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56讲 惭

刚才讲“信”的结果,他的答案,“岂不适言心净为性”,那现在讲,这不是刚才讲过了,“信”的真正净信那个心态、心理状态,心净了,自心净土了,这是“信”的那个心态。

“此犹未了彼心净言。若净即心。应非心所。”他说我反对你这个答案,“未了彼心净言”,所以正信,心就净了,不彻底,心清净了,那就是心的本体的话,“应非心所”,那不能叫心里所起的现状了,那就是明心见性见到了本性?这是第一问。

“若令心净。惭等何别。”一有净心,真的净心一来,真的信,干净清净了,那一个人真要惭愧,哎呀,我非常惭愧,惭愧有忏悔之意,“惭”与“愧”等一下就会讲到。他说那这个净心同那个惭愧心的心态就没有两样了?这是第二个问题。

“心俱净法。为难亦然。”这个“心”它就同时,一有净心来,就净了,这个为难,他说我要提出反问你,同上面两个问题,他说我不懂啊,这是不可能嘛,心一净就净了,“为难亦然”,就很难做到,也很难相信。“亦然”是上面同样的道理。我有疑问。

那么答案:“此性澄清。能净心等。以心胜故。”他说我们这个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光明的,为什么不能清净光明呢?因为我们对自心的信心不够!这个话是很严重的,很有道理的。我们真的一信,立刻成就了,明心见性了。

为什么不能明心见性?人的智慧,信不过自性自心。本来就已经清净了,不要另外加一个方法求得清净光明。因为人不深信这个道理,不信自心本来澄清的,能够净心的,所以呀,我们始终不能明心见性。假使信得过呢,“此性澄清”,当下就能够“能净心等”。为什么如此呢?“以心胜故”,我们人的心的力量非常大,自心信自心,你信得过了,当下就恢复清净光明了。所以,成佛也靠自心来修持的。

“立心净名。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所以,现在我们讲,“心一境性”了,就会证到清净自性的这个境界、这个现量,就等于什么呢?如水、这个浑浊的水,放一颗清净的洗尘珠,古代没有化学了,相信天地有宝,天地宝古人所谓洗尘珠,这种宝珠如果得到了,摆在这个地方,这个房间永远不要扫的,也不要吸尘器来弄的。这个房间永远会清净的,那是洗尘珠无价之宝。洗尘珠如果放在水里头,这个水自然就清了,所以“能清浊水”。就是我们要自心信得过自心,心念一净,马上就成功了。

“惭等虽善。非净为相。”他这是前面已经强调了,心本身就是清净的,不要另求清净之心。下面针对你刚才提出的惭愧这个“惭”,这是十一种善心中的一种,虽然它是善心之一,但是惭愧呀,不能使心净,清净的。“非净为相”,它这个心态、心理状态两样。

“此净为相。无滥彼失。”所以,讲心净了,自性就清净了,这个作用,“无滥彼失”,“滥”就是混合,就是乱扯、乱搞,你不要扯进来说,惭愧那个“惭”的心理,同这个“信”心一样的。这个是也错的。

“又诸染法。各别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他说,再说一切染法,我们不干净的心理,是妄想,是我们现在乱想这个心理,这个都是染污的。使自己的清净的心田有了染污。所以,一切法都叫做染法,思想啊、感情啊都是染法,把自己清净本身染污了的。

但是,染法呢,“各别有相”,在心理状态上又不同,譬如发脾气、发怒、悲哀同欢喜、高兴绝对两样的,不管是欢喜、高兴、发怒、悲哀它都是染污心性,他的相心态有差别,它染污的功能是一样。

所以,相反的,不信的人,譬如有许多人士,你讲什么我反正不信邪,就这种人很厉害,他什么都不信。那一点没有办法。不信啊“自相浑浊”,他是一种心态,自己会扰乱的,不但扰乱自己的心态,同时扰乱其他的心理作用,因为不信,他就是什么都不信,因果也不信,报应不信,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我偏要那样做,有些人个性非常犟,你看到他很善,但是他都是相反的,他就是不信,这个东西,所以这个净信是非常难。不信的心理等于最脏的东西,“自秽秽他”,自己把自己搞染污了,而且会影响别人,也使他染污了。

“信正翻彼。故净为相。”所谓净信刚好,“翻彼”相对的,相反的,同那个不信的心理是相反的。所以,他是清净的,本身是清净的作用,这是一个理由。

“有说”,另外有一派大师们说,“信者爱乐为相。应通三性。体应即欲。”这个“信”,很难讲了,这个信念这个“信”。信有了信心,他包含是喜欢,我爱好,譬如我爱画画,我爱下棋,爱、乐、高兴做这一件事,他当然有信心,所以这个“信”的心理呀,“应通三性”:善、恶、非善非恶这三性,应该都有“信”的作用。譬如信邪见的,他觉得这个是真理,他并没有认为这个是坏的,他这个“应通三性”,所以“信”的本身这个体(它的体性),“体应即欲”,所以信心,它本身具备有欲望的作用。

