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翻开卷六227页,是讲心所的问题,这是由根本烦恼,今天讲的是疑开始。怎么是“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就是多疑的心理,这个多疑心理呀,也都是天生的,就是带来的,我们宿业所带来的根本,就是对于一切理搞不清楚,生理都搞不清楚,“犹豫为性”,确定不了,譬如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句话,老实讲我们听是那么听,没有办法实证,没有办法实证啊,就怀疑。譬如很多人学佛学法修道,究竟哪个方法是对的,那个自己搞不清楚。没有一个人自己真正搞清楚的。多是禅宗祖师骂人,是鼻子牵在别人手里,这个话骂人都是转弯的很艺术,鼻子牵在别人手里走的就是牛啊,非常笨,都靠人家走路,拉住走的。所以我们一切众生,鼻子都牵在人家手里。即使佛说的话,是不是真的,要自己的智慧透过证道,但是不犹豫。所谓疑,就是我们普通讲迷信,大家都是迷信中,自己没有证得,所以真实学佛成佛,禅宗祖师有一句话叫,直到不疑之地,这才是成就了。不过这个话,我们经常看起来也很有意思,两种人没有疑。大智慧成佛的人绝对没有疑了,什么都证得了,最笨的人也没有疑,什么都不想。所以不疑之地啊,也是非常难的。
“能障”,所以这个疑的心理啊,障碍不疑的善品为业。不是说障碍不疑就是了,那个不是唯识所讲,使我们一切的善行道业不能成就,就是多疑。在今天有一位朋友带一位老朋友来,讲身体不好,那么我就讲,我说你何必呢,身体不好就去看病嘛,一定要学这些?我说人啊,究竟要功名富贵还是要命要紧?向外,我们人都是手伸出去,修道是手收回来这个样子,你究竟要伸手还是要收手啊?这些决定了再跟你谈正事。搞了半天,他说我想啊,接受三分之一,我说那个不够的,我们今天先讲好一个条件,你收了一半还可以讲一点,收三分之一,来不及了。还有些事情不能处理完,我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把事情处理完了走路的。讲这个道理呢,为什么人都是这样?这是像我们有些同学们,以前好几年,现在有位同学呢,杜忠告来归队了,今天第一次看到,因为前几年要忙到建立家庭,建立事业,现在他觉得要赶紧归队了。那么一般人都是这一种思想,生怕学这个妨碍了我世间功名富贵的前途。这是疑的心理,其实不妨碍的。可是搞不清楚。所以疑是“能障不疑善品为业”他造的业,这种心理作用他造的是这个业,是恶业之一,所以疑也是一种恶业。
“谓犹豫者善不生故”,他自己加以解释,什么叫犹豫?我们只晓得普通用的术语,中国文字术语,犹豫这个词就是不决的意思,没有决定性,那么唯识这里对于犹豫两个字下一个定义“善不生故”,我们不做中文的解释了,做了中文的解释,犹是犹,豫是豫,两个字,含义不同。犹代表一个动物,这个动物是多疑性的,叫犹,那么这个我们不加解释了。现在只讲这个名字,这个名词。唯识所讲犹豫啊,不是我们普通讲犹豫,“善不生故”善念不能发起的,这就是犹豫。譬如说,我们都晓得,打坐这个不算是佛法,这没什么了不起的,打坐并不是就是修行,是练习走上修行之路,修定的一个基本动作而已,但是打坐为什么自己有许多好的境界,佛经上所说的,一般修行的人,打坐起来生不起来呢?因为他见地不清,其实每一个人都会有的,自己智慧不够,看不清楚,所以善法不能生起。譬如讲打坐的人气脉一定通。另外用不到专门学一种练气脉的方法,可是一般人,他没有觉得坐中气脉发动,这个善生不起啦,为什么道理?是自己的变化没有看清楚,善不生故,是犹豫,心理障碍。
那么这个下了定义以后。由各派大师们的辩论“有义此疑以慧为体。犹豫简择。说为疑故”这都同我们观念差不多了,他说有一派的理论,什么叫疑呢,疑本身就是智慧,所以我前天讲,我们本院有个同学,写日记我看到,非常高兴,他说的非常好,他日记啊编了一个故事给我听,先我还不晓得,我一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都不知道他哪里听来的。我现在一下记不得他的故事,大意还记得,他说有一位弟子来问这个法师,法师啊,问师父,我的烦恼好多哦,好难过,烦恼很大。这个法师一听到,马上下坐,刚才打坐了。就来见这个弟子,顶礼磕头了,哎呀,了不起,了不起,这个问的人突然搞的莫名其妙,师父怎么来给我磕头。智慧大的人烦恼才多,可见你智慧很高。所以我来给你顶礼。看了这个故事新鲜的很,我从没看到这个故事,它出在哪里,下面一句,他说老师啊,这是我自己编的。可是他编的真好。那是编的真好,所以这个道理也就是这样,“此疑以慧为体”烦恼跟菩提俩一样啊,是一个体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啊,萝卜花不同,开的花不同,所以他同智慧一个体。
