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27讲 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五遍行”第一个就是“作意”。五遍行是归纳的心所的第一位叫五个遍行“五遍行”。

“作意了此所未了相。即随心所所取别相。”什么叫作意呢?等于我们现在的名词——诶,你要注意哦!就是跟“注意”的道理差不多,“作意”等于现在的名称“注意”差不多。所以,作意是什么呢?“了此所未了相”,诶,这个事情,我们有时候人生一切经过,看来都是马马虎虎过去了,要特别加上作意才了解。作意就是这样。譬如我们念书,就念过去了,加上多注意哦,想一想哦,就是“作意”的作用。作意是“了此所未了相”,不透彻的情况。“即诸心所所取别相”,这就是讲,我们心理所起的现象,“所取”,所抓到的,特别的注意的作用。你说懂了这个同我们修道有什么相干呢?相干哦。譬如你要念佛,你要修道、守窍(道家的守窍),密宗的修观想,就是“作意”嘛,这就是五遍行的作意嘛。对不对?你要打坐听呼吸,是作意啊,这就是作意啊。这不过是五遍行的凡夫心所生起作用。这个指导你这个道理都没有认,道有道理,有道就有理啊。你那个理论都没有搞清楚嘛。有道就有理,所以叫道理,理你都不懂,理论搞不清楚,你还来随便去求实证的,那不是很糟糕。作意就是这个意思。作意是凡夫心理境界,可是一般人学佛修道,连这个理、道的理都没有了解清楚,天天在那里作意。譬如刚才这个同学讲,你打坐,觉得这个眉心像被抓紧了一样,始终给你抓住了一样,因为你作意在这里,你的意识随时注意在这里。你不相信,你抱着膝盖头看三天,就在这(指膝盖),这里(指眉心)绝对不跳,(膝盖)这里会有感觉了,因为作意到这里来。

这是有医学凭据的。这心理资料。像我们现在,西医告诉他就懂了,中国的古代中医也讲过了。一个名医只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他最爱的、最喜欢的,可是这里生了一个疮(指脖子),要开刀,那不得了,没有命,不开刀,也没有命。这个名医怎么办?表面上态度没什么,心里急得不得了!这个女儿是他的命啊,可是他不在乎,这个女儿痛得跟爸爸吵,你给人家都医好,你那么差劲,我这里都没有医好!这个医生等她吵得差不多了,他说这个算什么,过七天,把她大腿拿起来,拿红笔一画,过七天这个要地方长了一个疮,比这里还痛一百倍以上,要长那么大,这个女儿这里已经痛得不得了,一听,哎呀,把大腿抱着,马上说,我的妈呀,这里已经受不了,还要长这里,现在抱抱看,这里痛,这里还要到这里,这个注意力把这个引下来,这个果然慢慢长起来。这里减轻了。等到这里长起来,这里减了,他说爸爸不得了啊,这里现在痛在这里,“阿弥陀佛”,好了,就开刀。

所以,人体的作意,你当然守窍守这里,这里就起作用嘛。这有什么稀奇啊?这个有什么呢,就是作意作用。一般人一天想菩萨,观想菩萨,当然菩萨做梦也梦见、看见,那是你作意起的作用。是心所现状,同道、明心见性,了不相干!那个外婆在哪里还没有找到呢。那还不要是讨媳妇啊?外婆都没有找到,外婆还没有生女儿,你怎么讨媳妇啊?对不对?所以呀,这个是作意的作用,五遍行的第一个心所了解了。

第二“触”,五遍行的“触”。什么叫触?“触能了此可意等相”,“触”就是接触。接触分两种了,拿我们现在的心理讲,就是感觉状况属于“触”。感觉——神经肉体的反应,就是反应的作用,脑神经的反应,肉体反应就是属于“触”。空气的接触、气候的接触、寒温的接触。所以,我常常告诉同学,有的人说气象台真糟糕啊,今天报纸上报道,我想想也难怪了,温度有时候……我说他报的都对,这就叫作科学。他报的台北气候,不是一定讲台北市啊,台北市很大,山区也在内啊,可你老是坐在信义路看,他报得当然不对了。有时候信义路下雨,西门町还不下雨呢,他没有错啊。科学只到这个程度。

还有我们说这个温度34度,或者那个胖子说不止不止,有36度!说我热得不得了。那个瘦子还怕风呢,他说,我还穿毛衣呢。那怎么说呢?那要加人体感觉温度。这个他是不负责的,那是医学范围,人体感觉的温度不同嘛。这个人的感觉温度要加多少度?这个伸缩啊,看体能的关系,看是什么关系。所以这个“触”字,不止讲这个。那么尤其我们中文经常用,哎呀,我看到一个伤心的事,非常感触,对不对?是不是用这个字啊?是啊。那么这个字,并不一定是身体的名词了,心理状况也是有“触”,这个“触”,我感触很深啊,是这个“触”。“触能了此可意等相”,所以,五遍行第二个心理状况作用,叫作“触”。“触”的作用,这个名词,心理状况的定义,是“了此可意等相”,我们这个,哎呀,刚刚晚饭没有吃,来上课,经过那个包饺子那个馆子店的地方,今天因为肚子饿了,闻到那个饺子味啊,感触良深,为之都咽口水,因为饿了,饱了就不然。这个就是“触”的作用,“可意”不“可意”,就是心理状况。触是这个。“五遍行”,什么叫“遍行”呢?第六意识上有它,前五识耳朵、眼睛、鼻、舌、身体也有它,末那识第七识“我”意根也有它,第八阿赖耶识也有它,很难办。

