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悭吝这个悭。这个悭吝,也是人类,这个悭的心理是什么呢?这个是我们刚才讲的是笑话啊,不过你不要把他当成笑话看,你透过了这个笑话,你要懂很多的事,悭吝的心理是基于自我来的,是根本烦恼的我见来的。人一切为我,凡是觉得有损于我的,绝不干。那么所以学佛第一步讲布施,布施跟悭吝刚好是相反,舍掉,就是放下、丢开,丢开很难。布施第一个把烦恼丢开、思想丢开、感情丢开、痛苦丢开、身体丢开,样样做不到,所以布施是很难的。那么讲到布施呢,对付这个悭吝的心理的转化。
重要是命,可是真要你命的时候啊,你宁可花钱,统统给你都可以,只要我的命存在,所以我常说人最爱的是什么?最爱的是莫名其妙,不是爱我,最爱的是“我”啊,所以我爱你,那是我爱你,你注意有个“我”为主的哦。我不爱你就不爱你哦,这个爱你是为我在爱你哦。不是说你爱你,那同我不相干哦。所以叫我爱你,那么我是什么?我不是这个肉身,所以我们常讲的,假使今天医生说你有癌症了,这一半都要切掉你能够活,那很慷慨,绝不悭吝了,赶快拿吧。所以这个也不是我,那么把这一身都切完了。你那个真的我在哪里呀?还找不到。找到了就是道,是真我,这个不是我。可是人那个真的我找不到,现在要占有的就是一个莫名其妙的这个认为是我,因为为了“我”,所以非常悭吝,妨碍我的都不干。所以,第二句话,什么是悭呢?
“耽着财法”,财就是有形的物质的,法是什么?学问,思想,佛法,是哦,学问是哦,你看求道,像我们当年出去学道,很多不传给你哦,传给你那是认为,我是不传之秘哦,是不传之秘这个观念,就是悭吝,属于法的悭吝,法就包括了文化思想,所以我们中国人教东西不管什么,师父都留了一手,那是悭吝的心理。所以“耽着财法,不能惠舍”不能够帮忙人家,不能够施舍。
“秘吝为性”秘密的保守,把自己那个看的很紧,很悭吝,这个性质就是悭的性质。所以学佛的第一步,为什么学佛的第一个告诉我们,六度的第一步先学布施,当然布施大家知道了,三种了,普通讲三种,实际不只三种了,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是外布施,一切物质啊,譬如说看到别人的痛苦没有衣服穿呐,送给他衣服。无畏,就是给人家精神上的支持了,鼓励,就是给人家鼓励鼓励。支持,这个给人家是无畏。无畏的布施,无所畏惧。财布施是外布施,法布施叫内布施。所谓内布施就是说,我们的烦恼,贪嗔痴等等,都要把他丢开了,变成一个圆满的、清净的、正常的、均衡的心态,那就是内布施啊,就到了一个成就了。那普通,我们把这个布施也可以叫做放下,所以一切放下了。
可是我们普通,理论上尽管讲了,实际上不到。我们检查自己心态啊,做不到。一碰到自己我需要,有时候不是为了身体、生活的真需要,是观念的不肯布施,宁可拿别人的去布施,绝不拿自己,而且有许多人,真做到了完全无我的布施非常难,所以我常常也看到了很多朋友很慷慨,但是你故意测验他一下,你到了他自己那个重要的边缘,他不肯布施了,你再要挖他那个布施,你逗他一下,他转到前面心理呀,忿、恨,那是倒转来的。你再逗他一下,你说你再加一点嘛,你反正有钱嘛,结果他变成恼了,恼了你再逗他一下,他就变成忿,忿就恨了。然后他虽然出了一点钱,等你出了门以后啊,他想起来慢慢的痛苦,钝刀割肉,这个东西“秘吝为性”他的性质这样。
所以能“障碍不悭。鄙畜为业”他所造的业力,鄙,为了达到自己,满足自己的莫名其妙的欲望,无所不用其极,就很鄙,乃至下流的动作啊,事情都可以做的出来,“鄙畜”,积蓄把钱或东西放起来,我常常观察有许多这个人世间,有许多心理啊,譬如说读书人,你要找某一本书没有,我晓得他有,我说你借给他。我测验了几次啊,有一位同学,老师啊,我告诉你有,我忘了,我回去一找啊,结果那本书没有了。有一位同学,他有那个古书,另外一位同学要研究,那碰到我这个人啊,我说:好了,他有了,你借给他吧,他说是是是,当到我面没有办法,结果他说,后来过三天,他实在不想借给他,我又去问,他看了这个书也懂了嘛。就是这个悭的心理,他后来过了三天来告诉我,老师啊,那部书我告诉你是有啊,现在我掉了,你说你真的掉了?真的。我说掉了?你后天来,我送你一本,他就很奇怪了,结果我第二天已经把他那个书拿给那个同学看,结果要你影印,印完了给我送来,第三天,他跑来,老师啊,你真的?我说真的,你掉了的书在我这里,拿回去。这个也是很好的教育。至于他那本书怎么到我手里来?那另有妙计了。那么就讲这个书,你看读书人对于书,任何人都是“鄙畜为业”这个是众生的心理。那么解释这个悭吝心理。
