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讲到卷六,第220页。这是比较麻烦的部分,在讨论的部分。220页倒数第二行的下面开始,现在是讨论十一种善行的心所。现在开始倒数第二行的“不覆”,不覆藏。
不覆藏呀,有两种意义,一种意义就是光明清净的时候,恢复到本性光明清净的时候,那么,整个八识——就是整个心性之体,没有遮住了,没有盖着的。这是讲形而上成就,大成——成佛的境界。如果我们讲没有成佛以前,乃至凡夫、罗汉、菩萨等等,那么,在八识的有些部分是有盖覆的。所以,凡夫的心理的盖覆就很多了。譬如说,我们不能自己“明心见性”,不能证得佛法,就是被盖住了,自己被无明盖覆了。
那么,在行为上什么是覆藏呢?我们有许多过错呀,自己会把它掩饰。自己自心的作用,会把自己那个错误的地方掩饰起来。这就是“覆藏”的意义。所以“不覆”,能够修到心行没有覆藏,这是一种大善行,属于善行之一。所以,现在讨论“不覆”。
“有义不覆。唯无痴一分。无处说覆亦贪一分故。”他说另外有一派的理论,现在讨论“贪、嗔、痴”。能够做到不覆藏,完全自性光明清净了,那么,就是无痴了,破除了无明。“无处说覆亦贪一分故”,他说,没有一个地方、一本经论讲“覆藏”也属于三毒根本贪、嗔、痴那个“贪”的部分。“覆藏”的道理不是属于“贪”,它也不属于“嗔”,是属于“痴”的部分。“痴”就是无明暗钝、黑暗迟钝。所以“不覆藏”属于“无痴”的一部分。那么这是一种讨论,他是一点一点地讨论。
“有义不慢。信一分摄。谓若信彼。不慢彼故。”另外一个善心,“不慢”不骄慢。怎么样叫“骄慢”?它是个坏的心理呀,我们凡夫的心理。马上这一段讲完了,就要讨论烦恼心理。就有它老兄这个“慢”的出现了,“慢”的意义。现在是讨论善心。修到“不慢”,这是证果的境界。那么这一派的理论说“不慢”,得到正信,“信一分摄”,所包含在“正信”的部分。正信佛法了,他就绝不傲慢。换一句话说就是最谦虚。那么它的理论呢?譬如我们普通人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信心,对佛、菩萨,“三宝”,善知识,“谓若信彼”,只要信仰他,自然就会对他谦和,自己不会慢。“不慢彼故”,绝对不会对他起骄慢心。这是一派学理所讲的。
“有义不慢。舍一分摄。心平等者不高慢故。”另外一派的大师、唯识学家认为,不骄慢的心理属于“舍”,十一善行里头行舍,能够一切放下,空掉了、丢掉了。什么理由呢?一个人的心、此心真能做到平等了,自然不会贡高我慢了。所以,它属于行舍,一切坏行、烦恼、杂念都空光了。
那么,另外又有一派的大师们讲,“有义不慢。惭一分摄。若崇重彼。不慢彼故。”那么,另外又有一派的大师们讲,“不慢”自己不骄慢的心理,是因为自己有一个好德性,自己处处惭愧,觉得我不如人,推崇别人,尊重别人,自己就不会骄慢了。这么,这是三派唯识大师的理论,玄奘法师在《成唯识论》都把它拿上来,这里没有下结论。因为“慢”的确定结论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什么是“不慢”。它现在是附录这一段。从佛以后,各位菩萨对于所悟道的道理、证道的道理,在“根本智”上都相同。“根本智”,悟的那个道体是相同;在“差别智”上又不同。所以说,佛教有一句名言“根本智易得”,明心见性悟了道,还不难;“差别智难求”,差别智很不容易,非常不容易。
