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38讲 有执苦根为第八者

现在,我们《成唯识论》第197页,现在是讲到三受啊,感受的问题,这个我们心所构成的感受的问题。现在讨论的眼,眼根,耳根,所谓根,生理机能所发生的这个现状,那么生理机能所谓身体方面,以及心理上,忧、苦等等,所谓八个根。那么上次讲到第一行,关于这个忧烦,我们心里这个忧愁。这种心的作用。

“有执苦根为第八者。亦同此破”,这个“设执一形为第八者。理亦不然。形不定故。彼恶业招。容无形故。彼由恶业。令五根门恒受苦故”。有一派的学说认为,我们感受到的痛苦,这个苦根,苦跟忧是两个心态的程度大有差别,那么有一派的学理啊,认为所谓苦根,就是我们的生命当中,痛苦这个根本,这些也是应该属于二十二根的第八根。他说这个理论不对的。

也同上次讲的一样,就是说“设执一形为第八者。理亦不然”我们这个人的身体,这个形态构成了这个形态,痛苦是痛苦,忧烦是忧烦,心理上的忧愁,譬如说我们中文常常两个字连到起来用,忧愁。实际上忧是忧,愁是愁,两个含义不同,常在心中,好像没有事,永远觉得解脱不了,这属于忧的情形,心理状况。愁是粗浅的,譬如今天明天我要出门,不晓得会不会下雨,会不会刮台风,很粗浅的属于愁。苦,感觉到很痛苦,同忧愁的情形又不同,譬如生病难受这个苦就是苦,所以不能以一形,一个形态就分成八部分。“理亦不然”,因为不定形,“形不定故”,忧苦愁等等,各个形态,这个古文所讲的形就是现在新的文字所讲的形态不同。

所谓痛苦,一个人生病的痛苦,或者这个生命,我们这个生命活到一辈子都在痛苦中,家庭的环境,社会的环境,身体的感受等等,在佛学的因果,尤其是唯识的因果关系,由于多生前世的恶业所招来。“容无形故”,他的现状,你说这个业果的现状怎么样?不是像我们物质的东西一样,有个形态的,因此,我们所受的苦,由于过去的恶业所招来,使我们这一生每一个人,五根门不同,同样是眼睛耳朵鼻子,同样是身体都是肉做的都是细胞、神经,构造成功的。例如对一个气候的变化,有人怕冷有人怕热,同一个情况里头,感受苦乐不同,所以这五根门“恒受苦”的,永远感受到在痛苦中,这是这个苦的情形。

“定成眼等。必有一形。于彼何用。”,譬如说我们讲一个眼睛来讲,“定成眼等”这个人的业果关系,他眼睛不好。眼睛经常有病,有人一生有,譬如有人一生生病,开始一来就是眼睛不好,有人是鼻子不好,那么个人业力不同。所以一个眼睛有病是眼睛的形态,所以关于其他方面没有关系,所以这叫做苦。

“非于无间大地狱中。可有希求淫欲事故。由斯第八定是舍根。第七八识舍相应故”,所以譬如一个人,我们晓得佛学所讲的,最深一层地狱啊,叫无间地狱,什么叫无间,这个间字中文的翻译,没有间歇性,中间没有空隙,没有一秒钟是舒服的,永远连下去在痛苦中,所以无间歇性的受苦。譬如说我们欲界里头人类同生物界,以两性男女的追求一个东西,淫欲为快乐的事,这是人欲,那么在中国古文也叫做人欲。譬如我们过去提到过,儒家的理学家朱熹,有一首名诗,就讲这个事情。他是讲一个朋友过去学问很好,流放在外面十几年,也是做官,学问很好,因为犯罪流放在外面,十几年,自己一个人独立清净,后来流放回来,受招回来,有人在皇帝前面说话。替他说话,说很冤枉,然后放了他,回来了。回来以后,因此另外讨了一个姨太太,朱熹先生本来对他很佩服,因为这个事情对他有微词,虽然说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恭敬心理,可有微词的。所谓微词啊,有批评,他就写了一首诗给他,“十年浮海一身轻”,这首诗是名诗,文学程度非常好,此年当中,流放在海外,一个人抱独身主义,“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梨涡倍有情。”梨涡就是讲这个女性脸上有个酒窝了,就是形容那个女性之美啊,“乍睹梨涡倍有情”加倍的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就是说修道讲学是半生了,尤其在艰苦中能够自己把这个人品保持的很坚固,结果一到不在苦难中,离开了苦难,在幸福的日子里头就闯祸了,所以有时候人啊,功名富贵有了好的运气,就会闯祸的。“世上无如人欲险”,人欲是专指的,“几人到此误平生”多少人到这一关,过不去了。

