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瞋亦能亲迷灭道。由怖畏彼。生憎嫉故”,就是说我们这个人性里头,根本的缺点,这个嗔心,就是说脾气大,嗔恨心,“亦能亲迷灭道”,就是说亲迷,这个得道怎么灭除烦恼啊,也搞不清楚的,会迷掉了,就是脾气大.这个嗔心比如好胜心,这个人好胜,上进心,上进,好进,本来都是好的了。普通人讲,但是这种观念严重了也有嗔心来,脾气来,个性来生。
“由怖畏彼”就是因为太好胜,结果,譬如说,修道嘛,搞搞,我已经三个月了,我已经三年,我已经学了三十年,一点影子都没有,生死又害怕,修道也达不到,看到人家有进步啊,生嗔恨心,妒忌心变成嗔恨了。“格老子!他搞了几天就比我好!气死了”。那个气死了,就是嗔恨心,憎由妒忌来的。所以妒忌同嗔心连到的,吃醋心,吃醋吃厉害了就恨你了。就非整你不可了,就是连到的。
“迷谛亲疏粗相如是”,迷掉了这个灭谛、道谛的真理。大概粗相就是告诉你这样,【这里还有个条子,有人问:要解释“相应无明。与九同迷。不共无明。亲迷苦理”。这个相应无明。与九同迷”这个相应无明是你第六识同第七识根本完全相应,就是相应,“与九同迷”,就是除了愚痴以外,贪嗔痴慢疑等等这九个,都是迷掉了这个四谛之理。“不共无明”是经过特别的教学来,特别修行来的,“亲迷苦理”自己在亲因缘上迷了苦谛的道理。就是简单说这个样子。】
“委细说者。贪。瞋。慢。三见。疑。俱生。随应如彼。”仔细的,就是要仔细研究,贪心、嗔心、慢心,贪嗔痴慢,这里不谈痴啊,贪心,嗔心,我慢心,这三见,疑,这三样,乃至自己认为,不是自己认为,乃至自己根本以来的这个疑念,贪嗔慢疑,俱生,与生命俱来的。有些人等,“随应如彼”与相应,与意识相应,变成现行的个性,就是这个样子。
“俱生二见。及彼相应爱慢无明。虽迷苦谛。细难断故。”所以,与生命俱来的,有人个性生来的,见取见,主观成见强,那么有人生来的,有戒禁取见,譬如说,我们讲一个小的经历,有人吃菜吃饭,偏食,这样爱吃,那样不爱吃,所以唯识这个道理要讲起来,包括全部心理多的很了,他是“俱生二见”来,这样讲,这样喜欢吃,不喜欢吃,虽然自己很简单的动作,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带来。“俱生二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来。
“及彼相应”,同现生的第六意识相应,爱心,这个爱不是基督教所讲爱心,不是西方文化讲爱心,西方文化讲的爱心是博爱的,等于中国所讲,孔子的仁啊,这个道理一样,现在这个爱,都是中文的字,观念不同。这是讲男女私欲方面的“爱”,爱心,同慢,同愚痴无明,“虽迷苦谛”,他迷住了,自己把自己迷糊了,不知道人生是苦,而这种道理啊,这种这个结使,根根,见思惑很细,很难断。所以没有详细讲,详细要自己去思考,不是只看这个书上,懂了这个原则,自己去思考。
因为这些在阿赖耶识的种性上,非常细,自己都找不出来,就是佛、善知识告诉他,你有这个毛病,他都不相信啊,就会辩,那么这个聪明的学生里头,我们碰到多了,你告诉他错了,他马上就说一个理由来。那么,我有什么道理,然后什么,现在辩解错了,老师我这个不是辩啊。他一路下去,你看到他蛮聪明,其实愚痴。这都是愚痴,他自己因为不能自明,所以这一种习气呀,是微细,很难断除,要什么时候断呢,修道才能够断,光见道断不了。见道观念见到空,一切都放下了,这是见道位,见道并不能断除这个。要修道到了家了,要修道才能够断,“瞋余爱等。迷别事生。不违谛观。故修所断。”譬如脾气,一个人的脾气,嗔心大,用嗔心做例子,包括其余的这个习气,爱指情爱,男女的感情,私情的爱,等等,同嗔心。
