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72讲 云何为痴?

刚才我们提到根本烦恼,第二种我们讲到嗔,这都是原则性的。第三种,“云何为痴?”贪嗔痴这个“痴”哦。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实际上这个痴呀也是广义的,太多了。那么这句话,没有几个字啦。对一切的事情,一切的道理不透彻,“迷闇”,“闇”就是暗钝,他这个痴的心理性质就是这样。所以这个痴心呀就很难讲了,人要做到无痴很难。实际上,这个广义的痴就很多嘛。我们不只在感情上的痴,事理上的痴,事理透彻了就是般若圆满,就是最高的智慧。所以成佛不是功夫哦。迷信功夫到了就可以得道,这正是痴的境界。所谓得道成佛是智慧的成就,功夫是一种陪衬。这个佛法的道理一定是戒定慧做功夫开始。那么戒定慧,得定、守戒目的是求智慧的开发,得般若成就,证得菩提。

因此“菩提”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悟。但是中文觉悟这两个字,不能完全概括“菩提”这个意义。所以宁可不翻,保留这个梵音的称呼。自己在注解方面去研究。所以成佛证得菩提是智慧般若的成就。般若波罗密多,大智慧成就,解脱苦海而到彼岸。但是我们普通人的智慧不经过戒定的修养是做不到的。那是有限度的智慧。比如形而上超越的智慧做不到。我们被这个六根蒙蔽了。眼睛隔了一堵墙,隔了一张纸看不见。实际上我们自性般若是没有障碍的。不但一张纸,墙壁不能阻碍,乃至山河,地球,太阳都不能障碍。可是事实上我们现在有障碍,这个之所以有障碍就是染,染污这个染。“染着为性”,执着了,障碍住了,染性障碍。那么因此智慧不能明了。这都属于痴。

那么这三个东西呀,贪嗔痴这三位是一体的。这个根,拿痴来讲,之所以有贪就有痴。因为痴所以有嗔。事理透彻了就没有嗔,没有贪。如果拿贪来讲,因为有贪,所以有嗔,所以无明遮住了就是痴。这三位一体,用处不同。那么这个痴呀,就很严重了。不能最后成佛有两个障碍,普通的佛经讲的。一是烦恼障,被这个根本烦恼,我们刚才讲的被这个贪嗔痴这个根本,附带分析的心理还多了。第二是所知障,普通世间的知识越高烦恼越重、越大。那么你说普通的知识,所以有些出家人,有些学佛的有一条戒律。世间的书籍都不看。但是他不知道这个戒律是小乘戒。世间知识,书籍都不看,你事理更不能圆满。要世间的知识学识都知道,“容乎其内,出乎其外”跳得开、解脱得了才能成就。这个很难了。那么就这个痴心呀,所知障呀,这个在中国禅宗的祖师们叫做菩萨有所知愚,愚就是痴、笨。没有彻底的悟道。所以大乘菩萨的境界,犯所知愚就是所知障。所以这个痴的道理呀,“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被他迷住了,被他蒙蔽了。他做的业能障碍无痴。

总而言之,“一切杂染所依为业。”所以佛经上比方,他自性比喻眼睛,比方眼睛一颗沙子一点灰尘都不能进、进去,我们就流眼泪看不见了。沙子灰尘是脏的。那么你拿珍珠粉呀,拿钻石磨成粉放到眼睛里行不行?也看不见,一样。所以讲善、恶法,自性被他障碍了。善法来,自性也被他障碍了。不要认为善法就是道。善恶都不染、一尘不染。才可以做到不被杂染所障碍。所以这个痴的心理性质,它造的业,“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那它怎么起来?“谓由无明起疑邪见。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说痴,痴迷了,我们中文经常两个字连起来,痴迷。痴迷这个业力,这个心理作用就是无明来的,佛家的专用名词。这个不明白事理,由无明来,所以一念无明一起来。所以佛学里头有一句话,“一念无明起”也叫“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那么在佛教里这一念无明偏重是一念嗔心,脾气一来呀,所以一切修行的功德、功夫都垮了。所以也叫“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那么有些经典上说“一念无明起,八万障门开。”都障碍了。

