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22讲 三业化、四记

那么现在引用这个论藏,刚才讲到六识和六根不可以混淆,引用《庄严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者,且依粗显同类境说”。佛经上也说到,成佛的人,根据五种外境来转,佛也是如此,不要说凡夫。这个道理是依据粗显的外表的作用来说的。《佛地经》上说,“成所作智,决择有情,心行差别,起三业化,成四记等”,那么根据大乘经典《佛地经》上说,成了佛以后,第六意识转了,不叫第六意识,叫妙观察智。前五识转了,转成所作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这是成佛境界,所以转八识成四智。这个是成佛。

我们顾名思义,前五识成了佛之后还有没有?有,照样有照样用。不过同我们凡夫不同,成所作智。佛还不是用眼睛观察人?还不是听一切的声音?还不是能够呼吸?但是同我们不同,成所作智,成就佛的智慧。所以《佛地经》上说,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因为也有眼耳鼻舌身的作用,所以能够决择一切有情众生心行差别,那个神通,他心通、宿命通等等,还不是第六意识作用来的。因为他有这个转了,才能够有第六意识,所以(有)决择有情,心行的差别,不过他不是普通的第六意识,所以佛的心理状况起的作用,同我们不同,起三业化。三业化,专有名词要晓得啊。意业,显神通作用,神通是意识境界。第二个作用显寿身,已经成了佛也同我们一样,再到这个世界上来做人的话,也现身找父母投胎、长大、修道再成佛。第三,现业果报应。充分的表达了业果报应的道理。这是三业化。三业化还不是现在光是讲意业,口业也有三业化,慈悲语、方便语、辩证语,一切智慧分辨的语言。所谓意业口业不谈身业。所以成佛以后,第六意识转三业化。

什么叫四记呢?四记也是专有名称。一向记问,二、应分别记问,三、应反诘记问,四应舍置记问。宇宙几时开始,先有鸡还是先蛋,假设西洋哲学这样问法,置答,这个问题不跟你讨论,非要你证得以后知道。因为论辩起来没有底的,所以像这样。一向记,佛能知过去、未来;分别记,一切万法的自体他分析得很清楚,等等;反诘记,你看有时候佛问话,弟子们提出问题,他先反过来问你,因为你懂了自己的那个问题,问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诸如此类等。所以讲到第六意识成佛以后,“起三业化,作四记等,若不遍缘,无此能故”,所以我们这个第六意识悟道以后证道以后,成佛的境界遍缘一切法。佛能通一切智,穷万法之源,都是这个意识作用。假设它不能遍缘的话,“无此能故”,佛没有这个功能。

“然六转识,所依所缘,粗显极成,故此不说”,但成佛以后,这个心意识起作用,是不是同我们一样?一样,用处不同,业果不同。所以六转识所依所缘,现在是为了表达使我们凡夫了解这个情况,这是表面上粗显的讲给我们听,因此详细的境界不讨论。譬如说,详细境界讨论佛的一地境界,你要去看《华严经》了,一谈到《华严经》就深不可测,想象不到那个境界。那就是意的作用,意的变化。

所以“前随义遍,已说所依,此所缘境,义便当说”,前面根据这个道理,已说所依,这个所依的境界。“此所缘境,义便当说”现在对于第三能变第六意识的道理再来讲。

“次言了境为性相者,双显六识自性行相,识以了境为自性故,即复用彼为行相故”,现在告诉我们意识作用,第六意识同了境,了解、分别,所以叫做了别。我们这个生命同外界物理世界的作用,它的性能,它的心理状况,活动的状况。“双显”同时两面表达六识自性行相,这六个识它的本身这个作用、这个心理行为、这个现状。为什么叫做识呢?识以了境为自性故,识等于我们现在普通白话认识的作用,了解外境为自性,这个性不是明心见性的性,这个性是性质、作用的意思,就是这个样子。它的作用呢?用彼为行相故,意识这样普遍的用,能够思想、能够喜怒哀乐、能够动感情、能够写文章、能够发财、能够造业,这个是它的行相。

“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境名为识故”,重复一次,由这个道理,连带的使我们认识意识境界有各种名称,它的作用能够了解、分辨各种外境,所以叫它识,因此叫它意识。

“如契经说,眼识云何?谓依眼根了别诸色”。这个眼识怎么样叫做眼识呢?它着眼睛的作用,对外境一看,这是什么东西?眼识里头有了,眼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哦,眼睛有眼识的作用,看到了,知道了这个影像来,知道了这是人,这个意识作用,眼识已经交给意识了,很快中间交过来。

所以现在有一个新的问题,我曾经叫诸位同学留意,而且今后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现在医学进步了,眼睛可以移植,甚至有时候心脏、肾脏慢慢进步也可以移植,当一个人刚刚死、断气了,说我发一个愿签字了,我的眼睛挖出来留给眼睛病了的人,需要这个眼睛的人。当然医生照你的吩咐,当然这是了不起菩萨境界。等你将断气未断气,刚刚一死,眼睛这部分还没有完全毁坏就把你挖掉了,冷冻起来放在那里。请问这个时候,眼识是那个死人带走了,还是在这个眼根上?意识当然不跟眼识走了,意识要到死亡的时候,这口气不来了,快到死亡的时候,意识完全散掉了,昏迷了,人到死亡跟刚刚生的婴儿一样,没有第六意识。婴儿刚生没有第六意识作用,分别(作用)没有。所以婴儿你拿牛奶给他吃,拿大便放到给他吃,都差不多。但是他有感觉,那个感觉不是第六意识,那是第七识意根作用。所以婴儿等到脑顶心“呯呯”跳这个一成长后,开始说话,意识成长。所以我经常说,我们越老意识越顽固。年轻人骂我们顽固的老头子,我说,阿弥陀佛承认。意识越来堆积越多,染污越多,现行多了,变成来生的种子,现行生种子。比如有人这一辈子喜欢研究佛学,来生看到和尚、庙子就喜欢拜拜,意识现行变种子,种子生出现行。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就是如此。