因为疑,你像禅宗都是用参话头,要提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这个疑。那么疑就是有问题,处处在怀疑,为什么要打坐?生死,妈妈没有生我以前究竟在哪里?这个什么生命是不是,死后还有没有?你说有个六道轮回,会不会变鬼?我们查不出证明,第一自己没有死过。第二死了朋友没有来证明过,这些都值得疑,所以生死之疑,宇宙之疑,禅宗用这个,禅宗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呢?这是非常特殊,同现在的科学一样,有问题才要去试验。要去研究,这是禅宗走的路子。
这里所讲的这个原理啊,因为你的本身就有慧,就有智慧,他要求出答案来,求得答案是慧的答案。慧跟疑两个是一体的两面,那么因此他的理论,什么是所谓人疑的心理?犹豫,矛盾,摇摆不定的,两可之间,怎么样去简择、选定,这个简择在佛经里经常用,等于那个检察官那个“检”是一样道理。是选择,选择定,就是选材的意思。因此啊,我们有许多理上,都要靠智慧来选择,所以,叫他是疑。
“毗助末底是疑义故”,很奇怪啊,玄奘法师在这里有个梵文的名称他不翻,只翻音。毗就是帮忙,毗邻,跟你两个住在隔壁,就是毗邻,也念成(bi)。助,这是辅助的意思。“毗助”就是辅助的,“末底”是梵文,梵文名字讲慧,我们中文的智慧这个慧。
他说疑呀,有时候是帮忙慧力的开发,因为有疑,他研究,研究结果则得结论,智慧开发了。所以“毗助末底是疑义故”这就是疑的道理,义是指的,这个义是代表内涵,他的意义。那么他下面又加解释。“末底”就是“般若”,般若也是智慧,梵文的,不过般若不同,得道的慧称般若,“末底”,普通的智慧是末底,总而言之末底也好,慧也好,般若也好,得道的智慧也好。“义无异故”内涵的意思差不多。
“有义”他说另有一派的说法,他把这个资料,各派过去大师们所研究的都告诉我们,“有义此疑别有自体。令慧不决。非即慧故”另外有一派道理,所以我们这个心理,多疑这个心理啊,他本身有他的体,有他的个体,他是一种心理作用,障碍我们的智慧,不能决定性的。所以他并不是就是智慧,疑不是智慧。
所以“瑜伽论说”,《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所做的,他说“六烦恼中。见世俗有。即慧分故”六种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恶见我们等一下再提到他,这六种是根本烦恼,人的一切众生的根本烦恼。六烦恼里头,见世俗有,见就是观念,一切思想观念,世俗认为有的,我们认为有,譬如我们大家学佛修道,老实讲我们的见地,没有成道的见地,就觉得假使我明心见性了,成佛了,这个观念都是工商企业观念,所以吃素出家拜佛还是投资观念,先修一下吧,我至少至少能够成佛,差一点,来生总好一点吧。因为你靠不住啊,你没有证据啊,现在这种观点啊,遍世都有,这个观念啊,学佛修道还是世间观念的,世俗观念都是什么都属于我的占有,寿命也长,钞票也好,想什么有什么,那是佛法有灵。如果学学明天生病了,就生气了,我吃了那么久素,学了那么多年佛,结果还叫我生病,气起来了。因为他动机学佛求道,是世俗有的见解来,所以是根本烦恼。但是“见世俗有”在《瑜伽师地论》,在普通人讲呢“即慧分故”,也是属于智慧的一部分,很小、小部分。
“余是实有。别有性故”所以疑这个心理,也是智慧一小部分。其他的呢,五种烦恼,那是很牢固了,所以疑本身,同慧两个是有点相连,其他的五种,另外有他的个别性能。
“毗助末底。执慧为疑。毗助若南。智应为识”所以疑这个心理,弥勒菩萨说的没有错,因为有怀疑,研究透彻产生了智慧,所以他帮助“毗助末底”就是慧,但是问题在这里了,我认为自己很聪明了,假使我认为自己智慧很够,或者我认为我的见解比你高,这个我见一来呢,智慧为疑,虽然是智慧,反而变成疑了,所以他一体两面的。
“毗助若南”也是梵音。“若南”就是智,“末底”就是慧。假使他帮忙智力的开发,智跟慧有差别。“智应为识”,如果帮忙智力开发了以后,我们执着了,诶,这是我的智慧成就了,这个智没有彻底,那么智慧一变变成凡夫的意识了。所谓八识心意识。这个中间一正一反之间。