这是理学家朱熹先生的名诗,也是一件历史上学术界有名的故事。为什么提出这个?孔子也讲过“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人类所追求的,真正追求两件事,饮食,吃饱,男女关系,性的问题。这是人的基本大欲。这是孔子的话,有人引用错了,“食色性也”这一句话,这是孔子说,那是错误的。那不是孔子的话,那是告子的话“食色性也”,那是告子的话。告子这个话,在哲学的立场不彻底。食就是饮食,色就是指男女关系、性的关系,不是本性问题。

孔子到底是孔子,他没有讲“食色性也”,同样的理由,孔子的说明,是“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同佛学的说法是一样,这是由清净本性所发起无明,第一无明,所以第一种无明,就是男女饮食这个欲求、欲望。那么为什么说明这个道理呢?这个无间地狱里头众生没有这个事。那么可见我们假使贸然不加研究啊,可见地狱众生比人类还要好。比这个欲界的生物还要好,没有两性之间的问题,不是的。因为他是无间地狱,没有间歇性的长时受苦,受苦都来不及,没有时间,也没有感受想这个事,不可能了。所以说,无间地狱中,“可有希求淫欲事故”,他说根本不可能的,长期受苦。因此说第八根是舍根,眼耳鼻舌身意,譬如说,苦乐,这个忧喜,也是同第八根,是舍根。那么“第七八识舍相应故”,舍念清净,一切念舍完了,证到绝对清净境界,就得道了,我执空了,第八识空了。

“如极乐地。意悦名乐。无有喜根。故极苦处。意迫名苦。无有忧根”,他比如说,人升天了,生某一种天,天有很多层啊,很多层次,那么譬如他化乐天,永远在乐中,也没有佛法,为什么?人在纯乐中,没有痛苦的刺激,他不需要去追求超脱痛苦的真理了。所以说,三灾八难,佛学里头,人生在长寿天,生在长寿天,生在他化乐天,一天享受都来不及,没有时间学佛法。没有时间修道了。等于我们普通人世间讲两句通俗的话“贫穷布施难”,一个人穷了他肯布施,穷了自己都没有钱,哪里肯布施啊?很难。富贵发心难,生在富贵幸福中,你叫他来学佛修道啊。他也说你发神经了,他没有这个必要,他觉得自己现在很幸福,没有这个刺激。所以他化乐天乃至其他天,极乐的境界里头“意悦名乐”,他的身意识非常高兴,这个叫做快乐。“无有喜根”这个中间,所以都在喜悦境界里头,他没有对乐的境界特别喜欢。因此相反的道理,与苦的地方,“意迫名苦”,意识受了压迫叫做痛苦,“无有忧根”,极痛苦的时候,也没有忧烦,所以我们不要看地狱境界,我们到这个医院或者看这个病人。很痛苦的病他宁可死,不担忧死了,只想求死,是苦极了,也没有忧根。

“故余三言。定忧喜乐”所以八根里头,我们晓得,心理状态,忧跟喜相对,苦跟乐相对。舍是另外一种,舍就是能够放空了,我们所谓学佛修道,一切念头,一切生理状况,能够如实舍掉,这就是学佛的功夫了,人就不能舍此一念,因此说,忧喜乐这三根加起来,五根,这个叫做八根。心理的八根。

