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398讲 见所断十,实俱顿断

刚才我们正讲到俱生烦恼,与生命同来的,为修所断。见道的时候,有些人见道还没有断了,修道,真正见道以后修道才能断,所以真正的修道,你说这两个见道与修道,哪个重要呢?平等。有人见修同时,见道就能够修道。有人先修后见,有人先见后修。比如说我们中国喜欢讲禅宗,当然现在没有了,禅宗的祖师们许多是悟道了,见道,但是真正几个大成就?有问题。修道,还有一段路。譬如说,修显教或者是修密教,有些人的确在修道,但是见道没有?没有见道,因此他修道修了这一生或者多生,结果修的是人天果报,没有见道。所以见道与修道,修道的次第那就很多了,大乘道,从行善开始,小乘道从禅定,戒定开始。大乘道从行、慧开始,智慧的行为。所以俱生的烦恼,见道以后就是悟道了,不一定断了,照样得有,要断,“唯修所断”,因为他细、难断、太微细了,所以那个习气随时会发起来,很难断。

所以“见所断十。实俱顿断。以真见道。总缘谛故”。但是见道,见道与修道这两个范围来讲,见是很重要。所以禅宗祖师,沩仰宗的沩山,百丈的弟子,沩山的话,所以告诉仰山“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只看你见道,见空性,见不见得真?见不见得实在?他说我不管你的修行的行为,为什么那么说?后来人就误解了,禅宗只管悟道就行了。不是的,真见道,修道行为一定到。所以沩仰告诉仰山,行履就是修道、行为,履见,就是实在所做所为的修行。所以真见道也可以,十种根本烦恼切断,顿断。真的顿悟成佛,所谓大彻大悟,真见道了,可以顿断。

“以真见道。总缘谛故”,有一个道理,真见道,不是大家说,我在观心啊,三际托空啊,前念不生啊,后念不起啊,那你在分别心上给你看看影子而已,没有真见道。真见道了以后,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那是真见道的境界。这几句话,我们有时候在心理上,都所有体会,但那是意识境界,阿赖耶识的习气根本,你没有修行下来,切不断的。所以现在就告诉我们,十种烦恼,记住啊。见所断与修所断,两个答案。分别意识所起的烦恼,见道就能断,见道见空性。俱生烦恼与生命俱来的,非修道不能断。第三,总结论,真见道大彻大悟,顿断一切烦恼。见道以后修道就证到果了。此“总缘谛故”。

现在下面开始两节比较麻烦的,我们想把他跳过去啊,大概念一下。“然迷谛相。有总有别”,这个谛是讲什么?四圣谛。四种圣谛,苦集灭道。所以我们学佛是第一步,教理也是第一步。

这要再介绍一下。释迦牟尼佛这个佛教,佛所建立的。他在十九岁出家,十二年的修行,三十一岁悟道,三十岁悟道,三十二,三十一到三十二之间,就出来弘法。那么,在从前你们研究佛的传记要仔细研究。所以我说,常常我把这三个名词分开的。佛教是佛教,所谓教原初是教育,宗教是一种社会教育,后来变成了宗教,是一个特别人生活的集团,是出家人生活的集团。那么,同普通其他的宗教,天主教,回教都一样,这是个组织。这个组织啊,有他一套东西,就是佛教。

佛法是佛法。佛所说的一切的经典,告诉我们后人怎么样才能够修行成道。这是佛法,佛教里头有不一定有佛法。可是,佛法同佛教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个观念是学佛,所以我们说你学佛吗?普通人常常说要到庙子里来学佛,根本不相干。学佛你跟到释迦摩尼佛的一生所证、所修、所做来学。这叫学佛。

譬如佛出家,当他没有出家这一段我们也值得研究了。佛为太子,规规矩矩的拿中国文化讲,世子。所以中国讲太子,是统一了的帝王继位的儿子称太子。假使统一的帝王有十个儿子,这一个继位的,那九个都不算太子。那么诸侯,地方诸侯,这个儿子呢,继位的不称太子,叫做世子。我们为了尊重释迦牟尼佛,才称它为太子,实际上是世子。他的国家就是在现在尼泊尔的西南边,包括尼泊尔的一部分,就是靠雪山、靠喜马拉雅山这一带。不管如何,印度那个时候同中国一样,我们春秋时候,我们那个时候,四五百个国家,还保留三百多。印度那个时候也是三百多个国家。所以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国家是三百多个国家的一个,比较算来,一个中等的强盛的国家。

