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能障不谄。教诲为业”现在引申,这个谄,在佛经上,这两个字连起来用“谓谄曲”心,心里头转弯,“谓谄曲者。为网帽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为取他意。”所谓讲谄曲这种心理,那多的很,我们只要凡夫众生,都有的,得道圣人也一样,除非成佛,所谓罗汉境界有没有?一样有,根根没有拔除,所以余习未断,绝对把这个心理习气断除了,罗汉所谓叫余习,那个习气未断,是因为他的定力压住了,石头压草一样。所以佛的境界圆明清净了,连这些坏的心理连根都拔掉了,余习都清净了,这叫成佛的境界。
那么现在,他作总的解释什么叫谄曲的心理呢?“为网帽他”就是编了很多东西,这个网,自己会自己心里头编制很多的东西,这个编,我们如果有四川朋友讲话,四川人讲话,你要干什么?哎呀,我正在编一个事啊。就是编辑那个编,把事情组织拢来就是编,编就是网,我们这个心理自己会编辑,打些花样,打毛线一样,各种花样自己给自己网起来,帽就是带一个帽子给他盖住,就是现在年轻人讲,他会盖,我会盖,都想盖人,就是谄曲心理,为网帽他。
“曲顺时宜”时代变了,我只好跟到时代走,这个做人一点没有错,以修持佛法的道理讲,全错,这就是谄曲心理。
譬如我们讲我们历史上一个故事,汉代汉高祖统一当皇帝以后,到了汉武帝以后,汉朝把秦朝打垮了,重新建立,中国这个汉代的这个时候,这个时候文化,几百年的战争下来,衰落了,那么到汉朝真正建立,是经过汉高祖汉文帝,宫廷内外,一直到汉武帝时候才建立恢复自己的文化。那这个时候,汉武帝首先用一个儒家,就是读书人当宰相,叫公孙弘,公孙弘首先当宰相,另外一个读书人陈明,两个是同学了,晓得他的个性,这个公孙弘在历史上也是名宰相之一,名臣之一,不算大臣。我们历史是有一个天平的,历史上有名的名臣,很有名,名臣是名臣,大臣是大臣,忠臣是忠臣,奸臣是奸臣,贤臣是贤臣,这个分类很严格,像公孙弘这些算是名臣,不算是忠臣,也不算贤臣,也不算国家的大臣,但是算不算奸臣呢?奸嘛,给他也太严重了,四分之一算是奸了,不必判他,可以宽罪了,所以只能算他是个名臣。他这个一生作假的很多,可是个读书人,穿的布衣服,当宰相四五十年,吃的粗饮食,后面吃好的人家看不见,外面粗布衣服,里面是不是狐皮袍子啊,服装是伪装的。
所以当他出来当宰相的,南国孙就讲他一句话,他说公孙子,同学嘛,等于我们现在,老公啊,他说你呀,不可曲学阿事,不要把我们中国自己祖宗的文化,正统的文化将就这个时代,歪曲的解释,这就叫曲说阿事,所以真正一个学者,像中国读书人,绝不愿意做一个曲学阿事,阿就是拍马屁,将就这个时代,所以中国知识分子过去也是,时代不管怎么变更,他站在学术立场还是只讲自己的学术,不管你怎么变更。我还是这一套,这叫做不曲学,曲学就是很转弯、将就人家,很想把这个事情面面弄的好,就是曲顺,所以面面想处理的好啊,就是面面处理不好。所以人,做人做事也是这样,所以“曲顺时宜”歪曲事实,将就时代,将就别人,合于时代的需要,合于别人的心理,违反了道德,违反了正知见的原则,这就是谄曲的心理。
所以说,“矫设方便。为取他意”因此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乡原了,碰到的把自己的意见完全牺牲了,很委屈的牺牲了,“为取他意”使你喜欢,这不是很道德吗?可是在真正的修行道理,正见就是正见,决不能动摇,不可做此方便,因此,佛教有两句名言,真正的佛法,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家都知道。慈悲和方便两个很重要。