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们提到唯识所讲的三受。“或各分三”苦,乐,不苦不乐,分三部分。苦,乐,不苦不乐。
“谓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这三部分,就是说,我们现在譬如说坐在冷期间,刚才坐在这个比方,热了,觉得难过。凉快了,舒服,快乐。太冷了又难过,苦、乐,非苦非乐感受。就是一个普通人都有的,一半生理作用,一半心理作用。拿唯识的道理,生理作用,身体这个作用,也是唯心作用,第八阿赖耶识的感受。那么要怎么样可以脱离苦、乐、非苦非乐的境界,同我毫无关系呢?就“见所断”见道的时候,真正见道,就悟道了,能够把苦、乐境界解的开了。那就是一般小说上说,有功夫的人,修到了寒暑不侵,冬天可以脱光了,夏天可以穿皮袍,晒着太阳。那么,我们当年在大后方,看到有个人,你说他有道吗?大家说他有道,我们是做怪人看。夏天这个太阳,站在十字路口,还头上放一个灯,这个煤油灯点着,六个钟头站在太阳,一点都不流汗,身上还穿着棉袍,那么人家说他是寒暑不侵了,有道之士,是不是病态?不知道。那么大家说有道就有道了吧。那么这种呢,是苦乐境界可以颠倒随便,所谓离生喜乐啊,可以解脱的,见道的时候就能断。或者是再进一步,修道成功,“修所断”,还有“非所断”。“非所断”呢,就是说得了道的人,有苦有乐,或者有没有非苦非乐,都有,他要断就断,提得起,放得下。不断就不断,这就是非缩断,不谈断与不断的问题。
“又学。无学。非二。为三”,学、无学两个名词,在学佛做功夫这个阶段,都叫做有学位,不是现在大学的这个什么博士硕士的这个学位,有学之位。无学,到了得道了,不需要再学了,到了家了,叫做无学位。“非二”他说这个时候,到了真正修道人,到了苦乐非苦非乐同他没有关系了,那么这三种人,就是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是包括学、无学等等。在这个时候,苦乐同他没有什么关系,可以提得起,可以放得下。普通看起来同凡夫一样,也有苦也有乐,喜怒哀乐都有,但是他心中毕竟不留了,这样三种。
“或总分四。谓善。不善。有覆无覆二无记受”。那么还有一派的学论、学说呢?分成四种,善,善的对面就是不善,就是恶,有覆,有覆就是有盖覆,被蒙蔽了,叫做有覆,无覆,就是恢复自性的光明,不被蒙蔽。第二种呢,这个“二无记受”,这个学与不学之间,这个无记境界,无记境界,凡夫有无记就是昏迷,昏沉等等。那么分成这四个范围。苦乐。
“有义三受。容各分四”,分四种,那么分四种啊,无记,善,不善等等,乃至于无记受这四种。
“五识俱起。任运贪痴”,他这个,现在最重要的讨论人生的境界啊,人生境界归纳起来,痛苦、快乐、不痛苦也不快乐,不痛苦也不快乐分两种,一种是得道的人,既无欢喜也无悲。心境永远是平静的。一种是愚痴的人,笨人。没有什么感受的,等于婴儿一样,大便跟牛奶一样差不多,酱油跟醋也差不多,咸的跟甜的差不多。那一种人当然没有,这属于愚痴境界。所以这种是““五识俱起。任运贪痴”。“任运”等于很自然的,他落在贪痴为主。
“纯苦趣中。任运烦恼”,普通人,我们啊,“五识俱起。任运贪痴”是讲一切众生,我们这个心理一起作用,不在这个贪的境界上,就在痴的境界上。“纯苦趣中。任运烦恼”。“苦趣”是什么呢?比我们还差,比人类还差,畜生,恶鬼,地狱,这个里头只有苦,纯苦无乐,一天到晚都是苦,纯苦的境界里头,假使这个人生一辈子都是苦的话。“任运烦恼”,随时随地都在烦恼中。谈不到有快活的,一秒钟的舒服的时间都没有,这就是果报“纯苦趣中。任运烦恼”。所以我们人生自己思想不能停,痛苦不能停,烦恼不能停,哪里去找个地狱,这个就是活的地狱。就在这里,本身就在地狱中,自己不知道。
