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总结论:“此十烦恼。谁几相应。”十种烦恼贪嗔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加上五见。“贪与瞋疑。定不俱起”,贪心跟嗔心两种,不会一起,这个心理分析啦,拿现在心态这个作用,我们自己研究清楚啊,贪心跟嗔心啊,不会同时并起的这种心理,“定不俱起”。
为什么?“爱憎二境必不同故”贪心是爱,譬如我喜欢这个佛像,我想买没有钱。这也是贪心哦。不过我有佛像了,不过这个佛像特别好,算不定供了它明天就会得道,因此,我想把它买下,可是钱不够,这个是贪心来了,还是从“爱”来。要等几个时候嗔起呢?我出了多少钱,而且到他这里买呀,少一百块,这一百块我也凑不拢,它永远不属于我,“格老子!气死了!”嗔心就起来。爱跟嗔两个境界,不会同起的。贪跟嗔。这个不是只讲理论哦。我们是要观察分析自己心理了,是观心啊,所以,禅宗说叫观心啦。
“于境不决。无染着故贪与慢见”,贪、嗔二境,“疑”,怀疑的心理。对于一切事情没有决定性的,譬如我说一个同学,你做一个事情怎么老是没有决定性呢?什么事情都依赖性,我看不晓得怎么办?很多同学,哎老师啊,你看怎么办?哎呀,你不要老是依赖我,我做决定是我的决定,不是你的,人总是自己要有决定性。“于境不决”不决定。这是“疑”的境界。
“无染着故”,但是疑心并不贪着。东疑西疑没有个定境,所以没有真正的染着。
“贪与慢见。或得相应”,“所爱所陵境非一故”,贪心同这个“慢”——我慢、骄慢,我了不起。贪,贪心同慢见、我慢,这两个心理现象比较接近了。比较相应了,相应就是接近了,就是比较沟通的。因为贪着是所爱。我慢:“你有什么了不起?”譬如我们爱一个人,我追她,你要追,追了半天,她不理你。“哎,你有什么了不起?!我比你另外好的还有啊!”慢心就来了。所以,贪心是所爱,慢心是所凌,驾凌其上,自己觉得高,比你高,这是慢心。
“所爱所陵境非一故”,他两个心态,境是境界,拿现在讲,生理心理的状态,不同样。“说不俱起。所染所恃境可同故”,那么我们说,贪、嗔、疑,它不是同时来的,这个心理呀,不是一个心态起来呀,同样有两个作用。这个两个作用是第二念来的,不是第一念。第一念嗔就是嗔,贪就是贪,贪之不到了,然后我觉得可恶,那个嗔心才来。当我们可恶它的时候,贪爱之心没有了。所以,它两个不同的。所以,我们经常讲年轻人说的,“爱有多深,恨有多深!”爱的时候没有恨,爱不到了就恨来了。它两个不同,所以“不俱起”。“所染”,它的染污,对于自性,对于我们清净,光明清净自性染污的力量,“所恃”,心理所恃的作用、态度、心态不一样,心态有相同的作用,境界不一样。
“说得相应。于五见境皆可爱故。”如果说贪心来讲,要占有,“得”就是占有。
“于五见境皆可爱故”,色声香味触等等,外面所见到的,多可爱,这是贪心境界。那么因为贪心啊,“五见”来了,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因此,错误的观念也来了,所以,同后面的五见就连起来。“贪与五见”,所以我要修道,因为修道,我修这个戒要拜牛,牛是圣人,我就拜牛了。那么像回教就不拜牛了。有人污蔑回教,回教不吃猪肉,就是崇拜猪,乃至有些外教,毁这个回教徒的,回教,因为他的祖先啊,有猪的血统,有更难听的话,有些人问到我,回教怎么样?我说你不要胡扯,造口业。回教不是这个意思,不吃猪肉有它的理由。
