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68讲 轻安

刚才讲到十一种善心的四种善心“精进三根遍善品故”。

“余七不定。推寻事理未决定时。不生信故。”比如说“正信”,这个“信”很难啊。相信的“信”。他说一个人研究一件事,推究审思、考虑这一件事情的这个理还没有通,是没办法起一个信念。“未决定时”,绝对生不起来信。所以,“信”也是不定。

“惭愧同类。依处各别。随起一时。第二无故。”比如“惭”同“愧”,“惭”“愧”两个心理差不多,所谓“内惭外愧”,简单地说,内是“惭”,外叫作“愧”。表达一里一外,它就是同一个心态、同类的。“依处各别”,它所依傍的那个心理作用不同。不管是“惭”或者“愧”,生起来的时候,“第二无故”,有“惭”就无“愧”,有“愧”就无“惭”。同时惭愧一起来,另外一个心就跑掉了,所以它不定。

“要世间道断烦恼时。有轻安故。”第三是“轻安”。这个轻安呢,佛法在唯识里头讲得很严重,只有证果得道的人才有轻安,普通人做不到。但是,这里的论辩是讲世间道的人,世间法普通的人,也有轻安呀。比如说,我们讲做官的人,是讲真正不想做官的,不是说“哎呀!我天天想退休呀、退休”,那是政治话,实际上最好是高升。有些人真想退下来,说“无官一身轻呀”!那才是舒服啊,包袱放下,那时也觉得这一身很轻安啦!

等于有一些人说,我儿女结婚了,一出国了,都没有事了,一身轻啦。我有一个朋友好多儿女,将来统统男婚女嫁完成了,他说“老师呀,那个时候我们两个人专门跟着您修道啦”,我说好啦好啦,到那个时候再说。我说到那个时候呀,你的孙子一生下来,你要修道?道要修你啦!他说“不会哦。绝对!”讲得很肯定。后来孙子生来了,儿女也统统都结婚了,他说“我们两个很无聊唉!我那个大女儿,写了信来,叫外孙女通过飞机上寄来,到家里逗我们玩玩。”我说你不是说要跟着我修道?他说“嘿嘿……”哈哈,那就算了吧。天下事就那样,人不会肯轻安,世间法不能真轻安。

“不放逸舍。无漏道时。方得起故。”一个人是真不放逸,对自己一点都不马虎,管理得很严。“行舍”,万事都丢,放下,都空了。“不放逸”同“行舍”,那要得了道的人才能做得到呀,“无漏道时。方得起故”,普通做不到。

“悲愍有情时。乃有不害故。”说不害人的心理,除非菩萨心肠,大慈大悲才能悲愍人。那我们做的事情,做点好事,做了十分时呀,总有一两分要留一手的,这个做不到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论辩。

“论说十一。六位中起。谓决定位。有信相应。”他说“论说”,《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十一种善行呀,“六位”当中,有六个地位、有六个部分可以起来。就是说,有一个位“决定位”,智慧决定修行,虽然没有证果,也是快要证果的边缘。

“有信相应”,之所以有决定性。比如说,我要出家,要修行证道,硬是在理上证,下了决定心,绝不退转,“信相应”,这个才是“有信”起来。

“止息染时。有惭愧起。顾自他故。”他说一个修行人,心里头没有一点染污了,纯干净的,所以心定的,随时会起惭愧心。因为这一种人做一件事,说一句话,随时随地考虑到不要伤害人家。也考虑到自己我是个修行人,不要违犯了这个戒律,这个原则。戒律就是道德行为。

“于善品位。有精进三根。”所以,其他的精进、无贪、无嗔、无痴,要到了什么位呢?善品位,所谓生天人境界,才能有精进三根起来呀。

“世间道时。有轻安起。于出世道。有舍不放逸。摄众生时。有不害故。”他说同时,他说论上也讲世间道中有时候也有轻安的现象,也有这个心理——身心轻安,并不一定是出世法。在出世法、出世道的人,“有舍”他才能做到一切放下,一切皆空,得到清净才能“不放逸”。那么再说,修行人在菩萨道中“摄众生”,要度化众生,真在这一条路上走,他才“有不害故”,处处慈悲爱护别人,不恼害人家,这是在《瑜伽师地论》大论里面讲的。

