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我们讲到“放逸”的心态、性质。现在是讲“放逸”的心态它所造的业,障碍不放逸,“增恶损善”,是消极地增长恶业,积极地损害善业,“增恶损善所依为业”,这个放逸的心态。那么,它本身这个名称之下,这个性质同它的业果都说了。下面是讨论:
“谓由懈怠及贪瞋痴。不能防修染净品法。总名放逸。非别有体。”就是由于自己的懈怠的心理(这个是下意识的,自己都很难检查出来),由于懈怠的心理习惯,所以使自己的起心动念、贪嗔痴根本烦恼认不清楚,所谓“根本三毒”认不清楚。
“不能防修”,不能防止贪嗔痴的这个心理状态,不能修正贪嗔痴,而回归到清净的境界。所以“染净品法”,染法增加了,所以净业,本来修行学佛就是修净业,净业不能成就,拢总这种心理状态叫作放逸。那么,下面有一句话,“非别有体”,放逸这个心态的作用并不是另外有一种心理的力量,就是对自己防止贪、嗔、痴、慢、疑等所起的作用,清明监察的这个意志太薄弱了,就叫作放逸。这是一种讨论。
“虽慢疑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势用微劣。障三善根。遍策法故。”就是说,刚才为什么经文上只提到放逸是贪、嗔、痴这三业,自己的起心动念检查不清楚,放任自在叫作放逸。实际上“根本烦恼”贪、嗔、痴三样,普通经典只提到三样,叫作“三毒”,实际上是五样,这叫作“思惑”。我们思想上由生命俱来就带来这个坏东西这个成份,实际上是五个:贪、嗔、痴、慢、疑,(真正是六个,还有一个“悔”,贪、嗔、痴、慢、疑、悔)这五个是思惑——根本烦恼,一切凡夫心理上的障碍就是这五个,这个我们已经讨论过的。
所以,第四个是“慢”。“慢”,我们现在叫作“自尊心”,好听的就说“自尊心”了。人都有我慢,不只是人,一切众生都有个“我慢”,我是了不起!比如我们中国文学上经常引用一句话,这出自《列子》所引用的故事:“螳臂挡车”,螳螂是个小的生物,我们在乡下路上都看到过螳螂,两个手膀子很长的,所以我们有一种拳,中国的拳叫螳螂拳,就是专门用手学那个姿势的打法。螳螂它就在马路上爬,对面一部车子过来,螳螂看到车子过来,车轮子要碾过来的时候,它很不服气,两个膀子就拿起来想把车轮子挡住,最后呢,它变成了什么?变成浆——螳螂浆,那车轮子一碾,当然没有了,不但没有,还变成浆了。所以,常常我们中国文学形容人,自己不自量力,抗拒另外一种力量过来的话,形容他四个字:“螳臂挡车”。
那么,螳螂为什么有这个作用呢?因为一切生物它有“我慢”,就是说任何一个生命它都有一个“格老子!我了不起!”我了不起呀,就是起不了,众生的我慢。我慢也并不一定是坏事情,比如一个人的努力就靠“我慢”来的,我要成功,比如你要求学,我要成就,这个也是我慢,看用在哪一方面,但是基本上它属于根本烦恼之一。
所谓“疑”,多疑也不错呀,多疑也是根本烦恼。但是我们晓得一切学问成就也靠多疑来的。比如参禅,就靠多疑才能够悟道,不疑就不能悟呀,所谓禅宗来讲“大疑大悟,小疑就小悟,不疑就不悟”,那当然不疑就不悟,不疑就是无记了,就是放逸就昏沉了。你说大家都是佛,“是、是、是,我相信都是佛,我也是佛”,糊里糊涂就是佛,那个“糊”就没有用了。怎么样它众生都是佛?为什么我不是佛?这就是疑处。所以,这些道理要把它搞清楚才好修行。
“悔”,悔是第六位。这个“悔”,我们人都有后悔,常常过去了的事就“悔”。也就说有一个现成的“悔”,我们经常是说求学,我说你要学某一个东西,有许多人:“哎呀!老师呀,你讲的都没有错呀,你给我讲的,五年以前都告诉我呀,现在来不及了。”你看这句话他笨不笨?五年以前我告诉他,他现在过了五年,说来不及了,其实他多笨,你现在后面还有五年呢,并不是明天就会死耶,可是,提出来叫他努力他就不干了,这就是放逸、懈怠。人都是那样的,不但是人,一切众生都是那样。
所以,真正学佛的人是非常积极的,只有明天,没有今天。今天的成就已经算了,是过去了,非要明天不断地上进,不断地精进,这才叫精进。哎,现在我来不及了,当你讲这一句话的时候还来得及,因为你还没有断气,一口气不断还是来得及!要有这样精进的心理,作人如此,修道学佛更要如此,千万不能放逸。
所以我们众生都在“悔”中,非常能够“悔”,“哎呀,那件事情我当时不听话呀。哎呀,我当时如果听你的意见那么做就好了!我也想到是那么,嗨,当时就搞错了”,等后来再后悔,你不如目前的努力。所以,“贪、嗔、痴、慢、疑、悔”这个习气很难修得切断。切断了,就是“思惑”切断了,才能跳出欲界,上升一点,才能升华。