我们过去,在佛教里头,经常听到“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后面还有两句话,“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有时候也不能慈悲。所以慈悲也要般若,也要智慧,做好事也要智慧,有时候我们认为做好事,委屈了,只好将就人,将就这个人,好像在做好事,你不晓得,种善因、得恶果的很多。所以慈悲也要理性,也有限度,过分了不叫做慈悲,是祸害了,所以慈悲生祸害。方便,刚才我们举一个例子,有时候故意扯一句方便妄语,为了帮助人家,但是过分了呢,方便就出下流,也不可以。所以处处需要智慧。因此,我也常说,学佛是智慧之学,不是迷信,是个智慧之学。智慧解脱,才是真正的学佛,现在讲到这个“谄”这个心理,“矫设方便。为取他意”,这个就是谄媚的心理,修行人要检查自己的心理。
那么下面又转了,“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另一种所谓叫“谄”呢,谄的心理,就是上面一种,另一种呢?或藏己失,自己明明错误的,知道自己错误了,良师、明师、益友,好的朋友告诉你“哎呀老兄,你这个不对”。哎,可是自己呀支持自己的错误,“不任师友”,别人衷心的正告,直言正告,不晓得改过,对于师友的正教诲,不肯改过来,这也是谄的心理。这个谄是什么呢?对于自己拍马屁,对于自己的献媚、迷惑自己。所以我也经常发现我们人的心理很坏的,错了都是别人,对了都是我的,任何人做错了,想来想去我没有错,都是他的错。开始脸红一下,第一念脸红,第二念不红了,第三念脸发绿了,结果还是骂人家,“我想通了,还是你错,我没有错”,谄的心理。
“此亦贪痴一分为体。离二无别谄相用故”,这一种心理的结使的作用,也是由贪心来的,为我、为己,就是自私了,为我为己,没有智慧,自己搞不清楚自己的心态,不能够了解自己心理的状况。这个心理属于“贪”的一种成分,“愚痴”一种成分,这两种综合的,又属于根本烦恼的贪心,也属于根本烦恼的愚痴。除了这两种成分、烦恼以外,没有其他的。不属于瞋,他没有瞋心,瞋心是脾气大,贪瞋痴三种,这两种啊,“诳”与“谄”,都是贪痴的一部分心理所形成,此中没有瞋心。
“云何为害?”,什么叫害行?害就是害人,也就是妨碍。其实啊,害人就是害己。所以中国文化道家的老子讲“天道好还”,怎么叫天道好还?这就是因果报应。这个上天“好还”,喜欢还报的,你怎么样打出去的球,就怎么样回转来,你这一拳打出去有五百斤,回来的反弹的力量也是五百斤。所以天道好还,回转,是个圆圈循环,回转,是个回旋的。所以真正的害,人没有不害人的,个个害人,譬如说我们生下来,这个婴儿就是害人,生来就害人,害了父母,母亲痛苦,父母痛苦,人的生命以害人为业,这就叫做人。现在成唯识论讲心态,“云何为害”,什么叫害呢?“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有情,佛学的名称,就是一切众生,一切有情。对于其他的生命,其他的人,没有一点慈悲心,没有一点同情心,“愍”就是怜悯,就是同情,没有同情心。也就是西方文化所讲的爱心,没有爱心,我们现在喜欢用爱心,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了,爱心在中国就是仁义之道,仁心。不过现在你去讲“仁”,人家嫌你落伍了。爱心好时髦啊,我们必须要“谄”一下,只好拍拍马屁啊,爱心就通了。讲“仁”啊讲慈悲,“哎呀他们学佛的”,就不时髦了啊。你讲爱心啊,那就是“亚叔有道理”,很时髦啦,就是“耶稣的道理”啦。所以说,对一切众生,没有慈悲心,没有同情心,这是消极的(解释);积极的,什么叫害呢?“损恼为性”,妨碍人家,使人家受损害起烦恼,这个是害心。其实人处处在害,不过奇怪,我研究这个人、众生,有些人啊喜欢被害。譬如,父母对儿女就喜欢被害,儿女越害他他越高兴,看到孩子回来,“哎呀,没有好东西吃啊,”赶快下厨房做,做了不愿意吃,“妈妈我不要吃”,这个父母很难过,“我还要吃,再做一碗给我吃”,她最辛苦还是愿意做,这不是愿意被害?很难,一个是有虐待狂啊,一个被虐待狂,我看看做父母的啊都有点被虐待狂,儿女越虐待他,他觉得很好。害的心理啊,不害之心做到了,不要说成佛了,那就是完成了一个人,人都是妨碍别人。