说无明是两种境界。自性光明没有现前,这个一切众生根本都在无明中。智慧没有成就,事理没有通达,这是根本无明。所以这个痴迷之惑而有无明生起,因此呀,问题都搞不清楚。疑,这个人多疑呀,是天生的。一切众生都多疑。所以我经常说,动物里头最多疑的两个,一个狐狸,一个老鼠。这是动物里的。

我们古代晓得动物学,晓得两样东西,所以文学上骂人的文章,“狐疑尤胜狐狸。”多疑。一个是老鼠,我年轻的时候出来,碰到一个四川的朋友,他骂人很简单,我常常问他,“某人怎么样?”“鼠辈!鼠辈”他那个脾气也那样。我就硬是听不懂。那个时候年轻呀脸皮薄。不像现在老了,要是我现在就会问,“你讲什么?”讲了以后我还要问,这两个字怎么写?我就听懂了。年轻时听了两三个月,他一动就骂人“鼠辈,鼠辈。”后来我就问他了,我说,“你骂人骂的什么我不懂呀。”“鼠辈你还不懂?!”“是什么鼠呀?”他写给我,老鼠的鼠,一辈两辈的辈。我说,“你看《三国演义》看多了。”我说,“《三国演义》上这些英雄骂人是鼠辈。”我说,“老兄呀,别人可以骂你不能骂。”他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呀?”我说,“你就是鼠辈呀,人家骂四川人川耗子呀。”哈哈哈,他就笑了。

但是有道理,骂人家鼠辈,小子“鼠目寸光”,老鼠的眼睛看不远。眼光不远。

“首鼠两端,”夜里出洞刚刚要爬出来的老鼠,刚开始不动,他没溜出来这样子,除非紧急状况,不然它慢慢出来。他前面爬几步,咚咚咚回去了,它先观察一下。到第二趟,咚咚咚,又多走了几步又回去了。起码两三次。它胆子就大了,因为他多疑。刚刚出洞的老鼠,两端,它两头跑。一下进去,一下出来;一下进去,一下出来,三次以后它才敢跑了,因为它多疑。狐狸也多疑。其实何止这两样呀,我看呀人比老鼠和狐狸都多疑得多。

据我所了解,因为我也是人,所以有资格讲这个。所以疑,贪嗔痴慢疑,人绝对不会相信人。任何人都是这样,家里有钱的。譬如我有一位年轻朋友,他还叫我做老师的。有一次我们在馆子里碰到,他说,“过来一起吃饭。”我说,“你呀,你怎么在这里呀”他说,“老师来了。倒酒给你喝。”到后来结账,他说他来出。我说,“你还有钱呀?”他出来呀,他的太太早就把他身上的钱都收光了。我说,“你这两天有啊?”他说,“有。”我说,“你放在哪里呀?”他说,“皮鞋底。”(众笑)我说,“你怎么想得出来?会放在这里?”他说,“唉!我实在没有办法。他说这个也放不了几天,她会知道的。”我说,“下一次要放头发里面了。”我就开他的玩笑。你看人永远都不会相信人。

所以讲信呀,很难。疑,这个心理贪嗔痴慢疑是人性中天生就有的。所以学佛修行光打坐,做功夫是没有用的。你要把这些心理中的这些阴影,这个染污拿掉才叫做修行。

要怎么样拿得开,这样智慧才开发得了。所以第一个是无明起疑,多疑就是理不明。就像我们说的怕鬼,我经常说的,人为什么怕鬼?奇怪,这个鬼还是人死了变的。它跟我两个一样。我们对于不是人变的东西没有什么可怕的。所以我经常说,实际上鬼不可怕,最怕的是人。鬼是人变的。活人是活鬼,所以,鬼不可怕,你有什么可怕呢?但是鬼有可怕的地方,因为它没有形象,我们又没有看到过。所以怕鬼,怕妖怪的心理是因为多疑出来的。没有看到过,都自己给自己加上怕。所以这个怕鬼怕什么?疑来的。真到了不疑之地,没有什么怕的。