所以常常,你看这个人,你仔细一分析,天堂地狱都在人间,你看我们一般年轻的,或者中年,大家都过来过这里,你看,夜生活,跳舞厅那过去,有时候我们年轻学道的时候,我们的修道都在跳舞厅、咖啡馆、茶馆里头修出来,没有机会呀,哪有这样好的环境找来,像我们当年学道,有这样机会找来打坐?没有啊,我们的道场就在那些地方,有时候利用那个朋友拖到了,推又推不掉,你说我要打坐。大家说神经病,走走走,不去不去,同学们一绑架,朋友们一绑架,那是真绑架啊,不去,三个人一架,走,都是好意,好吧好吧,跟你们去啊,干什么,到跳舞厅摆八字摊。你们都晓得吗?泡杯咖啡坐在那里,好吧,你们下场吧,我在这里看到,给你们看衣帽总好吧。恩,然后看那个灯一关,那个一黑暗,就到看那个鬼影子,一对一对,我说这个好,地藏王菩萨就在里头打坐。坐在那里。大家在池子里头转,你们去看看,买一个票去看看,灯一关,音乐听到,你张开眼睛看看,都是活的地狱,叫做鬼影幢幢,哎呀,看到这些鬼呀,都疯了一样,在哪里摇啊摆啊,你在这里打坐,优哉游哉最舒服了。那很快就得定了。
你不相信,你们去试试看,像我们当年,我们打坐是跑电影院,事情又忙,只好借故看电影,实际上去打坐去了,到电影院,灯一关,所以我告诉你们,看电影眼睛看不坏的,我叫电影到我前面来,我不愿意把眼睛,这样看电影,跟到笑,那才划不来啊。坐在那打坐,叫电影到前面,爱看看一下,不看,特别清净,你看旁边那些人,阳气、阴气、臭气啊都放过来了,你也可以做宝瓶气了,自己把呼吸闭住,真的是用功好道场。
这是我的经验,告诉你们,哪里还要找个清净道场,还要找个庙子,要山林,鸟语花香,坐在那里还打妄想,你还用功什么?就要在妄想里头去用功,那叫快呢,不过不要学坏了,不要瞪起眼睛学坏了,那糟糕啊。所以啊,修行在哪里修啊?“纯苦趣中”,纯苦的境界里头啊。“任运烦恼”,他随时都在烦恼,因为烦恼,所以才有修道,你说我现在没有事情做了,退休了,儿女不在身边,哎呦我要学佛学打坐,那叫做修行啊,那叫做活见鬼,你没得事情做了,不打坐干什么?对不对?就要在那个最痛苦烦恼中,这个修行叫做修行了,能够解脱痛苦,青年同学们注意哦,经验告诉你们。你们优哉游哉饭吃饱了,没有事情,既不敢跳舞,又不敢到西门汀去逛,坐咖啡馆怕花钱,然后到这来,唯识论啊搞搞,这个不叫修行。这是一种乐的享受的一种。这个不是修行,修行要在烦恼中修,那才叫修行啊。
“不发业者。是无记故”,有时候,你觉得,我这个人一天到晚,一个人一天啊,修道人,既没有烦恼,也没有痛苦,诶,你生活呢,诶,我有退休金啊,诶,我爸爸妈妈给我的呀。那干嘛呢,现在暂时休息休息,有没有思想呢,没有思想,吃饱了饭没有事,这种叫“不发业者”,既不能为善更不能为恶。你说他是善人吗?他不是善人,他没有作恶的本事,你说他是恶人嘛?他也不是恶人,恶不起来。不发业者,也用不着修行,这些人无记中,就是竟日昏昏醉梦间,就是这样的人生,这不叫做修行。
“彼皆容与苦根相应”但是以佛的眼光看起来,不管是“任运贪痴”,注意哦,“任运烦恼”,或者是无记无明,都属于苦根相应。都叫做苦。他是属于苦的范围,不属于乐,你不要看一个人白痴,白痴也蛮苦。就是苦根相应。苦的根根。唯识有二十二种根,这个根根。习气烦恼,心理的根,修行要把这个根拔掉。眼根耳根,鼻根,身根,这五种根,意根,这个思想,六种根。男根女根,男女的观念忘不掉,等等,有二十二种根。这二十二种根,不能拔脱了,根都没有烂掉,没有拔掉,没有化掉,说有道修行没有用的,那不是,所以唯识了解了以后,你才晓得自己修行,现在我做功夫到什么程度,你说我会打坐,气脉流通有什么用?那在身根上转嘛。这个身体要烂的,有一天你没有身体了,你道到哪里去了?那个不叫做道了。懂了吧?道不在这个身体,但是真得道啊,这个身体自有转化的,二十二根都变了,是这个道理。
那么“瑜伽论说。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瑜伽论,弥勒菩萨说,我们人生一切众生,自然的任运生出一切烦恼。所谓烦恼啊,这个心理状况,随时在痛苦快乐,或者是昏昏迷迷的,不痛苦也不快乐中。“现行可得”,现在的心理状况。
