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在讨论无痴跟这个智慧的关系哦,“有义无痴。非即是慧。别有自性。正对无明。如无贪瞋。善根摄故。”另一派大师的依理,理论,无痴啊并不就是智慧,并不就是般若,无痴,一个人到达了无痴并不是说智慧发起了,因为无痴另有它自己的形态,所以这个性不是明心见性的性哦,所以它有它的个体的自体,我们现在讲就有它自己的形态,所以无痴是正对无明,无明去掉了就是无痴了。等于上面所讲无贪,无嗔无痴一样,所以真到了无痴的人,是至善,是属于善根的成就,比如举例子啦。
“论说大悲。无瞋痴摄。非根摄故。”譬如弥勒菩萨所著的论,这个唯识法相学的《瑜伽师地论》这一本经典,有些书上叫做大论,是最大的一部论,唯识中的根本,所以称大论。现在“论说”是讲这个《瑜伽师地论》上来讲,菩萨的大悲心起来的时候,所谓真的大悲心,无嗔也无痴,才有大悲心。因为大悲心起来,其实大悲心是看起来很多情的,譬如说《法华经》讲一个菩萨,名号就叫长啼菩萨,永远在哭,你看这个痴不痴啊?那太痴了,就像孩子见到娘,无事也哭三场。就是这个样子,永远也流眼泪哭。
为什么菩萨叫长啼?他悲痛一切众生的愚痴啊,不能成佛,所以他永远昼夜都在哭,叫长啼菩萨在流眼泪。那么,像他是不是也有无明?那也属于愚痴啊,痴情嘛。菩萨的大悲心,即使如长啼菩萨,他已经是断了贪嗔痴的根,转过来,他是无痴的,因为“非根摄故。若彼无痴。以慧为性。大悲如力等。应慧等根摄。”假设是修到了无痴,做到了就认为是智慧的发起,“以慧为性”,那么好了,诸佛,一切佛同一切大菩萨,大悲心,“如力等”,乃至在佛的十力,佛有十力,等等,十种不同的力量,就是他的功能,那应该说都是由慧根所摄,智慧的成就喽?另外佛的十力,四无所畏等等,并不是智慧的成就,那是功德的成就,善行的成就。所以成佛、悟道是智慧的成就,他的福报超越三界的福报,是功德的成就,那要善行的成就。善行不成就,你光定慧成就,还不能算是成佛。所以佛称两脚尊,这个不能念两脚,两足,满足的足,智慧的满足,福德的满足。是两个双管齐下。
光有智慧,譬如讲我们世间法,读书人学问好的一定穷,因为他有慧没得福,这个世界上有学问没得福报,有钱发财很得意的人书也读不好,他有福报没有智慧,不能“双管”都有,所以我也常说文化人跟资本家没有办法结合,结合不了,假使结合很奇怪的事情,那除非多生累劫的因缘,否则不可能。而且文化人看到有钱人一股土气啊,很难受。有钱的人有地位人看到文化人一股酸味,也很难受。文化人像我们一样,茅厕里的石头,又酸又臭又硬,也很讨厌,他有慧没有福,有福没有慧。非要成就的佛才两足尊,智慧成就福报成就。所以像佛这十力、菩萨的大悲心等,并非慧根所包含。“又若无痴无别自性。如不害等。应非实物。便违论说。”再说,无痴就是无痴,这个人不痴,没有其他的自性形态,等于我们看一个人白痴,或者说一个人傻里傻气,我们普通叫做傻瓜,他今天不傻了,不傻就是不傻了。不傻就是傻转过来,不傻没有另外一个不傻自己的一个形态,等于不害,十一善里头有三个东西哦:一个叫行舍;一个叫不放逸;一个叫不害,这三种心理行为的状态,心态不同。行舍、不放逸、不害下面还会讨论到。“应非实物。”那如果这样讲,他说那么,行舍、不放逸、不害它就没有自己一个形态喽?“便违论说”。那同大论,同弥勒菩萨的唯识学矛盾了,有违背了,那不是我们错了就是弥勒菩萨错了。所以说,“十一善中。三世俗有。余皆是实。”所以说,这个十一种善心的成就,三“世俗有”。三应该加一点哦。这三种,哪三种?