“界由助力。义便转变”这个界的意思就是界别,区别,我们现在所谓讲区别分别,他的区别是看这个疑用在什么地方,所以他构成智慧的追求,智慧成就,那么这个疑变成智慧的伙伴了。等到你智慧成就以后,这个疑也不疑了,变成智慧的一种,所以“界由助力”,看他坐在哪一面,“义便转变”他的含义就是变化不定的。“是故此疑非慧为体”,所以说,你如果认为疑他的体就是慧,那是错了。他并不是体上生出来一个东西,由体他自己会长出来一个什么,由慧又长出一个疑,不是这样,他有这么一个辅助的作用,慧不是他的正体,是这个道理。
下面第六点,根本烦恼,就是恶见。见就是观念思想的错误。这个麻烦了。“云何恶见”什么样子是观念思想的错误?我们现在所谓,中文所翻译的西方文化所讲的观点,观念,概念,思想,主义等等,归纳起来,都是属于见,佛学只有一个见,你所见的,就是观点了。那么我们所见的,有许多是恶见,不是善见。
什么叫恶见呢?“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这个恶见,有时候思想观念一偏差了,等于真实真谛的这个道理,就发生一种什么,“颠倒推度”智慧颠倒,不求真理,推度就是推测,自己在推测。“染慧为性”,他使我们的智慧呀,被染污了的,“染慧为性”。“能障善见”他永远障碍我们的善见。
“招苦为业”招来的苦果。
那么什么叫恶见呢?“谓恶见者多受苦故”恶见就是受一切苦,思想观念这个错误,受了一切苦就是恶见。
“此见行相”这个恶见包含的东西很多了。差别有五种。“一萨迦耶见”,那么我们现在实际上念(sajiaya),萨迦耶见。“萨迦耶”的翻译就是“我见”,人都有我见,就是“萨迦耶”。“萨迦耶见”,我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什么叫“萨迦耶见”就是对于我们自己这个生命,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五取蕴抓的很牢,就是把我们这个生理,身体这个生理生命同我这个思想、这个精神;其实这两样,我们现在能说话能思想的都不是我,我们的真我不在这上面,可是凡夫呢,这个五取蕴,五取蕴就是五阴啊,这五蕴执我我所。所谓色就是四大,我们这个身体地水火风;受就是感觉,感受,说今天气候凉了,马上就要冷了要加衣服,这就是受的作用;想,思想;行,很难懂了,生命的活力,活着永远在转动,有一股活力在活动,这个叫行。生命的活力就是行。识,就是我们心意识这个作用,这叫五蕴,五蕴非我,但是今天我们坐在这里活着,坐在这里,乃至死了这个灵魂作用都是这个五蕴在变化,所以空了五蕴,了了五蕴才能成佛。我们不能了五蕴,都在我见中。所以五取蕴,五蕴。执我,认为有一个我,其次认为我所,认为有这个我发出来的作用,所起的作用。
“一切见趣所依为业”,就是说一切见趣就是观念道理所依靠的这个为业,自己把主观的成见,趣就是趋向,所依靠他的就是这个主观形成,造成主观的业力,那么这个我见呢?此见差别。有二十句。有六十五等,麻烦了,有二十句,六十五等。二十句,所谓佛学讲句,就是二十个问题。六十五等,根本二十个问题,又产生差别六十五个问题。这个二十句,六十五等,就形成了……先解决二十句,所谓二十句,佛学经上提到,包括一切宗教、学说,佛,佛学的名称外道,一切宗教哲学种种的思想。什么叫外道呢?并不是说他不信佛学就是外道啊,这个错了,这个观念错了,心外求法叫做外道。宇宙万有,一切唯心所造,自己不晓得找自己的根本,不晓得求明心见性,而向外面求道,所以叫做外道。
换句话拿中国儒家的传统的文化来讲,四个字是反求诸己,那就不是外道。反求诸己就不是外道,所谓二十句,二十个问题,归纳一,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这个问题发挥起来很多了就这句话,譬如说认为宇宙有个大我,生命根本那个我,那个大我,那个大我宇宙万有都在这个皮里头,大概你们诸位有些学佛的,乃至解释佛学阿赖耶识啊,大概就是那么解释,阿赖啊是大的,宇宙万有都在阿赖耶识中间,你不要讲错了,就是这一句话已经违反佛学,那是我大,色小。色就是代表物理,物质的,宇宙万有都是很小的。譬如说其他的宗教有一个主宰,天地都是他造的,这个主宰的我非常大,一切他要你生就生要你死就死,你的一切还要听他主宰审判,也是我大色小,万物是他制造的,这样发挥起来内容是多得很,所以这个我们讲世界上真正以西方来讲,哲学跟科学对生命的思想,最发达的是印度,其次是我们中国,中国的哲学方面不大管,有!诸子百家有讲,但是很简单,因为我们这个文化智慧特殊,这些问题不要多讨论,人道完成,反求诸己,就到了家,不加讨论。印度人接近西方观念,喜欢逻辑推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