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58讲 云何无贪?云何无瞋?云何无痴?

现在我们打开《成唯识论》卷六第215页,现在还是讲心所,就是我们这个心理的现状哦,这个心态,现在还在善法,属于善的范围,十一种善,归纳性的,都是归纳的啊,详细的分析很多。那么现在正讲到无贪,什么叫做不贪?这个心理哦。

“无贪等者。等无瞋痴。此三名根。生善胜故。三不善根。近对治故。”就是说,人生的所谓修行,做到心理上怎么样是无贪、无嗔,无痴,贪嗔痴这三样,三种啊,根本上的坏习气,我们这三个心理是最牢固的,所以是根本的习气,也叫做根本烦恼,最大的烦恼的,那么能够做到了修养到修行到无贪、无嗔、无痴,那这三种根本习气转得掉,才能够生出来“善胜故”,就是善心真正起来了。善心上来心力。所以这三种呢是对治三种不善根,就是贪、嗔、痴,“近对治故。”就是挨到,就是一个反面,要把它反过来。修行最难就是这一转。

“云何无贪。于有有具无着为性。对治贪着。作善为业。”怎么样叫做无贪?这个心理的现象,那这个发挥起来很多啦。它这个唯识学是归纳性的啊,没有发挥,配合现在心理学的发挥太多了,它的归纳性,尤其成唯识学归纳的非常严谨,太简化。

“于有有具”,第一个“有”讲三有,欲界里头的,色界里头的,无色界里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谓之三有,普通叫做三界。这三界的有,第一个“有”是讲三有,第二个“有”是三界里头所有的东西,有形、有相、有用、有我,有需要,于三有,“于有有具”,对三界里头所有的东西都能够放下了,真是不贪了。“无着为性”,都不贪着,不粘,等于没有浆糊,不粘住了,粘不住了,“无着为性”。这才真叫做无贪。就凭这一句话,如果我们要写一本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书,做各种的调查,做各种的资料,做各种的统计,那不得了,这一本书起码是那么厚,还写不完,各种心理。

所以“于有有具”,譬如我们打坐修道,这个一般人都觉得自己走上最好的路了,至少站在这个立场,我什么都不要,不要嘛贪得厉害,贪,第一项贪自己成道,这就是大贪,这贪得很厉害。第二想跳出来,想升华,有些人想当神仙,人都没有做好还成仙呢?人都没有做好想成佛啊?菩萨,菩萨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就是在那里幻想,你说修道的人无贪嘛?可以说贪得更厉害。贪功夫的进步,皈依了佛学个道,又要健康长寿,最好还要发财,最好竞选的时候不要出去活动不要拜托啊买票,样样都要!没有哪样不要的!所以“有有具”中间包含太多了,所以学佛修道又要家人好又要健康长寿,我不是讲过有学生说学了佛学了道生病了一来就鼻涕眼泪:老师啊,你看我学佛信佛念佛几十年了还生病,没有佛经上说你念了佛信了佛不生病啊。

对于我见,所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所讲的四方面,没有哪样不贪啊。没有说,除了真正得道,得大解脱的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勉强,还只能够说勉强算是有一点接近无贪。根据佛法还是贪,为什么?所以佛讲大阿罗汉声闻缘觉贪图空。空了好清静,换句话说个人自私主义到了极点才可以修道,这修道人是翻脸无情的,绝对无情啊。大贪,第一要自己成道;第二大嗔,一切同我有关系,讲感情,妨碍我的道业,不理了,一刀切断,“拔开慧剑斩断情丝”这八个字多漂亮!是个大嗔心,格老子你妨碍我成佛什么都不要,这个是嗔心。你说痴嘛,大痴,普通一个人还做不好谈何成佛?明明自己都救不了还要度尽众生!三大根本,所以要认识清楚,怎么样做到无贪?很难!所以“于有有具无着为性”,那么什么叫做无贪是善呢?真做到了,它的对治、医治的毛病,“对治贪着”,医治那个贪念,我们人一定有贪念,贪图一点清静,处处在贪,是不可能无贪的,所以这个无贪是善心啊,是“对治贪着,作善为业”,真正到了无贪了,一切绝对无我了,这个才是至善,真做到善业,所以有一点为我啊,看不惯都是贪嗔痴,这个因此说我们假定,当然我这个人不是修道的,教书的没有关系啊,所以还可以夸自己,这就是痴啊,跳出来一点,一般假使是修道的,不能说是无贪、做不到的,这是第一个。无贪的善心之形成之难。