行舍、不放逸、不害这三种世俗有,普通世间人有,出世法里头、得道的人用不着讲这个,他本来都具备有这个。“余皆是实”。除了这三种以外,其他都有实际的一个心态。“然集论说慧为体者。举彼因果。显此自性。如以忍乐。表信自体。理必应尔。”那么,就回过来讨论刚才所讲,集论等所讲的佛学原理,这个说慧,不痴啊就是智慧,能够做到无痴的话就是智能的功能,“慧为体”,他说这个是什么原因?提出来因果的关系,真有智慧的人他就不痴情,“举彼因果。显此自性。”显出来这个无痴的心态。“如以忍乐。”忍就是切断,切断了以后得到大乐的境界,这个就表示了得正信的人就发生忍乐的境界。所以“理必应尔”。在逻辑上是通的,道理上讲得通。
“以贪瞋痴六识相应。正烦恼摄。起恶胜故”。所以我们讲人类的佛学,三毒的根本就是贪心、瞋心、痴心,这叫三毒,这三种啊,“六识相应”,同我们的思想,第六意识、观点最密切了。所以我们任何一个起心动念这个思想,你仔细反省检查一下,都同贪瞋痴有关联。第六意识相关太密切了。所以贪瞋痴是正统的烦恼境界,所以叫根本烦恼,“正烦恼摄”。所包含,“起恶胜故。”因为有了贪嗔痴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切人造业更利害,恶性重大。“立不善根。断彼必由通别对治。”所以贪嗔痴是不善的根本、烦恼的根本。
现在我们反过来讲,无贪、无嗔、无痴是善根。所以叫做三种不善根。“断彼”,什么叫断彼?断,判断;法院里判案,判断下来。所以“断彼”他们“必由通别对治”。“通”就是三乘道:声闻、缘觉、菩萨道。共“通”修行持对治贪、嗔、痴的法门。“别”,特别的法门。菩萨道有种特别的法门,修持这个去贪嗔痴。必须经过有通修、共修的特别修持,对治、医治了这些病态。所以依佛学来看,一切众生没有哪个不是心理变态的,都是病态心理。心理无病就成佛了。所以必须有通、别对治来医治它。
“通唯善慧。别即三根。”所谓通法与别法的差别,“通”就是三乘道所修的,都是走的善路发生智慧;别法呢,特别的法门,就由贪、嗔、痴这三个根本上另外下手。
“由此无痴必应别有”所以讨论到这里做一小段的结论。所以无痴绝对有无痴的心态;无痴不一定是归到慧里头的、智慧这个慧里头的。所以无贪、无嗔、无痴,这三种,我们了解了以后,干什么用呢?不是听过了很闹热,或者很有意思,或者很难懂。这是叫我们检查自己,反省自己,什么叫修行?这样检查、这样反省,这是修持。中国文化儒家的道理,四个字:“审察存诚”。随时要反省,随时要观察自己,始终保持自己心理至诚修持。佛学是很分析很麻烦。所以我们懂了以后,随时要审察存诚才做到,这就叫修持。不然我们在行为上,满嘴修行,表面上也在修行,其实所作所为同修行了不相干,一点影子都没有。尽管你吃素、尽管你拜佛、尽管你念佛、尽管你打坐修道,毫不相干!那是真实叫做玩弄精神而已。
现在又讲一个善法:“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勤”,精进。这个学佛要精进要勤。这个勤、精进是怎么样一种心态呢?尤其我们学佛的人嘴里都会讲要精进呀,要勇猛精进呀。学佛的人口头语很多的。但是没有一个人真的精进的。所谓精进呀。“于善恶品”,努力地修善,努力地去恶行,这才够得上精进。使“修断事中”,在修行断一切恶,成就一切善这一件事情当中,“勇悍为性”,非常勇敢。认为不对了,做过必改,痛快地改。对治懈怠,对治马虎。懈怠就是马虎。我们人很容易马虎过去。有一点马虎就不是修行。所以是对治懈怠,“满善为业。”