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善不然。故不应责。”他说,其余的……我们现在讲十一种大的善心原则,其“余”,因这个善心所发出来的这些细节的地方,那多了,每个大师表达的法相不同,他说你不要乱加责备,鸡蛋里挑骨头,那就多得很。
“又诸染法遍六识者。胜故翻之。别立善法。”为什么老是讨论十一种善法呢?善法是出离法,修一切善才能成一切功德,才能得智慧而成佛;染污法,染污就是恶法,把你污染了。“遍六识者”,前五识、第六意识都充满了。善法是使你六个识各个翻转来,转识成智,“胜故翻之”。所以,把相对的两面都讲出来。“别立善法”,因此,善法的心态总归起来十一种。
“慢等忿等。唯意识俱。”比如我们这个骄慢心。傲慢同一个人脾气大,忿怒心大。忿就是嗔心,是嗔心的产品了。嗔心就是工厂,大工厂,忿就是它的卫星工厂——分机构。“慢等忿等”,第六意识里头的最多,一想不对,一看不对,第六意识的作用最多。
“害虽亦然。而数现起。损恼他故。”他说害人的心,这个人是身口意三业,喜欢害人的人,是他多生累劫的习惯。他讲这个人好吗?他心里也知道这个人蛮好,不过他那个毒害的习气,有毒的习气,他讲了半天,“从智法师这个人真好呀!年轻的时候出家。”,讲了半天都好,“不过呢……”,这一个“不过……”就“不过”完了。“不过怎么样?”“没有、没有、没有,都蛮好、都蛮好……”一听就觉得从智法师有问题。你看这样的人讲话,他觉得,“我没有讲,我没有讲他不对呀!”他那个心里的毒在害人。所以,害的道理它也同嗔、忿一样,“而数现起”,有些人当然不常常有,可是一碰到事,一作人,一讲话,他身口意三业常常就冒出来。他好像多讲人家几句好话,马上那个第八阿赖耶识告诉他,你划不来,好话讲太多了,他就要加一句害他一下,“而数现起”。“损恼他故”,损害别人,使别人起烦恼。
“障无上乘胜因悲故。”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尤其是学佛的。它这个东西厉害得很,比那个骄慢、忿恨还严重,其实都是平等严重。他说它障碍了大乘成道成佛之路。所谓佛法讲悲心、慈悲,他的悲心是永远很难发的,因地不真。
“为了知彼增上过失。翻立不害。”所以在恶法里,害人之心很严重。所以,善法修行里建立“不害”,十一种善法里“不害”是最后一个,第十一个。为什么我们修行,在十一种善法里面,人能够做到不害人?我们有没有害人?大家反省反省。今天反省自己有没有害过人,心里一定觉得自己今天一点都没有害过人。但是,一个修行人检查自己,随时随地都在害人。在无形中,有时候直接的,有时候间接地损恼他人,损恼其他众生,都不能做到自在不害。所以“不害”有这样的重要。害人的心理有“增上过失”,这个害的心理呀,贪、嗔、痴、慢、疑、悔等等,它都会帮忙它的。这个害人之心,所以妨碍人家都是害。因此,在十一种善法中建立“不害”这个善法有如此重要。
“失念散乱及不正知。翻入别境。”这个“失念”就是说随时忘记正念,散乱心以及不正知。“翻”就是相对的。你翻一翻,翻过来的正念“别境”中间的“念”,就不失念了。定就是不散乱,慧就是正知。那是五种别境,已经讨论了。
“善中不说。染净相翻。”在善法里头,十一种心理。它把心理归纳到某一个范围,它都有严谨的逻辑作用。善就是要纯善,等于我们儒家《大学》所讲的“止于至善”,“至善”就没有恶的。“善中不说。染净相翻”,善恶相对的这个现象,那就不能成立,善就是善。
“净宁少染。净胜染劣。少敌多故。”所以善法,就慢慢走向净土之路,心净就国土净。既然心净当中,就很少染污了。人净法里头,“胜”故,那是超净的,那是进步上进;染法呢,是下等、恶劣。总而言之,善心里头坏的少,净法多,“少敌多故”。
“又解理通。说多同体。迷情事局。随相分多。故于染净不应齐责。”像这些话,玄奘法师这些文字都是很古里古怪。但是你懂了那个古文写法,它也很高啊。就是把分开单体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观念组织来。比如他现在的句子,很美的句子来的。“又解理通。说多同体”,再说“解理通”,这个人智慧高,理解到了,道理圆融无碍,四通八达的。“说多同体”,哎!尽管你这么正面说、反面说,或者绝对不同的。但在有智慧的人看来都一样,理都一样平等的。“迷情事局。随相分多”,迷掉的人,没有智慧的人,这些有情众生。“事”,这一件事;“局”,局就是局部的,他抓住了一部分,死死守住一部分,比如“我的师父是这么教我的;某个经典上是这么说的;某个论上这么说”,他对于其他的不知道。“随相分多”,太着相了,那差别的境界就很多了。“故于染净不应齐责”,所以染法、净法,善恶之间,这个不能并头地拿来讨论。
“此十一法。三是假有。谓不放逸。舍。及不害。义如前说。余八实有相用别故。”十一种善心里头,第一个是“信”,然后是“精进”、“惭”、“愧”、“不贪”、“不嗔”、“不痴”、“轻安”、“不放逸”等等“十一法”。这十一种心理善法中,三种是假有,就是“不放逸”、“行舍”及“不害”。什么理由呢?“义如前说”,刚才前面已经讨论过了,不讲了。
“余八实有”,所谓“假有”,不是假的,是附带的心理,偶然有一下心里出现。其余八种的都是真实的有。“相用别故”,“相”就是现象,拿现在新的名词就是心态,这个心态所表达的同它的作用是有差别。这个同修行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不要说“只要打坐,何必搞得那么啰嗦呀?”你对那个打坐的境界,心理上有一点搞不清楚就走上岔路。所以说学佛就有这么严重,一走上岔路了就变外道了,心外求法。他讲心态。
“有义十一。四遍善心。精进三根遍善品故。”“有义”,另有一派,“十一。四遍善心。”哪四种呢?“精进三根遍善品故。”“无贪”(不贪)、“无嗔”(不嗔)、“无痴”(不痴),加上“精进”,四种遍一切善心。因为它是“遍善心”,这四种心理心态养成的这个人,可以说他“止于至善”。所以说要解释儒家《大学》的“止于至善”,什么叫“至善”?将来你们作老师的,出去讲儒家的《大学》“止于至善”,你懂了唯识十一种善法,那么,你讲起来那个牛就大!就可以开“万和牛肉店”了,吹得牛就大了:“‘至善’要这些善心,要遍……”。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