“云何无瞋。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瞋恚。作善为业。”所以叫嗔,嗔就是恨心,嗔的行为最大就是杀人、杀生,伤害人家的生命。发泄自己的心理,就是嗔,这是大的行为。实际上无嗔我们也做不到,所以我经常说,譬如有许多这个理学家,有许多人,善恶是非非常分明,他就变成嗔心了,变成嗔心了。所以古人,我们讲人世间的哲学,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用到政治领导学,所谓“善善而不能为,恶恶而不能去”,经常容易犯的,任何一个人。对这个世间法,晓得这个人好,晓得这一点事情好,但是不肯提倡而且做不到,只晓得好。一个,到任何一个团体领袖啊,到家庭,家长啊“恶恶而不能去”,明知道不对、坏的,下不了手。那么这个道理呢就变成啊,由嗔变成痴了,嗔痴两样都在内。

所以普通一个人是非善恶分太清,那么往往形成了个性,“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欢这个人,喜欢这件事,恨不得使他长命百岁,什么都好。讨厌的人很想杀了他,去了,“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那么我们看历史上,看许多社会上,尤其是在政治方面看得太多了。这些都是嗔心的根本来的,由嗔心所发起来,我常讲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嗔的面孔,都是讨债的面孔。像我们这个人,你假使坐在那里不笑的话,那照起相来,实在不好看,几乎没有一个面孔好看,你不相信,人家睡觉的时候你照个相试试看,都是死相。不但死相而且一副都仇恨的相。所以这个我们人类老了都两个肉挂下来,都嗔恨心,都两大块,看到人都这样。这是一个嗔恨相,就是转他生来世的业,就是嗔恨重。所以慈悲喜舍是佛的根本教。我们学佛修道谁能真学到慈悲?做不到的!都嘴里讲讲,喜舍更没有,喜,那个喜面孔就没有,看到都是银行面孔、邮局面孔、公车车长的面孔,都是这样的面孔。所以无嗔,这是一个嗔的大原则。尤其有些出家修道的人嗔的厉害,看不惯的,又骂人又挂那个死相的脸,摆那个死相的神经,不得了。当然我也在内哈,没说我在外。这个就是嗔的认识,什么叫嗔。所以每个东西,心理现状你要去到社会上统计啊资料太多了。

所以我们经常说坐计程车,最近的风气大概还一样,我坐了好几次计程车,现在明明我晓得我坐在车上,他蹭到人家,然后先开始骂#*@,吵起来了。哎呀我说老兄算了你不要吵,但是啊我想,后来总算把他劝了半天又开了。你看他对不对啊?哎呀我说很难讲啊老兄,你也并没有对啊。现在我敢讲,别人也不敢讲哦,算不定他要打你或者给你一煸锥,我讲了那话,准备他煸锥过来我就给他拿回去,你试试看,啊!我说你也不一定对啦,做生意和气生财不要跟人家吵架。现在都是这样,现在我才晓得有个青年告诉我,现在开车蹭到人家唯一法宝先骂,先有理!最后对方不响了,你如果谦和一点不得了,我说原来如此啊!这一法门八万四千以外又懂了一样!怪不得这个社会风气,嗔,处处嗔!仇恨心理!所以这个嗔的道理,说修行做到无嗔。但无嗔不是窝囊,窝囊的做到无嗔就变成痴了。所以这个三个东西很难,调整好才晓得做人了,晓得做人才晓得学佛。