“迷别事生”,有些是根本上与生命俱来所迷惑的。把自己蒙蔽了,有些呢,别,特别的,后天加上所生,“不违谛观”,总而言之,他们修道也修道,可是呢,贪嗔痴慢疑,还尽管有贪嗔痴慢疑,这些要修所断,修道以后,光见道断不了。
譬如你见一个空性,你说空性,我不是知道了,见道了。念头一放下就空。见解上也空了,修道是妄念不除,并没有断习气哦,你就是随时放下,住在空的境界,只能算是见道了。不是修道了。没有证果位。见道了这个空性,要随时下意识,见道以后才能修道,见到空以后怎么样修呢?就是依空起修,慢慢断除九十九结使的,要自己观察清楚,这就是真的止观了。
止,止在那里,因为见空性了,随时随地,行住坐卧在自性空中,保持这个境界,保持这个境界那么这属于定的方面,他的程序呢,就是九次第定,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也做到了,都在这个空性中这算是真止,大止。那么你了了习气没有呢?见道没有呢?你功夫做到完全空,乃至你打坐在这里,看不到你肉体了,只看到一个圆光了,到这个境界,算不算是菩萨得道呢?没有!还是外道见解。什么道理呢?功夫到了,习气没有断,不是证菩提之果。断除了习气,九十八个结使,贪嗔痴慢疑,五个根本的思惑,那么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禁戒取见等等都断除了,一点微细的习气都没有了,才能够说证果。果位不是你功夫,在空中飞起来的,坐飞机不要买票,你自己就飞走了,那你说是证了道没有呢?不算是证道。这只能够说,你的功力修到禅定的境界,定是一切外道与佛法的共法。
所以见道以后正好修道,这个修道是观慧所断的。随时要检查自己,随时要反省,在理上要透过。所以真正见道悟道了,一通百通,理上就明了,明了理了,习气不是顿断,因此,譬如说,现在是讲唯识道理,唯识家是不承认像《维摩经》、《楞严经》啊,这些《圆觉经》,唯识家不大承认的,但是这也是唯识家的见取见,也搞错了。
譬如像《楞严经》,这个道理,最后结论,就讲的完全对了。这个,理需顿断,事资渐修,“理须顿悟,乘悟并销”,这是见道位。你虽然顿悟了,还是没有用,没有证果位。“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见道以后修道,这个修道,除了禅定都一步一步的到达,一层一层的升华,心理的贪嗔痴慢疑的习气,一点一点结使,慢慢的清净、消除,因次第尽。好,我们这段了解了。现在还是讲根本烦恼。
“虽诸烦恼皆有相分。而所仗质或有或无。名缘有事无事烦恼。”我们特别要注意啊,佛学所讲的烦恼不是痛苦哦,烦恼的,是我们随时都是有的,譬如说我们今天天气冷,总觉得冷的不舒服,人生这个境界很痛苦的。那么天气冷了,往往想到还不如热那个时候,六月夏天多舒服啊,到了夏天就觉得,哎呀,还不如冬天冷一点舒服。
随时随地不舒服,这就是烦恼。这是个物理现象,四大现象,生理现象,给我们的烦恼,是受阴之苦。感受、感受上的,受阴的苦,就是受的苦。
那么这种属于烦恼。贪嗔痴慢,我们随时有烦恼,譬如刚才举的例子,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好冷,假如我们十一楼啊,开了很好的暖气的话,舒不舒服啊?那一定舒服。你说暖气要不要,现在好,现在我在害人,害你们诸位,因为我讲了,假定这一楼开了暖气,你看舒不舒服?虽然没有,想想还是蛮舒服的,已经犯了一个贪念了。这个贪念对不起啊,是我给诸位造成的,所以这个东西呢,我们下意识里头,他随时有这个东西存在,叫烦恼。因这种烦恼,贪嗔痴慢疑,因这种见解而构成一种行为的果实呢,变成痛苦了,那叫苦谛。所谓是构成了八苦。烦恼不一定是苦,烦恼是苦因,是谛因,苦是烦恼之果。所以,我们不道德的行为,是造恶业之因。恶业之果呢,就是地狱畜生饿鬼道里的果报。我们现在,现生就在受报中,要把烦恼同苦惑搞清楚。