“余处说彼有等流乐。应知彼依随转理说。或彼通说余杂受处。无异熟乐。名纯苦故”他其他的经典,其他的学理上,“余处”也有讲到,有等流之乐,虽然在地狱中受苦,他所谓等流,等流自己做不了主,自然来的,我们这个业力,等流的形容,这个业力,生命的业力,像这个流水一样,自然而来的。平等而流动的。他有自然的一下舒服的境界。

“应知彼依随转理说”,我们要了解,这种是理论上的说法,在逻辑上可能,真在那个疾苦的,受苦里头不可能。

“或彼通说余杂受处。无异熟乐。名纯苦故”或者说,通俗一般的说法,其他的地方,“杂受处”有时候有苦,有时候有乐,有时候好,有时候坏。“无异熟乐”,没有异熟等流,这两个是专有名称啊,我们在座的有许多朋友们,新参加的没有办法再回转讨论了,第八阿赖耶识我们这个生命根本,有两个作用,业力果报,一个是等流果报,一个是异熟果报,异熟果报,异熟就是果报,但是唯识里头绝不用果报,太呆定,果报并不是说像种个青菜,生一个青菜;种个萝卜,生一个萝卜;人的果报,生命的果报不是那么呆定的。是有这个种子生现行的关系,他有异熟作用。异时而熟,不同样的,异地而熟。例如我打你一拳,你不一定打我一拳,你算不定踢我一脚,或者拿棍子打我一下。这果报不是一拳打一拳。是异熟不同情况。但是这个业力果报有等流做用。像流水一样,他这股力量平等而来,你没有办法逃避,有这么一个是所谓等流异熟,第八阿赖耶识的业,业果,是必然的。所谓“杂受处”他的“无异熟乐”,没有快乐的福果,就是没有福报的,所以叫做名为纯苦。

“然诸圣教。意地戚受名忧根者。依多分说。或随转门。无相违过”。“然”然而,但是,其他的佛教的经典上,就讲我们所谓忧愁,心理上的忧愁,一个人今天没有事,很平静的过,所以我常告诉年轻同学们写信,过去我们老古法的解释,下面都是恭送什么,敬送什么,现在都来一个祝你怎么样。像我现在写信,几十年来,什么都不祝你,只祝你平安,世界上平安是最大的福报。一天没有欢喜也没有悲,这一辈子没有欢喜也没有悲,这是人生最大福报。我也常常感觉到,人生有一个大福报,一辈子做人家的儿女,一辈子做人家的学生。没有钱问爸爸妈妈拿。不懂的,老师啊,你起来解答吧,我讲不出来。这是最快活的事了,一辈子如此,就是平安。所以人生啊,真正的幸福,平安是最难的。无苦也无悲。有一点不平安,意识上“意地戚受”就很难过,意识上难过,别人还看不出来。你心理已经有难受。这个就是忧根。“意地戚受”,戚就是悲戚,不舒服,这个感受很不痛快,这叫做忧根。这是“依多分说”,但是这个定义下是的什么呢?你心理上的那个悲喜收紧了,受压迫感很重,这个叫做忧,不然也不叫做忧。

“或随转门。无相违过”所以有许多经典上的理论,忧根并不一定叫做忧。比如说,普通的佛学讲八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八苦里头,生老病死四个苦,大家都有,可是大家过惯了,已经忘记了,那个苦很习惯。我想下了无间地狱,习惯了苦,也许他不觉得苦了,等于我们一样,生老病死,天天在生老病死中,已经忘记了,受惯了这个苦。所谓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就很明显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要做的事达不到目的,所爱的偏偏分开了,不喜欢的到处见面。相反,怨憎会苦,我不喜欢的这个人,到电影院厕所上都碰面了,这个很糟糕。你说我不喜欢看他,到处有缘碰到。我所喜欢的人,或者死掉了、或者分开了、或者我想见他一面呢,一下汽车,他过去了,叫一声也听不见了。从此永远听不见。啊,就过去了,他说这一种情形,就是“随转门”这个忧苦。所以这个道理无相违故。