他的目的就要真正达到这个善行的圆满,造就这个善业。那么现在它每一个名词下面都有含义。“勇悍为性。”什么叫勇呢?“勇表胜进”。所谓“勇”,大勇,是努力的进步。“简诸染法”,简就是分别、挑出来。努力的求进步,跳出了一切世间的染缸。“简诸染法”,世间三界都是染缸要赶快跳出来。勇悍,中文的悍表达的是什么呢?“悍表精纯。”这是佛学的解释这个中文字啊。“悍”,强悍。怎么样叫做这个强悍?就表示我们修行呀,非常精细。特别是我经常讲许多同学做事情很聪明,也很能干,但是有人问道,“某某同学可不可以做某一件事情呢?”老实讲有时候我不推荐。我说:“不行。”有人问:“为什么不行呢?我看他很好。”不够精细。很能干,也很勤,不够精细。尤其办事不够精详,详细的详。
比如大家写文章,写得出来,这个文章统统要不得,观点不够精详。尤其现在的公务员,我们经常接到许多公文看看,我的妈呀!这个时代我说到了什么时代呀?!字都没有写好。许多公务员文句都没有写通还拿来当公文。那拿来当草纸、当卫生纸用可以。所以读书,现在的教育,精详做不到。这个时代文化要出毛病的。你看嘛。问题就要出的。不够纯精,假假的太厉害。所以“悍表示精纯。简净无记。”这就是说分别的什么?绝对的干净到极点。纯清绝点,悍的作用,没有一点昏头昏脑的。所以做什么事情容易忘记了,或者是昏头昏脑,这一句话听过去了记不住。记不住就是无记喔。假设我们马上测验的话,如果我在一个学校我就要测验了。在班上,上一个钟头讲了些什么?要马上答复,你答不出来,因为大家都在昏头昏脑,无记。哦,都懂了,懂了没有?青蛙跳井,噗通一声,就是不懂。他都在无记中。这个无记听了半天也没有用。所以“简净无记”,这是勇悍为性,悍的作用。
“即显精进唯善性摄。”所以勤劳就显这个精进。比如昨天有一个同学在电梯问我,他说:“老师呀,你昨天吩咐我一句话,你叫我办某一件事。”我就吩咐他,以后要多注意呀。一般人都是这个记性不好。所以叫你都记下来,都带本子、带笔记簿。我们古人,像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勤笔免思”,那么这位同学很好,我很高兴。在电梯上跟到我做事,上来他说:“老师呀,昨天那一句话我没听懂呀!我忘了。”我说:“好!我上来写给你。”勤笔免思,有时候马上记下。所以我常常告诉他们,像我每天早上起来,每天一大堆条子有时今天没有完的事明天想一下怎么办,也怕自己落入无记,赶快把它记下来。所以历史上讲那个和尚皇帝朱元璋,到了晚年他当皇帝,那个时候也没有笔记簿,有什么?他当皇帝上朝的时候出来,文武百官跪在地上,他一身像叫花子一样挂着都是条子,纸条一张一张,他怕记不得。上朝了后中央会议,一张一张条子拿下来,这件事没有办,那件事某人去办。他早上起来上朝,身上挂着都是条子。这个皇帝很好玩。但是你看一个当小和尚出身,他能够统一中国三百年的子孙天下。不偶然,有他为政精勤的精神。所以“简净无记。即显精进唯善性摄。”所以勤劳,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善行。
“此相差别。略有五种。所谓被甲。加行。无下。无退。无足。”它说这个勤劳,努力修行、勤、精进有五种不同的情形形容它。所谓“披甲”佛经上,古代这个人作战一样,怕受到伤害外面披着一件铠甲作战。所以我们修行,要不断的精进就是修行人的保护披甲。所谓金刚铠甲。“铠甲”,戴着五冠的铠甲作战的军服穿上。所以我们修行人的铠甲就是精勤、就是精进。而“加行”,精进就是我们精进的修加行、加重的修行。“无下”,永远是上进的。“无退”,永远没有退步的,没有说我不行了。不行,咬住牙根,除了这一口气完全断掉,有进无退。“无足”,永远没有满足的。所以精勤呢,就要五种,所谓被甲、加行、无下、无退、无足。