所以这个意识到了真正要断气要死的时候,第六意识先散了,前五识还在哦。刚刚我们提到,前五识是第八识的现量,人一死了断了气,完全死了,冷到哪里,识就完到哪里。识三个作用连在一起,暖、寿(命)、识。一个上升升天的,一个下走的,没有中阴身的。中阴身两个地方不能去,一个是产门,一个不能进入菩提道场。以前我们年轻时学佛的时候,这个问题困扰得很厉害,不懂。人死了之后这个中阴身有神通的,没有时间障碍,也没有物质世界(障碍),要到哪里就到哪里,就是两个地方不能去,菩提道场不能去,产门不能去。问这些师父们,就说是佛说的。后来一下子就懂了,进产门就投胎了嘛。中阴身进入菩提道场,它不叫中阴身,他已经成就了,成佛了嘛。对不对?那当然是这个道理,就懂了嘛。人道中转来的中阴身,七天一变化,最多四十九天就投胎了。那有些人死了很多年,还可以通灵感,那是生在鬼道中,不叫做中阴身。鬼道也分很多,鬼道也是一道,所以有些是灵鬼,就是鬼道。

现在我们讲这个识,人到了要死的时候,第六意识变散了。好,那我请问,这个眼睛一挖出来,眼识还存在不存在?或者肾脏拿出来,移植到(人家)身上,肾脏是身识了,这个时候存在不存在?我们的教授们注意,你们年轻人注意哦。将来文化的交流,科学文明的发达,这个问题马上碰上的。所以诸位法师们都要注意这个问题哦,以后你讲佛法,这个问题是现实问题。好了这个问题连带出一个问题,假定说我死了,我的眼睛现在装给他了,那他的脑袋里面是不是我的思想呢?那我的眼睛移过去,我的眼识配合他的第八阿赖耶识一起作用?是不是这样?我不做答案,希望诸位同学研究。我希望这次出个题目在那里。下周,希望你们年轻同学提出这个答案来看看,讨论一下。这是很重要,学佛很切实的问题。不过我可以告诉诸位一个资料,你们同学可以拿来做参考。我现在只提供资料,不给大家做答案。

古人问过禅宗祖师一个问题,也问唯识的法师们一个问题。一根蚯蚓,一条蛇尤其是一条毒蛇,你快刀把它剁成三截,它还是活的。它三截都在跳,甚至蛇头马上就走开了,它去找药去了。蛇头很快就逃开了,它嘴里会含到药回来,把自己接起来。当然有人很坏,世界上人最坏的是人,鬼都没有人坏,所以人假设把这个蛇头切开了,蛇就活不了。把一根蚯蚓砍成两截,两头都在动。请问佛性在哪一截?蚯蚓剁成两截,两头都在动,它要动半天才会死,佛性在这一头还是在那一头?这个蛇把它砍成三截,这个佛性在哪一头?所以今后的佛法问题,和科学打成一条线了。非常重要的问题,懂了这个,你懂得了修行。不只是盲目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怎么样陀拢来?这个地方,我们保留这个问题。下次你们都要拿答案来,现在我们继续。

“广说乃至意识云何?谓意根了别诸法”。什么叫意识呢?因为有意根的作用它能够了解分别一切万事万物。法,所谓法者,就是概括地讲。拿我们现在的话、文字来讲,法包括了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都叫做法。“彼经且说不共所依”,所以这个经典上,只讲这个作用,眼耳鼻舌身,单独成立,不共所依,不是一个。

“未转依位见分所了,余所依了如前已说”,未转依位是什么呢?凡夫境界,意识没有转,悟道了,悟了还不行,悟道是见道。证道了以后,意识转了,转依位,不叫做意识,妙观察智。所以我们凡夫境界这个意识见分所了,见道以后意识慢慢转过来。所以我们刚才提到,禅宗祖师就讲过“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见道以后修道,修道以后证道了。那是证分所了,证分所了是后面的事。余所依了如前已说,其它的前面已经讲过了。那么现在另外提问题了。

“此六转识何性摄耶?”这六位眼、耳、鼻、舌、身、意在三性里头属于哪一部分包含?那么六转识是属于善、属于恶还是属于无记?所谓俱非者,俱非。现在先解释三性。所谓俱非者,不是善也不是恶,另一个名称叫做无记。“非善不善,故名俱非”。所谓无记这个意思,他不是善,也不是恶。某人做错了事,我们可以原谅他。

“他是个糊涂蛋,他哪里晓得好坏呢?”我们普通形容一个人。这个无记的味道就是这样。一个白痴他的动作做了,无记,他是无记的。但是无记有没有业果呢?有业果。我们刚才报告过。“非善”,不是善;“不善”,绝不是善,是恶的;但是不善不恶,“故名俱非”。

“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什么叫做善心呢?善心有个范围,能够为现在这一生,这个时代,或者为自己,为他世或者为来生,都是得好果报,做的好事,这个叫做善。善就是顺益,顺到利益他人,利己也利人,这个叫做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