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呀,这个“苦根摄。而亦名忧”,轻微的痛苦呢,是属于苦的根本范围所包含,但是,形态不同,所以叫他是忧,或者是愁。
“如近分喜益身心故。虽是喜根。而亦名乐”譬如,“近分喜”很难懂啊,古人的翻译,玄奘法师的翻译呀,我常常就是替玄奘法师啊,真是又敬佩他又可惜他,用的文字太古老了。他用汉体文翻这个东西呀,使后世人永远不懂佛学,一定不懂,我们当年年轻,看这个头大了,“近分喜”搞了半天,等懂了以后已经一个头两个大了,等于你们现在话。什么叫“近分喜”?差不多是喜欢的。差不多叫近分。这个成分接近欢喜,什么叫“近分益身”?譬如说,我们现在啊,头痛,找个同学来给我们按摩一下,哎呦,轻一点,轻一点,太重了,太重了,重一点都痛苦,轻一点,这一下舒服。所以大家喜欢马杀鸡,马杀牛,实际上是受罪嘛,一个身体好好的,给人家去掐、去捏,然后花了钱,那结果呢,哎呦好舒服。是“近分喜”,打的轻就叫做按摩,打的重就叫做受刑、受罪,这个人就那么怪。所以“近分喜”呀,“益身心故”轻轻的按摩反而觉的很舒服,这一下,按摩一下,哎呦,头也不痛了,精神好的多了。重一点看看,重一点就受罪了,受伤了。
所以“近分喜益身心故”生理心理觉得有利益的,很高兴。这就是喜根。但是他不叫喜根是什么呢?同类,所谓快感方面,所以“亦名为乐”不叫做喜,喜跟乐两个。我们这个这个痒了,一边我们听经,一边这个手里痒了,一边就轻轻抓一下,《成唯识论》也听到,这里也很舒服,这是乐;心理听到,恩这个话很高兴,那是喜,所以喜和乐两个形态不同。但是他一个东西来的。所以喜乐有如此不同。所以光照旧的研究佛学的名相来研究啊,一辈子不通佛学。光是在文字上转。我们研究佛学,要起码做到学以致用。我们中国文化学以致用的道理,所以学以致用。学问的某些求学就是要用的到。我们不一定想你成佛学家,你把佛学的理用到人的生命,用到生活上,有利益,这个学问才叫学问,不然你学问文章学的好,佛学讲的好,眼睛还是近视一千度,一点用都没有,忧根苦根来了。佛学学问越好,忧根苦根越大,近视越厉害,烦恼越多,这没有用,学佛是解脱烦恼。
所以这个道理。“《显扬论》”一部佛经的经论也讲,“具显此义”这个《显扬论》这一本经典,完全说明忧苦的道理,所以修行到达至乐之地,极乐世界,心的极乐世界最难达到了。达到了就成功了。
“然未至地。定无乐根。说彼唯有十一根故”所以,我们要修行,没有达到最高的境地,菩萨分十地,十个层次,而后才能成佛,没有到最高的境地,“定无乐根“,不会达到自乐,所以常乐我净,最后涅盘的境界,就是极乐的境界就是做不到哦。除非成佛,到了最高地了,才成就。所以“未至地。定无乐根”我们没有真正的快乐的,这个心。“说彼唯有十一根故”所以有眼耳鼻舌身意一直到忧喜苦乐等等舍,有十一根,二十二根上次写过的,不再写了。
“由此应知意地戚受。纯受苦处亦苦根摄”,所以讲我们现在的人,在意识心理的状况,假使一天都在苦恼的境界里头,觉得这个人生是很苦,毕竟是苦。等于昨天,我们一位同学,现在可能有病,医院搞出来,我说你怎么样,现在觉得?因为一天很忙啊,问问他的时间都没有,我说问问,他说老师啊,还是痛啊,还是苦啊。这就是随时都痛,难受。他说生病了,才知道人生真苦。我说对,古人有两句诗“病后方知身是苦”我就写给他。对了古人有两句诗啊“病后方知身是苦,健时多半为人忙”这位生病的同学一看,他很喜欢,就把纸把我写的这个诗啊,就叠起了,但是他问,什么叫“健时多半为人忙”啊?人不生病,是健康的时候啊,你说一天忙的很,为什么忙?没有一件事真正为自己忙,莫名其妙都为别人忙,真为别人忙了也好,也是个菩萨道,舍己为人。又没有为别人忙,好像都为别人,有许多人你一问他,哎呀,你忙什么?哎呀,我有个家嘛,有儿有女怎么不忙呢?实际上他一点到晚也没有为老婆,也没有为儿女忙,他忙的叫做为莫名其妙而忙。所以人在活到的时候,是“健时多半为人忙”“病后方知身是苦”,人生境界,所以人生境界是纯苦无乐。这个都属于“苦根摄”。
“此等圣教”他说像这种经典上所讲的,圣教是佛经,“差别多门”在佛经上所表达每一个人经论所表达的地方,用的名词,我们现在叫名词,佛学叫名相,不同。都是讲这个作用。