“若通一切识身者。遍与一切根相应”这个所谓烦恼,感受,“通一切识身者”,哪一切识身呢?就是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一切识身者,“遍与一切根相应”,一切根,我们刚才大概报了一下,有二十二种根,将来这个本书下面会讲到的。现在,希望大家不记了,一记呀,搞乱了。大概晓得,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根,记得的啊,男根,女根,等等,命根,这个生命,这些等等的,一共有二十二根。那么这个根啊,二十二种根,详细的解释很不同,譬如说就三种来讲,所以研究佛学,就是真正研究佛学就难了,譬如说,男根,女根,命根,这三种解释又不同。男根呢,是男人的生殖器,在戒律上,女根是女性的生殖器,那么说这算是命根?不算命根。这是生殖器官,命根呢,诶,生殖器官的那个神经,最细微的地方。譬如学密宗啊,学道家的啊,讲丹田,海底,我们学针灸的叫玄关,气海,那些地方是命根,这个命根又不同,有形的命根;还有无形的命根,又不同了,所以这些都是解释起来,学佛学都要了解,佛学是个科学,分析起来很麻烦的。现在给大家大概介绍到这个样子。这就是刚才讲到“遍与一切根相应”。
“不通一切识身者。意地一切根相应”,有些心里的作用,不通与一切识身,生理上就没有了,有一部分,心理作用,纯粹心理的,这个是“意地”第六意识啊当中的一切根啊,有关联的。
所以,“杂集论说。若欲界系。任运烦恼。发恶行者。亦是不善。所余皆是有覆无记。故知三受各容有四”。他说所以《杂集论》这本佛经上讲,我们有许多的心理作用,哪怕你在学佛修行,是属于欲界的心理,叫做“欲界系”,譬如我们经常碰到学佛的人,学到很多,哎呀,我呀,吃素吃了十年了,念佛拜佛拜了二十年,你看我现在还生这种病,你这个话,一听蛮有道理。因为我接触的面比大家多一点,不止佛教界,有许多人说,老师啊,我现在信佛了,不信基督教了,我说你信得蛮好,为什么要改变啊?因为我对宗教平等平等,你信宗教总叫你做好事,改变很奇怪。不是啦,我信了二十年基督教都不灵呐。我说为什么?求什么都求不到,上帝不帮忙,我最近念观世音菩萨,倒蛮好。我说好嘛好嘛,那你就信佛了,你说这种心理是什么心理啊?拿佛学来看,欲界心理。他学佛信教是做生意。格老子我都信你信了二十年了,你都不帮我忙啊,他就是这个道理啊,那是学道吗?哦,菩萨原来专给人家帮忙的呀?所以这样一来,我自己不敢做菩萨,那忙死了。那两个人打架都来拜菩萨,你要帮我忙,把他揍死了,这一边说,你要帮我忙,这个是坏蛋,你要害他,这菩萨究竟帮那一边呢?这是功利思想,一般人学佛学道都是功利思想。大家要检查自己心理啊。
所以我常常说,佛法是空法,学空。大家的心理呀,以有所得心,求一个无所得的法,佛法是无所得,本空。背道而驰。这个矛盾的,你何必学佛学道呢?你如果我学了佛,身体会健康,不生病,那做不到,照病不误。那么我何必信佛?谁叫你来信的?你去信病好了。你就是信佛生病,不信佛也生病,这个同佛法是两回事。那么你说我信佛了以后,因此无病,那也并不一定是佛不佛的问题。那是你心理的转化,这佛法一切唯心造。那么你要把这个搞通。
唯识就是《华严经》这个偈子,“三世一切佛”什么是佛,佛就是心,这是佛经上《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你们如果要了解,什么是佛,“三世一切佛”,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阿弥陀佛也好,释迦佛也好,“应观法界性”,你应该了解什么是佛,“一切唯心造”,心就是佛。你信佛还不如信你的心。那么现在解释,这里研究佛学是做什么?研究自己的佛,研究自己的心,你把这个研究通了,可以学佛了,不然的话,我看,平常我说笑话,我说真话,有人说,哎呀,老师我学佛,我说我看佛在学你,绝不是你学佛。我说佛正要拜你为师。那都是功利主义的思想来学佛的,那背道而驰。所以《杂集论》这本佛经也讲了,“若欲界系。任运烦恼。发恶行者。亦是不善”你心理思想有一点欲望,欲望就是贪痴、有所求,痴就是没有智慧,贪就是有所求。以有所求的心,求不到就烦恼。求到了也烦恼,求到是喜,也是烦恼。
