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普通讲公平、公正、正直,那如果做到了就是佛。恐怕世界上没有人做得到。当然在我个人了解我始终觉得做不到公平、公正,正直之道而行很难。反省一下没有一点是对的。真做到了平等正直四个字就成佛了。所以这个很简单,什么叫佛,就是心性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不要防止它,不要修行它,它随时都在平等正直在这里。
“初中后位。”初位起修,中间在修持,最后成就。“辩舍差别”那些应该,辩别应该放下。所以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功夫做得很好了,两个腿坐得很久了,这个你想:觉得自己功夫不错了,两个腿坐得很久了,已经没有放下了。至少没有放下两个腿这个观念。有时候从放逸而来。自己对自己不马虎,要防修,防止心理啊,随时要舍,一切都不放逸,对自己不马虎,一晓得就丢掉,所以它两个配合在一起。
“先除杂染。舍复令心寂静而住。”所以行舍就是一切放下丢掉,那随时要不放逸,不能马虎,当然要精进。当然要精进。精进一切努力都丢掉,但是他还不是精进,因为我们讲假如精进都要丢掉,随时都要丢掉那就发疯了,那已经丢不掉。所以就是舍掉,空掉。不放逸防止,先除掉杂想、杂念、妄念。先除掉染污念,染污的习气,这个眼睛染惯了,被它染污了,污染啊。搞惯了,搞惯了怎么样呀?修行就是把平常人世间的习惯给它转过来。好把他转过来,洗干净。“先除杂染。”这四个字,杂,杂念、妄想;染,染污性。这个染污性就要有见地有智慧,哪种染污不能要。所以放下丢掉最后恢复明心寂静,恢复寂静使这个心自然而然达到恢复到本来的面貌、本来面目,此心本来清净,同婴儿一样,平等正直。这就是行舍的作用,放下。
“此无别体。如不放逸。离彼四法无相用故。”它说这个也没有其它的作用,另外在心理面没有一个特别的法门。等于不放逸一样不马虎,离开精进轻安等等四法。
“无相用故”,也没有特别的心态。
“能令寂静。即四法故。所令寂静。即心等故。”因为放下、一切都丢掉,放习惯了,这就是修行。什么都空掉了,最后死心了,非常寂灭清静。这四法就是精进等等。所令,我们修行的这个心态能够寂静下来,使此心真能达到平等。平等,我们怎么叫平等呢?像水平一样。这个中国有两句话俗话“人平不语”这个人心里平了,满足了就不讲话不吵了;“水平不流”,那就是平等。“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出处)是在哪里呀?对你们这两个很用功,《昔时贤文》。我们小的时候,儿童走路,现在你们开车子了,开车子跟儿童走路一样,可见你们到了第八地,童子地了。第八地是童子地菩萨。“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所以人平等了,水平了就等。那平等正直就是圣贤境界,实际上就是佛境。所以明心见性,你向哪里去见?所以中国禅宗祖师只教你一个法门,什么是佛?放下。第二句话不讲了。再讲第二句话看看你,有时候看都不看,头一转,根本就没有放下,还像做梦一样的。这很简单。像弥勒菩萨,那个泗州大圣他永远背一个布袋,人家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看看不懂,看你还是一个笨蛋,不懂,他把布袋一背就走了,他佛法应经给你说完了。放下布袋,这个布袋也要放下,这个也是布袋、皮袋,皮袋也要放下就好了嘛。所以佛法没有第二句话。是行舍。
那么“云何不害。”什么是不害这种心态,第十一种善法,“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瞋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所以要发起,行舍起用的时候,不害。慈悲,积极的;不害,消极的心态。什么叫不害呢?不防碍人、不害人。其实人没有不害人的,都害人,都在害人。你看兄弟呀、父母呀、儿女呀。儿女,像我也当过人家的儿女也做过人家的儿子。我也觉得做父母的都在害儿女。有时候哎呀我的宝贝来了,抱一下。说是爱。自己这个心里就想玩一下这个小孩。真的,我们也想想看,哎呀,你过来,过来我抱一下。他这个心理想是有点爱心,自己要发泄一下这个爱。如果心理烦呢,你走开,走开。你这个时候不要来吵我。孩子想抱你的时候,你不想抱,你一定叫他滚蛋。对不对。所以研究下来,人都在妨碍人。两夫妻之间嘛,男女之间的爱。我要爱你嘛,你要被我爱。被我爱是幸福的,爱你是痛苦的。实际上都是个人自己在发癫。爱也好,被你爱也好,我爱你也好,都在害人,妨碍人家。没有一点能做到不害人。做到不害。所以怎么样不害?
“于诸有情不为损恼。”对一切有情、一切众生不增不减。不是损害他,也不是发泄烦恼,这个就是不害。这个怎么做得到?那永远不做不到。因为爱太多了,有时候使人家起烦恼的,就要害他。所以比如父母的爱始终伟大。但是你看我们都做过人家的儿女。对父母都要尽孝,那个想起来多烦恼,所以永远知道父母的爱,自己也增加了烦恼。严格的来讲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所以做到不害,不为损恼一切众生。“无瞋为性。”这样不妨碍任何一个众生。这样做,心里头没有嗔念,贪嗔痴的嗔。所以他能医治心理,能对治害。我们人都有妨碍别人,行为、心理行为自己没有检查出来。除非做到不害。所以不害的作用,对治害的这一味药。“悲愍为业。”发起大悲心,怜悯一切众生,这就是他所造的善念。
所以不害的道理呢,“谓即无瞋。于有情所不为损恼。假名不害。”所以这个不害心理的道理呢,这个名词内涵实际上就是没有嗔心,没有嗔害心。比方对一切众生,不做、不去损害人,不使人家起烦恼。假名不害。换一个名称这就叫做不害的心理。
“无瞋翻对断物命瞋。”说不害呀,就是无嗔。翻对,就是翻转过来的方面翻面,翻转过来的对面。嗔就是伤害、害人家、怒人家、恨人家、讨厌人家、看不起人家、鄙视人家都是嗔。这些都没有翻过来。“断物命瞋。”这个有时候我们不但对人生,对一切众生,一切物,有害要想切断,就要他的命,这是我们人的心理就是这样,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爱到极点的时候,所以呀,我们后世现代人讲“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一点都没有错。人的心理发展起来,爱的时候,死的都想把他弄活;恨他,活的都想把他弄死。这是“断物命瞋。”
“不害正违损恼物害。”不害的心理,正违,正好。同刚才所讲的伤害这个心理相反的。违就是违背。不害的心理,绝不损害、恼怒任何东西。假设有损害东西就叫做害了。我们讲的台语就懂了这个不害了,就不害了。台语讲一个事情坏了,害了,害了,坏了它也叫害。对不对,闽南语不是这样讲。不过我的闽南语不高明。害了,害了,害了,所以我学闽南语是用古文学一听这个文字。我就会讲害了,害了,害了,坏了,坏了。后来也叫害。一个事情你把人家碰坏了,人家托你带一个东西来。他说某人我们去听唯识论啊,我现在在外面打个电话,你给我带把雨伞。回头你一来忘记了,害啦,害啦,害啦。害得我要去淋雨,你就是犯了害众生的毛病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