“即经所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即经所说”,犹如佛经上讲的五种一样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这五种善轭。佛经上提到的“有势”是大势至菩萨,这个“势”就是精进。“有勤”,永远在努力。“有勇”,一个人说我现在不行了,三天没有睡觉了实在不行了。没有这回事。有一个人说,有个敌人来,三天没有睡觉了,不行了,你不跑我就打死你,他赶快爬起来跑掉。有勇无勇的关系。要命的时候就有勇。所以修行人,“坚猛”,非常坚固猛利。“不舍”,永远不舍,就像我讲一位同学一样,我笑他,科学学,学什么?一天五分钟,他规定学一样东西,五分钟,他到时间永远五分钟。到时间绝不退,学什么都不退。现在的习惯,现在几十岁还这样,一样东西新搞的,他到时候五分钟。他就五分钟。你说这个时候没有打坐,我等一下吃饭,没有打坐,他还是五分钟,坐了再来吃饭。五分钟还是五分钟。这就是不舍,也是一种。就是这五个条件。所以,这五种善轭,同牛一样呀,轭是牛呀,不是在种田的牛肩膀上架一个木头把梨推起走。这个叫轭,所以我们人生要修行也好、做人要成就,必须要牛一样带着一个东西挂着,永远努力,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就成功了。“如次应知。”所以精勤的勤就是这个道理。有许多学打坐嘛也要这样。
有一个朋友,刚才通电话,这两天病了其他药不要吃了打打坐,他说好久没有打坐,打坐真好呀,得了好多好处,我问:为什么没有打坐呢?他说一个什么原因,一下就懈怠下来了,就是这样。所谓“此五别者。”这五种提出来,精进勤修包括这五种意义。“谓初发心。自分胜进。自分行中三品别故。”就是说我们初发心修道的人,自己本分要努力进步,自己自奋勤中,自己本分精进进步里头分上、中、下三种的差别。“或初发心。长时无间。殷重无余修差别故。”啊。这个,他说,刚发心,刚开始修行。所以佛经说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五位。资粮位,等于我们做生意一样,现在大家研究经典,先懂修行的道理。就像做生意一开始先求资本啊,这是资粮位。加行,有了资本就开店啦,做生意开始加行。然后通达了,通达以后修习精进,都是贯通了,都懂了开始修,然后到达了究竟位。所以这是五道。“最初发心。长时无间。殷重无余修差别故。或者资粮等。五道别故。”在这个五道,五条路线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诸佛究竟道。乐利乐他故。”所以小乘境界,二乘境界的人。声闻、缘觉要想证得小乘境界证果的究竟道。还不行哦。还要回心学大乘。最后悟道了,必须要重修大乘。“欣大菩提故。”仰慕大乘菩提境界。“诸佛究竟道。”成了佛,究竟道,声闻罗汉可以自了呀、躲开了!佛菩萨道是痛苦的,自利利他是辛苦的哟。“乐利乐他故。”来渡众生是辛苦的哟,是二乘圣人害怕的。但是你躲久了在空、清净的一面,躲久了晓得是过错。你必须要走佛道才是究竟位。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