譬如说,言语的“差别智”,(举例)这两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位老朋友,他也是和尚、洋和尚。洋和尚、天主教的神父,辅仁大学那个文学院的院长高先生,平常我去,他对我是恭敬万分,客气得很,七八十岁了,突然失踪了。今天报纸上看到说他心脏病突发,不晓得是死在路上还是死在哪里?内容我没有看,我蛮惋惜的。很可惜这个洋和尚!态度非常好。洋和尚同我们中国和尚不同,见到人:“啊!你来了!”那个味道,“南老师呀!”(非常有感情的语气)马上就给你抱着。这是洋和尚的爱,慈悲那个味道。碰到我这个老粗心,他这么一抱,碰到我这个老粗心,我一把就把他拉过来了。肚子又大,又胖,好像一两百斤肉一样。可是你看他,通十一国国家的语言。当然英文、德文、法文……样样懂。也的确是个读书人,也的确是个出家人。我看蛮可惜的,不过人老了终归要完了。“完”得这个样子,失踪了。昨天报上说他失踪了,我想打个电话问问是不是真的失踪了。已经翘翘了,翘在哪里还不知道,报纸详细的我还没有看。为什么提到这个呢?像他这样的人,这样的情形,他的“差别智”就很多,学问、世间上的知识蛮多。
所以“差别智”呀,你不要认为容易哦。所谓“无量法门誓愿学”这句话容易念哦,大家都做早晚课,都是嘴巴“哇啦、哇啦”,木鱼一敲就念过去了,无量法门你真学还难呢。譬如讲我经常笑自己,学文字言语我就很讨厌。从小学习外国文字,不学不学,我不去当外国人。这个就是慢。像高先生那个样子,高和尚那个样子他就通十几种国家文字。所以有时候我问,某一个字在德文里面是怎么说的呀?他就给我“唔、唔、唔、唔”(指用德语翻译)弄一大堆。我说还有呢,比利时文?“唔、唔、唔、唔”(指用比利时翻译)快得很。这就是差别智的道理。现在为什么讲到这一段呢?你看这三段都讲“慢”,各派大师好像不同,很矛盾,其实一点都没有矛盾。所谓所证、所见分、所用处不同,都是有它的重点,所以把这个道理跟大家讲一下。那么,玄奘法师这就是做学术性非常客观的,他把该记录的资料都记录下来了,你再去研究。
现在另一行,“有义不疑。即信所摄。谓若信彼。无犹豫故。”有一派大师说“不疑”,“不疑”又分两种,什么时候才是“不疑”呢?就是禅宗祖师经常讲的“直到不疑之地”。参禅就要用疑情。参禅,禅宗的教育法门不同。我们普通显教要人把“贪、嗔、痴、慢、疑”都要去掉,唯独禅宗是专走最后那个根本烦恼来,要你起“疑”,疑就是怀疑呀。为什么他可以成佛呀?为什么我不能成佛呀?心即是佛,心在哪里呀?什么是心呀?没有哪一点不疑的!所以大疑就大悟;小疑就小悟;不疑就不悟。学佛要是没有问题,什么都相信,要嘛就是大智慧,要嘛就是真愚痴。你怎么可以信呀?菩提树下成佛,台湾的榕树很多,你到榕树下面打打坐看,看成得了佛吗?为什么在菩提树下成佛?梧桐树下就不可以成佛呀?!禅宗就要这样问。
“捏花微笑”,释迦讲法,迦叶你笑个什么?像我儿子在家里一样,说他牙齿白爱露一下。这个就是莫名其妙的话,小孩子的话。这是为什么?一个捏花,一个为什么微笑?禅宗处处都是疑,所以大疑就大悟;小疑就小悟;不疑就不悟。没有问题,那你就没有智慧出来。这是禅宗祖师走的路线,教育的方法,因此他有许多话不答复你。你问的问题根本就不理你,不理你就把你闷起来,你去怀疑去。你怀疑透了把它参出来了,研究出来了,才是你的。我告诉你的信不信呀?老师讲的话还不信,就可见你的头脑呀是一个“皮蛋”。我讲的话一定对呀?!善知识,谁说我是善知识呀?!你怎么知道我是善知识呀?!空话!所以,真正的禅宗佛法,疑处处是问题,处处是话头。
