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成唯识论》是卷五第192页,心所的六位心所。上次我们已经大约的把六位心所的这个观念,而且留意两点,一点是现代文化的心理学发展的一个综合的研究,第二点他这个偏重在修证方面,所谓修行成佛,自己了解自己心理状况。那上次我们讲到本页的第七行。
“如是六位”第七行上面有个定啊,不定有四。“如是六位。合五十一”,这个大要说过了。
现在“一切心中定可得故”这两句话,说五个遍行,五遍行这个心所。这个五种遍行,这个遍行是什么,等于都有已经解释过的,在任何一种心理状况里头,乃至于成佛,他是必定的,都有这个作用,所以这个要注意了。五种心所,作意,触,受,想,思。这五种,归纳起来。八个识里头都有。一切心中,定可得故。不是说入定,必定都有的。所以,有些人学佛,那么开始一学佛,或者看了《六祖坛经》,错解了《六祖坛经》。认为无念为宗,好像入定什么都不知道,那也是一种定境,那叫做昏沉定,不对的。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完全空,也离不开作意、触、受、想、思,不过他的情况不同了,心量不同,扩大了。转化不同,这个道理所以要了解,所以他叫遍行。详细的还有解释的。
“缘别别境而得生故”,这句话讲别境,五个别境,特别的境界,有五种心理状况,那么这五种心理啊,是缘,别,同我们现在心理状况不同,譬如大家念佛,或者修佛法的人,到了心里头老是念那个佛的境像,念念在心里状况里头造成功一个佛的境界,或者做梦看见,那是偶然不算数。就是随时随地开眼闭眼,这个佛的境界现前,那么这个要知道并不是了不起,这属于别境。缘别别境,特别的境界,而得生故,心理状态会成长起来。
所以学密宗的人修观想。佛法,大致上,各派各教的密宗,分两部分的程序,做功夫的次序。第一部分就是生起次第,本来心理上没有,我们普通人没有,特别把他形成的,生起次第。生起以后,就是真空中生出妙有,还非究竟,那么还是要证入到圆满次第。所以圆满次第呀,整个开始由真空生妙有,生起次第,形成了,又把它舍掉了,空了,叫圆满次第。又返归于空。那么这些道理是属于别境的境界。特别的境界,五种。
善,“唯善心中可得生故”。善的这一种心理是一种善,善的心理呢,也不容易哦,是我们受教育,修行,改正自己心理状态,完全做到起心动念,念念善心。所以像我们自己中国文化,孔子的系统。孔子的这个传统,传道的门人,曾子所做的《大学》,大学之道,是在明明明德,是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在唯识的分析,善的心理有十一种,归纳性的。先来告诉我们,“唯善心中可得生故”,随时在起心动念去观察,修证自己,慢慢把这个善念,善心增加。到达了止于至善,那么才是善的境界。是经过修持来的。“唯善心中可得生故”。当然这里头还是要讨论一个人性的问题。究竟是天生是善,还是恶,这是另一问题了。因为现在讲是心所,心理现状。那个是说人性生下来,本来是善,是恶,这个问题讨论啊,不属于心理现状,心的本体了,那是另一层,那讨论第八阿赖耶识,讨论真如了,不在这个范围,现在讲心理现状,“唯善心中可得生故”。
那么跟到下面是解释烦恼“性是根本烦恼摄故”。所以烦恼是贪嗔痴慢疑悔等等。这是与我们生命俱来的。他的性质性能,根本,与生命根本同时来的。他是烦恼。我们也特别要注意啊。佛学经常提到烦恼,我也经常跟各位讲过烦恼不是痛苦,痛苦是痛苦,痛苦属于苦这个心理,属于三受,学唯识所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叫三受的境界。烦恼不是痛苦,所以我们任何众生,随时随地有烦恼,譬如我们觉得这个地方天气太闷了,烦恼,真讨厌。那么冷气一开坐久了,哎呀,太凉了,忘记了带衣服了,烦恼啊,这个麻烦了,这个很罗嗦,这个都是烦恼。人随时随地在烦恼中。烦恼分两种,有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悔,他的性质是根本烦恼摄所包含,还有一种随烦恼,比较轻,跟到根本烦恼来起的心理,就是我们普遍,一天到晚,一辈子,几辈子都存在。根本烦恼与随烦恼。归纳随烦恼有二十种。
“唯是烦恼等流性故”,等流两个字连起来是个名称,唯识所讲异熟、等流,等流等于那个大海里头的水,他是普遍的来,普遍的存在、推动,所以叫等流。而这种烦恼来,我们自己都不觉得,我们这个人生中随时有烦恼,不如意的事情,不如意的环境,一切都是不痛快,就是普通我们讲的不痛快心理,没有真正得意过,即使得意也是烦恼。譬如我们这个人快乐,快乐到极点会哭出来,会流眼泪不是哭,叫做乐极生悲,你说他是哭吗?他不是哭,可是太高兴了,这些都是随烦恼的道理。他是个等流性的,你做不了他主。