“又应苦集非信所缘。”再说苦、集、灭、道,就是“四圣谛”,佛学里有,“苦”、“集”是两个范围,还有“灭”、“道”,这是小乘法的四圣谛。一切众生目的是离苦求乐,但是众生都走错了,以苦为乐,求不得的一定要求,人生一定是苦,归纳起来所谓八苦、十二苦:生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所求的不如意;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为什么人生那么多痛苦呢?因为人生自己找的,人自己喜欢把烦恼集中拢来,人喜欢把痛苦的拿来当快乐,都是自己去集,所以说“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集”就是集中拢来。

要灭掉痛苦,怎么才能灭掉痛苦呢?除非得道,证到空,所以道是灭的因,灭是道的果。灭什么?灭一切痛苦烦恼,灭除了一切痛苦烦恼。所以,苦、集、灭、道四圣谛是这样一个东西。

现在讲到“苦集非信所缘”,所以说人都在集中烦恼,自己都在把烦恼集中拢来当快乐,结果是最大的痛苦。说人为什么去集中烦恼?这个不是“信”的作用,这个当然不是信的作用。这是什么作用呢?诸位年轻同学可以想一想,这是“痴”,“贪嗔痴”的痴的作用、贪的作用。

“有执信者随顺为相。应通三性。即胜解欲。”“有”,另外有一派理论,他执着所谓“信”,信念是“随顺为相”,有了信念就走到了正路上去了。有了信念,所谓走到正路,走到我这个信念的正路。这个信念,哪个叫正路?不一定!善法也有,恶法也有,不善不恶也有,“应通三性”。所谓“信”,有了信念,我才想“随顺”,向这个正路,向这条路一直走,他这个“信”的作用,等于上面讲过的八种特别的心理,就是“胜解”,特别的见解,特别的“欲”,不是爱欲,它不一样。

“若印顺者即胜解故。”我们这里有个法师叫印顺法师哦,这里讲“印顺”不是讲这个法师啊,是那个法师取这两个字作名字。什么叫“印顺”,“印”者印持,就是印着保持,就是印持,保持这里;“顺”者,顺着自己的这个理论,确定那个信念,印持这个信念,顺着自己的信念去做,这样叫信念、叫信心。那么,这个信心里头它的内涵,就内含有胜解,有特别的见解。每个人对某件事有特别见解,他就有信心。比方我们走夜路爬山,“诶,不要去哦,那个山上夜里有鬼!”“哎呦,我才不怕,我非走给你看不可!”因为他有信心,所以夜里他敢爬,结果夜里碰到鬼碰不到鬼那是另外一件事。他的这个信心坚定了,“即胜解故”,你们怕,我不怕,没有鬼!他有他的见解,有他的胜解,特别的见解。

“若乐顺者即是欲故。”所以有了信心说“我知道这样做”,这个同另外一种心理,所谓欲望这个“欲”,不是这个“欲”,是顺着欲去做,贪求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有这个信心。

“离彼二体。无顺相故。由此应知心净是信。”

“离彼二体,无顺相故”,离开了这些“胜解、欲”这两个作用以外,那么信就是信,用不着顺着这个信心来产生另外一个作用。所以,他结论下来,什么是真正的净信呢?它不需要有特别的见解,中间也没有其他的欲望,就是信心清净,真到。佛经上常常念到“信心清净”,尤其禅宗三祖,三祖名字叫僧璨,有一个《信心铭》这篇文章:“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是自心就是佛,信得过就得一心不乱。所谓心净,自心清净,信过了就成道。所谓“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就是这个东西,道、佛就是心,心净就是道。心净了,道就是佛,所以就是一个东西,这是第一个。我们很吃力地把心所十一种善心,第一条是“信”,解决了。

第二个心理是惭愧的惭。惭愧两个字,真惭愧了,我们讲到啊,我们现在说佛经变成口头禅,你怎么样?哎呀,我好惭愧哦,老师啊!哎呀,法师我好惭愧哦!他嘴里讲啊一点都不惭愧,你放心。呵呵,嘴里在讲惭愧,他一点都不惭愧。真正惭愧是什么?不要轻易讲惭愧了!“云何为惭?”惭是惭,愧是愧,什么叫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惭愧啊,实际上中文两个字跟忏悔差不多!忏是忏,悔是悔。所以惭,我们先拿中文字来讲啊,这个惭啊,那个心,竖心旁跟一刀斩断了的斩,所以真惭愧脸上发红哦,心里难受,脸上红了,那个是惭。在心里头红脸上还没有看出来那个是愧,心里有鬼,那是愧,是吧?这个惭是吧,心在外面就是一把刀切断了,是忏悔的忏它也就是惭,切断了。忏悔。这个云何为惭呢?惭是什么?“依自法力”。哦,你说我没有法力,我自己没有法力。不是这个解释,这是玄奘法师的文笔,这是它的本身。惭愧,我们说到这个事,哎,糟糕,有时候一个人一想啊,受不了,自己想这些事情,错了,难过。它的自己本身,这个法,就是它的本身这个心理状态它有股力量。它的力量是什么?“崇重贤善为性。”自己想到有更好的,这样更好,我怎么做错了?贤、善,它本身推崇更好的,贤善,这个作用,这个胜解。所以它的功效呢?对治医治那个没得惭愧,所以它的业力,它的做业,没有不做业的,就是善业,“止息恶行为业”。真有惭愧心,发起来这个惭愧,第二次不会再犯了,知道错了下一次绝不会再犯错了。这就叫做惭愧。