那么,显教的教理讲呢?禅宗讲的“直到不疑之地”,那是大彻大悟成佛了就不疑,这是第一个。第二,我们所讲“不疑”是善行,这个人是老实人、好人、善人,对任何事情都相信。那么,如果人真这样老实不疑的话,这个人呀,虽然没有大智慧也会成道。比如禅宗祖师所提的马祖。禅宗的马祖不是我们这里的这位妈祖啊!禅宗的马祖是公的,这位妈祖是母的,是不同的。这位妈祖姓林的,也是菩萨,是观音菩萨化身。那位马祖姓马,四川人,他悟道了以后不肯回去,他有一个名言。他是四川人不肯回去,后来搞搞了又回去了。回去了,四川人大家都去欢迎,听说江西的马大师、我们家乡的人回来了,等到下了飞机(当然那个时候没有飞机啦),一看了,喔呦是他呀,就不信了。
为什么?他父亲呀,家里很苦,在成都西门有一条街叫做簸箕街。簸箕你们晓得吗?拿竹子编的,做饭洗米用的下面漏水的那个叫簸箕。他的父母是专门做手工簸箕卖的,所以,他父亲有一个外号叫马簸箕。人的家世,所以说众生世界,本来是马大师,禅宗大师那还得了!他回来以后,人家一看,哎呀!马簸箕的儿子,他呀,他也作了大师了?大家就不信了。所以,他就讲了一句话“学道不返乡,返乡道不香。”
你看从智法师呀,真得了道以后回去,那些老一辈的人一看。哎呀!刘三爷。刘老三,我看到他流鼻涕的,他还悟了道了?就不会信了。所以,“学道不返乡,返乡道不香”这是马祖讲的。结果他也要离开四川了,结果有一个人,他的大嫂信他。大嫂说“师父呀!”她也不叫他叔叔了,“师父呀,你要走,你要传给我,我是相信得很!你不要不肯传给我哦。怎么样才能成佛?”马祖一看这个大嫂,他说“你呀!你拿缝衣服的线把鸡蛋吊起来挂在床头,有一天鸡蛋讲话了,你就成道了。”这个怎么讲?这个大嫂说,“这个鸡蛋,拿线怎么吊起来?”马祖也没有告诉她,她就想个办法,用四根线呀,硬把它挂在床上,早上也听听它几时要讲话,晚上也听听,随时心里挂念着“鸡蛋怎么会讲话?”这一挂,挂了一二十年,天天心里头不疑,叔叔师父悟了道讲的话不会错。时间久了那个线也烂了,一天早上她用耳朵去凑拢听听,那个鸡蛋给她一碰就“嘭”的一声就掉下来了,她大彻大悟!噢!她说原来是这样。她真成功了。
所以,你不要轻视女性呀!不疑!你看她很笨呀,脑子一定像一团浆糊一样,哎!所以学佛就要两种人,要么是极高的智慧;要么就是脑子浆糊一样。你说狗屎是香的,他都相信,他也能成佛。就怕像我们这样,你说他聪明吗?他笨得要死;你说他笨吗?一个个精明得要命。这样的人学佛都是如此的,怎么会成功呀?要学成“不疑”。显教现在这里讲什么是“不疑”?不疑就是“信所摄”,正信则不疑。就是说什么叫作善行呢?“谓若信彼。无犹豫故。”我真相信这个师父,相信他,相信佛,没有考虑的,他说什么都是对的,这是“不疑”。这是第一项。
有一派大师说“有义不疑。即正胜解。以决定者无犹豫故。”这一派大师说“不疑”呀,就不是乱信哦。“正胜解”,就是最高的见解和智慧,看清楚了,看清楚了就相信真理。这个真理到了就没有什么矛盾、考虑,那它就不属于“信”的范围。必须要真见解,看透了。
有一派大师认为,“有义不疑。即正慧摄。以正见者无犹豫故。”他说“不疑”呢,真的怎么样做到不疑呀?真正的智慧,得道的智慧,有正见,不落偏见、邪见、妄见。正见,硬是看到了,见了道“明心见性”了,他当然不犹豫。这也是三派说法不同,你仔细研究一下看,看看都一样,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所以,玄奘法师把后世的菩萨们所证的道,所理解不同、注解不同,他都把它记录下来。如果拿现在印书呀,是一条一条的参考资料。
那么再说,“不散乱体。即正定摄。正见正知。俱善慧摄。”我们得定了的人,没有妄想,心思不乱动,统统不散乱了。假使不散乱就是正定,没有起昏沉。因为,假设你起昏沉这个现象来了,你被昏沉拉走了,现在我累了,想睡了舒服,打坐就在那里睡着了,这叫它是昏沉了,实际上就是散乱,也是个散心的位。他说“不散乱体”,才是真正正定的范围。得了正定,自然有正见、有正知。正见正知,“知”属于慧的范围,“见”,定慧等持,见解。所以都属于善的智慧。
