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78讲 执我

请打开卷六第228页,它在解释这个六十句。恶见,所谓恶见,上次我们解释到,这个发的讲义呀,“后际有想十六者有四”,有四句,后际就是把我们这个思想观念呢分成三个阶段,一个思想,前面的这个思想叫前际,当现在这个思想,就现在叫中际,后面这个思想以时间的分类方法叫做后际,那么中间有四个四句,该句死后有想,也是常见,都认为死后我们这个又存在的,有思想,有灵魂,这个肉体死后。

一、一种“执色为我,名我有色”,有一派的哲学认为,这个物质世界,这个肉体里头有我,这个里头有个东西,这个东西叫它为我,这个名称归纳起来,所谓“我”,就有这个色的作用,色法,就是包括物理的,“趣诸法所名为有想”,这个另外呢认为这个东西,这个我的存在,虽然死了以后,这个东西是存在的,认为一切万有的东西中间有一个思想,等于我们讲灵魂的存在,欲界里头,而且这个里头哲学的层次还并不是这么简单,认为我们欲界里头这个东西都是全的,到了色界高一点了,就是有修行的,只有一分了,到了再高一点无想天,就没有,这是一种理论,就是说他的这个修持哲学基础。

第二,“执无想死后,四蕴为我,欲界以上,乃至无所有趣,居无想天”,第二派的这个认为肉体死了以后,这个无色,死后,这个色受想行识,色就是色法,物理的肉体,肉体没有了,那四蕴呢,受,感觉,思想,这个动能,生命的动能,受想行识四蕴,这个是我,肉体就没有了,那么还是认为死后,这个四蕴存在,但是他们的理论配合修持呢,在印度的哲学都是配合修持吶,这个事情我们讲过,欲界以上,就是初禅作的功夫,二禅,到了三禅四禅的境界,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差不多超越了欲界,这个里头有层次不同,三界我们吧岔过来说了,大概报告一下,色界以上,到了无所有处,四禅八定,无所有处定,什么都没有,那么无所有处定,无所有处定与空定又不同,因为空还有个空在,什么都没有,所以无所有处是无色界里头的境界,比色界还要高,就是还没有这个事,没有这个、四蕴也没有,所以“住”,另外举了无想天,无想天当然没有这个东西,这些又是一派。

第三这一派,认为执“五蕴为我”,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有感觉有知觉能够思想的,能够活动的这个就是我。

第四,“我非有色非无色,遮彼其三,此四皆依寻伺等至而起执,是名初四句”,这个第四种,认为这个我也不对,你说他有物质吗,有一个形象吗?不一定有,你说他没有吗?他又是有,所以非有色,不一定说他有东西,非无色,不一定说他没有东西,“遮彼其三”,刚才所讲过的执五蕴为我的这个道理,他是反对的,这一点他是反对的,那么归纳起来这个里头有四派,“此四”,这四派他的哲学思想。

所谓哲学讲思想的求证到,这个思想不是普通我们这样想叫哲学,所谓哲学家尤其是印度的这些宗教哲学,他是作功夫来的,都有禅,其实西方的哲学家思想,思想宁静到极点确定、认定一个东西,他还是由静定来,比如我们中国理学家,拿西方观念也就是思想家了,所以我们以前提到过很多次,宋代的理学家程夫子程灏所讲的:“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个思想到了最高境界,他有实证的东西,有他的境界,所以他所讲的这个思入风云变态中不是空洞的理论,比如一个书法家、画家、文学家或在一个科学家,他宁静思想到了某一个尖端的时候,身体感觉也没有了,忘记了身体,他钻在思想领域里头,自然有他的天地。

那么,在我们中国过去的理学家有个名词形容得非常好,这个名词可以通用,佛家、道家,不管外道、佛法,一切境界都可以通用,叫“性天”,自性的境界自有一个天地。所以,文学上形容它:“性天风月”。我曾经在云南一个地方看到,云南一个小地方,昆明的后面,有个龙潭、黑龙潭,那是完全几乎靠到那个鸟区去了,那么有一个小地方乡村叫做杨林,这个地方还有名人,有一个很了不起的,姓杨的一位先生,过去的学问是很好,叫杨茂。那么他自己在他那个乡村,当然这样一个学者文人在历史上,尤其在地方上影响很大的,我在他那个故居,就是他当年所住的房子,看到他自己题的四个字:“性天风月”,非常好,他就自己题,自有天地,自己有我自己的天地。所以,真正境界里头、思想境界自有它的“性天风月”。