“谓悭吝者。心多鄙涩。畜积财法。不能舍故”说这个悭吝,悭是悭啊,吝是吝啊,还有两个字我们,一个吝一个啬,吝啬,我们普通人讲话,这个人好吝啬,悭还好,吝还好,千万不能啬,一啬了就完了。严格以中国文化的解释,儒家的解释同佛家稍有出入,现在我们讲的是佛学,佛学用悭吝,在中国儒家的解释,悭和啬俩个,吝可以,吝是克己谓之吝。啬是很严重了,刻薄别人谓之啬。
所以以儒家的道理啊,刻薄自己可以,对自己要求刻薄,对人家宽厚可以,这是吝,吝的范围。啬呢,对自己也悭吝啊,对别人也刻薄,那就到了啬的范围,那是绝不可以,所以千古在我们自己祖宗的文化里是大忌讳。佛学呢,他跟这个道理是一样,不过他现在讲的这个心态是稍有不同,悭是抓的很牢,吝也是不肯拿出来。所以悭吝者,“心多鄙涩”心理上这个思想不同,自己关的很紧,自己对积蓄的钱看的很牢。
我曾经有个老前辈的朋友,不能舍故,到什么程度呢?那都是很有名的名人名儒,他很喜欢钞票,就是喜欢钱,但是他喜欢不同,他喜欢的是美钞,那么他的家里佣人告诉我,“你要劝一劝他,南老师啊”,我说怎么一回事啊?“他有个习惯,每天晚上睡不着,一定要搞一两个钟头啊才睡着。他说你晓得他做一个什么动作,天天如此,每天晚上临睡以前,自己身上那一把钥匙放在里面,拴的很紧,那个裤腰带上拴上腰裤带,然后慢慢解下来那把钥匙,把铁柜打开,铁柜里头一层两层,一个大抽屉里头那个小抽屉,小抽屉拿出来,一包子美钞,每天一张一张翻开,一张一张数开,一张一张数开,然后,看一看,再一张一张叠好,再重新转拢来,放在小抽屉,小抽屉放在大抽屉,大抽屉放在铁柜子里头,然后第二层门关好。最后再把外面门拿钥匙锁了,擦擦手,然后笑一笑,睡觉了。他说天天如此,我说你几时给我照个像来好不好,我说这个镜头很好看哦。
可是人的确有这个习气,那么你研究他这个心理,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个钱拿到干什么,钱拿到了,人都没有想过,钱的这个功用是什么?使用。所以我有一次碰到他,我说,我们两个谈谈,他说我不像你的个性,你呀,我看了,你这个撒手千金,我说我正因为没有千金所以就撒手,有千金我也舍不得撒啊。我说那个金啊,到手里摸到蛮重的,一下丢出去还是舍不得啊,但是我跟他谈到使用,我说我对于钱财使用有一个观念,人要发财,我很喜欢发财,我说我认为成佛容易发财难,我说这个,但是这个钱,怎么叫发财呢?说今天讲的会计上告诉我,今天多了一百万,我不相信,我听了笑一笑,知道而已,因为我没有看到钱,你说拿一张支票给我不知道,还不算,算不定支票明天掉了,到了银行,把这一百万提回来,放在自己抽屉还不算数的哦,算不定等一下出去,做别的事情就没有了,我要把我这一百万用完了,这一下我说我有一百万,因为钱是给我用,我使用过了这一百万,我说我对于钱财的价值这样看,因为我要支配它,要使用它,我不能支配它,这个东西放到来,我受他的支配,我就划不来了,我说我的这个观念同你不同。实际上给他说笑啊,就是讲这个“蓄集财法”的心理,不能舍,这就很痛苦了。
所以这个痛苦呢,属于恼、苦恼的心理。那么,佛学里头介绍了的悭吝,这个悭吝之性,不要认为我们刚才讲,譬如我们随便说笑啊,我说我撒手千金,你觉得这个人很慷慨啊?不悭吝啊?不一定,他可以撒手千金,他一千零一不一定肯撒手了,你要注意哦,他的这个你说他气派很大,他的气派也有范围的。达到最大一点还能不能撒手?那就是问题了。
所以人家问我说你学佛,我说我不学佛,因为我真的不是学佛的。我没有资格学佛啊,学菩萨道,什么是菩萨,人家要你的右眼救命,你说我想一想,给了!这个已经不能当菩萨了。那很慷慨挖下来,一点迟疑都没有给他的,那才够得上菩萨,我做不到,既然做不到,说我是学佛人,学菩萨的,那不是脸红嘛。所以人家问我信什么,我说我什么教都不信,信睡觉。信我的自己的觉,做不到嘛,你信了宗教,教就是教育,你受了这个教育你能够做得到,叫你放下你放不下,然后你说我是个学佛的,那你不是自欺欺人嘛。所以这个舍的道理有如此困难。
那么佛法的道理说“此即贪爱一分为体。离贪无别悭相用故”他说这个悭吝的心理啊,是根本烦恼的随烦恼所起,他是副产品,就是悭吝,那么他的原始的工厂呢,这个种性就是贪,所以根本烦恼贪这个念来,贪者就是为我,我见来的。因为我见,自然有贪,因为贪心的作用,他这个种性发生了,他是随烦恼副产品,就是悭吝的心理。我们今天只讲到这里,时间到了,不是悭吝。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