现在,他的本文是讲害的心理,没有慈悲心,没有同情心,这是积极的(解释)。消极的(解释),“损恼为性”,妨碍别人,使别人起烦恼。当然你说严格的讲,我经常跟朋友讲笑话,老朋友,“哎呀,你不要说是打坐成佛成道,活着,快乐、无痛、无病苦,死的时候不拖累自己,不麻烦别人,你就成了道了”,再不要讲别的悟道,对不对?哪一个能够死的时候不生病?一生病,生几个月病,久病无孝子,拖累了自己,麻烦了别人,以至损恼他人,所以学佛的人要修到生死来去自由,今天要走了,“再见,我走了”,眼睛一闭,既不麻烦自己,又不妨碍别人,差不多了。成佛不成佛啊,价钱太高了,慢一点谈,能做到如此就了不起。人活在世界上个个是损恼他人、为害,这个是个个如此。
那么害的心理他造的什么业呢?“能障不害,逼恼为业”,心中没有平安的心理,使一切众生受了烦恼、压迫所造的业,那么这个害就是这样。现在,下面他引申,什么叫害。
“谓有害者逼恼他故。此亦瞋恚一分为体。离瞋无别害相用故。瞋害别相准善应说”。这个害的心理,人活到就害人。我们活到本来都在害人。你说要牛肉、虾子、鱼啊很多东西吃下去才能活着,你说我不吃荤吃素,也害了植物。人不害人一定活不了,活不下去,都是妨碍他人。像我们活到,衣服穿的,我们生来光光的,哪里有一件衣服啊?都是要很多人的劳力出来,使我们活到,使我们有的穿。你说“没有了,我是靠自己的这个学问,靠我自己本事赚来的薪水活到,我没有妨碍人家”哎,你有什么本事啊?你那点本事,父母生下来,教育你,还是靠别的人给你,你还给社会是应该的,结果还认为自己本事大,我替你做了事应该拿到酬劳,你做了些什么事啊?
尤其我说当公务员的,天下第一件事情最容易就是做官,一点本事都不要就可以做官的,然后还说我替你做了很多事,其他的做生意的什么,人都是在妨碍别人在活着。真正不妨碍别人活着,除非成佛了,只有布施出来,不要回来。所以我深深赞叹昨天我们有一位同学讲的话,“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是来还账的,不是来要账的”。这个话嘴里讲的很漂亮,真能够做到,这才是修行人。修行就是检查自己的心理。这个害心,我们处处使人家起烦恼。你看社会上的人,使人家得痛苦起烦恼,反认为是快乐,这种众生心理很严重,人家受害了,自己在拍掌,还在赞叹欢喜,随时随地有,这个资料,我们到法院一看,到哪里一看,到处都有这种资料。以伤害其他的人痛苦,自己叫做快乐。这是众生结使。所以这个害心不是贪心、痴心根本来的,瞋心的根本来的,根本烦恼是瞋心范围,“此亦瞋恚一分为体”。大瞋恚就很严重了。不过这个害人之心、妨碍其他人。
譬如说我们讲,上了公共汽车,自己就想得许多的方便,抢位子、占便宜啊,这就是害心。也是瞋恚一分。尤其我说,到了京都到日本去我最看不惯,东京还好一点,到日本乡下南方啊,那个日本啊,现在变了没有不知道,我已经过了十几年了,去看到那个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因为我到日本我还是穿长袍,而且还加一件马褂,故意穿着中国的衣服,就是表示我是中国人,泱泱大国出来的,你看得起我也是中国人,看不起我我也是中国人。上了公共汽车,我看到那个女的呀,后面背一大捆,前面手里还抱个孩子,上公共汽车,那个手吊到在摇,那些日本男的坐在车上无动于衷,好像不动地的菩萨一样,我实在看不下去,我穿个长袍,赶快站起来,请那个女的坐下。