再其次,“不忘念者。即是正念。悔眠寻伺。通染不染。如触欲等。无别翻对。”一个人说“不忘念”,这个“忘”不是妄想的妄呀!妄想,乱想这个“妄”字下面是个“女”字。这个“忘念”就是失念,做到“不忘念”好难。比如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怎么叫一心不乱?既不散乱又不忘念,就是一心不乱。我们普通人,尤其女同学比男同学更厉害,什么事情:“哎哟,忘了。”菜刀拿在手里还找菜刀,忘了;自己的钥匙掉在哪里不知道;钻戒放在哪里找不到,常常有。所以,女性的昏沉多,慧力差,定力容易坐;男性散乱心大,慧力好一点,定力坐不住,就差一点。但是,(男女)“不忘念”是一样的。真做到“不忘念”,完全不忘,那就是所谓读书“过目成诵”,看了就背来了,就记得,这就是“不忘念”,记忆力强。最大的“不忘念”,宿命通就来了,前生的事都会知道,再前生也知道,一百生以前也知道。宿命通何以修到?忆念来的,忆念就是不忘念。
你看这个矛盾吧?我们总的认为打坐要把念头什么都丢掉,什么念头都丢掉,你光修个空呀,你会变成愚痴了。所以空的道理不是这样,不忘念就是正念,所以“不忘念者。即是正念”。
那么你说,禅宗不同呀,六祖讲“无念为宗”,怎么“不忘念”?六祖禅宗讲的“无念”正是正念。你们翻开《六祖坛经》对对看。这就是说法不同,六祖说“无念为宗”,“无者无妄想”,就是不散乱;“念者念真如”,就是正见正知。一点没有错呀!
所以,你通宗还要通教,通教还要通宗呢!所以“通宗不通教,开口就乱道”,都乱说了;“通教不通宗,好比独眼龙”,那一点都没有错。你都融会贯通了,佛法修持的道路就是一条大道。所以“不忘念”就是正念。那么,我们就不能做到正念,真得了正念的人,念佛就会念到一心不乱了。
什么事情妨碍我们不能有正念,容易落在忘失正念当中呢?第一个,“疑”,多疑;“悔”,后悔,过后,“哎呀,后悔呀……”很讨厌的一个心理。“疑”、“悔”是连着的。我们经常人生的境界,经常在疑悔中。比如我们经常讲,“要是我当年多学一下,现在免得辛苦了!啊,那个时候就懒!”讲了半天,这些人有悔心有什么用?!“哎呀,我想忏悔呀,想想真惭愧呀!那个时候老师叫我读书,我用功点多好呀!”那么你现在悟了?悔啦?悔了,你现在用功也不迟呀!他又不干。再过三年想想,“哎呀,我前年这么讲,前年肯学的话,现在三年了就不错啦!”这个就是“悔”。
“眠”,贪睡觉。只要有时间,“哟,打坐,怕不行吧?”“哎呦,打坐要是我多打一个钟头,我就少睡一小时觉啊,恐怕体能吃不消呀。”这种人就是“悔”、“眠”,“寻”,思想到处乱找,贪便宜。“伺”,死死板板的心理坐在那里等待机会。这些东西都使我们散乱了,这些都是散乱心。因此使我们失去了正念,失去了正念就不会成道。所以,“不忘念”这些通染法,以至不染法。
“如”,比如说,“触欲等”,“触”就是接触了,交感作用。所以我们眼睛喜欢看好的,不好的颜色、不好的面孔不愿意看,好色,眼好色。耳朵喜欢听好的,好话才听,也是“触”的作用。“触”跟“欲”,爱欲“无别翻对”,这个没有相对的作用。
“何缘诸染所翻善中。有别建立。有不尔者。相用别者。便别立之。”他说,那么,为什么原因一切染污法里头,“所翻”,“翻”就是相对的,善与恶相对当中,“有别建立”,那么各种心理状况有许多理论、许多名称。“有不尔者”,有些完全不同。“相用别者”,方式不同,心态不同、作用不同,所以表达的方式不同。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