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59讲 报教证智,决择为体

那么,申述理由:“集论说此。报教证智。决择为体。生得闻思修所生慧。如次皆是决择性故”。“集论”,是佛经的三藏十二部的论部,后来一切菩萨成就的,所著的见解。所以集论这本经典上说,要做到无痴,就承认自己有智慧。那么智慧怎么样来的呢?“报”,有些人报得的,报得,天生就有,特别高。天生这个人智慧特别高,前生前生,他多生修持来的。所以这一生生来他报得。所以像是艺术家、科学家,有些小孩幼童,天生就有这个天才,他是报得。有些人天生有神通叫报通,一种是报得,一种是“教”,依佛所教而研究佛学这个教理,慢慢智慧的开发了。一种是“证”得,定,功夫到了智慧开发了,不靠功夫了,悟得了。所以“报教证智”,你看我们这个玄奘法师,我的妈呀,你多两个字多好呢,他就是那么为了写古文,一个兜一个,叫我们怎样看得懂啊?你不深入你就看不懂。报来的,学佛的遗教影响来的或者是自己本身证得的。那么这个慧,智慧这个东西,“决择为体。”什么疑难的问题到智慧的境界就解决,但是很难讲啊。你说悟了道的人会不会发明相对论?会不会发明电子工业?会不会啊?不会哦,你不相信你去悟悟看,你电子工业照样还要学,不过学得比人家快,理解比人家快,你不要看到世间的智慧。所以世间的凡夫,诸佛菩萨的智慧有多大,凡夫的智慧也有多大,凡夫的智慧是业报来的,所以你看这个科学家发明了一切,牛顿发明了地心吸力使人类这个世界换了一个面孔。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到现在这个世间换了一个样子。现在另外新的发明还没有出来,至少现在在电脑到了第五代的时候,这个世界还要改观,马上都是机器人工作,人都变成废物,那都是科学的智慧啊。所以你们年轻人光是佛啊佛,好像学了佛悟了道什么都会了,你那个毛笔写不好照样要练过,不是你悟了道就拿根毛笔就写得比欧阳修啊比颜真卿比柳公权还要写得好,没有这回事。千万要搞清楚。那么出世间的智慧是什么,“抉择为体”,最高的哲学原理到他手里就解决的。这是可能的,形上形下,运用科学,你非学佛不可。

所以菩萨要学习五明,年轻人你不要迷信了,认为打坐悟道了我什么都通,所以有许多人书不好好读,以为学佛学会了或者功夫也会上进了,你这昏了头,大愚痴!所以我反对年轻人走这一条路,那么没有这个头脑你不要学了,有这个头脑,一边修道一边世间法同样成就,无所不通,有这种人啊,随时可以找到的。哪个说修道不能求世间学问?他照样通。那为什么来呢?也是多生多世报得的,他就有这个能力。你没有,这一生再不加上这样修持啊,你越来越愚痴,来生光下出来救世那,好像在打坐,实际是白痴,在昏沉中。真的哦,这不是我跟你讲笑话。所以非常严重告诉大家,有一条学佛的正路了。所以真正的智慧是抉择为体,决定性,抉择就是什么对什么不对到他这里就解决了。尤其研究哲学的形上形下的。应用科学也有生命来的问题了,但是真到了这个应用科学可以指导,那么学科学的一来问题解决不了,一问这个大智慧的人,大智慧可以告诉他大概问题在哪里,你找一下,他马上可以找出来。有这个抉择为体的作用,智慧。“生得闻思修所生慧。”那么,这一生有些人智慧怎么来的呢?这一生要多闻,多学。多闻,这个闻字并不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我们中国叫学问的问字不是这个闻。学问,学学而问问,多学多问。佛家,佛经用这个闻字就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叫学问,学问是我们宋朝以后的术语,原始的名辞叫做问学,多问多学,有问,处处有问题,有怀疑,那么怀疑要解决这些怀疑你就去学东西,所以叫问学。

孔子在《论语》上提出是问学,到了宋儒:道问学而尊德性,样样修道人学问渊博,行为品性要好,尊德性等于学佛的也要几种戒律,道问学是种智慧的成就,所以宋朝的儒家理学家以后,道问学与尊德性这两派的争论。有一派,譬如朱熹是主张,主张道问学的人才能成道,学问渊博的人成道,什么都懂了,所谓集艺之所生,最后会悟了,朱熹的主张。陆象山的主张尊德性,都要心性修养好,一悟了以后学问自然通了。这两派争论很厉害,道问学而尊德性。中间又包括禅宗的禅修啊与顿悟的道理,那这是中国文化专门的,所以在座的青年自己文化绝不懂。虽然你们学佛,这一方面也很厉害,同佛法一样的高,也是菩萨道的境界,而且佛家道家的东西都在内。所以现在讲到闻,这个闻字啊不是说你,所以佛要我们闻思修慧,因此啊到处讲经我都去听,我这个是多闻啊。你越听越糊涂,你自己没有研究有什么用啊?听了就过了,这个耳朵是这边进来这边出去的,听多了有什么用?听多了是增加妄心,增加妄想,好像自己啊讲起来样样懂,自己什么都没有,最后两手空空而去,一点求证都没有,所以我经常骂有些同学,什么课都要求来听,你听了几十年了,有什么用呢?一无所能,写也写不出来,自己做也做不出来,好像又样样懂,实际上是一窍不通。手不能写,不能写文章;讲又不能,表达不好,口不能言;修又做不到,光是到处上课都看到他,这样的人,我看多了。

我不免动了嗔心啊,那就动了嗔心,就是替他生气嘛,你这个学来浪费时间干什么?生命很宝贵的,浪费时间是造孽,我们这个生命要每一秒钟把握,尤其修道人,照这个善业在行,求学问也是为己,为善,就是朱熹讲的话:集艺之所生,要集中最好的善而成就。所以他说智慧要“生得闻”,听了以后要研究,要思,正思维,能解除、慎思的境界,所以《菩提道次第论》不是极力告诉你们周遍寻思、周遍视察。每一个问题思考、研究、解决了,闻了再思,思以后去修,修定修慧,修定目的不是贪图打起坐来的舒服,求得智慧的解脱。所以闻思修慧,学佛的四个阶段。

那么这个慧《集论》上讲,他说有了智慧就无痴,它靠闻思修所证,“如次”,有了智慧以后,“是抉择性故”,才得以,一切的疑难问题到前面就解决,到前面就解决。譬如你修定吧到某一个境界下一步怎么走,自己都清楚了。因为你多闻,你的知识太渊博了,那本经上这样说的,道家怎么说的,密宗怎么说的,外道怎么说的,魔教怎么说的,他一总汇就破掉了,就晓得问题在哪里。所以善能修一切法。这是他这样讲,《集论》,这个观念就是说,无痴啊就是慧。“此虽即慧。为显善品。有胜功能。如烦恼见。故复别说。”他这个理论不对,如果这样讲,无痴就是智慧,是,由闻、思、修学所成的,这是智慧。闻思修所得到的智慧,“为显善品”。这只能都说真正是善道的,是个善人做个善事。而能够在这样修出来的智能,“有胜功能”,有特别好的功能,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所以现在我们中文翻译科学上用的功能,实际上这个名词法相里头最先用,玄奘法师创作的,有这个功能。但是这一种闻思修来的智慧,“如烦恼见”,还是有心的境界,同我们妄想烦恼是一样,作用不同,性质不同,因此他说你这个看法,你所修证的没有到家,必须要讨论过,“故复别说”。因此要重新再加讨论。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