这个时候,你就要了解。他至少出生以后,在世子的家庭,在古代所受的教育,同一般的贫民都不同,古代的教育不是现在,不普及的,印度与中国都一样,集中在帝王的宫廷,集中在世家的家庭里,普通家庭连书都没有。我们现在买书很便宜,像我们当年买书,所以我看了袁子才袁枚的这个著作,是非常感慨,袁子才清朝那个才子袁枚,他讲自己家里穷啊,读书的时候,想看别人的一本书啊,想买没有钱,拿笔抄啊都很痛苦。当然我一看,很感慨,我小时候也过过这个日子。不过不像他那么穷,可是不好意思常常向父亲母亲拿钱买书,又爱书。那个时候,一部书假设一块钱以上买的,那不得了。几毛钱就了不起了。我就对不起啊,去偷,从小就犯戒的高手,。去我父亲的那个账房的柜子里这个抽屉,古代的抽屉边上都不密封的,人小,这个手从这里进去,一把银元一抓出来,就走,去干什么?偷人家的去买书。后来买书,拼命买书,我父亲,“诶,这个新书你哪里来的?”我说同学那里借来的。又偷又说谎,什么戒都犯。

你看这个我们几十年的,不像现在买书真方便啊,那个时候,要看大藏经,我都在庙子上读书,我翻开那个焰口一看,学问真好,有些句子觉的好得很,尤其莲池大师的七笔勾,什么富贵功名一笔勾,红粉骷髅也是一笔勾,漂亮的丑的也是一笔勾,勾了几勾就把我勾得傻不愣登的,我回来就问我父亲,因为我们南家有个家庙,我说我在庙上看到啊,这个书里看到,佛经是真的很有味道,我父亲看了看我,“你看懂吗?”我说那些句子我懂啊,他说那些不是佛经,那些都是苏东坡加上去的,我说那佛经究竟有多少?我父亲看看我,他说“我告诉你啊,从前有个状元,考取了状元了不起了,他立志要看佛经,结果这个状元二十年不出门,就看完了佛经”,这句话把我吓住了。我以为佛经七笔勾,勾完了就好了嘛。有那么多啊?我又问:有那么多啊?我父亲说:“据说有那么多,我也没有看过”,他讲的老实话,“我也没有看过,据说有那么多”。

后来,看到佛经真那么多。那个时候,我是想看,非要把全部佛经看过,就是父亲这一句话,状元二十年把他看完,我要三年把它看完。三年还要做笔记,我这个愿望后来是真做到了。所以,我峨眉山三年昼夜看,白天也看,夜里也看,还不像你们有电灯哦。三根灯草,清油灯点上,看三年佛经,而且还在笔记。白天看,夜里看,腿盘在那里,山上之冷啊,昼夜都生到火盆的。所以,一天读经二十卷。你们现在一天读二十行就了不起了。我跟你讲老实话,所以我硬把它三年看完了。我回来告诉我父亲,说我三年看完了佛经。他笑一笑。

可是当年看佛经,你看这还是民国这个时间了。很困难,庙子上没有大藏经,不像现在到处买得到。买都没有办法。算不定一个省里头只有一两部大藏经,藏经楼里,那个庙子的藏经楼啊,一个大庙子,有我们这个楼上三倍那么大,当然,有些大字,不过我看的还是小字,我看的佛经,还占了哈同的光,还沾了太太的光。就是上海哈同夫人,哈同是犹太人,两夫妻,很有钱,所以信佛。她发愿自己出钱印一千部大藏经,全国各大庙子写一封信来就送到。印一千部道家的藏经,道家的藏经有那么多,还有把回教、基督教的所有经典她都印了。这个叫作“哈同版”。我们现在那个地方“新文丰”,不是新文丰,佛教书局出的佛教大藏经就是从她的那个版本。我看的就是她那一种。你看这位太太了不起啊。当日本人打到上海的时候,她的藏经还没有送完,还有三百多部印的全套藏经,又一盒一盒装回日本。所以后来光复以后,我告诉我一个老朋友,我说你呀,有一个事情做一做好不好,我说不要日本人赔偿可以啊,我其他不管,有三百部大藏经问他们搞到哪里去了?还一百部回来。我讲这位老先生不提名字啊,他说我不知道啊,你赶快告诉我在哪里呀?我说我晓得在哪里不找你了。我叫他们查,现在我也没有问他,究竟查不出结果,大概毁掉了。所谓你想做功德,这些居士们做很大的功德。这讲看藏经。