“见惑”还有五个很难断哟,所谓见惑:“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个难断,所谓见惑,就是思想上观念上认为:“哎,我的对了!哎呀,我的差不多了”,那么佛说的、善知识所说的都不听,自己认为对了。困在“见取见”,被自己主观的观念困住了。所以我也常说,现在青年人研究佛学,研究什么,都在“见取见”中,尤其是把佛学当成学理在研究,自己先有了“见取见”,“我看是这样的……”你的算什么?!你的对与不对,已经落在“我慢”、“我见”里头去了,那么你到达那个境界没有呢?他没有。“不过我看是这样”,是猜想的,都落在“见取见”、“身见”、“我见”中。
所以,“贪、嗔、痴、慢、疑”五个是“思惑”;“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是见惑,这叫见、思惑,就是迷惑了你的,自己迷惑了自己的,这是根本烦恼。所以,你修行也好、参禅也好、念佛也好,你有没有道、有没有进步,你反省自己、考察自己在“见思惑”上去了多少,转移了多少,换过来多少?就是你的成果,你不要问别人了。
“见思惑”依然故我,然后看你很努力修行,那是自欺欺人,那个修行的功夫正好增加了你的“见取见”,尤其做工夫的成就变成了“戒禁取见”。因为“见取见”的增加、“戒禁取见”的增加,“我慢”更厉害了,所谓修行是堕落,堕得更严重!所以,我常说,要注意,不要自己修善因而得恶果,其原因是因为教理不清。所以学佛是个大科学,同科学一样,必须要把理论弄清楚了再来求实验,修行就是一个真的实验,看你的根本烦恼去掉到了什么程度,因此要了解这个。我们现在再来看他说“放逸”的道理,你就懂了。
现在讨论放逸。“虽慢疑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势用微劣”,他说刚才讲放逸,特别提出来根本烦恼贪嗔痴三种,对于这三种根本烦恼,不严格地审查自己,叫作放逸。为什么不提第四种的“我慢”及“我疑”?这都是由“我”来的,“无我”就成功了。“我慢”、“我疑”这里为什么不提呢,只提前面这三种?现在的答复:虽然说我慢、我疑“亦有此能”,因为我慢就放逸。“我对了”就马虎一点。我对于这个讲法有所怀疑,我好像蛮对的。“嗯,你看我看错了哟”,我给你讲的好像我不对。有人跟人当面一讲脸会红,过后想想脸就发青了:“你完全错了!我对了!”那个“我慢”又来了,这个“我疑”也又来了。他说“我慢”、“我疑”里头也有可能是放逸的关系。
“而方彼四”,这个“方”字注意了,“方”就是“比方”。而同“贪”、“嗔”、“痴”、“悔”,这四种根本烦恼来比起来讲,那么,对于放逸的心理,“慢”、“疑”、“悔”比较轻,最严重的我们容易放逸自己。贪心的心理,一贪,你譬如说,我们说了,你爱打牌,又爱打坐,所以有许多朋友又会打牌又会打坐,我问你最近有打坐没有?“有”。我说“打”多啊“坐”多啊?他说“不过打多一点,坐少一点。”“打”就是打牌,多一点了,打坐会少一点了,这个就是放逸的道理。那么他心理想:打个四圈不打了,被人家拖着来:“再来、再来,八圈没有关系”,哎哟,自己放逸一次也可以,准备明天多打一下坐把它补回来,到明天别的事又拖住了,就变成到后天再坐吧,后天就忘了,“算了算了,我也坐不成功,不来了!”一下就大放逸就来了。这个人很容易拖过去。
所以他说放逸对贪、嗔、痴是很严重,“慢”、“疑”跟那四种心态比方起来,这个放逸的势力,这个趋势、心理的趋势。“势”,就是趋势,“用”就是作用,“势用微劣”,比较轻微、比较差一点,“劣”就是差一点、没有关系,比较差一点。最可怕,放逸的心理是放纵自己贪嗔痴,这是非常严重。因为放逸自己、放纵了贪嗔痴啊,就障碍了三种善根。贪心转了就布施——不贪,这是一个善根;嗔心转了变成慈悲,因为转不了,慈悲这个善根就起不来;痴心转了就变成般若智慧。
但是,有时候,人愿意自己沉迷在“痴”,尤其是感情上的“痴”,那非常沉迷。你看我们古代这些诗人、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多美呀,这就是放逸、沉迷在那个情景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很有味道啊,是“好梦由来不易醒”,绝不愿意醒来,绝不愿意清醒。梦中人,你把他叫醒了他很生气啊,那个梦中的味道他很沉迷。
所以,有些朋友常常来问:“哎呀,我这个事情怎么摆不下?”不是人家麻烦你摆不下,是你自己不肯放下嘛。就是愚痴嘛。所以,障碍了自己三种善根。哪三种善根?贪、嗔、痴的相对面。修行就是转贪嗔痴的。注意哦,贪心要转成不贪、布施心、舍;嗔心要转成慈悲、转成慈悲;痴心,不痴,就是般若,转成般若。所以,一放逸呀,这三个根本烦恼一点都动摇不了了,自己对自己马虎一点,放逸就是对自己管理审查马虎了,就障碍了这三种善根。
“遍策法故”,因此,不能普遍地“策”,拿个鞭子一样地打自己,一切善法的精进做不到了。“推究此相。如不放逸。”所以,我们要仔细地反省,研究自己的心态,这种倾向,不放逸就对了。可惜一切众生,皆在放逸。要注意哦。
