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上地”、等于大乘道说的菩萨道,“初地”不知“二地”事。“初地”菩萨不晓得“二地”的境界,“二地”不知道“三地”的事,就是说上一层的不知道。等于我们平常讲的笑话,有许多朋友来谈天下国家大事,我说算了,你们不要跟我两个谈,我没有时间听,老百姓说朝廷,我说你在讲美国,搞了半天,你晓得那个打雷的“根根”(美国总统里根),他今天在办些什么公?看些什么公文?你知道吗?你既然不知道,在这里瞎扯一顿,你以为里根跟你自己一样,还翘着二郎腿坐在这里吹牛呢!“下地”不知道“上地”的事。
所以中国人,孔子告诉我们一句名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对情报资料统统不清楚,等我们说我们这个意见很好,已经是过去的资料了。下一分钟的情报资料、全世界的资料局面统统都变了,不是我们想象的。人生的境界也是这样、同样的。因此,要了解这个修行的道理。
“诸有漏道。虽不能伏分别起惑。及细俱生。而能伏除俱生粗惑。渐次证得上根本定。”“诸有漏道”,说我们一切的众生,凡夫众生都在有漏之因。所谓“漏”,是讲六根皆在漏——起心动念,“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都是漏掉了。到了涅盘清净境界,这是真正的无漏道。所以,在有漏道中间(“道”就是道路),在这个路途上走,现在我们修行,那我们修行不对吗?对。我们正在有漏道中修。虽然不能够降伏了“分别起惑”,虽然不能够降伏了分别心所起的烦恼,分别心所起的烦恼细得很哦,是分别心,我们普通讲,妄想分别,以为分别容易懂,很难懂!譬如,你得定了,你在定中的那个境界,认为我这个是道了,这个到了什么程度,这一念就是分别,细分别。有时候起来是烦惑,烦恼的惑乱,起来的时候你自己不知道。因此,不管你怎么样修行,从什么方法入手,“分别起惑”,细的分别起惑你伏不下去,降伏不了。
所以,大乘道《金刚经》,须菩提就提出来,“如何降伏其心”?菩萨修行降伏其心很难。“及细俱生”,凡夫修道虽然不能够降伏分别所起的烦恼惑乱,以及很细的俱生烦恼,“俱生”,是多生累世带来的根本,但是啊,在有漏道中间修,“而能伏除俱生粗惑”,但是也有本事念力很强的人,信力很强的人,信得过,可以降伏了多生累劫带来的习气、烦恼,他能够降伏。这是“降伏”伏下去,并没有得解脱。要注意哦,降伏等于那个草长起来,拿块石头给它压住,这个地方不让你长。譬如我们这个地方要盖房子了,把地基一挖,把水泥一打,水泥打了以后,草不能长了,这个水泥这一层去了以后,那个根根还是要发的,“降伏”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说,我们修行是在有漏道中修,“俱生”的“粗惑”,可是能够降伏了一部分。所以,我们修行有时候自己还觉得蛮得力的、有时候想自己还蛮满意的。“哎呀,我今天该发脾气没有发了!该贪的没有贪了!”自己还蛮得意的,看到镜子还蛮赞叹自己一番的。这个也有道理,因为他还是降伏了一点点粗烦恼。这一点不要轻视,修行练习就是如此进步,慢慢地“渐次证得上”,一步一步上升,“根本定”,得到那个根本的定力。所以修行,我经常说,真正的修行都是修苦行,都是很痛苦的,慢慢来磨练自己,锻炼自己的心性的习气,它本身就是个苦行。
“彼但迷事。依外门转。散乱粗动。正障定故。得彼定已。彼地分别俱生诸惑。皆容现前。”所以,在我们凡夫有漏道中的修行,多生以来的粗烦恼可以降伏,但是有一个条件,还是要正念,念力坚强的人。念力不坚强的人还是降伏不了。
所以他们,就是讲凡夫有漏道中修行,“彼但迷事”,迷了以前事,什么叫“迷事”啊?对境就起来了。所以我们假使说,万缘无事,就像他们同学们出了家了,在这里专修,一切生活又现成,专门修道,当然烦恼比在社会上少得多了。但是,你说认为自己你在修行吗?还不行,到外面、到那个世间法环境给你这么一逗,你就靠不住了,你就受不了!