那么藏经你研究完了,你才懂得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不是我们现在脑子里面想象,他可以说是中国的孔子,比孔子当然艰苦伟大。他的教化以及他怎么样修行,那么他在雪山六年的苦行,是在雪山上受苦行的时候,不吃饭又饿,没得饭吃,二十几岁的人,饿扁了,摸摸肚皮啊,摸到背脊骨了,那叫饿扁了,真饿扁了。这样搞了六年,二十几岁的人,那个脸就是老头子的脸,营养严重缺失,已经快要死亡的人,断气那个样子。所以最后他认为一句话,“苦行非道”。下山了。当然苦行不是道,并不是一定要享受才是道。因此又吃东西,又恢复了年轻,等他悟道以后,第一个出来度五比丘,这五比丘是他逃去出家以后,他的父亲放不了心,叫国家的大臣,五个儿子,也跟到他跑到山上出家的。这是奉命出家的,陪伴他,不过跟释迦牟尼佛不住在一起。远远看到他修行。那么这五个人,就是后来佛的弟子了憍陈如、跋提等,那么他们对于他,佛在雪山苦行六年这个时间,他们非常佩服这个太子。等他下山,又到牧场里面,碰到那个牧场的一位小姐,女老板,小老板,又供养他牛奶,供养他,又吃肉吃荤,吃的胖胖,一白二胖了,不晓得养了半年啊几个月啊,这个中间详细记载,绝不是一天吃了一碗牛奶就会胖回来的,你要注意,讲佛教的人,哎呦,喝了牛奶就恢复年轻漂亮了,没有这回事,那起码也要养半年,牛奶不是喝了一碗,那么养回来,再到菩提树下修道悟道了。这一喝,这五个比丘走开了,他完了,他犯戒了,他受不了修行的痛苦。五个人自己跑山上修行。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第一个先来找五个比丘,五个青年人,他父亲派来跟他的,等于看着他修行的,所以先度五比丘在鹿野苑说法,养鹿的地方。找到他们。那么第一次说法,也就是佛法的根本法,四圣谛法,所以刚才讲四圣谛,四圣谛,我们现在研究佛学的,或者你们修行,很容易懂就过去了。所以现在我叫你们看看佛学大纲啊,在找那个谢无量,当年在北京大学讲的,谢无量同我是老朋友了。当年的名士,现在讲资格还是很老的。我这个人是人小辈大。

这个上面都有,其实苦集灭道四个字很容易,苦集灭道四个字叫四圣谛,很容易懂啊,结果是第一次说法,所谓初转法轮,说四圣谛法,那么这个记录的经典呢,就是小乘经典《四阿含经》里面的,特别多。四圣谛中十二因缘,小乘道基础。但是现在一提苦集灭道这四个叫什么圣谛,这个南瓜的谛还不谛呢。我们都懂苦,苦就是苦,集是集中拢来,集合就是集,灭,我下去把他灭了,道,修道,懂了。那我们怎么不能证果呢?为什么佛给这五个比丘青年,讲了四圣谛法,立刻成阿罗汉果证道了?这大家研究佛学佛法都不研究,基本上都没有学到。

只晓得佛说有八苦,身苦,老苦,病苦,死苦,生老病死苦等等,八苦。这个四个苦是人生阶段四阶段,个个有,我们都免不了。这里生苦,老苦,生病苦,死了苦,当然苦了,大家都晓得的。爱别离苦,喜欢的人,喜欢的事,跑掉了,没有了,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不喜欢的到处碰到,买个衣服嘛,破的偏偏买到了,好的买不到。买个股票呢,发财的时候,涨价买不到,我们一买就跌价了,这就是怨憎会苦,一天到晚都在苦。五阴炽盛苦,还有什么?求不得苦,求不得苦,我们大家都是求不得苦。想长寿,结果牙齿也掉了,眼睛老花了,头发也白了,都是求不得苦。那么都懂了这八苦,你成道了?没有!

