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打开《成唯识论》卷六第247页,正讲到“大随烦恼”。上次讲到“不信”,现在开始讲“懈怠”。“懈怠”,我们学佛的人也经常挂在嘴上讲的名词。那么,在中国文字这个“懈”字是松懈。我们普通人也用到,“怠”,怠惰,懒惰这个“惰”。“怠惰”是一个名词,在我们中国文字里头,“懈”,那么常常普通讲松懈,这个人很松懈。“懈怠”在唯识学这个心所烦恼里头,这两个字是连起来用。懈怠,已经成了佛学的专有名词。他说怎么样叫作懈怠?
“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堕为性。”它这个唯识的名称,所谓“懈怠”,专对这个道业所进的修业,我们向道德上的努力,或在一个事情向好的方面去学。我们没有尽心去学好,专对这个心理的现象而说的一个名称。所以,这些经文说“于善恶品。修断”,善品的修法不断地在努力、上进,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话,念经念过来很容易,做起来非常难。“诸恶莫作”,我们也不容易做到,断不了;“众善奉行”也做不到,要做到才叫作不懈怠。
“于善恶品”,善品,“品”就是这一类,善法这一类。“恶”,恶品。就是坏的这些念头、行为这一类、这些。所谓我们常提到佛法、佛说的一个偈子,尤其在戒律,我们谈守戒,什么叫戒律?根本的戒律没有条文的,就是这么一个偈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恶”断了,不做了;一切善的行为、心念增加了;最后,恶也不做,善也不修,到了“自净其意”,自心便成真正的心净土,唯心的净土;这是一切佛的教化、一切佛的教义,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教义。就是讲没有其他的了,戒也好、定也好、慧也好,都在其中了。
如何“自净其意”?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自净其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理论懂了,怎么做到呢?要“修断”,修行。修正自己一切行为,断了一切恶,修一切善;所谓修行的道理是修正自己心理、行为,思想观念,就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于这个标准,这个叫修行。所谓修行呢?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是修心。修心呢?我们有时候把修行这个名称,也另外用了一个名词叫修心。修心呢:“自净其意”叫修心。换句话说,这个偈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修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修心。看你怎么做到。
所以,必须要“修断”,“修”这个观念,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心行,这个叫修。所谓“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是“修所断”,要慢慢做工夫。这个工夫不一定是打坐、不是练气功,自己心理行为一点一点渐渐地去进修。所谓“懈怠”呢,于“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不积极去做,这就是懈怠。所以“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堕为性”,道理懂得了,自己不能切实做到。譬如我们学佛的,这些观念谁都懂得,但是检查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一点做到?很不可能!甚至可以说,我们觉得自己学了佛修道,或在研究学问讲修养,觉得自己在修行,实际上呀在造恶业,造什么业?造放逸的业,放逸下面就来了,就是对自己马虎。