那么佛法它这里解释什么叫做无嗔呢?“于苦苦具无恚为性。”什么叫“苦苦具”呢?这个世界本来是苦,第一个是苦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界,第一苦是苦的,苦中的苦,简单有三苦,详细有八苦,哪三苦呢?我们觉得享受,人世间是快乐,快乐有坏苦,快乐不会永恒,幸福不会长久的。坏了的苦,幸福会跑掉,这叫坏苦。这是一种,第二是苦苦,这个世界本来苦的,苦实在苦得很啊,苦苦,这个,那么,苦乐是两个相对,这两个东西啊是感受的境界。那我们讲感觉的境界,譬如我们大家讲,打坐为什么好?哎呀打了坐好舒服啊,气脉通了心境宁静,你不打坐有没有?没有!它有坏苦,不打坐它就不来,所以不是道,打坐修道一个过程,并不是打坐就是道。你就算得了大乐那不修它就坏得了,不是道!真正道不在你修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悟道了那个证到了那个才是道。你的功夫不是道!修得成功坏得了,所以在受阴的境界,我们修道的各种舒服是受阴,感受来了,受阴的境界,这个受阴有三种,乐受,但是乐受靠不住,乐受有坏苦,乐包括一切幸福啊,快乐,过了就没有。苦苦,这苦当然在苦,常在苦中,苦受是第二种,我们受阴感觉上。人生命都在受阴中。第三是不苦不乐受,你说不苦不乐好吗?不苦不乐是行阴之苦,所以行阴,这个你很难体会啦。譬如睡眠,睡眠睡着了大概不苦不乐啦,你以为睡眠很好?你睡个半个月试试看,你就晓得睡觉很苦了!不苦不乐,大家没有去体会它,体会它是行阴之苦,行阴就是生命的动能、生命动态,所以为什么你们大家打坐静了一定坐不住了呢?

请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坐得坐不住了,坐到不是蛮清静吗?因为你行阴动了,讨厌了这个坐,不想再坐想下坐,所以动静是行阴的作用,你认为静态就是道,那你真是你白修道了!你见解都没有对!所以这个世界是苦的世界,苦具,对于任何一种苦,这个在深层的苦世界,什么叫无嗔呢?不讨厌,“无恚为性”,不讨厌,不觉得是苦,但是并没有觉得它是乐,也没有觉得不苦不乐。就是心里面没得牵挂了,不执着,对苦也不执着。那么说无嗔呢,真修到了无嗔,是对治瞋恚,恚就是心里头的怨恨,恚就是怨恨,埋怨,就是嗔心的一种,讨厌也是瞋心的一种,对这个东西很讨厌,瞋心的一种。譬如我们讲人的个性,好逸恶劳,谁都愿意享受,讨厌劳苦,这个恶有可恶的心理,就是瞋心的一种。所以真修到无嗔,譬如讲我们老朋友讲,我什么都可以受,譬如我们这位老朋友,格老子就是气不受!很有侠气,侠气啊就是嗔心的根本,嗔念不除不得了。所以这个侠义道,我们历史上描写的,任侠,任气好侠,侠义道的人任气,任性的任,气大,脾气大,实际上表面叫做侠义道,是嗔心大的人,好勇斗狠,但是你真正去好侠,做侠义道有个什么,格老子拳头大,有这个本事!你拳头没一个,哎呀,一个鸡都捏不死的,你还要去任气,你不要气吧,有一个人,两个指头给你一捏,你就没得气了你就无嗔了,那真无嗔了,你气不起来了,那就不能任侠。但是任侠好义,嗔心的根本。恚,修道则不然,修道做到无嗔、无恚,那么转过来,他才叫慈悲。

“作善为业。”所以叫无嗔,无贪、无嗔。“善心起时。随缘何境。皆于有等无着无恚。观有等立。非要缘彼。如前惭愧。观善恶立。”他的文字很难懂的,很麻烦。现在只讲到善心的两种无贪、无嗔。怎么样是真正的无贪、无嗔,这不是看人家的啊,学了佛法不要去看人家,要反观自己,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但观己过,