那么现在,唯识所讲十种根本烦恼,大家注意哦,这是归纳性的。所以这每一个烦恼该有相分,有他的现象,现象,现代心理学是心态不同,也可以讲意识起来的形态不同,譬如贪心有贪心的形态,心理的现状,嗔心有嗔心(的形态),这两个绝对不同。嗔心,发脾气,譬如我想要一样东西,回到家里,想买一样东西,有钱,想买一个火炉,回到家里跟太太一商量,太太说这冷不到几天,马上过年了,这个钱可以省一省啊,几下两个吵起来了。要买火炉那是贪念来了,因此,越想越气,嗔心来了,所以呢,越想越气就睡不着啊,贪嗔痴都来了,等于我们同学,搞一个东西啊,搞一个佛堂啊,然后搞的自己睡不着觉啊,贪嗔痴来了嘛。自己都在那个烦恼中,还以为自己搞佛法呢。你看你愚蠢吧,这就叫做愚蠢众生,所谓是至可怜悯者也。就是这个道理。烦恼,这个烦恼心态各有他的相分。
“而所仗质或有或无”,这个相啊、心态起来,我们晓得哦,学唯识,问我们本院同学看看,“仗质”什么意思啊?本院同学讲看,三境里头,带质境,有些带质境,有些烦恼心理上不是带质境,也不是带质境。什么是带质境呢?譬如说,这个人的个性,生来就是这样,一个妈妈,“一娘生九子”,我们过去的老话,“九子各不同”,每一个个性不一样,每个孩子的个性脾气不一样,这个脾气呀,是他带质来的,前生的种性带来。阿赖耶识带来,这叫带质境,真的带质。所以带质境啊,分两种,真带质的,是阿赖耶识的本质而来的。那个种子前生带过来的,种性带来的,多生多世带来的。假带质,是现在这一生里头,譬如我们看过一个东西,有这个影像,在做梦的时候,在某一种昏迷的时候,就看到这个影像来,这个是假带质。
譬如说,我们假使到医院开一些小刀,上了麻药,看到旁边的护士医生啊,穿的,护士穿的绿的衣服,医生穿的白衣服,那个上了麻药,迷迷糊糊,麻药并没有完全死过去啊,是昏迷状态,然后看到,哎呦好多鬼来抓我,这些鬼都是蓝颜色的啊。那个都是假带质境。因为意识里头有这个印象,加上一时演变。所以烦恼在心里的状态里头啊,有些“仗质”带质而来,有些不是带质来的,这里还是给你讲一个总纲,就是这样两句话,拿现在,你们在西方留学心理学,尽管拿到心理博士啊,这里头可以作心理博士的一篇大论文,可以拿一个学位来。分析出来就很多的,来不及给诸位讲的详细,尤其配上现在的观念,非常多,乃至现在的心理状态,群众的心理状态,有些也是带质来,有些也不是带质来的。这个里头分的很多。
“名缘有事无事烦恼”,所以这个里头的,他的所有的因缘,四因缘,亲因缘、疏因缘、(增上缘、所缘缘)。亲因缘,前生阿赖耶识种子带来的,这一生构成我们的个性,每人个性不同,种子生现行,现在这一生所作所为,变成他生来世的这个种子,现行,这个种子。这个是亲因缘。父母,家庭,后天的教育等等,生理这个健康不健康,是疏因缘,疏因缘就有增上缘,教育的培养,是增上缘。所缘缘,因这个主观的观念,慢慢一步一步啊,发展出来,心理的变态,就是所缘缘。所以以佛学,佛眼看来,唯识的道理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只有什么才是正常人呢,证得菩提成佛了,否则都不是正常人。所以说,“名缘有事无事烦恼”分两种。