“瑜伽论说。生地狱中诸有情类。异熟无间有异熟生。苦忧相续”,所以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说,为什么人,果报做坏事,人,心理行为不好,有地狱的果报,地狱中的一切众生,“诸有情类。异熟无间”他所受的果报没有间歇性的,一点都没有舒服。“有异熟生”他的果报永远生生不已在痛苦中。苦同忧啊“相续”,连续不断的,地狱境界。

“又说地狱。寻伺忧俱。一分鬼趣。傍生亦尔者。亦依随转门”,再说这个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中间说,生在地狱中,“寻伺”两个字啊,带到我们思想的状态,心理状态,这个心理思想总是东找一下西找一下,跳动性的,“寻伺”。“忧惧”永远在忧苦中间,地狱中。但是比地狱高一级的就是鬼道,就是鬼,我们晓得六道轮回,所谓鬼,并不是灵魂,灵魂并不叫鬼。人死以后,灵魂,四十九天以内,另一个名称了,叫中阴身、中有身。我们讲过很多次了,这个不是鬼,鬼是饿鬼道,属于一类,等于我们人,全体的人才能叫人,人类,鬼是有鬼类,鬼类有很多种,上次也提到过。比地狱中间的有情众生高一级,比人类比畜生又低一级。所以这一类都属于非人,不是人这一类。所以“一分鬼趣”,有一部分的鬼类众生,鬼道中,也是一样,相当于地狱中的差不多。他永远在痛苦忧愁中。

“傍生亦尔者”所谓旁生就是畜生,就是横到起走路的。人是站到走路。畜生道是横到起爬的,四个脚走路的,或者是多脚走路的。横到爬的,这叫旁生。是佛学另一个名称,也就是畜生。畜生里头有些生命,永远在忧苦中,譬如我们看电视上,你们诸位都看到,动物世界,许多的生物,夜里生命比我们白天生命多哦,人是白天生命的比较活动的多了,到了夜里生物界各种活动的生命,比人类比白天的生物不晓得多多少百倍,那一种生命,你自己去研究,多半在饥饿的状态。你看老虎啊狮子啊,很多生物,经常都是饿到,没得东西吃,都在痛苦中,而且找到吃啊,彼此也残害生命,同我们人一样,人很文明,其实也是残害生命的,你们到中央菜场一看,就知道了。

所以古人讲因果报应,世界上为什么有战争,人为什么有许多仇恨、恶斗,古人关于这个异熟果报有两句名言。“欲知世上刀兵劫”世界上为什么有战争,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仇恨?要打斗,斗争,“且看屠门夜半声”,你只要看菜场里头半夜的声音,不要半夜,现在一天到黑啊,像台北市,一天杀多少鸡多少鸭子,你们去统计统计看,太多了。一块小虾子什么太多了。我们都在伤害别人而维持自己的生命。所以旁生里头也是这样,他说这种忧苦的报应,异熟的果报,也“亦依随转门”跟到业力的变动。

“又彼苦根意识俱者。是余忧类。假说为忧”,而所谓我们讲说苦,人是受苦。这个苦的意识,心理的根源,是跟到意识来的,第六意识。这个所谓痛苦啊,是心理

上受的痛苦。“意识俱者”。这个苦跟忧啊,几乎同一个类,成分不同,形态不同。因此名词也不同。“假说为忧”,就是假说,就是借说,比苦,比重的痛苦轻一点,把他假说开,假是借也,不是真假的假字,在这里做借用,借用来说。

“或彼苦根损身心故。虽苦根摄。而亦名忧”还有一派理论,所谓痛苦,痛苦就是妨碍,使我们的生理上觉到难受,生理的痛苦是感受作用啊,拿现在的医学知识,生理叫神经的反应,就是感受方面。而由感受方面到达了意识,我们思想的范围,那就不是神经的反映了,心理上的受苦,意识的作用,所以苦的根本啊,是损害我们生理及心里。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