“任运烦恼”,有此心理再变态,发恶行的,“亦是不善”,也叫做不善。
“所余皆是有覆无记”除了欲界里头任运烦恼,再增加作恶以外,其他的都属于有覆无记,昏昏迷迷过一辈子,糊里糊涂过一辈子,“有覆”迷住了,自己呀,没有明心见性以前,就叫做有覆,就是盖住了。无记,都在昏迷中,叫做无记。其余的心理都在有覆里头。
“故知”所以人生的境界,我们现在人生讲享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故知三受各容有四”就包括这四种,善,不善,有覆,无记”,这四种,在这个范围。这一段特别讨论的仔细。《成唯识论》我们也冷静的看看,为什么玄奘法师在这个里头集中那么多的佛经资料,跟我们讨论那么多,这就是人生,真正人生哲学,也真正在学佛。人生不过是这样,苦、乐,非苦非乐。这个就是人生。一切众生,我上次讲过,有个共通的目的,不但是人,离苦得乐。求乐。为什么你要努力发财呢?努力做事?我想去赚两个钱,买一栋房子,买了房子,诶,那就享受舒服的多了,舒服就是乐。我想如何如何都是求乐。不但我们,连狗都想求乐。你看那个狗到热的地方,那舌头吐的多长。他赶快钻个阴凉地方,离苦求乐。那个蚂蚁看到雨来了,赶快爬高,离苦求乐。众生共通的目的,离苦求乐。什么是真正的乐?这就要认清楚了,这才是学佛。所以极乐世界、常、乐、我、净、毕竟清净寂灭才是究竟之乐、是无漏之乐。无苦就是乐,不苦当然是乐了,还有个乐就是苦。就是逻辑的很清楚的道理。所以这一段,讨论的很清楚。修行的道理。“或总分五”,还没有完呢,还有一个学派,这个学派不是普通大学里头哦,都是修道的这些大阿罗汉,高人哦,佛的大弟子们。
“谓苦。乐。忧。喜。舍”,这五根,这是二十二根里头拿出来,人生境界的,苦,痛苦,乐,快乐,忧,至于忧啊,我们人生啊,所以中国人,我常提这个话,这两句名诗,我们从小会背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人生境界都是如此,活了一百年,三万六千天,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年三百六十四天,多一点,六十五天吧,“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就是这个帐我常常算的,青年同学们记到,算算帐看,六十年,假使做一辈子你算算,三十年在床上过去、睡了,夜里要睡,去了一半,只剩三十年,四五岁以前还在无记中,莫名其妙。后来十几年是老化中,昏头昏脑,眼睛也看不见了,中间剩下来只有四五年,四五年三餐饭一吃,大小便一拉,真正人生活到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还不到,你算算这个帐,你现在用电脑啊,你们仔细算啊,所以人生没有什么道理看,所以以那么短暂的一个生命,赶快把握自己生命的根本,那你不要认为我后面还有好多年,后面好多年,越老越昏头,有什么用呢?年轻不懂事,越老越昏头。
所以我讲人生境界,我常常告诉你们青年同学,人生啊,来生我要发个愿,做什么,一辈子做人家的儿女,一辈子做人家的学生,最舒服了,没有钱,伸手就好,儿子问老子拿钱是伸手要的,站到来要的。这个太太,先生问太太拿钱,先生们拿钱是坐到来要的,等到当父母问儿女们要钱,永远跪到来要哦,所以这个人生境界就是如此而已。赶快修行,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人生就在五种境界,苦、乐、忧、喜很多,舍也很多,抛弃了,抛弃了,你看诗人的境界讲到了,苏东坡的诗作得多美呀,“此如春梦了无痕”,人生的境界,过去了的事,就像春天做一个梦一样,你想再回转来找那个梦,一点影子都没有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