这个惭愧就是孔子讲的颜回,孔子三千个弟子七十二个门人,孔子自认为有一个可以继承他的道业,颜回,可惜是我们朋友里头的第一个早死了。他说颜回不二过,不二过就是说犯了一次错误第二次不犯,知道了错第二次绝不重犯。颜回是不二过,不迁怒。不二过很难,不迁怒也更难。什么叫迁怒呢?心里不高兴,今天正好不高兴,可是你来了,格老子,茶杯摔了,茶杯倒霉,茶杯被迁怒。因为不高兴得罪茶杯。所以等于我们在外面做事,你报告总经理,总经理正碰了钉子,在外面碰了钉子,或者他太太打一个电话来骂他,骂得正在生气,你来报告总经理啊,中秋到了大家要不要加薪啊?去你的!一顿骂,这个骂得很冤枉,他迁怒,他刚刚碰了太太的钉子啊。人会迁怒。尤其是一般人迁怒厉害啊,自己碰到钉子了就恨他,恨你,都是你不好,想了半天这些人都坏蛋,还是我最好。人会迁怒别人,所以真做到不迁怒,不二过,真有惭愧的人,那是道德。所以大家不要随便哎呀,我好惭愧啊!嘴里讲的,心里头红都不红的。那是口头禅。惭是这样。

“谓依自法尊贵增上。崇重贤善。羞耻过恶。对治无惭。息诸恶行。”所以它惭愧属于善法的心理道德,心理的行为。就是说它的本身,自法,尊贵增上。尊贵一切善,尊重一切人,而且真正有惭愧的人,这个人才真正够得上有自尊心,因为他看重自己,真看重自己啊就不会做错事。所以崇重贤善,羞耻过恶。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一个错误的思想,自己觉得很自卑羞耻。所以惭是对治无惭的心理。“息诸恶行”。真有惭的人,这个人大善人。至善的人,他因为有惭愧,在中国文化,在儒家的道理,是有耻,知耻。

所以孔子儒家道理就讲一句话,佛法讲那么多:知耻近乎勇!孔子的《论语》上,一个人知道自己羞耻,错了就是错了,难为情,永远不再犯,不对就是不对,知耻,能够知耻人会勇,这个大勇的。人没有这个勇气承认自己的过错,就是人没有自尊,这就是人的不自尊。自尊的人错了就承认我错了。所以我们看历史,很多英雄豪杰那真是可以做立法委员了,真可以做事业了,想了半天,对不起,我错了。所以有许多好的皇帝就是了不起的,但是历史上没有举过。一讲到哪里有些宰相、大臣,给他一辩,这个你不能做啊,皇上万岁啊,怎么样,怎么样不对。好,我错了,照你的办!所以是好皇帝,他知耻近乎勇,大勇的。所以我们研究这个啊,有许多人普通人错了,心里早知道错了,那个嘴巴还在辩,那真讨厌!那种人永远不能成功!你说他心里晓得没有?晓得!他的头脑聪明得很,嘴巴又会辩,还在找理由。错啊错啊错,今天错了明天还要错,这个还学什么佛!没有用的!就晓得无耻,所以知耻近乎勇,所以这个错了就错了,很简单,没有什么争执的,哎呀错了错了就承认。等一下想想,错是我错了,不过啊我当时怎么样,这一不过啊已经过了,已经犯过了,懂了没有?所以学佛的人不二过,错了就是错了!错了有什么用呢?错了还辩个什么?一辩就犯了另外一种心理的罪业,所以造业,叫做覆盖,盖覆,想把自己的过错掩饰起来,包起来,缺点把它包起来。

所以你说学唯识学佛,为什么要把这些心态要讲得那么详细,学佛人被叫做修行,每一个起心动念自己的心理要看得检查得那么清楚。绝不要犯错,这才叫做修行,所以很难喽,最好不要研究佛学,阿弥陀、阿弥陀,陀陀……一头两头,那个面头头,乱七八糟陀在一起就叫做学佛了,自己觉得蛮高明的。真研究了佛学啊,自己一看了又是错,没有一样对。惭是这样。

现在,“云何为愧?”什么叫做愧呢?所以我们看中国字,心里有鬼叫做愧,你看心字旁边一个鬼。“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惭愧的心理,它是一种心态。惭是很严重的,“崇重贤善为性”,是这一句啊它在下面,就刚才我注出来提出来,孔子的三千弟子一般的,选出来七十二位贤人,但是七十二位有许多名字你们都不知道。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