那么佛经告诉我们四圣谛道,懂了就可以悟道了,大家去研究这个看看。这个苦,四苦,这种苦,八苦,或者十二苦,生来就是苦,有命就是苦,所以有四句话,我们要了解“崇高必致堕落”,人发财呀,地位呀,总有一天下台,上台总有下台时,“崇高必致堕落”。“积聚必有消散”,有这个聚会,你有家庭儿女,总有一天分开的啦。不要看得那么重,至少眼睛一闭,什么看不见了,所以有些人,哎呀老朋友,我说你真奇怪,家庭儿女搞的那么严重,总有一天看不见的。不如早一点准备,为什么呢?“积聚必有消散”,还有第三个呢?“崇高必致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缘会终须别离,”你要发财总有一天用光的。当官总有一天垮台的。“缘会终须别离”,总要分开了。第四句更严重,“有命咸归于死”,人总有一天死,万物最后是死。这个基本要看通。这就是“苦谛”,这个世界这个生命就是这样,“有命咸归于死”。总归哦,最后一条路。

但是众生不会了解苦是苦,个个都觉得人生是苦,可以说,我们所有的人生喜欢苦中作乐,其实是苦中求苦,可是自己认为是乐。错误的观念,这就是愚痴,是痴。因为看不通这个人生,所以集,生命始终集中痛苦,叫做快乐。错误的观念。这是苦集。人生的痛苦是哪里来呢?四圣谛:集是因,生命在抓,一切都这样抓,苦是他的果。你看我们看到许多,急急忙忙的一生,忙到完了以后,有些人,我常常提到诸位老朋友,还有一些在的,当年我就跟他讲笑话,很多儿女都很好,到美国留学了,我说你们差不多了。老师啊,你不知道,我还有最后一个,送出去了以后,我就放下了,专门修道,这人都还在,已经走了一半了。有一半走了,有一半还在。哎呀,你不要吹牛了,学佛几十年,你做不到的。以后男婚女嫁决定不管了,那更讲的肯定,我只好听了笑一笑了,过不了几年,女儿啊,儿子在美国结婚,两老在家流泪眼观流泪眼也不大舒服了。写信叫女儿生个儿子啊。我晓得你来了吧,第三代开始了,现在一代一代绵延下去,以苦为乐。这就是人生,道理上,我讲的这位朋友啊,我们在座的老朋友都认识的啊,先生在去年走了,那这个学佛五十年,修道五十年,我早就跟他们讲,我说我早告诉你们放不下了,现在老太太,老师啊,老师啊,说不要老师啊,我还是“老四”不是“老五”呢。本来人生这样无足为怪,我说你一个人在那里放得下来吧,不过话是那么讲,还是不肯放下,所以你说放下,看的通,学佛的满地都是学佛的人,一碰到事要真放下?

我有两个朋友,你们都知道,一个没有生,一个死掉了,他两个是真放下,当然我也是放不下的一个,我放下了,不坐在这里哇啦哇啦叫了。也是放不下。苦都是集来的,不集就不苦,可是谁能不集啊?这个人生来就是集的,生出来两个手是集的。你看婴儿生来手是抓到的,婴儿在那拼命抓,婴儿的手而且还不是这样的抓,我们现在大了这样抓,婴儿是这样抓,连自己指头都抓进去。婴儿握拳,你们平时都到妇产科去看,到了殡仪馆,就是这样抓,告诉你,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到了殡仪馆他就这样了。你看这两头,这个是很好的说法。所以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要想灭掉烦恼痛苦呢,道是灭的因,除了见道才能真正去掉烦恼。没有见道,你说学佛去掉烦恼,那是自欺的话,绝对去不掉,所以古人文学的有副对子,我常告诉你们的,这是我们年轻时候看到好句子背来,“欲除烦恼须无我”,人生境界想去掉烦恼,除非无我,修到了无我。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