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34讲 初二静虑

现在我们《成唯识论》第195页,已经讲到这个受阴境界,同心的作用,所谓受阴就是五阴里头,色受想行识,这个受,就是我们感受,感觉这个受啊,感觉方面同心理关系。

“诸适悦受”现在是第195页,第二行,“五识相应。恒名为乐。意识相应”,他说这个,我们人啊,感觉到这个很舒服,说很享受很快乐的,使我们心理有喜悦,这种感觉,那么最重要就是前面五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跟他关系最密切,最相应了,那么我们普通就叫做快乐,叫恒名为乐,这个快乐舒服的感受,是要注意啊,前五识的关系最密切,眼睛看的,耳朵听的,眼耳鼻舌身体,那么这个受啊,同意识有关联,我们心理上第六意识跟他两个相应,有关联的,所以这个受,感受,都是,前五识,第六意识。

“若在欲界。初二静虑。近分名喜。但悦心故”,这个在欲界,就是现在我们人都在欲界中,欲界中,一切都是感受,贪图的境界,舒服的,感受啊,这个感受呢,那么我们修道的人,有没有这个舒服的感受呢?是有的,是初禅的境界,同二禅的境界,所以初禅就是一切学佛学道,这个功夫,我们普通中国话讲,功夫的那个境界,怎么样叫初禅二禅呢,大概在座很多同学已经很熟练了,你们有些新的同学,只好再提。

初禅,这个禅分四禅,就是佛学的归类,四禅,也叫四禅八定,八种定的境界,那么初禅,初禅离生喜乐,初禅是系心一缘,离生喜乐,上面有一句话啊,就是说,这是个原则性的。譬如学佛的人,或者修道的人,不管做什么功夫,就是把身心意志集中到某一个观念,譬如有些人念咒啊,有些人念佛啊,有些人觉得空掉了,空也是一个东西,也是一个观念,或者有些人修光明啊,有些人修各种各样,很多啊,总而言之,最初做到这个心理思想,什么都宁静了,只在一个情况连续不断,一个情况超越时间空间的,这个叫系心,把心拴住,一缘,一样东西啊,系心一缘。把心拴住,心念拴住一个东西上。或者是光,或者是定,譬如说,像我们现在打坐的,感觉到身体上气脉通了,一下在丹田了,一下在头部了,这不叫做系心一缘,这在变动,这不是定,要系心一缘止于一点,也叫做止。停止了,凝定停止在一点上了。做道家功夫,做密宗啊,显教啊,念佛啊,都是一样,就是只有一个佛号,其他没有了,停止了,这叫初禅的系心一缘。

系心一缘还没有到初禅境界,慢慢进步到达离生喜乐,自己功夫深了,有分离的现象。就是自己好像超越了这个肉体,好像超越了这个物质,对我没有多大的障碍。都超越了,这些超越开了以后呢,离开了,并不是不能回来,好像外界东西没有关系。譬如我们普通讲的一个人最喜欢听功夫做到了寒暑不侵,不怕冷,不怕热,饱暖没有关系,饱饿也没有关系,吃也可以,不吃也可以,睡也可以,不睡也可以,那么这种现象呢,快要到达离开物质世界的范围,这个离是这个意思。等到可以离开物质离开肉体,肉体对我没有多大障碍了,慢慢再生出来一种喜乐,一种快乐,就是离生喜乐。初禅,这是拢总的。这里,在初禅的境界,整个做到那已经很困难了,几乎还没有人可以到达。

到达了二禅呢,更进一步了,二禅呢,也就是系心一缘没有变动,只有一个字变动了,定生喜乐,更宁静了,这个定到什么境界呀,那就很难讲了,太多了,定的境界。这个生理心理都不是现在我们打坐的现状。譬如说,有些人说返老还童,他把这个人的生命老态把他停止了,很缓慢的衰老。死亡是大家生命应有的现象,他把这个死亡的来临啊,慢了,延伸了,可以活的很长了。这也是种定的道理。是一切都把他定住了,所以有定的境界,再发生喜乐,这叫初禅、二禅,也叫初地、二地。

那么这个,初禅是初地的境界,这个同菩萨次第没有多大关系,这叫三界九地,欲界色界无色界。换句话说,到达初禅,已经在欲界的最上层,快要进到色界了,二禅已经是色界境界,可以脱开欲了。这个物质世界的贪欲脱开了,譬如说饮食男女,就是我们这个欲界的,所谓孔子讲的“大欲存矣”,“饮食男女”,是这个欲界里最重要,最基本的。到二禅这个境界,已经摆脱了这个,并不需要了,另外进入更升华的一个境界去了。

所以,这个初地,二地等等,在三界里头分九地。就是四禅八定,也叫九次第定。现在我们的本题,就是快乐的感受,苦乐忧,是心里头有忧愁,苦乐忧喜这四种现象,有时候叫五种,舍,舍就是把他一切抛开了,这四种或者也可以叫他五种现象,这都是所谓感受的范围。

