名”,跟着外面的境界,建立它的名相、作用。
“顺识义故”,他说道理也就是说明,第六意识有了别作用。“谓于六境,了别名识”,所以整个的道理,就是对我们生理、心理,透过了生理的机能对外面物质世界自然的了解,了别这个作用,叫做“识”。“色等”,前面眼耳鼻舌身。“色等五识,唯了色等”,它各自对各的,身体就是对外界发生感觉的作用,眼睛是看色相的作用,用耳朵听声音,“色等五识,唯了色等”。“法识通能了一切法”,“法识”就是意识。心理这个意识思想,它能够通达前面眼、耳、鼻、舌、身,能通、了别一切法、一切作用。
“或能了别法,独得法识名。”因为它能够了别一切外境。“了”(liǎo)就是“明了”的意思,不是大乘佛法,得了道叫了(liǎo)了,不了而了之的了,不是这个“了”。这个“了”在这里的作用是“明了”,看得很清楚。“别”,是分别、了别。所以有些经典上称它为“法识”,因为它能通了一切法。
“故六识名,无相滥失”,因此,尤其唯识的佛学,不比别的佛经,不可以随便用这个名称。换句话说,它逻辑的范围分得非常严格,不能够随便。这个同那个差不多?差不多就差很多!不能差不多,“无相滥失”。
“此后随境立六识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说。”有了这个以后,这个道理了解了以后。“随境”,跟着外面的,物理世界的自然的环境,眼睛只能见色相,看,了别作用;耳朵只了别音声的作用;鼻子只了别空气气味、呼吸的进出作用。这个要补充一句话:这是依我们一般没有得道的凡夫,没有证道。“随境”,随着外境的作用,每个范围差别不同,建立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名称,依五色根,五色根就是五个机能,眼睛,耳朵……。“未自在说”,没有证道不得自在,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听,脚只能够走路,不能当手用,手不能当脚用。
“若得自在,诸根互用”。如果成了道、悟了道的呢,真正成佛了,不一定了。佛在《楞严经》也提到过,真正得道证果了,六根互相为用。耳朵可以当眼睛用,鼻子也可以当眼睛看东西,没有脑子也可以思想。这个自然界也有很多就那样,比如说蝙蝠,飞的蝙蝠,没有眼睛它能够飞上去那么好,它是靠感觉的,蝙蝠靠感觉当眼睛;比如蛇没有脚,游的非常快,它靠触觉而游等等道理,佛在《楞严经》上举了很多的例子。所以说人,我们真正证到了,六根能够得大自在的境界,六根互相为用,这个时候不需要建立前五识、六识,分的那么清楚了。但是没有成道以前,非要分得那么清楚不可,然后你认清楚了才能修道。
“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但可随根,无相滥失。”所以,我们凡夫“一根”一个机能,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听,发起来作用,“缘一切境”,眼睛看是看一切色相,有人说我一看前面,一目了然,眼识的作用;我听了统统知道了,耳识的作用,所以“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但可随根,无相滥失”,所以这个眼、耳、鼻、舌、身,这五识的名称你一定要根据生理机能这个作用来,不可以随便。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