所以,我不是跟你讲过过去有个和尚我供养他,因为经常这些外面的和尚我供养的也不少了,反正有缘就供养。有一个和尚年轻出家,在一个山顶上,一个人住山洞,不得了,来看我,对我是很恭敬的,可是我晓得他那个傲慢心很傲慢,很有修行,真的哦,一个人坐在那个山顶上那个洞里头,很不容易哦,住在日月洞,原来广钦老和尚二十几年前住的地方,那个山顶上面还有个孤峰,孤峰上面还有个石洞,他就住在那里。过一阵子下来,我给他一些钱,给他一些米他背回去。他认为:“看看,老师啊,”意思是说这些人都不行,只有他在修行。我就骂他一顿,我说不要吹了,你以为你在山顶上定力好,我说你今天不准上山,我带你到跳舞堂去跳舞去,带你喝酒去,你敢不敢?“哎呦!老师,这个我不会!”我说你会也不敢,我也不会带你去。你到那里就垮,不在红尘中滚出来,你那个定力靠得住啊?在山里头你不能不定啊,不定干什么呢?就是很现成的,是真的哦。
后来我训他一顿,最后我供养他三年,我说不供养你了。“老师啊,什么意思啊,你不要我了?”我说不要你了,当然他还是叫我,虽然我供养他,他还是叫我很恭敬的,我说你修行,你不要搞这个,我说我告诉你,你的罪过我给你讲出来,你每一次到我家里来的时候,你看,我这里经书、普通的书摆的多得很,你从来不看,你专门在那个茶几边上看电影明星画片的,真的哦,这都是事实。我说我已经观察你三年了,你修行毫无进步,就不供养了。现在果然不供养了,他已经修持到香港去了,听说有了太太已经得道,有了婴儿了。他也是苦修行了好多年。
所以,你要晓得习气烦恼不是那么容易降伏的。千万不要那么认为,你真在那个红尘中、在刀山剑树中有定力,那不算数;你还要在真正得意环境中,哎-,那个时候你同上面孤峰顶上打坐,一天你也跟着乱来,外表还在乱来,心中没有事,那才叫修行,谈何容易啊!
所以,一切有漏道众生“彼但迷事”,什么意思啊?对境你心就动了。你说“哎呀,我已经修行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了,原来我脾气大得很,现在没有一点脾气!”因为没有惹你,因为你在修行谁逗你啊?你真碰到那个厉害关头,你那个脾气本质又爆发的,就“迷事”了。“迷事”就是对境依他而起。所以“依外门转”,“外门”就是跟着六根六尘就转动了。
所以,“散乱粗动”,散乱心发动。“正障定故”,散乱跟昏沉障碍了,不能得定。凡夫众生不在散乱就在昏沉中,障碍定。你不要说“我没有啊,看我虽然头是低下来,我没有昏沉啊,你讲话我也听见了”,你不要自欺了,那就是最大的细昏沉,很严重。所谓不昏沉了,就是道家所讲的“青天莫起浮云障”,万里青天没有一点云——“纯清绝点”,这个心境是身上头脑也不昏聩,可是也没有乱想、没有散乱、没有掉举,“纯清绝点”,万里无云。这个境界,才可以说你此心未动。“万里无云,纯清绝点”,那所有的动作一切都知道,还能够做,不但能够出世也能够入世,可是心中定境还是如此,那才不受障碍。
所以“迷事。依外门转。散乱粗动。正障定故”,是正念被障碍了,你不能得定。
“得彼定已”,那么,你晓得得定难了,我们刚才只讲到初禅,二禅还不谈呢。假使得到那个定境界,“彼地分别俱生诸惑。皆容现前”,你到了“上地”境界,“上地”的烦恼你现在不能想象的,你修行达到了那个境界,到了那个境界里头,微细的多生俱来的(与生命同来的)烦恼,贪、嗔、痴、慢、疑等,一切分别在那个境界里又现前了,你才晓得又受障碍了,晓得受障碍就可以解脱了。就怕你还不晓得受障碍,到了“上地”,又有“上地”的烦恼。所以,三界九地都在此根本烦恼中转。