现在讲,我们这个欲界呢,“初二静虑”,初禅二禅,禅定的境界里头。“近分名喜。但悦心故”,那么这个快乐的,同我们现在一样感觉到快感的,这个成分轻了。有个什么成分比较多呢?喜,高兴,等于穷人得到宝一样,一天在笑。所以我们有时候看,有些修道学佛的人,有一点点感受,清灵,空灵的境界,自己就神经一样,笑眯眯的。一个人没有事也会笑起来,这是当然一个现象。这种现象你不要认为他发神经了,叫“近分名喜”就是这四个字。接近喜悦的成分,很接近,成分虽然不大,接近喜的境界。所谓喜的境界,“但悦心故”,这个时候就是心理觉得非常高兴。所以一个人自己坐在那里,或者我们一个人得意的时候,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自己都会笑起来,是悦心,心里高兴,这个叫做喜。那么这个喜也属于乐的境界。好,现在我们要讨论,唯识为什么要讲这个喜跟乐都属于感受的范围,就是说到达了天人境界,比我们不同,他的感受不同,那么喜多,喜代表了我们欲界里头的所谓享受的快乐,他升华了。

“若在初二静虑根本。名乐名喜。悦身心故”,那么我们刚才看到过,初禅、二禅都是离生喜乐,定生喜乐。就是说初禅,二禅,静虑就是禅,玄奘法师翻译啊,用静虑两个字,就是采用了《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干脆他就用静虑,静虑的道理啊,就是正思维。就是八正道的正思维。那么由此我们注意,所以学佛修道打坐入定,不是麻木不仁的,有一个正思维,也叫做正念。有个观念,不过系心一缘了,所以正念正思维。所以初禅,二禅,这个静虑在这个定当中根本呢,那么刚才我们看到过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这个喜乐的境界,喜是心理上;乐,乐好像是生理上,那么我们普通一般现在修道,都想打通气脉,打通气脉,况且很不容易真正的通了。真正通完了气脉是干什么呢?忘掉身体上的苦受,没有痛苦的感觉,譬如打坐腿也不麻了,身体也不胀了,哪里也不痛了,也不会昏沉了,不会需要睡眠了。他永远都是一个状态凝定了,气脉通了,真正通完了,不过是忘身,生理的感觉,没有像我们一样,一下舒服,上午好,下午不好了。晚上好了明天又不好了,今天感冒啊,明天流鼻涕啊,这些都没有了,就忘掉了身的痛苦了。

所以叫做这个到了禅定初禅二禅中的生理,他永远在乐,乐什么呢?这个乐的成分、很轻,没有肉体的障碍,我们现在肉体障碍很大,这个乐的境界呢,你也不要另外去想象,我们不要另外去想象,宁肯修道,修道以后会乐的不得了,那你发疯了,这个就是庄子讲一句话,你就懂得一个真正什么叫快乐。无苦便是乐。没有痛苦就是快乐。庄子怎么讲呢?他说“忘脚履之适也。”,我们穿鞋子,新鞋子买来穿,最舒服的鞋子还是要脚上穿到鞋子的感觉。如果是这个鞋子快要穿破了那个时候啊,我们忘记了有鞋子也忘记了脚了,这个时候的鞋子是最好的。可是好的时间不多,因为鞋子已经快要破了,又要重新买了。所以庄子说“忘脚履之适也”忘记了脚,我有没有脚在走路,就是鞋子最舒服的时候。等于一个衣服啊,穿的破了,穿的是舒服,而且胆子也大了,想躺一下就躺一下,做睡衣也可以,做抹布也可以,下厨房也可以。不过舒服是舒服啊,衣服快要完了,又要做新的了,新的穿上很拘束啊,就坐在公共汽车上也生怕你把我弄脏了,也躲啊,让啊,很难过。人所以被衣服穿了,不是人在穿衣服。新衣服有这样的可怜。那么“忘脚履之适也”适就是舒服了。舒服就是快乐,什么是快乐?没有痛苦了,就是快乐。所以叫做乐,是这个东西。

另外,就是得定了,另外还存在有一种快乐的感觉,这已经不叫做定了,对吧,这已经不是系心一缘了,是我在打坐,又觉得很舒服,是起码有两样心在用,真正得定系心一缘。所谓得乐,没有生理障碍了,没有寒温饱暖,昏沉散乱这些障碍没有了。这是乐,所以名乐名喜,也心里很欢喜,很高兴。我们之所以不高兴啊,老是讲人生大部分不高兴的事,都是为了怕什么?活了一辈子啊,每天的时间99都是为他在忙,为自己忙,自己本来没有我嘛,很少。所以喜乐这个名称,心理的愉悦就叫做喜乐。

