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61讲 安谓轻安

“或二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别故。”所谓二加行就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要都要成就了,都不能有间断性,最好的进步这个所谓勤精进,是一种善念。当然坏人做坏事他比修行人勤劳得多了,昼夜动脑筋,随时在小心打主意。你看凡夫很奇怪的,做坏事很勤快,非常用心,非常小心。做好事呀就懈怠了。是不是这样?我们可以想想看。做坏事非常用心,这就是凡夫。回转来,把那一种精进的努力的精神来修行,他就懈怠了。此乃凡夫不能成佛的道理。其实严格讲精进、勤劳,许多人很勤劳,由世间法发财的人呀!做生意发财,那都是勤劳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侥幸来的,你自己研究一下。没有一个幸运来的,幸运来就很快就没有了,没有结论。只有勤劳来的才是永恒。天下事一分钱得来都不易。何况修行。所以我们修行的人,如果受人家供养的,如果不精勤修道那个果报坏到不可思议,要特别注意呀。所以现在讲善法的精勤。

现在就讲“安”,“轻安”,轻安是什么境界?尤其我们许多研究《菩提道次第论》宗喀巴大师关于修止观强调轻安之重要。现在正好了,你碰上了。因为《菩提道次第论》基本上是根据阿迪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造的),《菩提道炬论》基本上是根据《瑜伽师地论》而造,所以,还是法相唯识的一切有而来,属于有法可修的境界,不属于般若。

所以,中国的禅宗呀、《永嘉禅宗集》讲的是般若,路线通而不同。这个就是周遍寻思、周遍抉择要搞清楚,搞不清楚你还是糊涂蛋。你尽管研究你还是痴,在无明中研究。那么现在我们看《菩提道炬论》,这个现在正讲到轻安,《瑜伽师地论》安就是讲轻安。轻安是确实的一个境界。

“安谓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昏沉。转依为业。”这个根本要把握住哦。轻安,“远离粗重。”我们现在大家修行打坐或者平常、尤其人到了老年、或者是生病、痛苦在那里,所以三受中间是苦受。我们受阴之苦,受阴感觉的苦是粗重,身体粗粗的。瘦一点当然也好,不粗了细一点因此就不重了。老了你看就粗重了,手拿不起来。眼睛也看不见了,走路这个样子,粗重。像你们打坐坐到发麻,是粗重。哪里不舒服,身体坐不住,粗重。粗、重。粗重的反面是轻又细,轻灵非常细腻,对不对?所以,轻安的境界,又轻巧又安详,是远离了粗重。所以你自己修行马上周遍寻思,你自己反省看你修行功德成就多少。心理也好生理也好,你还那么粗重,哪有功德?你说我打坐有功夫,你那功夫有什么用?离不开粗重。

“调畅身心。”生理、心理没有舒服的,没有畅快的,没有痛快的。舒畅啊,调和。四大调和不病。“调畅身心。堪任为性。”能够担任起来做什么都吃得消。叫你永远修行也吃得消。叫你劳累也吃得消。那叫你长期工作也吃得消。因为他不粗重,轻巧、轻灵。一个机器一样很新的,很轻灵呀。“堪任为性。”能够负担一切。这个机器老了退化了,生锈了,粗重了。不堪任为性。它不能负担了、吃不住了,所以搞几天生病了一下又不对了,不堪了。所以没有得到轻安的功德,白修的。轻安这么重要。

而轻安之重要对治昏沉。打起坐来在昏沉中,头脑不清楚。粗的昏沉跟猪一样的,头脑昏昏的。细的昏沉,好像自己还清楚,但是还没有智慧开发就是昏沉。什么叫做不昏沉、细昏沉没有?他随时智慧开发。所以你看禅宗六祖悟了道,初步悟道,听一个别人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悟了来见五祖的时候,他说一句话,他说:“师父呀!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他没有读过书呀。所以,他唯识也会讲,什么都会。《法华经》,他也不认识字。他要人家“你把经念了给我听。”然后他讲给人家听。然后一句话:“心转法华,不可以被法华所转;心能转法华,不要被法华所转呀!”就是智慧之高,般若之严,“弟子自心常生智慧。”

你们打坐尽管勤劳,坐在那里干什么呢?慧力不开,那修的是外道定,世间定。换句话,那就是在痴,无明就是昏沉。所以真的轻安,轻灵了。“轻”则灵;“安”,身心都舒畅了,没有昏沉。“转依为业。”达到了轻安境界呀。一切贪嗔痴慢很容易转过来了。“转依为业。”第六意识的妄心很容易转化。因为他轻安了。身心调畅,所以“转依为业。”

“谓此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转安适故。”就是说,轻安这个境界这是一个善行。假设你修道,不一定打坐啊,善事做多了就会轻安。所以中国文化讲:为善最乐!那是真的。一个人真正今天你做了件好事,或者帮助一个穷苦的人,或者一个极痛苦中人,你帮助他解救了。唉,自己心里无比高兴。啧!那讲不出来!并不是觉得:“哎呀我做了一件好事很高兴”,那已经不对了。就觉得自己应该做的事做了。好像自己一个责任呀,背在肩膀上的,很重呀,放下来了一样的舒服。所以,为善最乐!唉,我以为你为善最乐了。所以他始终不为善了。在昏沉中呀。啊,这四个字都懒得写一下。唉,不是说笑话哦。就是这么一个小动作,那就是你的昏沉。有时候你帮帮人家,你不要说我懂了,他们也会懂了。太有我见了,昏沉!所以这个轻安能够“伏除能障定法”,它可以降服了障碍一切得定的就没有,得到轻安就自然得定。“令所依止转安适。”使我们所依止,譬如我们这个身体,我们靠它,依止就是靠它。现在我们还没有成道,还活着靠这个身体。所以身体已经不舒服了,你什么事情都完了。但是要身体呀安舒,平安舒适,那怎么做得到?必须要得轻安才做到。所以能“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转安适故”。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