第一猪肉吃多了,老年容易生痰。猪肉吃多了容易昏沉,人头脑同猪一样,猪肉身上的细菌比牛肉身上放出的细菌多,这是一,很多很多。只有我们有,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有侵略性的,喜欢侵略人家的、喜欢讲武的、喜欢打仗的,都吃牛肉。
两个民族躺在那里睡的,吃猪肉的,一个印度,一个中国。其他的民族都不大喜欢吃猪肉。所以,吃猪肉的民族有时候马马虎虎,又脏又懒,又好睡觉,又贪食,猪境界。牛境界就不是这样,你看看世界上两个民族,各个民族是很有趣的。只有两个民族喜欢吃猪肉的。其他都是喜欢吃牛肉,但是有一个朋友学军事的告诉我。“老兄啊,你这个理论很对。”结果讲了六十年了,他说这个世界上侵略人家的民族,都吃牛肉,而且都戴尖尖帽,不是这样尖、就是那样尖。我说一点都不错。他说所以呀,西藏那个黄教,宗喀巴大师的帽子也是尖,我说西藏人素来也是侵略人的。素来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番邦造反,番人就是吐鲁番,吐鲁番就是西藏。他在边境上几千年。所以也是吃牛肉、戴尖尖帽的。
他说“贪与五见相应无失”,瞋心与慢心、疑心三种,“或得俱起”,这三种心理,有时候差不多是同时来的。“所瞋”“或得俱起”是不定法,并不是说一定是同时连着来,它们是姊妹心理。现在都用“姊妹”,都不讲“兄弟”心理,过去都讲“兄弟”。现在是时代变了,应该是女性出头了。什么姐妹式啊,姐妹学潮啊,过去我们“兄弟之邦”啊,现在要说成“姐妹之邦”,文化不同了。你们要赶时髦要懂啊。不然你这个写出来,人家说你落伍、落伍。“兄弟之邦”你赶快换两个字“姐妹之邦”,哦,这个人有学问,头脑很清楚。不然你头脑就很旧,很旧就变《成唯识论》,就不好。所以,嗔心与慢心、疑心,或者有时候同时连着来,因为“所瞋所恃境非一故”。
嗔,其实,嗔心就是恨,老实讲,我常告诉你们检查,修行人,真做到无嗔很难。你功夫四禅八定做得好,得道了。得定了,功夫都做到了,气脉通了。你以为修行证得涅盘?往往变阿修罗,是魔道。什么叫魔道呢?一定带嗔恨心,脾气大。所以,我告诉你们说,是非太明(嗔恨心的一种),是非、善恶分得太清楚是嗔恨心。所以,对这个很讨厌,这个人道德不好、可恶,这样都是嗔心。这个嗔心就是自己来,就是嗔恨了,不慈悲了。所以,嗔有所生,心有所恃。心理头有主观的成见所恃。
它虽然境界、心态不一样,但是有连带关系。“说不相应。所蔑所憎境可同故”,嗔心同慢心差不多,所以这个事,脾气大的人一定傲慢。一定是这样,傲慢的人一定脾气大。所以他两个有连带关系。姊妹,不是兄弟。“说不相应。所蔑”,就是嗔心大的人,这个人学问差一点,道德太差了,我看不起,蔑视你,轻视你。蔑就是轻视。
“憎”,因此说讨厌。憎就是讨厌的心理。
“所蔑所憎境可同故”,所以看不起就是看不起哦,看不起就是“慢”的心理,就是我慢。所憎,讨厌,讨厌就是憎的心理。所以,修行这个地方要注意。为什么唯识学把五十一种心所分得那么清楚。所以,我们观心要检查自己心理状态,这个心理状态,心理行为没有修正过来。你说我打坐念佛就叫修行,你念一万辈子也没有用。碰到境界你就(引)发了。根根没有转来,就发了。
所以,嗔心大的人,他生来世,他果报不可思议。万一是变人也是变得是非常难看的人。他一脸嗔恨之相,要吃人的样子。所以呀慈悲喜舍,即使变动物了,那个动作都比人家可爱,万一变成狗啊,会变成一个哈巴狗、拜金狗,被人家好几万块钱买去,还抱在怀里,天天“乖、乖,吃吃牛肉。”那个日子还蛮好过的。所以呀,慈悲第一呀!
“所蔑所憎境可同故”,他这个里头,境界心态有相同。“说得俱起。初犹豫时。未憎彼故。”所以说嗔心、慢心、疑心,多疑的心理。他第一句话“或得俱起”,“或得”,“不定”的意思哦,也许可能同时来。怎么样加一个“疑”在里头呢?