还有不定心理有四种,“于善染等皆不定故”,我们有一种心理是不定型的,我们有时候碰到某一件事,高兴起来会做好事,正要做好事,譬如我们看到一个可怜的人,身上需要钱,把钱所有都想拿给他,口袋指头一摸到钱的时候,我还是要留一点,这个时候,善染不定,这个心理,有四种,皆不定故。他分析这六位大的纲要。心所。所谓六位心所,总名称。遍行,别境,善,根本烦恼,随烦恼,不定,这六位。六位总名称下面,这个含义,这个定义。所以,古书是这么印,照现代我们排列这个书,就不同了,一行一行,另外排列出来,再加一个注解。就感觉到很科学了,实际上不过是白纸上黑字,转变个花样。古文一篇就连下来,所以读古文,头脑要自己科学了,我们一看,就这一句话,归纳到哪个范围,现在假设学统计画表格,就把他放到另外一个范围去了。那你头脑就很清楚了。
“然”现在是讨论,“瑜伽论合六为五。烦恼随烦恼俱是染故”,他说但是啊,弥勒菩萨说的《瑜伽师地论》,唯识宗的这一部大论,他的分类不同。他把六位的烦恼归并只有五位,归并只有五位,为什么呢?根本烦恼同随烦恼属于染法,染污法,等于说我们这个心,天生下来是张白纸,譬如我们中国文化墨子就讲过,因为你们诸位年轻同学们,这个教育没有读过《千字文》《三字经》,像我们等于现在幼稚园的时候就背那些,所谓墨悲染丝,墨子就悲叹人性像丝一样,白的,干净,本来很干净,这个丝,你把他染成黑就变成黑了。染成黄就变成黄了,人性本来都很纯洁的,人性心理的不纯洁是后天的染污,教育的染污,那么现在的教育叫做塑造,可塑造性,所以儿童教育可以塑造成功。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讲染字的道理,所以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他把烦恼,随烦恼归并在一起,不算六位,只算五位。
“复以四一切。辩五差别。谓一切性。及地。时。俱。五中遍行具四一切”,那么《瑜伽师地论》比较复杂,他归纳,以四种一切,他拿四种一切,所谓我们讲一切都在内了,什么叫一切呢,一切这个很笼统了。他说有四种一切。“辩”就是论辩,就是推理,推论,这个五,五是什么?五位,他不叫做六位,五位的差别,那么什么叫做一切呢?“谓一切性”,一切性是什么,以心理道德来讲,只有三个一切,哪三个呢?善、恶,非善非恶,就是不善不恶,非善非恶,这三个。那么这三个所谓一切,是一切的善,一切的恶,一切的非善非恶,中间分成“地”,不是我们这个土地哦,这叫三界九地,三界九地,欲界色界无色界,比如我们学佛的打坐功夫了,譬如我们现在是凡夫地,我们是个普通人,是个人,拿佛学来讲是个众生,一切生命里头的一种而已,所谓众生啊,所有生命,不止人。包括细菌,包括动物,猪牛狗马,鸟啊,蚂蚁都在内,都是众生,我们人不过众生里头的一种。
其实我们经常说,这个世界上众生最坏是什么?就是我们,我是很承认,哎呀,我们什么都把他宰了,都把他吃掉了,别的东西比我们好多了,老虎、狮子如果吃饱了,绝不吃人,可是人是吃饱了还要吃人。而且人吃人最厉害,看到现在我们都没有吃哦,但是彼此在吃,各种方法吃。所以我们这个人类一切等等是凡夫地。欲界里的凡夫地。加上修持呢,慢慢升华。欲界到色界有九地,就是打坐修定,所谓九次第定,所谓打坐修定是训练自己的心理,脱离开世俗的世界,脱离开物质的世界,脱离开根本烦恼,随烦恼,脱离开恶化的心理,走入纯善而升华。那么这个里头啊,分成,他的程度分成了三界九地。
时,什么时间?前生,现在,来生。乃至前生的前生的前生的,几千万生以前,将来的几千万生以后,这都属于时。俱,同时存在。同时来的,这个说“谓一切性。及地。时。俱”。这五种在这个遍行别境善烦恼不定这五位当中,具备了四种一切,哪四种呢?地,时,俱,性的善恶等等。
“别境唯有初二一切”,说别境,譬如说我们学打坐的人,有时候坐起来,现在大家打坐老实讲,初地都不够,初地就要系心一缘,定里生喜乐。那不是我们这个境界。普通会盘腿会打坐,那够不上的。还是凡夫地。所以真正的,假定你能够得定啊,这种定也叫做凡夫定,等到上了升华到初地定,那已经了不起了,这个生命结束以后,可以证初果罗汉,或者来去,天上人间是来去自在,已经到这个地方,叫离生喜乐,离有脱离物质,脱离烦恼,有大有脱离之感,那么这个,有这种情形,才能达到有五种别境的境界,特别性,智慧开了。所谓智慧开了,什么叫智慧开了,不是考联考啊,不是靠你们把眼睛读到近视了,那个样子求来,那是知识,不是学问。知识学问还不是智慧,智慧也不是直觉,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就是我们自己文化大学中庸,《中庸》上子思,孔子的孙子说的话。“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那个是智慧之学。一个东西来了,想都不要想,已经知道了。那一种是别境里头,这个别境要这种心理,其实都是我们心理本有的功能,他什么时间才有呢?“唯有初二一切”三界九地登上初地,到二地这个境界,初禅天、二禅天,得到这个定力的境界,这种别境才会产生。