再进一步就是感受方面,“若在第三静虑。近分根本名乐。安静尤重无分别故”,到了第三禅定的境界,我们三禅,普通的研究,什么叫三禅定呢?离喜得乐,还是系心一缘,没有喜悦的境界,所谓喜悦境界,因为心来心起,才有喜悦,到了这个时候,没有心喜的感觉了,所以怎么样是真正的得乐呢?第三静虑,第三静虑讲功夫啊,已经是气住脉停了,一般普通的呼吸没有了,心脏血已经流通宁静了,这是第三静虑的境界。所以“近分根本”这个禅定的根本比较相近的,这个乐的境界是什么?就是下面的“安静尤重”比初禅二禅的安静啊,更安静。“尤”就是更安静。安静的境界非常重,“无分别故”,那么无分别什么?也没有觉得什么快乐不快乐。当然没有痛苦就是乐,开始还有点欣喜的感受,所以功夫到了三禅天,禅定的境界,这个感受已经习惯了,习惯了没有觉得什么了不起,无分别心了,苦乐中间没有分别了,他是纯乐了,这个关于这个乐的心理。

受,我们这个受是唯识学,感受啊,分四部分到五部分,苦乐忧喜,大致上分这四部分,归纳性的,有些做五部分,加一个字“舍”,一切能够撒的开,抛掉了,丢开了,叫做舍。现在苦受没有提啊,刚才先解释我们所谓感受方面,生理心理上,感受,什么叫感受?这个情形叫感受。尤其提到普通的感受还不算数,提到做功夫修行的感受,初禅,二禅到三禅。

现在讲到“诸逼迫受。五识相应。恒名为苦”,现在什么叫做苦呢,所谓苦,我们的感受有压迫感,对我们生理心理经常有一种逼迫的这种感受,压迫感。这个压迫感,“五识相应”,譬如我们看灯光,灯光太强,我们眼睛难过,这个好难过啊,难过就是轻微的苦。重一点苦啊,流眼泪了,太痛苦了,难过加重了。譬如灯光太暗了,那么看不见也很难受,难过是难过,难受是难受,真正的写中文啊,同样,难过难受是一个意思?两样意思,难过和这个难受,中间差别,是两样的。我们普通讲话是随便讲过去了,严格一分析,用逻辑来分析,心理意识状况两样。

譬如我们灯光暗淡很难受,也是轻的一种苦,所以苦的情形啊非常多,现在讲总原则,对我们生理心理有压迫感的,五识就是眼睛耳朵,譬如我们两个手把耳朵蒙住,蒙个三分钟很难过,这是非常难过,气通不了,里头嗡嗡嗡响,变成苦受了。假使有时候我们在飞机上,气上来,到高空,或者是这个空气不好啊,氧气不对啊,耳朵马上闷起来了,这个时候,现在飞机设备好了,过去我们觉得很难过了。唯一办法只有咽口水,两个手赶快把耳朵蒙住,把气压一下,然后咽个口水把气下去,耳朵又听见了,不然完全蒙住了。那个蒙住也是难受,都是痛苦。所以他同五识,眼耳鼻舌身互相关联很大,这种情形,总定一个名称叫做苦,很苦的,身心不舒服。

“意识俱者。有义唯忧。逼迫心故”,那么进一步说,“意识俱者”,这个五识身相应,就是压迫感来叫做苦,这就是前面,前个,心理作用的前奏,眼耳鼻舌身五个作用的,这个感受叫苦。第六意识能够思想,能够知觉,没有多大关系。有一点关系,证分,有一点关联,如果“意识俱者”,有一种痛苦,不但是眼耳鼻舌身感觉到痛苦,我们这个思想上意识上,也跟到很痛苦,这个苦是什么?“有义”,有一派的说法,“唯忧”,是忧,忧愁那个忧,就是第六意识的了,当然了,我们现在欠了人家钱,今天下午三点半,银行关门了,结果我们还有五百万没有送进去,支票今天已经退票了。明天想办法,不晓得送了票据研究所,坐牢是肯定了,就是五百万还了,还要受罚金,这个痛苦,心理的忧愁,是这个,比方了,在钱财。比方我们自己晓得身体检查,说哎呀,我有什么病了,或者说,拿我来本身讲啊,譬如说,医生如果告诉我,你有癌症了,当然癌症他不一定会死,他可是这个心理上的这个忧,恐怖,那个癌症那个忧愁,这种不但是前面五识眼耳鼻舌身痛苦啊,意识,第六意识更痛苦。就叫做忧,忧的道理啊,就是不但对生理有压迫感,心理也有压迫感,那跟到各种心理现状,生病快要来了,失眠啊,头痛啊,胃口不开,饭吃不下啊,那跟到把你忧死了,有些人在忧烦中,是忧死了,很严重的,所以他是一种苦。

“诸圣教说。意地慽受名忧根故”,“诸圣教说”就是一切佛经上的教义。“意地”,第六意识,我们心理思想,“戚”悲戚,这个戚字有一点悲,解不开,所以我们这个,你们读儒家的书,不晓得现在中学里头有没有,我不知道了。这个孔子在《论语》上讲,分析,人家问他说,君子小人之辩,这两个心理的情况。孔子讲,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