“有义彼说未为应理。推寻事理未决定心。信若不生。应非是善。”“有义彼说未为应理”,可是,另一派的道理说这一套的理论也不完全符合逻辑。“推寻事理未决定心。信若不生。应非是善”,他说我们研究一件事情或者学佛,老实讲我们看到大家学佛呀,信心很够,它会退悔的!没有证道以前哪里会讲到信心够?!唔,或者说你不要学佛啊、或者说你不要出家?“我死都不干!”那就是“南京板鸭”,南京板鸭死了嘴巴还是硬的,靠不住的!他没有证得。所以在“推寻事理”呀,没有肯定的心,正信的信念起不来。没有正信起来,不算是善心。

“如染心等。无净信故。”比如我们凡夫、世间普通人的心理染污的,没有得到心净,不能算是“净信”。每一个人都在修道学佛,“净信”的弟子很难,它不认可你。

“惭愧类异。依别境同。俱遍善心。前已说故。”比如“惭”与“愧”,上面讲有“同类”,这里讲并不一样。“依别境同”,“惭愧”同五别境有相同之处,遍于善心。前面已经讲过了。

“若出世道轻安不生。应此觉支非无漏故。”如果修道的人(修道的人就是修出世法的),你怎么样打坐、用功、念佛、拜经、拜佛,没有拜到得到“轻安”(“身轻”,身体轻灵、无病无痛,所谓气脉当然通了,心安理得了),轻安的境界没有生起呀,“应此觉支非无漏故”,他对于修道的觉悟,七觉支里头呀,并没有一点了解,就是连一点影子都没有看见,门缝里看到一点空的影子也好,还没有看见,就“非无漏故”。所以得道的人,尤其是走唯识法相这一派的,总而言之,学佛非常重视轻安之生起。所以身上还有很多的病痛,气脉还不通,坐了两个钟头腿还发麻,屁股还发酸的,那叫作粗重,是轻安的反面。既不轻又不安,坐了半天心里好痛苦哦,不过为了求功德,为了打坐身体健康,只好叫屁股“你乖一点,帮个忙坐在那里”,这个不算轻安。“轻安”是坐在那里入定了,坐在那里不肯下座的。所以不是无漏道。

“若世间道无舍不放逸。应非寂静防恶修善故。”他说“若世间道”,譬如不修出世法的、不修道的人。世间普通一般人,“无舍”,他没有行舍,不能放下;“不放逸”也做不到,能够马虎就马虎。所以我常常说,有许多同学讲,“哎呀,我这一生要修道”,在家的同学,还有一些老朋友要修道,你做不到的呀!我都做不到,不要说你,因为我玩了一辈子嘛。你一下又要修道,干什么?我说,你能不能在生活里头把学佛、修道、用功、打坐、念经、看经摆成第一位;赚钱、办公、吃饭、拉屎、拉尿摆成第二位、第三位,做不做得到?那绝对做不到!空来了才念佛、打坐;没有空,喔唷,这两天没有空呀。那个佛在西天呀,同你什么相干?!这叫作什么学佛呀,这修道不成功的。这“不放逸”做不到。假使在世间道没有“行舍”,放下的精神,没有随时“不放逸”的精神,“应非寂静”,不可能达到正定的境界。所以,他说在世间里也要处处“行舍”。过去就过去,气派大一点,过去有什么留恋的呢?!钱丢了,丢了就丢了嘛!给人家倒了,倒了已经倒了嘛!倒了睡不着哦,非要去打官司哦,想尽办法啊,结果道也尽管修,官司也尽管打,那不是行“舍”,那是行“有”啊。所以,在世间法,“行舍”也重要,“不放逸”也重要,“防恶修善”。

“又应不伏掉放逸故。”再说这个掉举心不降伏下去,那就是放逸。所以,我们天天思想杂乱,不要说打坐静不下来,平常就很杂乱,这是不伏掉举,这就是放逸心理。

“有漏善心既具四法。如出世道应有二故。”“有漏善心”,就是说我们也在做好事、也在修行,不过没有证道、没有得定、没有发慧,这是“有漏之因”。但是已经修了十善之道,作好人做好事。“既具四法”,虽然在“有漏之因”里头,但是真是修善心、修善行,他的心理上也具备了十种好的善法,就是行舍、精进、无贪、无嗔等等,等于修出世间道的人一样。不过呢,“应有二故”,两种情形不同。