所谓修行,逃避现实则有之,修行人都逃避现实。积极行善绝对没有。都是将就:“哎呀,我是个修行人,不大管事的”,就是将就,平常有十块钱,你叫他拿出五毛钱,他说:“哦,可以啦,可以啦,布施了,布施了”,那么,真正严重一点就不干了,心里面烦恼就起来了,学佛的都是这样,现在知道什么叫懈怠。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所谓“修所断”的这个中间应该做的行为没有做到,“懒堕为性”,非常偷懒、懒惰就是消极、逃避,这样的行为、思想,这样的性质,这样的心态就属于懈怠。懈怠也是“大随烦恼”,懈怠也属于痴——愚痴,也属于贪,什么贪?是贪世界的一切。
“能障精进。增染为业。”我们这一种下意识的心理的行为,它的状态造的什么业呢?障碍了我们积极的、跟“懈怠”两个相对的“精进”,不断地精进,做不到,因为自己偷懒。比如说,我们有时候,依照讲菩萨行来讲,你贪图打坐,虽然说并没有造恶业,但是并不是修大乘道的善业,不能说是造善业。算不定你这个懒惰没有得到真正的禅定,你打坐“堕”在这个懒惰中,贪图舒服,就已经犯了这个“惰”,所以这个懈怠的心理是障碍精进心,增加染污为业。这个懒惰跟着就是昏沉了,容易昏迷、容易马虎,就是这样一个懈怠的心理。“增”,增加染污,世间法的染污业力;它的作用,这个本身的心态,它的性质怎么样,它造的业是怎么样,交代完了。下面他提出来的是论辩:“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他说,另一派的道理,所谓懈怠的心理,是消极的是马虎了;“怠”,从积极讲,像我们每一天当中,随时没有增加一切的善,就是在消极地作恶。什么道理呢?“滋长染故”。“滋”就是滋润,等于一颗种子种在地下,我们用水,用肥料慢慢去浇它,这个就是“滋”,滋润使它成长。就是当我们心理在懈怠的时候,不精进,能够马虎休息一下就休息了,能够躲过去了就算了,看起来没有作恶,其实它就是恶的行为,它是增长你的染污。所以,三界里头的欲界、色界一切的坏法,它的懈怠的这个习气增强了,所以它消极的还是在作恶。
“于诸染事而策勤者。”再进一步说,有些人,我们常常发现世界上许多人学好事,人能学好很难哪。随便你做什么,求一个学问,学一个技能,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假使学抽烟、喝酒、赌钱,学坏事那非常容易,而且也很勤劳很努力。学好事呀就没有精神了,哎呀,头也痛了,腰也酸了,说我精神不够;如果假使学坏事,那勤快得很。所以说,“于诸染事”,对于世间一切染污性的这些事情“而策勤者”,这个每一个人都很努力很精进,叫他反过来,譬如求学啊、修道努力一点,他就不干了。这种情形就叫作懈怠。“亦名懈怠”,也叫作懈怠。
你说像我们一个普通人,精神好的时候,身体好的时候,并没有太懈怠哟,世界上每一个人很努力,尤其看高速公路啊,你看班上啊,大家都很努力,但是大部分的时间去玩了,比如昨天,我有一个同学也讲,他做生意,做生意真的忙呀,商场如战场。但是,我说绝对自己每一天当中处理事情两个钟头、三个钟头够了。而且看你有时候搞一天,夜里十二点的时候也没有回家,也在做生意呀?那都是去玩呀,而借口来说是做生意的。比如说拿做生意这个事情来讲,像我们每一天的时间,一半时间在床上,在床上已经等于是懈怠了,真的修行,睡眠是一种造业,造无明之业。所以真修行人,财、色、名、食、睡,都要去掉的。还有就是“盖覆”,障碍住了;换句话说,就是“懈怠”,马虎将就自己,对道业没有精进的就叫作“懈怠”。
所以他下面的话,他说以消极来讲,增长一切染污心理的就叫作“懈怠”。再进一步讲,“于诸染事”,于世间染污自心自性的一切的习气,“而策勤者”,“策”就是拿一个鞭子,“策勤者”,像骑马一样打自己,努力勤快地去做这些事,等于世间法,要努力。他说这个就叫作“懈怠”,对道业的懈怠。为什么呢?因为“退善法故”,世间法的习气多增长一分,道力就减少一分,道业的成就就减退一分,那是必然。譬如说,我们先不讲修道,或者读书写字,随便你学什么好的学问,我们假设看书,尤其是研究《成唯识论》,像我们在座同学,能够四个钟头不动地坐在椅子上来研究这个,还很有心得、有味道,做不做得到?我想是做不到。假设是看小说、搓麻将打牌,六个钟头很轻松,为什么呢?就是对看小说、搓麻将打牌有“策勤”很努力,精神很好。一看书拿上来呀,这个书本有什么好处呀?比安眠药好,一看就睡了。
所以,我有很多朋友睡觉有个习惯,他要看书,我说你那么用功呀?他说我不是呀,因为一看书就睡了,慢慢慢慢就睡了,免得吃安眠药了。我说好,这个真好。这些其实就是“懈怠”,所以看书呀,这样的人很多的。普通人,懈怠这个东西就是“退善法”这个业力,所以我们要反省,自己不懂这个因明微细的心态,你修行许多的事永远检查不出来,检查不出来自己心理是个什么状态。
“于无记事而策勤者。于诸善品无进退故”,他说懈怠的心理能产生什么呢?头脑容易不管事,头脑不清明,“于无记事”,就是马虎,“哎呀,算了算了!”