第二个,跟到无明生起第一个是疑,第二个是邪见。邪见就是见,佛学里讲见是就是现在讲思想、观念,你的观点见解不同,思想不同。邪见就是歪的思想。这个邪见下面专门讲的,我们暂时保留。所以由无明起疑,起邪见,起贪,起嗔等烦恼,甚至根本的烦恼都是痴迷来的。所以上面讲的贪嗔,基本上就是一个痴,无明来的。所以起根本烦恼。因为有根本烦恼,所以生出来随烦恼业。下面会慢慢讨论到随烦恼的心理。

“能招后生杂染法故。”因此呀,心理的因素累积起来,这一生的现行,心理的习惯累积了,变成来生的因果。后生,来生这辈子的生命就变成一个多疑人。人是天生多疑呀,做什么都多疑。我经常看好几个朋友讲话,他坐在那里讲话,看看,看看(左看看,右看看)我很想改正他。他搞惯了,他生怕有人听见。已经看了十八道了,还在看。我说,“你一定是做过特务工作的,或者是在哪里被人家搞怕了。”他一边讲话一边东看看,西看看。我这个人讲话就是这样的,该怎样就怎样,反正不怕别人听,要是别人过来就说,“哎,你停一步。我还要谈话,没有谈完。”很简单。所以跟我俩个谈话,我会问你要不要单独谈,要单独谈,坐在旁边。我说,“哎,某人,你停一下,上高一步,上十一楼,等一下我请你。他要跟我俩个单独谈。”那很坦然嘛!你是想单独谈,结果你单独做在那里,到处看看,这个很可怕了。

习气养成,他生来世就变成什么?他这个人就看相的人说的,“狼顾鹰盼”,什么叫“狼顾鹰盼”?一个人走路低到头然后……,这叫狼顾,就是这样相的人,很可怕。鹰盼,老鹰那个眼睛滴溜溜的转,天上飞的老鹰。地上,沙漠里头一个老鼠他都看到。啪啪,飞下来就叼走了。当年有一位大军阀,冯玉祥,此公是狼顾鹰盼。你们年轻当然不知道。这个人很厉害。

但是人为什么有这个相呢?前生的宿业,前生带来的。所以这一生呀,“起疑邪见。贪等烦恼”,烦恼就多了,“能招后生”来生报。宿业就变成宿命了,“杂染法”,所以有人问我,“算命,看相,老师有没有准呀?”我说,“有准。”但是高手很少,真的是高手呀就算到宿命了。那么你说有神通的一看这个人是由什么变来的,前身什么投胎的都知道,就在每个细胞都可以表现出来。这是贪嗔痴慢疑三个根本烦恼的根本。

第四个烦恼也是我们天生的。“云何为慢?”什么是骄慢?慢不是骄傲哦。所以真正的骄是骄哦,傲是傲哦。我也承认我自己很骄傲。我从小被父亲痛骂,骂了几十年。这个父亲骂,没有话讲,只好低着个头。我父亲讲,“你看你低着个头,就是不服气,不服气就是骄傲。”我们当年受的教育呀,多厉害呀。那只好抬起头来,“还是骄傲。”(众笑)只好掉眼泪哭鼻子,他就是生气噢,“掉眼泪也是骄傲。”。气得,那低头也不对,抬头也不对,要什么才对呀?其实这个讲的还是骄傲,我父亲讲的没有错。最后父亲吩咐我两句话“骄傲不是坏事”,我父亲的教育“人可以傲骨,不可以傲态”傲骨,骨头里可以傲,大丈夫有气节不低头、不求人、不去做坏事,那一辈子人品建立,人生必须要傲骨。不可以傲态,面子上,态度不可以装做自己了不起,那就完了。这个教育我今生都记得,几十年。这个傲骨不可以傲态这是我父亲给我的。所以傲慢,傲是傲,慢是慢,骄是骄。这三个骄是最差的。骄就是呀,我们浙江杭州人讲话,空心大老倌。空心萝卜,那个萝卜里面是空心的。老萝卜,你们到菜场里买来吃是一定不要的。切出来里面是空的,又没有味道。内容没有什么东西,外表上看,有许多人,穿个牛仔裤,出来一看傲,空心萝卜。里面没有东西的,一些青年男女呀,就是骄。那个就叫骄狂,那个就是狂了,没有东西。所以这几个中国字呀,每个心理状态都不一样。