所以,你说我得道了,“一念不生,万缘皆了”,你把这个五遍行怎么去了?五遍行,诶,你说我现在觉得很清静,好啊,清静是不是“触”?是不是“触”啊?那你“触”没有了,五遍行存在——妄想根本。那真要是给你打个分数,如果我给你做个按语呢,四个字“一片无明”。请问你“触”怎么了?怎么转?是这个“触”的道理。五遍行有这样重要,所以,心所的第一位先提“遍行”的重要,这个遍行就是这样厉害。

第三位“遍行”,“受”。“受能了此摄受等相”,这个“受”跟“触”又不同了(“触”刚才讲过了),其实两个,“受”深一层。生理有“受”,譬如说我现在冷气,感受到很凉爽,不开冷气感受到很热,这是肉体的反应、感受。对于这个事情,我看到一个悲哀的事,感触良深,很深刻,是上面这个触,因为感触深刻,哎呀,我受不了!对不对?我们都晓得会讲这种话,可是不晓得自己心理,所以“触”跟“受”两个层次。受不了、我硬是受不了!有时候感触看到难过的时候,你说,哎呀,我恶心得发呕啊!也真有人恶心得会发呕,恶心是“触”,发呕是“受”,呕吐是“受”。所以呀,在喜、怒、哀、乐各种情况境界,这个“触”跟“受”又不同,同我们做工夫都有关系了。

所谓得了道的人啊,他一天到晚、昼夜里在“常、乐、我、净”中,那个乐就是乐,不是痛苦。诶,你说得了道以后,我路也走不动了,一身都麻木了,而说“我有道”,那你得了麻道,那你所得的受阴是苦受嘛,不是乐受。你这个都转不了,你说我的业力已经转掉了,那不是欺人就是自欺呀。哪有那么简单!所以,明心见性得道,你这个道理都搞不清楚啊,道就有理,所以叫作道理。

所以,“作意”讲了,“触”讲了,“受”讲了。“受”它的定义解释“能了此摄受等相”。这个“等”就包括了很多了,用现代心理学分析,我希望你们张尚德啊,你们诸位教授们带领一个头,把这个包含在新的心理学。中国东方的新的心理学出来了,你不要走熊十力的路,熊十力的路线还不行的。譬如讲“摄受”,“受能了此摄受等相”,这个“摄受等”就很多了,乃至我们现在的思想对不对,是唯物哲学的思想所影响到社会,产生人类的社会政治形态,使一般人类感受到的苦受与乐受,就是“受能了此摄受等相”,就是各种现象在内。这是“受”。

五遍行还剩两个,第四个是“想”。“想能了此言说因相”,想是想,思是思哦,我们现在讲话,理解听的就是想哦,想就是叫作妄想。刚才比喻等于海浪起来的波涛上面的浪花。想是“了此言说因相”,我讲的话对与不对,讲些什么,诸位听懂了,或者是领受了,或者加以分析了,或者有相同意见、相反的意见,就是“想”的作用,想过了就过去了。所以“此言说因相”,这是“想”。

“思”就不同了。“思能了此正因等相”,“思”不同,比“想”深一层,它很绵密的、忘不了。不是我也常讲、我也常做这个比方嘛,引用文学境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个形容得太好了,你说我在想?没有在想。没有想?忘不了!忘不了就是忘不了啊,就是“思”的境界,这是一种“思”的境界。

譬如说一个问题我解决不了,一个学术上的思想的问题解决不了,虽然我跟你两个在谈话,“啊……啊……”地交谈着,但是脑子还记挂着这个,“这个”,这是“思”的境界。譬如大家在修道,你认为这个境界,哎呀,我要念佛,我呀,一边给你应付,一边心里头,“哎呀,我想快一点成佛,你快跑吧,快走吧,哎呀,我要去拜佛”,可是表面上却说,“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多坐一下不要紧”,实际上心里面,“笨蛋!快跑吧!我要阿弥陀佛去了”,那个是“思”的境界,跟“想”的境界是两样。对不对?这个就是“思”,“思能了此正因等相”。这个“五遍行”他先下了两个简单的定义。

“故作意等名心所法”,所以,讲了五遍行说这个“作意”开始,“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这六位叫作“心所法”。“此表心所亦缘总相”,这个是表达心理所起的现象,也表示了整个心的作用。

“余处复说。欲亦能了可乐事相。”下面,我们今天讲到“五遍行”为止,“别境”我们下一次讲。因为连不下去,要连下去了解啊。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