莫论人非。”要做到这样哦。但观己过,莫论人非。这个,或者要自己反省啊。什么叫作善为业?一个人真修行到善心起来的时候,“随缘何境。”不管碰到什么遭遇,“皆于有等无着无恚,”对于三有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切的遭遇,既不执着也不讨厌也不怨恨,所以我们儒家的修养,讲做人最难,不怨天不尤人,同菩萨道一样。孔子的道理,一个人做到怨不尤人,不尤人就是人生所有事情反省了半天格老子还是不错,错的都是你。这是一般人,这就叫尤人,我的绝不错。开始有时候做错了事啊,第一下脸是红的,再过一秒钟想一想找了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脸就恢复原状了,发黄了,白种人就发白了,然后想了半天老子没有错!还是他错,还是你错。都是人家错,这就是尤人。这没得人可尤了呢?怨天!我都对还就是这老天为什么这样?所以我们人到不得已就喊天啊,所以项羽兵败乌江,什么都不埋怨自己就埋怨:天亡我也。都归到天了,所以天很难做啊,千万不要做天,做人,天是受人家埋怨的。这就是嗔恚之念。

所以假使真的修到无贪无嗔,善心起时,“随缘何境。”既不怨天也不尤人。所以于三有等的境界无着无恚,“观有等立。”观就是观待、看、观察、了解,一切三有世界里头诸有建立里头,“非要缘彼。”中间就脱了,跟我没有关系,“非要缘彼。”检查起来,这同我没有关系,能够到这个修养,等于前面讲过惭愧的心理一样,真的惭愧呢“观善恶立”,自己对善恶是非对自己的要求非常清楚,建立了对自己真正修行的道理。“故此二种俱遍善心。”所以能够真修到无贪、无嗔,那是真正叫做善心发起了,他这个是普遍的,无处不善。

那么第三种呢?贪嗔痴三毒,普通叫根本三毒。“云何无痴。于诸理事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什么叫无痴?这个痴很难讲,痴就是有情啊,人都是痴的,痴迷的,所以这个“于诸理事明辨为性,”对任何事理事情道理没有参通的话,譬如任何一个学问或者打坐做功夫,功夫碰到一个境界,这个境界是什么原因发生,是心理上来还是生理上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靠问人家,找老师啊找善知识找菩萨给你解决,没有用的,成佛要自度啊。问人家以为懂了,同你都不相干。没有一个成道的人是靠人家能够成功的。诸佛菩萨是把成就的经验告诉你,你去求证,结果说,有些人有时候问问哎呀,好,我全靠问了老师我懂了。我说你真的?嗯,懂了!你以为他懂了,他根本莫名其妙,怎么会懂呢?所以真正的学问绝对无师度,不是哪一个给你的,自性本具啊。所以六祖,禅宗六祖悟了道:“何期自性,具足万法。”什么都具备,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真得了道。所以靠学来问来的那是你没有得道,是这样,还在痴的境界,痴没有解脱。真得了道,悟了道就无痴了。无痴呢,“于诸理事明解为性”,没有什么东西(不清楚),到他手里都清楚了。明解,明白解了,绝对不笨。

“对治愚痴”,可是很奇怪哦,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是笨的哦。有这样一个人,这个人一定是大成功了。都认为自己聪明,越认为自己聪明高明的人呢愚痴越重。

所以无痴是对治愚痴,“作善为业”。真修到无痴太难!无痴是要智慧的成就,无痴就是证道,除了大彻大悟人以外,没有不痴的。所以佛经说,声闻缘觉,与十地的菩萨,十第菩萨,声闻缘觉,罗汉、独觉佛,与十地的菩萨,还有所知疑,还有所不了解。没有彻底地证道悟道。还有叫做所知疑,就是所知障的疑问,还有他不透彻的。除了成佛以外,是这样严重。所以我常告诉诸位一句话,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啊。功夫是修的成功不修就坏得了的啊。那是乐触的境界,相对的。你做功夫,换句话做功夫为什么有快乐的感觉呢?是你习惯性的嗜好,等于你抽烟喝茶是一样,因为你这样弄习惯就觉得是舒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真悟了道他并不一定要做这个功夫他才乐触,那个乐就不同了,这是个习惯的不同。所以成佛只有般若大自度,智慧的成就,功夫成得了就坏得了。所以,这个无痴是这样。好,无痴这个问题讨论得比较多了,就是大智慧的成就。所谓无痴它是智慧的成就,“即慧为性”。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