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讲美国,美国是很严重,非常严重。那么人家的国家自己知道。我们一般人“哎,美国怎么样”,都看到美国都是好的,因为根本不懂美国。美国的青年、美国的穷人,多得不得了啊。奸淫掳掠,社会上坏的事情太多了,你不要光看到好。我们很清楚,随时有资料看得很多。我们同学、朋友在那里,譬如显明法师昨天又去了,我还鼓励他去,到美国去,我讲“多讲讲佛法吧,救救美国人去”,所以老法师昨天下午就出门了,今天下午打电话给我,“我到了。”我说你没有晕机吧,他说“没有没有,很好”。
那么这个道理,我们要了解,过去读书是志在圣贤,做官不是为了好名哦,竞选、当选干什么?为官心存君国,为了国家,为了救自己的国家。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光是因为自己的光荣,这个不是好官了。这是我们过去的教育,这就是自法。懂了这些都忘记了,这是不顾自法。所以无惭是不顾自法。
无愧就不同了,更严重了,无愧是“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惭”只是自己的反省,“愧”是对外面,社会上共同、大家认为不对的事情我决不能做。譬如过团体的生活要守团体的规矩,为了这个团体;一个社会要守社会的秩序。对一个国家要守国家的秩序就是法律。乃至还说我可以特殊,就是“不顾世间”了,不顾世间法,不止自法,不顾外面,不管别人,崇重暴恶为性,自己认为“我可以”,这个礼法、法律那跟我根本没有关系,这就更严重了。这样的一种行为就是“无愧”,真正无耻。
“崇重暴恶”,增长自己的恶性这样的心理的状态、这样的思想,这个叫做无愧。
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你说那些坏人,乃至抢人杀人的人,两三个朋友在一起,假使我们抢来钱摆在这里,你说这三个人,他要不要讲道德?我们中国古人说,“盗亦有道”,他也有他的规矩。如果我们三个人一起抢了人,然后我要分的时候我要多拿一点,那两个人就不行,“哎,你怎么这样搞的啊”,他觉得你这样不道德,我们要平均。可他忘记了他抢了别人道不道德呢?那他不管了,只管自己这个小团体。这是拿抢人一个例子来说。很多的事情,妨碍别人,自己认为是道德,其实不道德。可是有人在一个团体或者在一个环境里,他自己觉得我这个人特别,或者有理由说“我身体不好”,或者“我习惯不同”,或者什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崇重,推崇重视自己的恶性,“为性”,这个性叫做“无愧”,就是无耻。修行人如此无耻的,已经不可救药。这是“愧”字的说明,它的性能。
它造的什么业呢?“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它妨碍了我们自己的惭愧心,增加我们造恶的行为,造这个恶业,它的性能。所谓业,就是它的作用,这个心态的作用。所以造业造业,就是这个作用,业力业力,造业这个力量这个业力,就是心力。所以有人问,这个业不能转吗?能够转,佛不能给你转,你要自己转。你真要转自己的业,除了心转以外,无法转。
那么下面引申这个理由,“谓于世间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障愧生长诸恶行故”。这个无愧,后世的菩萨、大师们的解释,第一条,就是说,对于世间法的一切不单是出世法、修行的道德要遵守,世间社会普通的规范道德法律习惯,我们也要遵守。对于世间没有所顾忌,乃至说“我不同,”“我为什么要这样?”不跟到大
家一起的,“崇重暴恶”,推崇加重自己暴露的恶性,“不耻过罪”,自己一点反省的力量没有,脸都不红。这是障碍惭愧心,增长自己的恶性。这个道理叫做“无愧”。这是第一种解释。