“彼亲所缘虽皆有漏。而所仗质亦通无漏”,现在我们懂了四因缘的道理啊,譬如说一个人,个性生来与众不同,譬如有人生来,我们这个中国的俗话叫胎里素,胎里素,生来就会吃素,当他生的时候,母亲也比较喜欢吃素,吃青菜了。像这样的朋友我有好几个,胎里素的朋友,天生就是吃素,并不是宗教信仰,也吃了一辈子了,最后还结婚生了孩子还一大堆,譬如说这些有些是胎里素,譬如有些人生来,观音身女性的,什么叫观音身?生来没有月经的,那么有几种,三个月一次的,有六个月一次的,还有一年一次,三年一次,还有些根本没有。当然,观音身里头,你说她会怀孕生孩子吗?也有些行,也有些不行,那么这一种呢,他的亲因缘种性,是带来的,可以说有修行的成果,前生修行过。不管是哪个宗教,他的亲因缘不同。这个,所以亲因缘“彼亲所缘”带来,现在变现有的这个生命。
“虽皆有漏”,没有证得菩提以前还是有漏之因,并非是无漏果,没有得道。
“而所仗质”可以说阿赖耶识本质里头呢,“亦通无漏”因此他一修道就可以证果了。通到无漏果在本质上。所以有漏无漏是相通的。假使有漏就是讲我们一切凡夫众生,一切生命都是放射的,过去叫漏了,现在拿科学观念就是放射消耗,消耗完了。得道的人不会消耗的,永远不消耗,这个圆融一体,那是无漏。你说这个,虽然在消耗中,他一念回机得了道,回到那个本性境界里,所以在本质上有漏也通无漏。
“名缘有漏无漏烦恼”,因此,他所有的心态起来的作用,这叫做有漏烦恼,无漏烦恼。
还有“缘自地者。相分似质。名缘分别所起事境。”缘自地是什么自地呢?譬如意识境界,意识地,我们现在这个思想。所以有人碰到一件事,本来心情很平静,我们随便假想举个例子啊。这个人像今天,衣服也穿的暖,头也不冷,家里有暖气坐在那里烤烤火,电视看看,一点烦恼都没有,这是很好的。因为他的意识很平静。突然碰到了,想到了某一件事,这一下烦恼起来,这个意识的次第上,他的本身起烦恼,这下一起了烦恼,本来很好看的电视看的哈哈直笑,这下看的电视看不见了,见而不见,笑不起来了。本来听音乐还听得,哎呦,这个音乐好啊,这个别有境界啊,这一下听一下音乐都是痛苦的,他因为自地的相分起来,相似假带质境,变成假带质境,所以慢慢越烦恼,心口越觉得痛了,胃上也不舒服了,饭也吃不下了,吃下去会吐了。这是自己欲地所起的假带质境,烦恼是谁造的?庸人自扰之,天下庸人本来不少了,包括我们在内了,相分。这一种有什么来的呢?“名缘分别所起名境”,自己第六意识分别心所生起的这种事情、这种境界。
“缘灭道谛及他地者。相分与质不相似故。”假使真悟到了,何苦呢?“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自扰了,不空也空掉了,空,并不是有个空的境界,一念放下就放下了,放下了就灭除烦恼,灭除了道谛,灭谛,灭谛就是自然道现前了。他地,就是说,第八阿赖耶识的,或者第七识的,或者是禅定地的境界,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相分与质不相似故”,他这个心态的现状,烦恼心态的现状,这个相分,与这个带质非带质的分别,不相干,那个烦恼是得道的境界,烦恼不来了,这个影子很轻,没有了,就过去了。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了。应也不应,不相似。这也叫做“名缘分别所起名境”,这也叫做第六意识分别生,所生起的形象的境界。现在讲到唯识五十一种心所,先提出来十种根本烦恼,这一段讲完了。
“余门分别。如理应思”,其他,余门就包括十种烦恼,原理里面懂得了,详细的研究,靠你们诸位自己了,要用逻辑因明的道理,去分析,“如理应思”,自己知道发展。所谓唯识懂了,你配合东西方的文化,是个最伟大的一个心理哲学,而且是绝对唯心哲学,破唯物哲学的最高明一个法宝。其他的西洋的唯心哲学,想破除了唯物哲学思想非常难,不可能的,因为他没有实证所支持的。唯识本身有实质的东西,有实证的功夫。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