“善唯有一。谓一切地”,至于这个善的心理呢,没有其他的解说了。善就是善,善就是对面相对的就是恶,所以善就是善,只有善一条路线。“善谓一切地”通一切地,乃至畜生,乃至这个猪啊,牛啊,马啊,狗啊,马,有时候他也发善心,一切地中皆有善。他只有一条线。
“染四皆无”,染污呢染污等于是坏的了,恶的了,等于是善的对面。所以染污呢,一切地中都没有。什么叫一切地,真正染污一切地中都没有,三界九地,一进到禅定的境界,根本是离开善,譬如你们学打坐,我不要听,你骂我,我在学打坐,学到不听,虽然做不到,勉强做到装着剩人的样子,剩人,剩下来的人。不是那个圣人,那么还勉强说剩人,好像还是染不住。真的,你训练久了是染不住,是非利害功名富贵不要了,不相干了,你恭维我,恭维也当吹喇叭一样,骂我也当成吹喇叭一样,没有什么道理了,自己有天地了。这是染的这一种心理。四皆无。“染四皆无”。
“不定唯一。谓一切性”,这个不定的心理也是一种善一样,一条线,他怎么只有一条线呢?一切性,一切性就是说三性,善恶无记不定,这个人的心理是善恶无记不定的。有时候我们答应了,看到这个人有个事情我来给你帮忙,一过后,忘了,想起是有一个人,我好像答应他一件什么事,谁呢?我忘了,真要命,深悔自己这个头脑,就要小心了,宁可不要轻易答应,他因为这个东西呀,是不定心理的关系。所以你们注意哦,修行容易忘记事,容易失念,乃至读书记不牢就是没有修行,失念。就是不定,像某先生一样,同我们相处那么多年了。现在老了我反而骂他,年轻时候不骂他。因为他跟了那么多年,这许多东西应该要记得了,还记不得就是不定、失念,这个修行就不兑现了。那并不是叫修行,叫吹牛了,那叫做修吹,不是修行了。所以这个不定,谓一切性。
“由此”这个道理“五位种类差别”,他《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归纳这个心理呀,他把六位归纳五位,那么并不是说哪个对,哪个不对。一个简化,一个不简化的道理。
“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皆容与三受相应。”这个心理状况,讲什么,拿现在话我们叫心理,唯识不叫心理,叫“六转识”,现在我们讲心理状况,是指第六意识能够思想能够感受的,我们现在是。唯识的心理学第六意识不过是业务经理,他前面有五个科长,眼耳鼻舌身,这五个科长跟他两个合作的,六个伙计呀,占山为寇,这六个贼,强盗,坏的很。把我们带领做坏事也是他,他不过很好,有时候带领我们做好事,也是他们六个兄弟,这六个一把,那么中间的老大呢,这个黑人帮的帮主呢?就是第六意识,他是做帮主的,所以呀,唯识学一定讲六转识,现在心理学是笼统都叫做心理作用,那心理上有时候不一定心理作用,譬如有时候眼识,前面这个这个老幺,老幺最坏,眼睛最坏了,惹事都是他,然后老二两个,一看到就听,听到以后,两个一搭档,就把老大引诱走了。意识跟到跑。这个六转识有时候不一定是完全心理,譬如眼也有不同的,假定我的眼识习惯于看画的,你们不晓得,街上有许多什么卖古董的,古人的一幅字,一幅画挂在那里,像我们很多老朋友说,某一家你去看看。有一个老朋友,八十多了,经常来跟我讲,这两天,街上哪里有某人的字,我说好啊真好。哎呀,你去看看。我说我不想去看,我没有钱买。我说多少钱?十二万,一幅对子。我说没有,我说我这个人啊,受父母的教育,这些古董都欣赏,也爱好,不收藏,这个收藏就很痛苦了。而且我也没有钱,我说你老兄看了,现在跟我讲,等于我看到一样嘛,不要去看,我也晓得看不得,一看了,那个眼睛就粘住了,好,真好,那就随烦恼来了。格老子没有钱,好啊,真好,算不定到了店门口,走两步还回去再看一看,你说这个是意识作用还是眼识作用?都有。这是染污。
那么你假使街上一个开计程车的朋友,哎,来来来,老先生,这里有副古董,这是名人的字,你看看。这个干什么?这个有什么意思?我还是赚钱要紧,嘟开走了。他眼识里头没有这个东西。你说叫我去听音乐,我也听不来,我后来讲,人家送我音乐票,我说你这是送给牛嘛,我这个五音不全,对牛弹琴,你那么贵的票白送了,叫我去看美术专栏,我说你送给瞎子,我都不懂,我不会看,我看了也不晓得哪个好,我只晓得红的绿的蓝的,画的很好看。总而言之,没有一样对,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心理作用,前六识一起转。所以叫做六转识。人的行为,这六个一起来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