第二种呢?“不耻过恶,是二通相。故诸圣教,假说为体。若执不耻为二别相,则应此二体无差别。由斯二法应不俱生。非受想等有此义故”。他说这一种呢,所谓惭愧,简单明了归纳起来就是无耻,不耻过恶,做错了的事情自己一点都不难为情,就是我们的土话“不难为情”。所以“不耻过恶”啊,“是二通相”,一点不难为情啊,是无惭无愧的共同的过错。二,这个二就是惭、愧两种。“故诸圣教,假说为体”,所以一切经典圣教,讲无耻啊,这个人不晓得反省,无耻,这就是惭愧的根本。
“不耻为二别相,则应此二体无差别”,假定你观念错了,认为不耻、无耻是另外一个“无耻”的作用,同“惭愧”不同,“为二别相”,二就是惭与愧,它同惭愧有特别的心理的形态,无耻是无耻,如果你这样认为,“则应此二体无差别”,那“惭”与“愧”这两个是同样的?不是的,惭、愧是起的作用现象,它后面根本就是无耻。
“由斯二法应不俱生”,所以惭与愧要分开来研究,这个心态,惭,无惭比较轻,无愧比较重。无惭是内在反省的作用,无愧是对一般普通行为所有的作用。
所以惭、愧二法,无惭、无愧,应不俱生,不是同一时,“非受想等有此义故”,所以惭愧的心理,无惭,不是你感觉上,也不是你思想上,这个要注意啊,这一句话,“非受想等有此义故”,要特别注意啊,所以惭愧的心理啊,我们有没有惭愧心,很难检查出来。因为它这个心理不在“受”,“受”就是感觉,譬如我们打坐,或者念佛坐在那里清清静静蛮好,我们又没有做坏事,自己觉得我今天很好啊,在修行啊,打坐啊,念佛啊,我也没有骂人,也没有做了坏事。这个用不着惭愧,我今天没有做坏事,在感受上的确是如此。换一句话,我今天在念佛念了一天了,假使念到我别的都没有想,我只有好事啊,没有思想就等于没有坏事啊,所以我用不着惭愧,所以说惭、愧两个心理啊,很难自己检查出来。“非受想等有此义故”,感觉同思想上有时候自己检查不出来。实际上你说,我们打坐一天,念佛一天,犯了错误无惭无愧,你一天没有进步,修行一天没有见道,修行一天没有得果,修行一天没有明理,已经是浪费,应该有惭愧。但是我们自己觉得自己“我没有错啊”,没有惭愧,所以众生对惭愧心、“无惭”、“无愧”,很难检查出来。
譬如我现在做了一件事情,你们诸位坐在那里,我想心里拿个钢笔,结果在你口袋里拿,对不起,脸红了,这个感觉到了。自己有时候感觉不到。所以自己觉得很难生起惭愧忏悔的心理。所以“非受想等有此义故”。所以“无惭”“无愧”是中随烦恼,也可以说它是中性的,善恶是非很难分别得清楚,它是这么一个心态。所以我们常讲,做人也好,人生道德修养学佛,一天没有进步,还停留在这个过去的成就上,这已经算是退步,修行人应该惭愧。所以没有这个反省,这已经没有资格做修行人。所以“非受想等有此义故”。
“若待自他立二别者,应非实有。便违圣教”,所以,他说在这个逻辑上你要了解,惭愧的心理,或者因为自己他人受了外面环境的影响,才检查反省到“哎呀,我也好难为情哦”,是受别人的影响,假使这样,“立二别者”,所以惭、愧两个有差别,“应非实有”,那么惭愧它是假象,靠人家刺激才有,自己没有,“便违圣教”,这个样子同佛法的教义是违背的,所谓佛法的教义,我们随时要反省知道惭愧,譬如我们学佛的人做晚课,常常做的啊,譬如晚上我们念经,“是日已过”,今天已经完了,到了晚上,“如少水鱼”,还有几句呢?“命亦随减”,今天我过了一天,我的寿命就少了一天,“如少水鱼”,等于鱼啊,活在这个水里一样,少了一天,这个水又干了一点了,水干完了我就死了(鱼就死了)。“斯有何乐”,所以想到自己生命,没有什么快乐,应该要不断地,努力地去进步,去修行,这是警告自己。可是我们在晚上念经“……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哟,吃晚饭罗!赶快!”就完了。这就是无惭、无愧。所以我们要想到,一天不进步就是堕落,尤其是道德的修养方面。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