“初犹豫时。未憎彼故”,开始我们看到一个人,譬方说,我们现在现场表演。看看这个人,第一眼看到他,就觉得不大欢喜他,不过,因为刚见面不敢断定,所以对他还是蛮客气,请坐嘛,倒茶嘛。不过还是觉得不大喜欢他。后来越交久了,越来越讨厌,就这样离开了。所以初初还有疑的心里在。嗔跟慢,开始还不敢骄慢。过久了以后,“格老子!他是不如我啊!我是比他高啊!”那就不犹豫,这个“疑”就没有了。所以一来,“你来干什么?我早看不起你了!”就来了。所以开始的时候,嗔慢疑这三种心理心态可能。因此这个疑的心态在嗔慢之间,在开始的时候,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还没有讨厌他的心理。
“说不俱起。久思不决。便愤发故。”那么,另一方面讲,这三种心态,不是同时来的。因为开始对于这一件事情,这个人还判决不下来,对与不对?所以心里头只在疑,还没有嗔,还没有慢,还没有骄慢。所以说,也可以说不同时起来,因为“久思不决”,但是有时候自己对自己过不去哦,自己研究了半天,这一件事情、这个人,究竟怎么处理,自己对自己恨起来,我为什么那么没有出息啊?哎呀,我要下决心了。对自己愤恨起来了。所以,嗔恨心“便愤发”,“我下决心!”不管了!就这样会起来。“说得相应,疑顺违事。随应亦尔”,所以说,嗔心、慢心、疑心有时候是连在一起,很相应,认为疑心,这个怀疑的心理,什么叫怀疑?“顺违事”,顺就是对,违就是相反的、矛盾。这个里头呀,一矛盾就生不定了。
譬如说,我们经常说看一个人,算命看相,很流行,现在是全世界都在玩。尤其有些学佛的更相信,越学了佛越相信,很灵吗?究竟灵不灵?我怎么知道,问你呀。那个算的啊,求签你说灵不灵?我说灵啊,那个签诗当然灵。“春花秋月何时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啊?如果你求签求到了,倒霉了,哎呀,菩萨真灵,“春花秋月何时了嘛?”嘛;万一成功了,哎呦,菩萨灵,“春花秋月何时了!”不了,所以我永远有办法。
那灵不灵是你呀,不是他啊。算命看相这个事情实际上是可以做的。算准了一个,他出去到处给你宣传,准的很啊,你去算。算得不灵了,他不讲了,别人问他,诶,我算是不大灵哦。不晓得你怎么样。所以这个生意永远是好生意。那么,怎么说怎么对,而且他来看相算命,第一句就告诉他,“你最近运气不太高明”,一定没有错。
“心思不定,看相算命。”心思定了,他还来看相算命干什么?你说得意了,这个不是他的境界。没有机会跑去看相了。不过算不算准还是很怀疑,还是抽五分钟去问问、去算算看是有的了。这都是犹豫阶段。“疑顺违事。随应亦尔”,因此说的嗔、慢、疑这个中间,有相连关系。
“瞋与二取。必不相应”,嗔心跟二取,两边的,譬如说取空取有取清净,清净放下,这个绝不相应。
“执为胜道。不憎彼故。此与三见。或得相应”,二取就是见取见,二取晓得吗?刚才我们讲过见取见、戒禁取见。“瞋与二取。必不相应”,“执为胜道。不憎彼故”,他认为,我吃牛肉才得道,我信回教,这是回教徒。我们年轻出门也很严的,父母都吩咐过,上回教馆子,千万不要提哦。所以,像有许多回教徒他们,有几位出家同学跟着我身边久了,有几位客人是回教徒,我就拿菜给他,我说,老兄,素的,素的,也没有猪肉也没有,叫素的,千万不要提一个猪字。到西北去,你这里有没有炒一个猪肉,你这里头把你打破了,打死了没有关系。你犯了他的禁忌了,那都是回教天下,这个字都不能提的。你说你这里是全素吗?晓得都是吃牛肉的。
但是,我们以前信佛教,我也吃了好多年的素,也是过午不食,像我吃素比你们精明了。找不到素馆子跑到回教馆子。回教馆子炒出来素菜他不用牛油炒,叫做素油,纯素油,就告诉他,你给我来几样青菜、素菜。你不要吩咐他我是佛教徒吃素的,一定是全素的,素油炒的。这叫内行。你不要跑进来说,“诶,你这个馆子是回教馆,我是佛教啊,有没有素菜啊?”这个讨厌啊,人家就起嗔心了嘛。所以,这个二取见啊,“瞋与二取”见,因为为什么?他有见取见、戒禁取见,他自己观念认为,这个就是道,所以,对于自己认为是道啊,就会起“嗔”,讨厌。