“生在上地。下地诸惑。分别俱生。皆容现起。”所以,当你修行进步,进步到那一个境界里头,现在讲,我们在“下地”,下一级的,一年级的,不晓得二年级的烦恼,小学生、中学生看到“哎呦,你都读到大学了!”很高兴!他不晓得大学生的痛苦。你到了“上地”以后呢,“下地”的烦恼,分别所起的,与生命同来的根本烦恼统统有。换一句话说,你现在读到博士班了,是最高的学位了,你小学一年级,幼稚园里头的烦恼你都有。你不相信?像我们同学里头有很多博士,你问问他看,他一样的有。愈到了“上地”,下面的烦恼都有;可是,“下地”呢不知道“上地”的烦恼。
所以,作人宁可作“下地”的人,我想不要作“上地”的人。所以,知识越高烦恼越多。道业越高,痛苦越深。等于我前几个月随便写了一首诗,后面有一句,“诸缘已了人和事”,我自己感叹自己,对于人生一切缘都了了,现在还忙得这个样子,为了什么?“又多慈悲烦恼生”,当然我也不慈悲了,不过作诗乱作的,说妄语,诗人多妄语。现在还坐在这里,因为慈悲心所起的烦恼中间,多划不来呀。可是,划不来呀,人生境界就要那么“划”,把它“划”完了就叫作“翘辫子”——那就算了,大家再见。没有“划”完以前,就是那么在“划”。
所以说,要了解,在“下地”不知道“上地”的事。生到“上地”,“下地”所有的分别根本俱生烦恼都现起。你想,假使我们修行到了那个境界,可见更难修了。但是不怕,等于说你到了那里权威更大了、钱也更多了,烦恼归烦恼,烦恼还能拿钱来买,我讲这个钱是功德哦,功德就是钱财啊,你有那个功德就可以克服了。
因此说,“生第四定中有中者。由谤解脱。生地狱故。”这个是佛经上一个历史故事。所以,佛告诉我们,你已经证到了第四禅的境界,哎呀!我的外婆啊!(叫妈是不够的,要叫外婆)谈何容易证到第四禅定啊。初禅、二禅,二禅叫“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得乐”,四禅叫“舍念清净”。四禅不得了,四禅修好了,他的果报生的是色界天,生在“大自在天”那个境界去了,是“有顶天”,再高一点的天,生到再高一层到无色界里头,那高得很了!那个境界我们是不可以想象的。
可是,佛的弟子有个叫“无闻”比丘,注意啊,“无闻”不是耳朵聋听不见啊,就是说光晓得用功,不研究教理,不穷理,只做工夫,认为打坐修禅啊,我这个就是佛了。所以修定,教理不研究,看这些教理他都不通,功夫很高,四禅定。四禅修定的功夫,同修慧没有关系哦。慧力高不高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定中可以降伏烦恼,并没有发起慧哦,因此也没有发起大慈悲。“无闻”比丘证到了四禅定,到了最后,业报来了,无常来了,这个色身坏了。所以,“生第四定中有中者”,“中有”就是这个肉体脱开了,另外一个生命还没有来,又到了中间,另外一道生命还没有投进去的时候,这个存在的叫“中有身”,也叫“中阴身”。人死以后,这个存在的是“中阴身”,这个不是鬼,鬼是另外一道。普通我们叫灵魂。这个“中有身”,七天一个生死,最多七七四十九天生死一定要转生,转生六道里头另外一道。
这位“无闻”比丘已经证得四禅定,当他这个四大分了以后,在“中有”中,他看见了,自己还是没有证果,而看见一切众生在轮回中转胎,在六道中转生,这些现象看到了。因此他就诽谤佛法,说佛骗人,不是这个样子。因为他所证的,因诽谤了佛的正法,诽谤佛法,那很严重的罪过,所以呀,天人果报完了以后,马上堕在地狱里头去了。你要知道哦,这是佛经上有名的故事,大家千万注意,他的功夫已经到达四禅定,因谤佛法故。诽谤佛法,在“中有身”里头进入地狱境界。所以,所有的罪业中,谤佛法是第一严重,这就是叫作中国文字的“杀人慧命”,比杀人罪重多了,业力的果报。这是这里头引用佛教里头历史的故事。所以说,“生第四定中有中者。由谤解脱”,由诽谤佛法解脱道的,生地狱故,因此,“无闻”比丘生在地狱。