比如我们有许多同学,我经常讲他:“哎呀,你多研究研究。”“哎呀,不行哦,我这个头脑,读书读不进去!”就是喜欢马虎就过了算了,“我是没有办法了”,对自己很原谅,“而且这些东西对我呀,进不来的”,自己还原谅自己。他不晓得,你这个业是造无记业,所以,没有智慧,不能开发,读书也读不进去。读书并不是好事哟,读书没有什么了不起,读书是个助道法,是帮助你开发智能的一个工具而已,不要认为读书就是学问,那也糟了,那变成“所知障”了,那个将来再讨论。
现在我们讲到读书也好,求学也好,一般人不肯努力,能够马虎就马虎,认为最好是脑子里少装一点事、少管一点事,慢慢训练自己多忘记,什么事情都记不住,马虎,很马虎,一切都落在无记中。所以,我们佛学讲造业,有三种业:善业,与之相对的是恶业,还有一种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是无记业。无记业很严重,比如我常说我们打坐念佛喜欢造无记业,无记业认为是空,其实你没有空,“竟日昏昏醉梦间”——昏头昏脑。你昏头昏脑,哎呀,坐着身体好舒服哟,你贪图身体上的舒服的乐受。这“受”有三种,是感觉状态叫受,“乐受”——快感,“苦受”——痛苦,“不苦不乐受”,是生理感受状态。你智慧上的就是三个业力了:善业、恶业、无记业。喜欢一切不精进的人,已经落在无记业中。所以,无记业是愈来愈愚痴愈笨,他生来世再转生来,智慧越来越没有,乃至天天想“无记”叫作“空”,经教经典告诉你,来生会变猪的,或在很笨的畜生道。虽然看起来你在修行,可你造的无记业,你的心态自己没有认清楚。
所以,我们对于无记“事而策勤者”,喜欢偷懒、喜欢睡觉,喜欢万事不管,坐在那里不管事,叫作自己“我是修行、是出家、是放下一切”,这是在造无记业,把无记业当成了放下了、看空了。所以你对无记业很努力“而策勤者”,那么,这样的行为、这样的思想、这样的认识,“于诸善品无进退故”,你对一切善法没有积极去“断恶为善”,固然你没有积极去做恶业,但是你也没有积极去做善业,就落在无记业中,这也属于懈怠。
懈怠是很严重的。所以,我们学佛有这个时间,有这个精神,自己不晓得精进是很可怕。所以我经常告诉同学们,我说我年龄总比你们都大,我说我没有一分钟一秒钟空过过,没有一分钟一秒钟对自己马虎过。父母、老天给我们一个头脑、一个肉体、一个眼睛、一个耳朵,我没有把它浪费过,要好好的去善用它。这个要求精进,尤其是修行人不能对自己马虎。这是第三点的讨论。
那么,跟着讨论“是欲胜解。非别有性”。譬如“懈怠”,什么叫作“不懈怠”呢?那么,这一种心理叫作“别境”。我们讲过的有五种“别境”,是特别的境界。下面还要讨论。比如你打坐学佛做工夫,身心(心理上、生理上)得到很安祥,那么,因此不断地努力,这个“欲”就是大欲,这不是男女之欲,也不是贪欲,这是好的。
比如一个人喜欢读书、喜欢做学问,或在你喜欢念经研究佛学,你有这个爱好,有这个兴趣,这是好“欲”,这种兴趣的养成是对的。这种兴趣的养成,就慢慢得一种“胜解”,智慧就慢慢出来了,那就不是“懈怠”。“是欲的胜解。非别有性”,同样的,我们造成了“去恶为善”,变成一种享受,变成一种习惯,就能产生智慧,就是把懈怠(懈怠是天生的,我们心理上都有的)这个习气转过来。至于它转过来了,就变成好东西了,是好的心态,是“欲胜解”。所以,“欲”、“胜解”叫作“别境”,特别的一种意境,这种特别的意境不是别的来的,就是把懈怠心理转过来的。
“如于无记。忍可乐欲。非净非染。无信不信。”他再说,假使我们把懈怠的心理转过来,变成努力精进的心理。譬如说,我们讲什么叫无记?假设说,对于一个没有记忆力的人来讲,读书记不住。我们老一辈的人常常讲,中国人读书有个方法,“人一能之,己百之。”别人一次背诵来,我拿一百次背诵来好不好?这也没有什么关系,他比我聪明只是一次背诵来,我也不要记得他,我也不要自己痛苦,我笨一些,我背诵一百次,我总把它背来了,这样一来,一定记得。可有些人呢,“算了,因为我背不来,不背了”,因为他的“无记”不背,慢慢脑子里头愈没有智慧愈无明。
譬如说,一般人都想晓得自己前生后世,常常有些人问:“哎呀,老师呀,我前生是什么变的呀?”我说什么变的呀?泥巴变的,啰嗦!我怎么晓得你是什么变的?反正我没有神通,有了神通才不会告诉你是什么变的,说你是个小老鼠变的你好意思呀?说你是个狐狸精变的你好意思呀?说你是个男人变女人了,你也不好意思呀!这个你还问?但是你说“宿命通”有没有这回事呀?有。可是我们投胎就会忘记了,为什么?因为众生都在无记中。
至于有人问,为什么会投胎忘记?去年的事你今年都记得吗?我们昨天做过的事你今天都记得吗?对不对?你今天做过的事现在都记得吗?记不得。无记,众生一切在无记中。真有定力的人,昨天、前天,去年、前年,前生、前世他都记得,所以他就有记了。有记的人不但如此,所谓古人说:“书到今生读已迟”,真正会读书的人靠这一生读就太迟了,有许多是前生读来的,那是真的哟,有些书一读就会。
当然不是现在的书哟,现在的教科书不要这一生硬背诵来,背诵来没有用,背诵多了没有用的,将来来生决不是这一种考试,那不是白费了?那应付一下就好了嘛,几年以后又改了,那不是白搞嘛!像有些古书,那你非背来不可。有许多人的经验,包括我个人的经验,那真是有许多古书今生“有记”。所以修行要注意哟,落在无记中是苦果,无记是苦果。懈怠是这样来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