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是断见,断见认为,过去了的、死了就没有了,所以“集断灭者,粗四大种所造色为我”。“二在欲界天,三在色界,四五六七在无色界,皆依彼处为生。死后断灭,是其为断见。”断见,我们这个世界上断见。譬如说共产主义,他的哲学的基础是唯物。唯物学派过去所谓认为物质不灭这个理论,被科学、现代科学已经推翻了。所以唯物学派这几十年,不敢谈哲学。因为哲学基础没有,不是别个政治思想学派推翻他,自然科学进步了,“物质不灭论”靠不住了。那么普通一般认为共产主义的思想等等,都是站在唯物的立场,一般没有哲学的唯物的观点,认为人死了,如灯灭,像灯熄了一样,死了就死了,死了没有什么灵魂,也无所谓因果报应,否认因果报应,也否认这个生命的常在。而且这些还是这个世界的断见,这个断见还是最粗最粗的。
印度哲学里头所讲的最粗的断见,我们刚才讲的,这一种的断见还是粗的又粗了,他这个哲学里头就分的细了,断见方面同唯物思想有关,认为粗的四大种,地水火风,物质,所造色,这个物质世界,是物理的功能造出来的,这个造成了物质以后,构成了这个生命肉体,所以色法地水火风就是我。但是这种我,粗的物质,不细,等于是在化学锅炉里,垃圾化验出来的,就变成我们现在这个肉体,所以欲界的肉体很不干净,因此有欲,有男女之欲,因为这个色不干净,所以叫做欲界。
因此人要修道,修了道脱胎换骨啊,这个人这个化学的锅炉,经过一番变化,那么地位高一点,升到了色界,色界就发光了。佛家道家也做的到。那是要专门修这一方面了,要悟了道的人可以修报身,证得法身等于佛说的,证了法身可以修报身,转化了这个,肉体化成光,那就是这些大阿罗汉,真正证果了以后,所以走的时候,我们过去很多了,中国也有印度也有,现在千把年来,几百年来,七八百年来,少见了。所谓我们出家得道的人,死了以后火化、荼仳,现在都拿柴火啊,拿香油啊灌起来,把他肉身烧了,得道的人都不需要你这样,他一入定,自己意念一动,所谓起三昧真火,把四大里头自己这个心念,把四大的火大加强了,身体发光,一片火光就化掉了。所以修密的人常常讲,他要留一点纪念给你,什么舍利子啊,舍利身都不留给你,什么舍利子,绝不留给你,认为留这样东西存在还不到家的,不是佛的舍利,那么充其量十个指甲,手指甲脚趾甲,头发留一点给世界上做纪念,都化完,不然一阵风就走。那么这种境界就修到了色界。
色界也是借用这个心物这个功能变成四大种,但是到了色界以后这个生命,在色界退没的,这个没有了,就没有了。所以,在无色界,四五六七在无色界,这是讲这个里头有七种断见。四五六七,他们认为由这个物质的,修这个色身修道,最高最高三界里头到了无色界,无色界的人连光都没有了,无形无相,所谓空天,四空天的境界。不止四空天,非想非非想定都在内。
“该执彼处”所以他们认为这一个唯物的论调啊,同西洋的唯物论调,同我们所了解的唯物哲学的论调不同了,他们这个印度这个唯物学派,还是修道的,他们认为生命的最高是三界里头无色界,就从这里来。无色界堕落了,变成色界,色界堕落变成欲界。欲界是这个生命的最粗最脏的这个垃圾,所以欲界更堕落下到地狱,那问都不要问了,那等于我们上了厕所以后,把抽水马桶一按,绝不回头再看,就是这个味道。所以死后断灭,这个生命,那么这个七种,所谓断见,所以印度所讲常见断见不同。
你们诸位,尤其是做法师的,研究这个佛学,出去做法师,普通讲经容易啊,到了真正学术学府里头,譬如说,你假设到了国外知名的大学,真正有(文化)程度的大学,譬如现在讲是到了美国,比如到了哈佛去了,或者到了英国剑桥啊,这些大学里头来讲,真讲到佛学,这个地方就碰到有人提这些问题了,那并不简单了,你不要认为我这个佛学很好啊就盖,就盖不了,这一下印度哲学这些都要搞清楚。你不搞清楚,又碰到这个问题,你说诶,这个佛经上没有,那你说,他们要哄堂大笑的,那请你下台了。那就变成下台风了。所以你们要非常注意啊。这个东西不是简单的,尤其是你们诸位法师们。
那么现在我们回到我们这个《成唯识论》卷六第228页,我们耽误了两次,“有二十句”第三行,“六十五等。分别起摄”,他这些哲学的学派,修道的观点,最高的境界,脱离不了第六意识境界,脱离不了思想的境界,都在分别心的范围所包含的。
“二边执见。谓即于彼随执断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这个叫恶见,这些都是恶见,恶见并不是那么坏的,说恶当然不善了,来者不善,所谓恶见有恶见的哲学基础。所以我常常说,张献忠造反,张献忠有他杀人的哲学,他就是恶见,天生万物与人,上天生了万物给我们,人无一德足矣报天,人没有做了一件好事对得起天,杀杀杀杀杀,这是他的杀人哲学了。你哲学家跟他辩论辩论。人对这个天地有什么好处?还报了什么?这是张献忠,他也是觉得自己是替天人行道。
所以恶见,恶见有他哲学基础,但是这个恶见的思想哪里来的呢?分别起摄,是有思想意识的境界而来所发。所以“二边执见”不落在这一边,常见这一边,就落在断见这一边,坚持自己主观的观念成见,认为是对,这是讲“谓即于彼随执断常”根据他们的思想,根据他们实修的境界,所得的,不落在断见一边,就落在常见一边,这个真要注意哦。你譬如说我们修道的,修道也好,做功夫也好,你说我是学佛的,对不起哦,有许多观念都落在断常见里。
所以禅宗的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就提过这个话,这个“有疑不决直需争”所以禅宗要提疑情,有怀疑就要研究,如果有怀疑,理论搞不清楚,你修的佛法是外道。
“有疑不决直需诤”一定要争辨(加一个言字旁),“不是山僧逞人我”佛要学到无嗔,那为什么还要论辩呢?“不是山僧逞人我”不是为了人我观念而诤,修行恐落断常坑。就怕你修行到结果你见地错了,就错了,所以禅宗的祖师,伪仰宗的沩山祖师就说,告诉仰山,“只贵子见正”,沩山禅师告诉他的大弟子仰山说“只贵子见正,不贵子行履”,他说我只管你见地对了没有,不管你功夫做到没有。功夫我不问了,功夫你当然晓得会去做了。功夫境界不谈。所以见地不真,那就完了。我们把《楞严经》那个话改一个字:“见地不真,果遭迂曲”,这个见地就很重要。因此你们学打坐,我常常第一句话问你,为什么你要学打坐?这是问题,见地!你说我为了身体,就晓得了,为了身体,那就不谈了,所以,修道知道为了什么。这个断常坑很重要。
所以他说因此啊“随执断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因此障碍了,不能得中道观,不能得中观正见,拿黄教、拿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所引用的,龙树菩萨的这个学派的话,就不能得中观正见,永远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做不到,不能出离为业,脱离这个世界。
“此见差别。诸见趣中。有执前际四遍常论”我们刚才讲过。
“一分常论。及计后际有想十六。无想俱非。各有八论。七断灭论等。分别趣摄。”这都属于意识分别思想范围所走思想观念的偏差而来的。今天讲到恶见,把他讲完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