“懈怠”跟“放逸”讲完了,这两个名称要搞清楚哦。“懈怠”,等于不努力精进善法,偏向这一面的,叫做懈怠;“放逸”,是对于自己贪嗔痴根本烦恼的习气,马虎放纵,叫做放逸。简单的定义我们先要搞清楚,才能检查自己的心理。
现在,又一个根本烦恼就是“失念”,失念很严重了。“失念”同“无记”两个是邻居。譬如我们念佛大家很容易失念,修行人都容易失念,你念咒子也好、念佛也好、做什么也好,都容易失念,什么叫“失念”呢?“正念”忘记了就是“失念”。譬如我们有许多人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也在念,妄念也在起,算不算念佛?你没有念佛!“正念”丧失了。念咒子也是一样,譬如有许多念经,“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一边还回过头来看电视呢,那你念的错了没有?一个字都没有错,因为下意识心还“波罗密多、波罗密多”,“波罗密多”凤梨一样啊?“波罗蜜”很好吃啊?就是失念了,失念就不会得定了,正念丧失了。所以,失念要注意啊,那这是一个修行人失念。我们普通人都在失念中,失念就是没有定力,读书记不得,一切记不得就是失念。
所谓“云何失念?”怎么样叫做失念?这个定义先要搞清楚。“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尤其是修行人,你所修的法门就是所缘的境界,譬如修净土宗所缘的有几种方法,念佛的法门也很多了。观想念佛,观极乐世界,根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还有十六种观法不同。或者你修藏密的弥陀修法,也是《观无量寿经》的一种,其实就是显教《观无量寿经》来的。
持名念佛,像我们现在流行的净土宗,就是念佛的名号,六个字,或者“南无阿弥陀佛”,或者“阿弥陀佛”,这叫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方法又有好几种,有数息持名念佛,有观想持名念佛,有观音持名念佛,有善生持名念佛,有记数心持名念佛等等。
我们举一个例子,现在只举净土宗一个例子,其他各宗派的修法一时我懒得举了,同时一提出来,就太多了,这个题目就拉开了。那么,这种念佛的法门来讲,我们平常的念佛,不管你用哪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修止所缘境界。修止所缘,拿教理来讲,就是修“奢摩他”所缘,修止所缘,拿教理来讲,就是修奢摩他所缘,拿黄教密宗道理,就是修奢摩他所缘,你看“哎呦,这是密宗”,你不要昏头了,因为这个用梵音翻译、不把它翻译过来,“奢摩他”,中文就是“止”,都是修止所缘。
可是有些人啊,他天生那个脑子有点“密”,大概泡了蜂蜜的脑子,一看修止所缘,这是显教;修“奢摩他”所缘,这是密教,他就叫了。这人众生心行,各种各样的啊,那个“瓜”得很,所谓“瓜”有好瓜、有傻瓜、有黄瓜,有各种瓜了,“瓜”代表了很多意义。那不管、不管你哪一种修法,就是修“奢摩他”所缘。修行就是这个,乃至你念经也是修止。但是,当你修止也好、修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观想也好,你的心不能达到所修的境界,就是失念。我们检查一下自己啊,哪一个人修行不在失念?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明天孩子的便当还没有装好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知道怎么办?把佛念完了再去装。“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恐怕便当会凉了吧?会臭了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都在失念中间,这个没有用。这个有没有功德?有功德,这个功德很稀少。等于纸上涂颜色,涂的很薄,不能说你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是在正修行之路,会不会得止呢?不可能!所以,因此你不会成就。得止都做不到,心念止于专一就叫止于所缘,这个做不到的话,就不能得定。
所以,打起坐来在念佛啊、在观想啊,“哎呀!我得定了。”你正在昏沉啊、你正在无明中啊、正在无记中,以为自己在得定,太可怕了,他生来世的果报是容易到哪个地方呢?中央菜场那里去了,很严重啊,是无记!你真的要注意啊。所以,不能失念。我们放逸了、懈怠了、念念不精进,如此修行就是失念。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