所以说,“身在上地。将生下时。起下润生。俱生爱故。”生在“上地”,修行已经证到了往生“上地”天人境界。那么,你说“无闻”比丘到了四禅境界因为谤佛法,谤佛法的哪一点呢?佛法是修得解脱,跳出生死,我到了四禅境界,所证到的,并没有跳出来,并没有解脱啊,而且在四禅天的境界里,看到一切天人也在生死中,因此说没有解脱之道啊。他定力那么高为什么会堕呢?现在告诉我们一个理由,“身在上地。将生下时”,要下生了,就是别了,这个要降级了,要降级了的时候啊,“起下润生”,他的意识观念里头,自然对“下地”的东西会起欢喜了、会留恋,所以解脱之难。会留恋去了,“俱生爱故”,就是一念无明的私心一起,爱欲心就起来,马上就堕落了、堕下来了。这个道理很简单。
譬如你们念佛啊、打坐啊,坐在那里好好的,突然想到,明天的股票——糟糕,我有个股票放在他那里,不晓得明天拿不拿得到?这一下两个腿再也盘不住了,“起下润生,俱生爱故”,此所以禅定是禅定,禅定并非解脱;此所以解脱是解脱,解脱并非般若;有解脱、般若,没有证得法身,所有的禅定还是外道的禅,还是外道的功夫。这个道理很细要搞的清楚。所以只贪图打坐啊,我有境界啊,这个才清净啊,诶,对不起!你还在造业,不过你比凡夫众生在有漏的、有漏道中,稍稍到了一点清净念而已,他生来世的果报也是个懒家伙,一天想坐在那里不想动、不想动脑筋的,你要注意哦。所以,要勤修功德啊,勤修功德要起行啊,修行要行为。
所以,我经常告诉你们诸位同学,学佛第一步啊,什么都不要念,先给我念、背来《普贤行愿品》。这《普贤行愿品》,(行:háng啊、xíng啊)都一个音。广东话“行”是读háng,那么就是唐音,如果我们到佛教界里,我们一讲普贤行(xíng)愿品,他就笑你不会读。实际上他不懂,实际上那是佛教上保留了唐代的读音,普贤行愿品,广东人“行”字就读hang。不但光背来哦,由此深思、由此深入、由此起行,学普贤行愿,是正修行之路。那么,你配合上偶然的禅定,禅定是那个偶然哦,所以你假使自认为禅定这个就是道,就是犯了菩萨的大戒了,耽着禅定是犯菩萨戒了。耽着禅定何以他是犯菩萨戒?因为你是贪图清净之乐,你在那里享福嘛。这个福报享完了也不行的哦。众生世界多苦啊,需要你去勤劳去救度的,这就是大乘的道理。因此所谓耽着禅定,是犯菩萨戒的,理由在此。
“而言生上不起下者。依多分说。或随转门。”但是,一般人研究佛教的教理,研究不透彻的,常常说,修行进步了,证到了上一层的境界,“生上”就“不起下者”,就厌恶“下地”的人,这个在其他的经典只有四个字:“欣上厌下”,“欣”就是欣生欢喜那个“欣”,高兴上面的,就是我们普通人讲的话:“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那是当然的,修行谁不愿意自己上进呢。但是普通教理是说“欣上”就“厌下”,生了“上地”,境界高了,讨厌“下地”的事,还普通就这样,而你“欣上”,生了“上地”,“不起下者”,不起“下地”的这个思想行为,“依多分说”,他说这个说法是大概来讲,“多分”大部分人,“或随转门”,同意这种说法,到底是不究竟。是跟着大家的普通有漏道中的思想,随转化而讲。换一句话说就是方便的说法,非究竟的说法。
因为,“下地烦恼。亦缘上地。”你不要认为说修行地位高了,到了“上地”了,你要晓得,“下地”下意识中间,那个根本烦恼根根还趴在这里,所以遇缘还要发生。所以,我常引用白居易那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烦恼的根本就是如此。你不要认为我修行好,现在我没有烦恼,看不起别人,你就错了。在证得菩提证果以前,你那个烦恼根本还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