“此与三见。或得相应”,但是,二取见同这个没有关系呀,这个嗔心同慢心,同前面的三见严重了。我见、身见、边见这个等等。这个三见,那很严重。因为有我见,违反了我的主观,脾气起来了。
“于有乐蕴。起身常见。不生憎故”,譬如身见的话,你说一个信天主教、基督教的人,他说你们一般人,对于宗教哲学没有研究的,一看人家祷告,“那是个外道。”我则不然,基督教、天主教有人问我,“老师啊,我前天晚上跪着来,那个一祈祷啊,哎呦,硬是得到上帝的圣灵感应了!老师啊,是不是对的啊?”是的,你晓得这是什么?定嘛。定是共有的。他那个跪在上帝面前,说什么主啊,我忏悔,你救我,很诚恳的时候,他身心无比的清凉,同我们念一句佛号是一样的。
因为定是共法,其实也不是上帝有灵,是“我”有灵。但是最高的哲学不告诉你,所以受洗礼,基督教洗礼,佛教上也是洗礼啊。灌顶、洗礼是同一个来源的。大家因为没有研究过人类宗教文化的一起同源这一面,因此分开就执着了。
那么,一个人任何、他信的宗教不同,他所得的那个感受啊,因为我信了这个,好舒服啊,我只要手里拿着《圣经》,那个上帝前面一跪,那我们信佛的人看到,你不晓得,我只要念“大慈大悲观世音”那一声。其实一样。因为他的所见得了“乐蕴。起身常见”,认为这个是道,我这样可以得长寿呢;我这样,纵然这个色身死了,我另外一个法身不死。认为法身不死这个见解,也有问题,不能说你不对——常见。对于乐蕴境界起常见,自己决不会生嗔恨心,其实,想到这个二取见同这个三见的关系。
“说不相应。于有苦蕴。起身常见。生憎恚故”,说他不相应呢,譬如说,你修任何宗教也好,做任何事也好,只要使我觉得痛苦的,妨碍我这个身体不舒服的,“起身常见”,应该是生这个嗔恨。一般的心理是这样。
“说得俱起。断见翻此”,说的俱起是什么道理,断见—唯物学,哲学的理论,同这个刚刚开始相反的。
“说瞋有无。邪见诽拨恶事好事”,那么,断见的人,唯物哲学的观点的人,认为人为什么有因果报应啊?死了就死了,没有事,这个全体是嗔心。因此你说这个嗔心有依无依不要考虑了。他全体嗔心。因此嗔心引起了邪见。“诽拨恶事好事”,脾气大的人,他真到了你看嗔心一来了,人真发了脾气了,说因果报应来生要还你的命,我管来生什么,老子先杀了你再说,是不是啊?那个时候,不管好事坏事,嗔心很严重。断见,认为这下我痛快了,则落得断见。
“如次说瞋或无或有”,所以,其次呢,除了那个严重嗔心发起,不管一切的时候,落在断见。其次,我们平常修行的时候,这个嗔心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很难讲。所以真修到佛法的基本慈悲心,不过我也学佛几十年,我认为我还没有真正的慈悲心。我还找不出来呢,也许偶然有一点小慈小悲呀,算不上大慈大悲。谁能够做到我不知道,因为我也没有看到过。肉身菩萨是真能够做得到,我们应该要严重地反省自己。
佛法建立在慈悲喜舍这四个心态上面。这四个心态没有建立起来,你说我在打坐用功、修行,都是自欺欺人的妄人的空谈。我经常说,你学佛,看到那个面孔都没有一点喜相,看人都瞪着眼睛看,一脸讨债的面孔,再不然仇恨的面孔,看到人都这个样子,学佛,一点都没有那个培养出来,说是修行人,除了别人相信,我是不相信。因为佛法的心理是建立在慈悲喜舍,贪嗔痴慢疑去掉了,才勉强够得上是修行人。修行在这里哦,现在讲的分析心理状态,就是在讲修行哦,不是给你做心理学用的。
“慢于境定。疑则不然。故慢与疑。无相应义。”骄慢心,这个心态是呆定的。骄慢人没有哪样不骄慢:不是眼睛上望,就是鄙视。他永远不愿意看你,他觉得我了不起,境界定了,境界就是业力,他的业定了。“疑则不然”,多疑的人,那个人眼睛啊,你跟我谈话,想一想看,眼睛直转,脑子直转,“疑则不然”。说慢心是心态定业,怎么样都是一股傲慢的气质。多疑是不定的。所以“慢”跟“疑”两个,这个心理状态,“无相应义”,几乎完全不同。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