“善心起时皆不损物。违能损法有不害故。”真正善心生起的时候,这个人是至善的善人的话,绝不愿意伤害别人,也不愿意伤害任何东西。“违能损法”,相反的,就是损害别人。“违能”,违背这个道理;“损法”,就是损害别人。“有不害故”,他说这个里头呀,不能讲没有“不害”。这个文字就是倒转来写的,有害人的心理。

“论说六位起十一者。依彼彼增。作此此说。故彼所说定非应理。”

所以,《瑜伽师地论》说这六位道中,能够生起十一种善心,“依彼彼增”,跟着善道,一步一步进修。“彼”就是“它”,“它”就是指这个善心理。“作此此说”,因此规定了一个范围,有唯识法相十一种善心所的说法。那么,他说相反的这几派的辩来辩去的,“故彼所说定非应理”。

“应说信等十一法中。十遍善心。轻安不遍。要在定位。方有轻安。调畅身心。余位无故。”这是强调,这个很重要。总而言之,一个人真要学佛,第一步就要行善。这十一种善法里头,那十种呀,任何善心一动念,一起行为都代表一点,不能说没有。十一种法就是一种轻安,你普通做善事得不到,“轻安(是)不遍”的。轻安的心理必须要得了定才做得到,得了定的人才能身心轻安。那么,轻安的境界得到是什么样子呢?“调畅身心。余位无故”,四大都调理了,都顺了,气脉当然通了。心境一天到晚都是快乐、舒畅的,没有烦恼。这一种“调畅(的)身心”,身轻心安,“余位无故”,不得定的位置,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是不可能的,绝无轻安之理。

因此“决择分说。”这一部分经论里面讲,“十善心所。定不定地。皆遍善心。定地心中增轻安故。”所以“决择分”,“决择”就是选择,等于到中央菜场买菜一样,选这样、那样,挑最好的买,这就是“决择”;“分”,这一部分所讲的。十种善心,不管你得定也好,或者没有得定也好,都遍满这个善心。“定地心中”,唯有在得定的境界里头,“增轻安故”,要增加一样重要的轻安。换一句话,为什么大家学佛、念佛、打坐不能得定呀?为什么念佛不能念到一心不乱呀?因为未得轻安。

现在大家得到结论,为什么不能得轻安?因为没有得定。翻过来翻过去就是这个最难,所以得定一定得轻安,这个修行就是很严重的。所以道家也讲这个道理,不过它说的不同,真得到了“身轻如叶,昼夜长明”,就没有睡眠了。普通人如果好几天没有睡眠了,吓死了,还要吃安眠药。他身心是调畅的(舒畅),那就是轻安,得定等于就是轻安的境界。

所以,道家、密宗所讲的许多神通现象,功夫的境界,实际上,在教理上都归到轻安的境界,没有轻安都不是。假如一个还笨兮兮的人,身体走两步路,两个腿都好像拖起来走的,那个“啊啊啊啊,唔唔唔悟,得道了!得定了!有了通了”,那当然啦,每天都有大便,没有便秘怎么通啦!那不是的!这个很严重。

所以说,“有义定加行。亦得定地名。彼亦微有调畅义故。”但是有一派讲,哎,虽然没有得定啦,像我们大家一样,还是在修定加行。还在加工厂里加工嘛,盘盘腿也不错啦,你能坐二十分钟,他可以坐两个钟头,可见他们加工已经加工得很不错啦。虽然没有得定,定加工“也得定地名”,这也不能完全讲他没有功夫,也是得了一点定的地位啦。“彼亦微有调畅义故”,也有轻微的轻安,这个话蛮合理,少部分轻安是有的。你本来开始学打坐只有半个钟头,现在坐了一个钟头,可见你持得住了嘛。你坚持得住了,不轻不安,你不干的。可见这个加工位也不错的,这个就是现代人讲的话,拍拍掌,鼓励、鼓励,哈哈,这个地方就是鼓励鼓励啦。