慢就是看不出来,既不是骄又不是傲。慢,个个都有。慢就是阿Q精神。就是自己没有办法了,挨了人家打了,“格老子没有关系,儿子打老子。没有关系。”(众笑)自己挨了人家揍了,想想打不过他,“没有关系,儿子打老子。”这个就是慢。心理面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了不起,绝不服人家的气。慢心可以说个个都有,是天生的。谁能够去掉了慢,所以修行多难。

所以“云何为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所以真正的慢心我们普通有一句话,人要有自尊心,西方文化过来以后用的。八十年前没有听到过什么自尊心,这是西方文化翻译过来才有的。自尊心讲的多好听呀。实际上呀就是慢。我觉得人不是要自尊心,要有尊重人家的心。你真有内容的自然会自尊。自尊心,我们旧文化里没有。但是有个人用过,就是孔子讲的“君子不重则不威”什么为重呀?自重。所以要自重呀,自己对自己自众,当然会自尊,所以孔子在论语上说“君子不重,则不威”绝对不错,人不自重。那并不是,所以我讲《论语》讲的真的啊,我小的时候读《论语》,老师教我们“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跟到来念,老师啊,什么是自重?“将来你会知道”。那么我们同学背后对他这个样子,他自重,他就指着老师,同学说,他这个样子就叫自重,那很讨厌那一个样子。

明明两个老朋友一说话,看到我们小同学一过来,“恩,做什么?”“老师啊,来拿一个砚台”。“快点!拿这个啊?”其实他们两个在说笑话。这个老辈子的教育,老师也蛮讨厌的。他们教育就是如此。所以呀,孔子并不是那么讲,给他们教坏了。人要自重,“威”并不是使你可怕,并不是这样,“恩,做什么?”不需要这样。

一个人自重了,自然珍贵,珍贵了自然有威德有庄严,不需要装出来。重点在自重。所以我常常说傲慢的人,一百个有九十九个半都是自卑的。像我们不自卑的人,那是真傲慢。不自卑我何必装出一个傲慢呢?因为怕你看我不起,哦,我看不起你,其实他下意识自卑。他自己没有东西嘛。真有东西的人,他不自卑吧。觉得你很可怜,不如我。愿意站的高一点,爱护你,你比我好,实在比我好,就值得尊敬,就不会傲慢了。所以你看傲慢的人,以我的一生的经验看来,一百个是九十九个半以上都是自卑。而且我现在认为啊,古代的帝王,任何一种领袖都是自卑心,当领袖的人都是自卑,生怕你看我不起,就糟了。所以我晓得古代帝王杀人,他是忧郁的自卑心理作怪。当帝王是很可怕,你看状元考了,学问比他好,这些大臣学问比他高,这些大元帅武功比他好,那一个帝王贪嗔痴慢疑俱全的。

他在那个时代当年,格老子是可怕。每一个都比我行,尤其叫做职业皇帝,天生下来当皇帝的那个,他是自卑啊,是真的,所以这个心理学我要专写一本书,这就是慢,慢的心理就是自卑的反面。可是人个个都有哦,不是我们没有。

“恃己于他”总是把自己看的很重要,对于其他人已经分了界限。

“高举为性”总想把自己摆在一个很好的位置,那自己认为我高,所以这个人的心理很怪的,人家劝你,所以人不要劝人,我也发现,不管多大年纪,许多人也说老师好,老师早,老师高明,请教老师啊,我的经验是,你讲了半天告诉他,他结果不会听你的,他也不会照你的意思办,实际他晓得老师的高明,因此他来请教,请教完了他做事呢,照他自己意思做。我慢!可是想想还是我的对,人这样的,等于我们的心理啊,第一次犯了错误,脸都红了,第二下不红了,转黄了,第三下发青了,他越想老子还是我的对,你的不对,他就气起来了,嗔心也来了,哎呀,我骂,你混蛋,我非要揍你,都来了,就这个心理啊。慢是“高举为性”。人的慢心去不掉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