所以,讲这四种皆依寻伺来,“寻伺等至而起执”。现在讲到寻伺这个思想的境界,寻伺就要研究。讲到唯识呀就要研究到大论《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所讲的《瑜伽师地论》,讲到凡夫意识境界修行的过程:有寻有伺,所以我们思想在寻找,这个思想,那个思想,伺就是思想寻找到某一个程度,肯定了,拿哲学的话就是肯定了,就是有一个境界,这是普通!慢慢修行到了“无寻有伺”,“无寻”,不去寻找了,只有那个境界有“有伺”,最后到达“无寻无伺”,大概拿寻、伺:“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说明我们用思想修禅定做功夫的思想这个的作用。就是“寻”、“伺”的境界。那么,《瑜伽师地论》,这个“寻”、“伺”特别立一章,所谓瑜伽师地分成十七个部分,一地就是一个部分。所以,“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这个里头就三地,三个层次,这个思想的层次呀同个人修养的层次的差别。

那么,我们现在懂了这个寻伺的作用,是讲这个东西,这里所讲的上面这四种哲学理论的根据,他也是做功夫来的,“皆依寻伺等至”,他到达了这个境界,“而起执”,而升起认为是这样,肯定是这样,这个最初的四句,第二个四句又不同了。

第一种,“执我有边”,当然首先认为有个我,生也有我,死也有我,生命有我存在,但是认为这个我呢有个边际,“色为我体,有分限俱执遮等”,这个我现在有了这个生命有了这个肉体这个色法,是我的体。但是这个我,就是有些人讲:哎呀,我打坐起来觉得自己小了,又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些人看到鬼,有些小鬼只有那么大,有个鬼大,这个,那么我们中国古书上有些笔记小说上讲,新鬼大,旧鬼小,老了嘛,鬼也老了慢慢就缩小,浓缩了,新鬼是大,这一些你说它完全没有道理,他也在他的那个静定的境界里头有所见,也是看到,因此就认定就这样,就是这样,换句话说,他的思想功夫没有彻底。所以,他们认为“色为我体”,但是这个我有分界,如此这样,所以做鬼也有年龄的限制,做了多年鬼,老鬼就小了,不大可怕了,新鬼的威力大,这些等等。

第二,“执我无边”,第二种观念认为这个我是有的,承认我是有,但是我是无边的,无边无际,“非色为我”,这个肉体、物质世界不算是我,而真的我遍一切处,无所不在,那么这个有许多宗教哲学也都是那么讲,就是讲灵魂无所在无所不在,上帝也无所在无所不在,表面听起都差不多,严格用逻辑的分析都有问题,现在这里所讲的是以逻辑分析论辩的结果归纳告诉我们,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思想,这一类的宗教哲学思想可以说印度所特有的文化,包括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中国没有那么多,我们中国人懒得管这套,鬼大也好,鬼小也好,反正叫做鬼,就是懒得去思考的,管你鬼大鬼小呢,还给鬼算命呢?那都懒得搞,可是真搞哲学家同科学家一样,他认为这个问题很大,所以,形成了各派的哲学,有各派的修持的方法。

第三,“执我也有边也无边,执我随身卷缩等”,这个认为我呀,无所谓有边,有时看,其实不定,也可以说有边,也可以说无边,这个我呢,现在变成生命这个肉体了,“卷缩”好像包饺子一样,在肚皮妈妈生得大我就大,像我们小个子,这个小我,这个所以跟到身体包饺子一样,看那个饺子馅包得多少,这也是一派。

第四,“执我非有边非无边,遮彼第三”,那么跟刚才所讲的也有边也无边相反,认为没有!非有边非无边,看起差不多啊,严格讲逻辑上有差别,观念上有差别,我们不详细讨论了,一谈到逻辑因明呀,咱们中国人的头脑不大喜欢的,差不多了,懂了大概,就差不多了,“遮彼此四”这四种,“言语寻伺等至起执”,他们为什么有这套理论的产生,宗教哲学?也同他功夫来的,“有寻有伺”,所以,真正的作为修道,“寻”、“伺”这个作用,这个思想这个心念,是完全达到无心之地,好容易呀?很不容易,都是“有寻”在作用,觉得我没有想,我打起坐来清清净净,老实讲我们的清净呀,假使有人做到一念不生,很清净自在的,你说你那个清静有边没有边?绝对有边,充其量那么大而已,大一点清静就做不到,超过那个范围,有人来一吵你就在那皱眉头了,好讨厌!妨碍我的清静!所以你哪个静是有边的,不是无边的,比方。所以,它这个东西都是由境界里头发生的,这四个都有交代了。

第三,“四句”,就有四个问题归纳性,“一,我有一想,在前三,无色界。二,我有种种想,在欲色界及无想天。三,我有小想、或者少色,或在少无色,”“因为我想、我所想界同遍说”,这就是你看到马马虎虎,如果严格上逻辑哲学课,那这个里头把印度哲学真找出来,分析起来多得很,所以现在真正了解印度哲学的恐怕很少,这些各派的哲学都有他最高深的理论,而他们认为到了的境界也就是觉悟了,就得了涅盘,也是觉了,也是认为悟了。所以这个里头四句,刚才我们念过了,认为我、我想,想的作用只有一个,我有一想,只有一个,不管你怎么想法,只有一个。那么在前面三个,前面这三种大概差不多,到达了无色界为究竟,第二,认为我不只一个想,想有、我们一个思想只有一个单元,只有一个生命,有种种想,在欲界里、色界里,但是他能够碰到一个问题,修到了无想天无想定就不考虑这个了,无想定无想天很高哟,并不差哟,我们还做不到哟,所以释迦牟尼佛跑去出家了以后,第一步功夫是学无想定,以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聪明,还学了三年做功夫才练成无想定,他达到无想定完全灭除了一切思想,所以佛经上讲四个字:“知非即舍”,不是没有做到。