结果所有日本的女人都回头看看我,好怪啊,这个是中国男人,怎么弄的,当然穿这个衣服标志性的,一定是中国男人。那些日本男人还不大回转来看,我看他心里有点看不起的味道,“一个男人还要让女人坐”,他这样一下,受不了啊。就是众生以侵害为业,尤其是日本的这个男性、大男人主义,这个东西我很反对。当然,有些大女人主义,我也很反对。硬要平等平等嘛,这个慈悲心总要嘛,前面抱一个,后面背一个,那么多东西,这些大男人空手坐着。我在日本看了,叹为观止,这是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不同了,相反的,大女人主义,小姐们穿高跟皮鞋,跟男性一路走,那个高跟皮鞋掉了,那个小姐站在那里,脚一翘,不动的,男性要捡来,几乎要跪下来给她穿上,再走。哎呀,东西两方文化,阿弥陀佛啊,真没有话讲。这些心理都是害的心理,“瞋恚一分为体”。
所以离开嗔恨心,这个烦恼根本,“离瞋”,没有其他的所谓“害”的心理,“害”就是妨碍别人,“离瞋无别害相用故”。至于说,怎么样叫瞋心?大了谓之瞋心,嗔恨心;普通的就是害心。“瞋害别相”,他中间心态的差别,心理状况的差别,各有各的范围,各有各的解释,“准善应说”,将来后面说到善法的时候再来说明,到这里为止。
那么,跟到下来,说“云何为憍?”,普通写一个马字旁,骄傲的骄,佛学不用马字旁,用这个“忄”旁,这个“憍”。什么叫憍?所以我经常说,现在我看看,我已经叫了几年,报纸上各处文章慢慢在改了,中国人常常说“哎呀这个事情值得骄傲”,我说丢人,中国文化讲出这种话来,我们几十年前没有听到过,这是根据英文翻译过来的,譬如你的儿子读书读得好,“哎呀值得骄傲”。“骄傲”,这是最坏的行为,那么中国文化同西方这个翻译错了,“值得自豪”就对了。不是“值得骄傲”,骄傲是个坏心态。“自豪”,可以,很好。其实外文那个意思也就是自豪,这中间好像没有文化程度一翻译啊,翻译变成“值得骄傲”,结果到处报纸啊文章都是这样写法。骄傲是个坏行为,自豪就对了,值得自豪。
那么,骄傲这个骄,“骄”跟“傲”不同哦,骄是外表那个态度,谓之骄;傲是傲在里面,态度看不出来,谓之傲。自尊心也属于傲的一种。骄就很不对了,骄是一个极错误的行为。可是佛经上所说的“憍”呢,不用马字旁,就是这个“忄”旁,什么叫做“憍”啊?“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他的性质是怎么样,“憍”,就是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自己有成就的事情,“自盛事”,就是刚才我们讲“值得自豪”,自己满意的,骄慢起来,这个“自盛事”呢,佛学里头什么叫自盛事呢?
自盛事啊,有八种,佛经里讲啊,大概:第一点,无病,这个人年纪也不大,今天没有病,很值得骄傲,无病;第二种,少年,年轻人会有骄傲,看到我们老头子,再怎么样?再等你几年,你总要死掉吧,年轻人热闹。第三是长寿,年纪大了也会骄傲,像我们讲话就骄傲,你这个小孩子懂什么,我盐巴都比你多吃了几十年,啊!这些是老头子的骄傲。不能说这不是骄傲。第四,族姓的骄傲,族,宗族的族,姓,姓氏。譬如姓李的啦,姓赵的啦,都当过皇帝的,你看到处都有姓李姓张的,做过皇帝的后代啊,子孙就多,像我们家里也没有做过皇帝,姓南的就少。所谓族姓,家世的骄傲,人的家世好,有族姓的骄傲。第五是色力的骄傲。身体健康,也值得骄傲。一看到别人生病,“这个没有出息的!像我这个身体多好呢”,也会骄傲,色力的骄傲。第六是富有的骄傲。富有,有钱,所以啊,学问好了,佛学高了,自己堕落了,叫做骄慢堕,多闻也会堕落。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