“恐文增广。故不繁述”阿弥陀佛,玄奘法师谢谢你,他总算啰嗦了大半天,他现在怕太啰嗦了,怕我们看不懂啊,恐怕引用佛经上的文字太多啊,怕大家头脑里装不下来。“故不繁述”。他到此为止。
“有义”再讨论,“六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啊,生理方面多,第六识是意识,是思想方面。这六个识“三受不俱。皆外门转。互相违故”,有一派的理论,这个派不是普通学派哦,都是学佛的这些罗汉们,证了道的,证果的程度有深浅,他发的智慧有深浅的,所以形成了佛过世以后,关于这个教理的研究,形成了三十到五十多派的。
所以世界上人意见之争啊,普通人的争啊,人的人类的仇恨斗争是利害之争。普通人是利害之争,你要晓得读书人有一点知识啊,那个争斗啊,比普通人争钱,争一碗饭吃,争一块肉吃还争的厉害。是什么?意见之争。哎呀,我是内道,你是外道。我是正佛你是天魔,人家不对的都是坏蛋,他是鬼,我是人,究竟谁是鬼谁是人啊?谁知道?这个只有佛知道。所以你看,有一个同学,就提出来,过去在研究所,一个写硕士论文的一位同学,就问到我,五祖跟六祖这个之间,六祖得法了,还有人居然出家悟道了,还为衣钵还在那么争,这为什么,这个人类,可见学宗教也没有用。哎呀,我说你这个问题都把我问住了。但是我还加重你一点资料,你看佛过世以后,这个几十派的弟子啊,争的啊,四分五裂,还彼此诽谤,现在也一样,你学净土我学禅,只好看到就是冤家,你学密宗我学什么,他是外道,我是内道,都彼此不是道,都是为了吃饭有个食道。如此而已,其他都没有。
所以这里讲“有义”有一派的理论,“六识”第六个,“三受不俱”,第六意识啊,意识这个思想的本身,所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三种,等于我们这个三性,人的心理行为意识,思想发出来的行为,只有三性,善的,恶的,无记的。不善不恶的。是三性,现在三性讨论过了,讲三受。他说“六识。三受不俱”,第六意识方面,乃至包括眼耳鼻舌身,同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不是同时来的,“皆外门转”是跟到外在的环境而转变。拿我们现在讲,也是反应不同。“互相违故”,彼此相违背。什么叫彼此相违背呢?比如我们眼睛看一张画,哎呀,这个颜色我最喜欢,你到店里去买布啊,你说那么多的布,那么多的花色,这个,像我们以前小的时候,乡下以前有一句土话,我现在经常跟那些做生意的同学们说笑话,这个商场上很奇怪,你说这个衣服不好看,就有人喜欢要,你把它好好保存起来,有人还专找这一件不好看的,我说我们乡下人有一句话,臭猪头有烂鼻子的菩萨要吃的。这个乡下人拜神用猪头拜啊,所以臭猪头怎么办?不要紧,还有烂鼻子的菩萨要吃臭猪头的,这个是说明各人爱好不同。所以这个眼睛看画的时候,非常喜欢这个颜色,你喜欢这个颜色,我的眼睛并不一定喜欢。再说眼睛喜欢,我就讨厌那个店里有音乐,哎呀,这个地方画廊真好看,最讨厌,因为我不懂音乐,他怎么放音乐呢,那个懂音乐的人说,这个地方真好,又有好的音乐,又有好的画廊看。那么有些人啊,对于音乐同我一样,是个牛,对牛弹琴我听不懂,所以人家去请我去参加音乐会,我说对不起,你这张票啊,不要送来给我,因为我啊,天生是个牛,听不懂音乐,什么展览会,我说对不起,我是个色盲,看不懂那个画好不好,实际上没有时间啊搞这一套。那么这一个眼耳这些都是“互相违故”,他的苦乐受是不同。
“五俱意识。同五所缘。五三受俱。意亦应尔。便违正理”,他说你认为眼耳鼻舌身,前面五个识,“俱意识”,他一起作用啊,跟意识同时来的,譬如我眼睛一看这个画,看这个佛像画的好不好。眼睛眼识看到是画,眼识不会有分别,这个画好不好啊,我们看到这个画,眼识看到了,这个嘴巴,舌识跟到讲话了,舌识谁指挥呢、意识在指挥,这个画好不好?自己耳朵也听到,眼、耳、鼻,手也指到这个画,所以前面五个识同第六意识,“五俱意识。同五所缘。五三受俱。意亦应尔”,所以这个中间就有苦受乐受,非苦非乐受,同时来的,意也应是。第六意识知道,同时起这个作用。假使不是这个道理。“便违正理”,这是一个论辩的作用。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