像我们有时候,学密宗也好,学净土也好,听这个讲讲,那个讲讲,“哎哟,那是外道,不学!”你还没有做到就不学?你是学迷信,释迦牟尼佛不迷信哟。无想,你说这个是道,他就硬跟着学,练习学了三年,学定,进入了无想定,修到同那个师父一样的高,然后:“知非即舍”,认为这个不是道,抛弃了。

抛弃了又去学另外一种定,比这个无想定还要难,“非想非非想定”,你看到这个佛经说呢,记载都很简单,你想想看你做得到吗?“非想”,不是想,“非、非想”,不是不是想,那是个什么东西呢?所以我们只晓得念:“非想非非想”,非想,不是想,不是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你说没有知道吗?到了没有思想就不知道、无想定一样,“非”,不是。“非想”,不是说完全不知道,另外有一个超越我们现在知道的那个东西出来。他又学了三年,也达到了那个最高境界,“知非即舍”,又抛掉了,所以这样过去了六年。当然我们学了三个月,每个人就想生西方半了,或在拿到西方的入境证、绿卡,阿弥陀佛颁一个绿卡给你就放在身上一样,没有这回事。

你看以佛的智能还如此,所以他们,我们讲到这里,至于碰到无想天他们就不谈了,无想天已经相当高了。无想定因,它的果是到达了无想天,无想天很高哟,色界以上,可以灭除了一切的。所以第三,“我有小想”,我这个思想这个作用是我们整个生命一体而已,或在认为这个思想连带生理物理的关系,“少色”,那么他里头另外有一派,内部又分派,认为这个我这个思想同这个生命,这个生理关系呀“少无色”,“如露”好像说是烟雾一样,你说它很清,甚至我们可以拿中国的道家来比喻:化而为气,是个气体一样,是这样一个东西,那么他们这一些认为“我想我所想”,那么这个里头还有哲学界别,所谓讲“我有想或者我无想”,那么有两个层次,所谓我想是根本,我所想那就多了,他不考虑我所想,有个我的能想才产生的我的所想,我的能想能都没有,这个所想不考虑,所谓“我想我所想界同前说”。诸位,这里讲“界”等于我们流行的俗语:它的层次不同,层次不同同前面讲过的差不多,四,“我有无量想或在无量色或在无量无色,亦同前说”,这个第四种呢,认为这个我、我的思想,思想是个宝库,可以说越用越出来,来源无穷尽,这个能源,我有无量想,但是这个里头他内部又有分派,“或执无量色”,思想就可以变成物质,“或执无量无色”,不过呢变成物质有限度的。

那么下面另一派,内部变化,是:不算,思想可以变成物质,不是有限度的,是无量的,而色也无边,这样一个道理,“余同前说”,这个里头呀,我们现在介绍的这个唯识讲到印度哲学的学派,各个宗教教派都有哲学根据,有那么多,不像中国,所以我们中国人很简单了。宗教也创立了很多,像现在的宗教,过去是“同善社”,就是清末的时候,由于“白莲教”这一套留下来的,这一条线,“同善社”,以后演变了很多很多,乃至变成“红卐字会”,现在所谓的“一贯道”,都是这个系统下来,那么这些旁门左道也叫做宗教了。

那么,现在还有新的宗教,我们政府登记立案的,这几年在台湾登记立案的也有两三个,没有登记立案的更多,包括鸭蛋教、鸡蛋教,鹅蛋教,“你蛋教”都可以,各有一教,但是没有宗教哲学,比如一贯道、同善社这些都很简单。弥勒下生了,弥勒下生这是佛教的话,弥勒下生还早呢,还有十二万亿年以后才来呢,他说快要下生了,从唐朝就开始讲起,天要变了,就是以弥勒菩萨为主,那么现在后来又加上济公了,都根据《济公传》这个小说来的,几乎没有真正宗教的教理,宗教教理儒释道三家的,东抓一点,西抓一点。所谓“一贯”,“一贯道”是孔子的话,孔子告诉曾参:“吾道一以贯之”,这个就那么“贯”出来,好像“灌”香肠一样,道家也好、儒家也好、佛家也好都“灌”一点,“灌”一点,“灌”得乱七八糟,神佛不分,神鬼不分,人鬼不分,神人不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