“由斯欲界亦有轻安。不尔。便违本地分说。信等十一。通一切地。”由于这个理论,稍稍得一点加工也是不错了,也有一点轻安。那么欲界里头也有轻安吗?咦,譬如欲界里头我爱喝酒,好几天没有喝,非常沉重、难受,三杯酒一下肚,呵呵,一身都轻快了,这是欲界的轻安。比如爱“擦地板”(跳舞)的人,个把礼拜没有到舞厅,没有“擦一下地板”,两条腿都走不动路了;到了舞厅,地板咔嗒咔嗒一擦,回来睡觉,轻安哪!欲界也有轻安哦,哎!这是不错的,欲界也有轻安。

他说假设这个理论不成立的呀,“便违本地分说。信等十一。通一切地”这个理论,如果欲界没有轻安,这个理论不成立。他说那弥勒菩萨在“本地分”中说,信、善心等十一种“通一切地”,他说那佛说的这一个理论不成立喽?!这一棒打过来,辩论的比立法院的质询还厉害。他讲得很对,欲界也有轻安,可就是轻安现象不同。所以,我们也不要那么难过,多打坐一分钟,多耕耘一分,总有一分收获的。

“有义轻安唯在定有。由定滋养。有调畅故。”又翻过来啦,辩得很厉害。有一派大师说,哎!轻安不是那么容易呀,只有得定了才有,所以定力的培养越来身心就越舒畅,变化了气质。这也是对的,这派理论对,所以我说,我如果做法官问案,我一定是判不下来。原告讲讲你蛮有道理,被告讲讲也不错呀。究竟哪一边对我搞不清楚了。你看这些论点,都有些道理。

“论说欲界诸心心所。由阙轻安。名不定地。说一切地有十一者。通有寻伺等三地皆有故。”这个里头讲的就很麻烦了,所以呀,修行就要把《瑜伽师地论》好好搞清楚。他说《瑜伽师地论》里头弥勒菩萨教导我们,欲界里头各种心理状态什么都有。善心也有,你说没有信吧,有时候信也有,都有。你说不惭愧嘛,有时候脸也红红也算惭愧啦,都有,就是没有轻安。缺轻安,所以轻安叫做不定地。但是也说一切地,又说呀在任何凡夫地呀,声闻地呀,菩萨地呀,各种地呀,十种地呀,也都有十一种善。为什么呢?善心“通有寻有伺等三地皆有故。”这一号,三地来了,我们要再问什么叫三地呀?

《瑜伽师地论》讲的,有寻有伺地初禅;二禅的加行呀无寻有伺;跟到二禅以上的无寻无伺啦,这三种地,三种境界,三个地位叫做三摩地。这止观到达的,是定慧的境界。这三种合起来叫做三种三摩地。那么我也常跟同学们讲玄奘法师的翻译叫有寻有伺,很难懂。寻,就是那个猫呀抓老鼠一样,老鼠躲在哪里呀,走路很轻到处找,那个是寻。我也常常比方,黑夜里头我掉了一个针,缝衣针,拿个手电筒一点一点找,那是寻。伺呢,就不同了。我的老祖母教我的,这个针掉了,针掉在地上了,刚才穿了一根线呀,把针拿掉了。傻孩子,针掉了把剪刀放在地下,你念个咒子,她说,针呀针,剪刀给你做媒人你快点来。哎,我照办。她真的很快就找到了,还蛮灵光的。其实凑巧。这个伺等于什么,等于刚才说的剪刀来找针一样。等于拿那个吸铁把它吸拢来,那个叫伺。也很难懂。那么古文翻译有寻有伺普通人还做不到。就修禅定、打坐的人,才谈这个话。怎么叫有寻有伺?有时候我们坐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好清静,一下乱想了,掉了掉了,赶快找,哎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个清静怎么不来啦?那个就是有寻。什么是有伺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瞎猫撞到死老鼠,那是伺。那么古代的翻译是什么呢?叫有觉有观。有感觉要观察。所以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旧的佛学和新的佛学的翻译。你们注意哦。初禅才是有寻有伺,所以未到地,连初禅的境界还达不到。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